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限制高消費的草根董

    環境工程,其實就是廢水處理。主要中國目前環境工程體系不完善,導致人們對環境工程專業有偏見,認識不足。。。還有一點自己補腦,天天和大便水打交道,臭死啦

  • 2 # 義哥說教育

    根據人們的戲說,在學術界有著四大“天坑”專業,令人聞風喪膽。根據學哥學姐們的血淚勸退史:千萬別進啊,否則你的心態會瞬間崩潰!這四個專業都是哪些呢?分別是:生物、化學、環境、材料。環境工程赫然在立。那是什麼原因使得環境工程等專業被稱為天坑專業呢?

    第一,考試難

    這幾個專業看起來不咋的,但是如果你先進入學習,門檻也是很高的也就是進入門檻高、要求分數高。什麼倒易空間算衍射、C曲線寫組織,分分鐘虐你沒商量!話說,這四個專業想要做研發,至少得讀到博士,研究生只是起步而已。如果本科想就業,說實話,不容易。

    第二,畢業和論文難

    做實驗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付出和回報看上去不成正比。一“坑”友表示,每天起早貪黑熬夜做實驗,還要冒著生命危險跟有毒物質打交道。什麼DMSO, Ethidium Bromide,TIMID…..最可怕的是辛辛苦苦做一年實驗,結果一無所獲,讓你嚴重懷疑人生,精神瀕臨崩潰…

    第三,就業難

    畢業了以後轉行的機率特別大,可謂是前功盡棄。某生物專業學長吐槽,本科畢業後,班上大部分人都去讀研了——因為找不到工作。少數幾個找到工作的,也去跑銷售、當醫藥代表了。環境工程專業看起來很高階,但是,由於中國企業對於汙染的處理不重視,不規範,需要環境工程人才不多,是的環境工程本科畢業就業很難找工作,如果做科研,考研也不容易。

    儘管如此,還是不乏一些勇士想要挑戰“天坑”專業!畢竟,這些專業可以說是未來科技命脈,國家科技能否進步,很大程度看這些專業能否有突破。

  • 3 # 學霸俠

    都說生(生物工程)、化(應用化學)、環(環境工程)、材(材料工程)是四大天坑專業,其中最讓人不解的就是環境工程專業,現在社會上那麼關注環境保護,為什麼還會稱為天坑專業呢?

    表面上看環境工程專業之所以被稱為成是天坑專業,是因為應屆生就業率低,待遇差。還有就是環境工程極需考研,但研究生學習期間工作強度大、心理壓力大。不過這些終究是表面原因,究其最主要因為填報這個專業的同學和家長被自己假想的幻像所迷惑。相應的為什麼少有人吐槽地質礦產這種專業呢,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是艱苦專業,並且從業人員少得可憐,並且沒有人抱有幻想罷了。

    很多家長和學生在想到環境工程專業時想到的就是,這是一門新興學科,1977年才在中國開設,並且第一所開設的院校可是清華大學。而且國家現在對環境保護這麼重視,將來一定大有前途。然而只能說:“理想很美滿,現實很殘酷。”

    新興不代表就是市場急需這類人才,環保行業在在整個就業市場來說算是最不景氣的行業之一,也就是說市場對環境工程相關人才缺口並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環保工程大多數都追求於表面。環境很重要,但在現階段而言他只屬於市政工程,不會創造價值,所以必然會壓縮人力成本。就連最拿環境說事的有關部門,在環保方面仍然有更大的發揮潛力。就拿杭州市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來說,真正提到關於環境建設的地方僅有6處,佔整個工作報告的4%,而且很多地方都是一帶而過,武漢的政府工作報告甚至更低。

    說到畢業生就業去向,大多是去政府部門和環保公司,說到政府部門其它方面不說(你懂的),僅從競爭激烈程度來說,每年要去競爭少得可憐的公務員名額(普遍一個城市一年也就不到十個名額),競爭相當激烈。說到相關的環保公司,大多都是靠政策吃飯,所以這也讓很多環保公司,並未花大力氣做科研,而是更多的是在“耍嘴皮子”上,拿到政策的撥款。可以說環境保護熱度最高的地方,僅僅是在股票市場而已。

    雖然剛起步的環境工程專業對人才的大量需求是假,但學校環境工程的發展是剛起步是真。大學在學生培養過程中,主要就是學習一些基礎的化學、生物、材料、物理知識。這就導致其學生知識面廣,但是知識深度很淺。因為只是深度淺,導致很多學生畢業以後處理專業問題並不是特別擅長,但有因為知識面廣,這也讓很多環境工程的畢業生沾染上了很多環保公司“炒概念”、“跟風口”、“炫技”、“浮誇”的陋習。

    如果在你填報環境工程之前,你要知道學的時候你要多鑽研什麼,還有畢業以後多為哪些方面做準備。要了解到環境工程分為大氣,固廢,水汙染,檢測和環境評價,換句話說就是天天要跟廢氣、廢水、垃圾打交道,不只是在實驗室裡擺弄那些高大上的實驗裝置。而且還要做好薪資、工作環境和質量低開高走的準備,所以你必須要考名校的研究生,甚至是名校的博士生,並且還要多考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穩穩的佔牢環保市場僅有的那幾個坑。

    最後來看看環境工程的工作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民外貿有多少潛在風險?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