回覆列表
-
1 # 大V錢哥
-
2 # 正奇投資
價值是主觀意識對上市公司內在價值的一個評估,供給是籌碼交易的一個範疇。如果單從位置的高低來理解,內在價值的高與低包含了價格的高與低,單一的價格無法與內在價值相匹配。【一支股票的估值較低,有可能是整個大環境低迷導致了股價的大幅下跌。而單一的股價下跌,估值不一定會下降,也許是整個基本面變壞了。】從心理學來理解,多數投資者天生有從眾心理,別人有的我也要,別人看不上的我也不要。其實,在多數情況下恰恰相反。股市有句諺語,行情在絕望中誕生,在憂鬱中成長,在歡樂中死亡。
我們所有的困境都是因為沒有確定性的選擇而產生,而選擇的關鍵在於反饋。如果你是用意志力來完成突破,那多半你還停留在初級水平。
我們所有的困境都是因為沒有確定性的選擇而產生,而選擇的關鍵在於反饋。如果你是用意志力來完成突破,那多半你還停留在初級水平。
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困境
想想看,你所經歷的困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在黑暗中迷茫沒有方向?或是嘗試努力後,幾乎沒有什麼改變的那種窒息?
但我認為,你所有困境的本質,其實都是選擇的問題。
比如你偶爾去一趟西餐廳,對芝士大蝦或香草羊排存在選擇的困境。或者你新到一家公司,對“趨炎附勢你的領導”或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存在困惑。
再比如有人說,北上廣容不下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你根本不知,如何選擇未來。
當然更多時候你連選項都沒有,比如你和另一半最近相處難受,就是不知道選擇什麼方式去改善彼此。
但你有沒有想過,選擇為什麼這麼困難?恐怕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反饋。
你的一天大大小小會經歷幾百次選擇,只是99%以上的選擇都被你的潛意識機制,以預設“確定”的方式完成了。
比如你早上起來要不要喝水?坐飛機是選擇靠窗還是過道?和同事在電梯相遇是say hello還是微笑點頭?
只是這些問題在長期體驗中是趨於穩定的確定性反饋:早上喝一杯水有身體舒服的反饋,傾向過道是因為可以早點下飛機,電梯直接打招呼是因為同事的迴應也更好。
但人生的困境在於,我們如何要面對那些不確定性反饋(Uncertainty-feedback)。
為什麼自我突破十分困難?
尋求自我突破的過程,本質是一個把“不確定性反饋”變為“確定性反饋”的過程。
幾乎每一個減肥的人,都夢想獲得一個“確定一個月就能瘦15kg”的方法。而如果你正在找工作,肯定也渴望得到一個“確定能面試透過”的技能。
所以你會付出行動,不斷嘗試,但所有的改變,都可能遭遇兩難問題:
1、內部反饋的乏力
家人朋友也會驚歎你會寫這麼好的文章,積極地給你許多反饋。所以你很有動力去寫每一篇。
但隨著時間推移,無論你自己或身邊人的對於這種新鮮刺激逐漸變少,形成了對數增長的效果(一開始增長明顯,後來趨於平緩)。
幾乎所有的內部反饋都是如此,比如健身、學一個新的技能,剛開始的改變會很大,但會迅速進入瓶頸期。
2、外部反饋的不及時
如果我們從內部反饋中得不到有力的反饋,我們就會尋找依賴外部反饋。
再比如你嘗試改變你孩子的壞習慣,一開始的效果反饋並不明顯,到後面才會更好一些。
但多數人的自我突破就倒在內部反饋耗竭,又遲遲等不到外部反饋(拐點)到來的那一刻。
解決方案
面對這個兩難問題,你該如何調整?
有一個啟發是,想想在原始社會,原始人生活的不確定性遠比現代人高出很多,他們是如何去應對呢?
原始人的生存法則裡,沒有現代人那麼的複雜干擾。理解他們的規則,很容易讓我們找到事物的本質。
比如我想到了“原始人如何熬一鍋鮮湯”的場景,我列出其中最重要三個方面,方便你的形象化理解:
1、 “肉塊和蔬菜”,煮湯首先得有食材,豐富的食材透過互換才能獲得。這是自我突破的第一層,核心是如何從價值表達思維到價值供給思維。
2、“火堆”,原始人對於火有控制才能煮湯。這是第二層,核心從自我控制到自我賦能。
3、“鹽粒”,撒鹽是煮湯的最後一步,鹽入湯內看不見了,卻無處不在。這是第三層,核心是從自我思維到無我思維。
1、 “肉塊和蔬菜”,煮湯首先得有食材,豐富的食材透過互換才能獲得。這是自我突破的第一層,核心是如何從價值表達思維到價值供給思維。
2、“火堆”,原始人對於火有控制才能煮湯。這是第二層,核心從自我控制到自我賦能。
3、“鹽粒”,撒鹽是煮湯的最後一步,鹽入湯內看不見了,卻無處不在。這是第三層,核心是從自我思維到無我思維。
從價值表達到價值供給
一個原始部落的男人狩獵到一頭野豬,突然得到了很多肉,但是晚上想吃蔬菜水果怎麼辦呢?
那就拿出一小塊肉和負責採集的女人換,如果要煮一鍋湯,那就還需要再拿出一些肉,換一些鍋碗,再換一些鹽。
要活下來,你就要提供自己的價值去交換別人的價值,這是人類社會最核心的生存法則——價值供給。
情況如果稍微複雜一些,比如某一天在部落市場,男人提供狩獵回來的肉,但卻有十個女人提供蔬菜。
女人感到“肉”這個資源的稀缺,就會極力去誇大自己今天採摘的菜果有多好,甚至貶低別人的有多爛。
人是社會性動物,為了生存,人類個體就必須要對群體展現自己的一定價值,這是邊緣生存法則,價值表達。
但叫囂幾句“我的東西更好”(價值表達)遠比“我要提供給你足夠滿意的菜果”(價值供給)要容易很多。
所以這個世界逐漸就行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人更注重表達價值而非提供價值。
比如你經常會在辦公室看到許多人都在極力維護“我是對的”,“我比你強”,卻忽略了自己能為別人提供什麼價值。
那些處理不好自己感情的人也同樣如此,太注重表達自己的付出太多,卻忽略了提供舒適、關愛等價值。
這是嘗試自我突破的第一步,如何去提供價值,從而在外部中獲得反饋。
從控制思維到賦能思維
自從發明了鑽木取火,獲得對火的控制,原始人才能開始烤肉或煮湯。
對於火的使用表面來看是一種控制,但最核心的其實是源源不斷新增的木材。
對於自我突破也同樣如此。
表面看來,那些大神都是透過高度自我管控才實現突破。
但實際他們是做好了“賦能”,即源源不斷賦予自我或團隊以能量。
什麼概念呢?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就明白了:
作為曾經的公路腳踏車愛好者,有一次我和一個前省級公路腳踏車隊的朋友在週末相約騎行。當天很熱,我們的目標是70km外的一個古鎮,當天來回,那是我第一次騎那麼遠。
在一段持續上坡後,我就累得不行了。即使停下來幾次還是很累,朋友仔細觀測後,發現是我騎行姿勢的問題,導致單次呼吸的時候,沒有大量的氧氣進入肺部。
我調整以後好多了,但是騎了50km後,看著導航還有20km的距離,就又感覺不行了。
朋友的建議是,千萬不要總是盯著最終那個目標,要研究每一段路,比如這個彎道如何去壓彎,這個直道採取什麼樣的呼吸頻率。
總之那次才真正學會了騎行,從小鎮回來後的那70km就顯得十分輕鬆了。
多數人以為的成功,就是咬緊牙關,拼搏到70km以後,但想想那個可怕的人生拐點,你需要堅持多久,才能達到。
記住一個概念,如果你是用意志力來完成突破,那多半你還停留在初級水平。
在高手的眼裡,成長充滿了樂趣,他們完全找到了沿途自我賦能的方法,源源不斷給自己以能量。
這是嘗試自我突破的第二步,如何從控制思維變為學會自我賦能,從而獲得更多內部反饋。
從自我思維到忘我思維
原始人熬一鍋鮮湯”的最後一步:鹽入湯內,形態消失,卻無處不在。
這也是老子所說的“大象無形”,最厲害的,往往都看不到形態,也就是“忘我”境界。
但多數時候我們更像湯內的一根骨頭,永遠保持著自我的形態。
因為有了自我,才會難以放下自己所謂的身份,這卻是阻礙我們自我突破的,最關鍵原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
開篇講到,你每天99%的決策都被潛意識自動完成,這很像一個原始部落。
每天做事的,都是部落群眾,它們人數眾多力量強大,可以做狩獵、採集、修房子等等很多事。
但是他們沒有頭腦,經常容易衝動,他們其實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本我”的部分。
而部落裡有個酋長,負責處理群眾無法處理的腦力問題,他地位最高,控制著群眾。
不過因為力量有限,也經常出現失控的情況,這就是“自我”的那部分。
而原始部落都崇拜神、圖騰這些東西,這些是他們生命的意義,也有道德約束。這就是“超我”那部分。
弗洛伊德的觀點是,我們應該發揮圖騰崇拜(超我),讓酋長(自我)加強管理,打壓群眾(本我)。
因為原始群眾(本我)的腦子簡單,他們自私,充滿慾望。應該被好好約束,才能讓整個部落發展更好。
這就是我們從小接受的價值觀,發展道德等“超我”,讓理性的“自我”來約束感性的“本我”。
但自弗洛伊德以後,西方主流心理學派卻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
比如溫尼科特提出:“讓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湧出。”其含義是,應該讓原始部落群眾自由發揮力量,他們才是決定部落命運的絕對力量。
之所以我們的“本我”經常被“自我”壓抑,主要是因為“自我”這個酋長具有語言能力,他可以對任何事進行評判。
然後那些部落群眾就跟著傻乎乎的相信了,導致他們根本發揮不出應有的潛能。
所以,最高階的自我突破,其實是忘掉“自我”,發揮“本我”。
無論是老子追求的“無為”,佛的“無我”,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卡尼曼追求的“高峰體驗”,都是在追求這種境界。這是我們人生突破的第三個階段。
結語
總結一下,我們所有的困境都是因為沒有確定性的選擇而產生,而選擇的關鍵在於反饋。
反饋是由內部和外部構成,外部反饋應該由提供價值來獲得,而內部反饋應該自我賦能來獲得。
而最頂級的高手是應該不斷追求忘我境界,放棄自我和對他人的評判,才能完全發揮潛意識的無窮力量,實現自我突破。
想起《三體》中有一段這樣的話:
生存在宇宙中,本身就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人類有了這樣一種幻想,認為生存是唾手可得的,這就是他們失敗的根本原因。
生存在宇宙中,本身就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人類有了這樣一種幻想,認為生存是唾手可得的,這就是他們失敗的根本原因。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努力生存,最偉大的生存就是活出最初的本我。
致敬,那些正在努力尋求自我突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