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然居士孟憲義
-
2 # 方圓居文化
首先,是怎樣確定“好看”標準
”好看“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沒有什麼原則上的量化標準。而且這個問題也與欣賞者的個人興趣、審美趨向有很大關係。一件書法作品,有的人看了覺得很美,可能有的人就覺得不好看。
當下對於一些所謂的醜書、怪書,之所以有那麼多書之愛趨之若鶩,很大程度上就是審美趨向問題,你如果一定要說那些醜書不好看,人家就會恥笑你不性書法,或者品位不高。而古人書寫的那些館閣體,確實很符合華人的中庸之美,但很多 人就說那樣的書法不好看。
所以,自己是一個崇尚古人傳統,熱心於中庸之美的人,就可以確定自己的書法發展方向是以傳統書法為美,那麼要想把行書寫好就得從古人書法學起,紮紮實實打好基本功。
其次,紮紮實實從臨帖開始,下功夫打好基礎學習行書同其他任何書體一樣,必須有紮實的基本功,不能也不可能一夜成為書法家(那只有現代流行書風下的醜書能夠做到,所以有很多 人只學醜書,不打基礎)。
寫好行書,建議先從楷書開始,因為楷書比行書出現的早,行書是在楷書和草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對於草書,楷書筆法和結構更完備,打基礎時更容易掌握基本技法。等楷書有了一定基礎,或者說基本筆法比較成熟以後,再開始學習行楷,進而轉向行書。學習行書最好專攻一門,不要貪多,那樣哪一樣也學不精。
建議學習行書先從王羲之的行楷入手,比如集字版的《聖教序》,再學習他的《蘭亭序》、《十七帖》。也可以從趙孟頫的書法開始,他的楷書本身就具有行楷的筆意。如果想學楷書,也可以學習智永的《真書千字文》。
不管學習哪一家,都需要沉下心來,紮紮實實地臨帖,只有達到形似基礎上的神似,就能夠寫出一手漂亮的、符合大眾審美的行書。
-
3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如何可以寫出一手好看行書”這個問題,我談談自己的看法,僅題主供參考之。
題主喜歡行書,是否有更高的追求呢?你是單純為了把行書寫好,還是有意向往書法方面發展呢?你是用毛筆書寫,還是用硬筆書寫呢?
如何寫出一手好看的行書,我的建議是:臨寫古人的碑帖。學習寫字,學習書法,必須臨帖。不臨帖,是寫不出漂亮的行書的。這就是我給你的立場!
學習行書,須臨古人的碑帖!那麼臨什麼碑帖呢?當然是取法乎上啦!為什麼要取法乎上呢?因為取法乎上只得其中啊。取法乎中,只能得其下。所以說,學寫行書,必須要取法乎上!書聖王羲之的行書堪稱一絕,他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我建議你先臨習《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如何?這個碑帖可是有名的啊!當代行書大家張旭光就一直倡導:學行書,就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怎麼臨寫呢?先“對臨”。無論你是用毛筆,還是用鋼筆,都可以臨寫的。對臨,先臨其形似,再臨出神韻,這個大概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題主同志:沒嚇著你吧?學習書法,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時間短了是學不好的,明白?我所說的三至五年,是在每天堅持臨寫的前提下,如果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臨,那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臨出形似和神韻的。
另外,學習行書,還可以臨寫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這些都是傳世的經典,可學之!學之,必成功!只要喜歡,只要熱愛,只要持之以恆,是完全可以學出名堂的!
具體怎麼學,只有臨帖,別無它法。
學習行書,臨帖是不二法門。
-
4 # 千年蘭亭
行書的特點就是在保持楷書形體輪廓的前提下,適當地運用連筆和省減筆畫,書寫快捷,是實用性極強的書體。
要寫好行書,我認為要把握下面幾個要點。
1、擺脫楷書的法則
學楷書時,起筆藏鋒,轉折處要提按,等,講究一筆一畫,端端正正,而行書是連筆快寫,講究的是流暢利落。
2、認真臨摹
學行書,要進行專門的臨摹訓練,掌握其筆法和結字規律。
練習毛筆字的同時練習硬筆字,對學習書法很有好處,硬筆方便學習結體,毛筆精雕細刻,便於學習筆法,二者同時學,有益於對書法的理解。
3、勤於練習
臨帖後要運用到創作中還有一個過程,平時要多訓練,從一個字到一段字,從幾個字、一行字到一篇字,逐漸掌握行書的規律。
學習行書,其實沒有嚴格的規律,楷書成分多一些叫行楷,草書成分多一些叫行草。
-
5 # 木易論
我是簡繁,說到行書,出現時間還是很早的,說到好看的行書,那必須是王羲之了。
對於如何寫好行書,我想問題主一個問題,你想要寫好行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寫字好看?是為了成為書法家?寫好行書過後又怎麼樣呢?
還是說說如何寫好行書吧。
臨帖,只有這一個途徑。不臨帖也行,這樣也有可能寫出一手好的行書,但是你會發現,沒臨帖寫出來的行書不管是章法還是佈局,都會有一定的差異,久而久之,你也就成了江湖體了,按現在的說法,那就難登大雅之堂了。
那麼臨誰的帖呢?這個問題答案太多了,我不贊同有統一的答案,但我認為天下十大行書一定會有一幅符合你的審美,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因為以前我提過,我一朋友想學行書,於是我給他推薦了四幅書法,結果我這朋友第一個否掉的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我也是無話可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如果你僅僅是為了寫字好看,那麼自己喜歡就好。
所以,在天下十大行書中選擇一幅你喜歡的,長時間臨寫吧,你會看到效果的。
-
6 # 行書一點通
直接告訴你最實用的入門方法,這源於我的認識:
1.直接臨最常用的幾個字,如:是、的、有、以等。精臨臨到位後,及時提高速度,以正常速度書寫!
行書,若只臨貼,而不能最終迴歸到正常書寫速度,不能迴歸實用;
到頭來,所練的行書一定呆滯,缺少流暢感,華而不實,甚至學著前面的,忘著後面的!
臨貼;迴歸正常速度;日常書寫要用上!這是幾個關鍵字!
2.可能有人問為什麼沒有強調筆畫和部首上的練習。我是這樣看的:單單練筆畫或者部首,太枯燥乏味了;
最好是:一邊練最常用的字,一邊有穿插的練部首或者筆畫,每天交叉練習。今天學一個長橫的寫法;明天學習為什麼要中宮收緊;後天再理解一下什麼是收放有度;
如此,每天都進步!
3.對行書的特徵、理念認識要深刻:行書結體寬鬆,沒有楷書的轉角時的頓筆,結體上以圓代方的比較多,行書書寫的時候中宮要收緊,主筆要突出,要有收有放,張弛有持有度;最終,要透過大量隨抄,或作業時運用,讓你學的字,真正成為你自己的字!
你所練成的行書:一要源於字貼,符合傳統書法審美,且有你的個性;二要有流暢感,牽絲適度。三要滿足實用;
想入門的同學,可看我的小影片,每個小影片都有:慢講+快寫!
-
7 # 張偉評論
行書的學習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認識層面,任何的藝術學習首先要自己喜歡,並且要有些基本認識,絕對不能憑一時興趣盲目的瞎練。行書雖然是書法四大書體之一,但是書法學習不是孤立的,對於書法總體要有認識,對於其它書體要有了解。就行書本身而言,愛好者要有系統的瞭解和學習,行書歷史傳承、代表人物、經典作品都要清楚明白;對於專門學習的某一位書法大師,要專門研究;對於重點學習的某一個字帖要深入分析,字法、筆法是重中之重,一定要搞懂。只有搞懂了上述的這些內容,在書法學習的認識層面才初步達到要求,才能基本知道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如果閉門造車,就如同盲人摸象,最後也就落得個俗不可耐的江湖字。
二是實踐層面,書法實踐,一是臨摹,二是創作。臨摹是繼承傳統,創作是推陳出新。臨摹要有針對性,要講究方法。初學行書要認準一個帖下苦功夫,可以先摹帖,準確抓住字形結構,再臨帖掌握筆法筆順。臨帖不要整篇臨,先單字,後一行,最多兩三行,要不厭其煩的反覆臨,長時間臨,直到不看貼寫出來的酷似原帖最好。學好一個帖之後,還要逐步拓展學習物件範圍,廣泛涉獵歷代名家作品,取長補短,融會貫通。
創作就是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學到的東西個性化,成熟化。藝術的追求不是簡單的模仿,是在符合基本規則的前提下的獨特個性。簡單說就是你寫的字首先要能看到出處,同時也要看到不同之處,一看就知道是你寫的。比如黃惇先生的行草書學的二王和米芾,但又有自己的識別度。
-
8 # 神韻軒書法
首先應把楷書基礎打牢,再過渡臨行書,要把行書寫好,應瞭解一些行書技法。
(一),左右錯位。指上下結構的字重心不在一條線上。
(二),叄差變化。指左右結構字都有豎畫的不能等高。
(三),上重下輕。指上下結構的字上部偏大,小部偏小,這是造險的一種方法。
(四),兩點不平。指漢字底部有點的筆畫不能平齊,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使整個字有斜勢,但重心穩。
(五),部首懸空。指上下結構的字頂部有兩個相向點,或一個點,或草字頭,或短橫的筆畫。離字的身體較遠。
(六),多橫或多豎的字要有變化,有長短.仰俯.高低變化。
(七),氣脈暢通,筆斷意連。
(八),在一幅書法作品中,字跡大小.枯溼.濃淡應有變化。字距疏密應有變化,主字突出,豎行或折或曲或斜。
-
9 # 墨武5
行書是書法長河中的瑰寶。能寫一手漂亮的行書,即使用又賞心悅目。是一筆無形的財富。
那麼如何才能寫好行書呢?
1、端正心態,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寫出一手好字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堅持!
2、臨帖。寫好一手漂亮的行書必須從臨帖開始,書帖是歷朝歷代名家的精髓所在,它經歷了時間的沉澱。所以臨好的書帖是寫好字的必須。
臨帖一般都經歷描紅、對臨、意臨三個階段。只有熟練掌握每一個字的間架結構流利的去書寫,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麼你就成功了。
3、持之以恆,不言棄,不放棄。
學習書法並不是朝夕就能出效果,只有一顆恆心天天潤筆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
10 # 雲隱
行書作為書法藝術的五大書體之一,由於書寫自由隨意,便於抒情達意,深受書法家和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對於廣大書法愛好者來言,要想寫的一手好看的行書,非“勤學苦練,悉心揣摩”。
當然,近千年來,各位書法大家也總結了眾多學習行書的要訣:如要取法乎上,適我為先;用具貴精,選對為要;臨摹貴準,寫好為則等等。這些都需要結合個人的情況,因人而異,只有這樣,達到達到事半功倍的學書效果。
一、取法乎上,適我為先學習行書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帖問題。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上是我們選擇行書範本的第一準則。
學習行書必須選擇高水平的經典範本,高水平的經典行書範本多是人品、書品、文辭具佳的名篇佳作,選擇這樣範本學習,起點高,路子正,進步快。這就要求初學者首先要學習行書書體史,充分了解行書的歷史發展脈絡和不同時期書家的行書名篇佳作。
比如魏晉行書書風尚韻,傳世的經典行書作品有王羲之的《蘭亭序》《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王獻之的《廿九日帖》等;唐代行書空前發展,傳世的經典行書作品有李邕的《嶽麓寺碑》、顏真卿的《祭侄稿》等,五代行書楊凝式《韭花帖》獨領風騷;宋代行書書風尚意,傳世的經典行書作品有蔡襄的《澄心堂紙帖》、蘇軾的《寒食帖》、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卷》、米芾的《苕溪詩》等;元代行書文人氣息濃厚,傳世的行書經典作品有有趙孟頰的《蘭亭十三跋》、鮮于樞的《蘇軾海棠詩》等;明代行書幅式變大,傳世的經典作品有董其昌的《自書七絕詩軸》、王鐸的《自書詩卷》等;清代也有經典行書作品傳世,有朱耷的《行書送李願歸盤谷序軸》、何紹基的《蘇軾和子由論書》等。全面瞭解了行書的歷史發展脈絡和不同時期書家的行書名篇佳作,便有了可供選擇學習的物件,行書書體史上留下來的每一幅經典作品可以說都是我們學習行書的榜樣。學習行書,從哪一家哪一幅作品人手才是最好的,對於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前人經驗、學書體驗告訴我們,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適我為先是選帖的第二準則。
適我為先一個方面是指所選書家的性情特點、審美取向要和學書者接近為先。比如:若性情瀟散,審美取向遒美健秀,可以學王羲之行書;性情豪爽、審美取向雄偉寬博,可以學顏真卿行書;若性情瀟灑,審美方面取向率意自然,可以學習蘇東坡的行書;性情溫和、審美取向典雅秀美的可以學趙孟頰的行書。
另一個方面是指所選作品適合初學行書的實際情況為先。初學行書,以尺牘人門更容易上手,進而學習篇幅較大的複雜作品。比如學習王羲之行書一般應以《孔侍中帖》等書札為首選範本,進而學習《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蘭亭序》學習顏真卿的行書應以《劉中使帖》為首選範本,進而學習《祭侄稿》《爭座位稿》《裴將軍詩》等;學習趙孟頸行書應以《蘭亭十三跋》為首選範本,進而學習《洛神賦》《赤壁賦》等;學習蘇軾行書應以《新歲展慶帖》等書札為首選範本,進而學習《寒食帖》《中山松醪賦》《洞庭春色賦》等。
透過觀賞行書經典佳作圖片,結合自己的性情特點、審美取向選擇自己喜歡的某一個書家作品作為取法物件,透過對所選書家作品的臨習體驗來確定行書學習範本。如果書家與我不適則換書家,範本與我不適則換範本,豐富的行書經典寶庫中一定有適合自己的。
另外,學習行書僅僅學習一家是遠遠不夠的,要在深人學習一家的的基礎上,廣取博收,上下打通,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在學習行書之初就要有此規劃。
二、用具貴精,選對為要學習行書第二個問題就是工具選擇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行書一定要選擇質量精良的習書用具,同時還要考慮到所學書家作品當時所用工具情況,儘量選擇與其效能接近的書寫用具。比如:學習二王行書,毛筆最好是狼毫或紫毫,筆鋒不宜過長,墨最好是黑而少膠的墨汁或模組,紙最好是不易吸墨的毛邊、皮紙、粉箋、半生宣等;學習蘇軾的行書、毛筆最好是短鋒軟毫,墨最好是黑而少膠,紙最好是吸墨不強的毛邊、半生宣、粉箋等;學習王鐸的行書,毛筆最好兼毫,筆鋒不可太長,墨最好黑而少膠,書寫過程中蘸水,紙最好是吸墨強的生宣這樣選擇用具,更貼近書家作品特點,學習起來,才容易得心應手,增強習書者的學書信心。
選擇行書書寫用具,品牌、價格也是我們要考慮的因素。一般情況下,在專業店鋪購買書寫用具,傳統品牌如湖州筆、徽州墨、宣城宣紙質量更可靠些。同時,向身邊書家、書法教師、書友請教,也是我們選擇學習行書用具的參考。
三、臨摹貴準,寫好為則臨摹是學習行書的最核心部分,它會貫穿學習行書始終,甚至是學書一生的事情。
臨摹準確是指學書者在習書臨摹過程中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無限靠近範本,力求形神具像。寫好為則是指習書者透過不同方法的反覆臨摹學習,由能臨摹到會臨摹,最終達到寫得好。要想臨得準,寫得好,必須從筆法、字法、章法等多角度進行交替反覆臨摹,最終達到目的。
1、 筆法是內在核心,學書者對所臨行書範本中各種筆法要有清晰的認識和解析。行書筆法變化豐富,提、按、切、翻、轉、捻、絞、擺等技法要逐一解析臨摹。比如橫畫的起收,尖形就用擺的動作,方形就用切的動作、圓形就用捻或轉的動作等等。理性解析後臨摹,比較後再臨摹,多次反覆,準度會大大增。
2、結字要臨出變化,不斷累積。最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在所選的行書範本中先選出自己最喜歡的 30個字,每天反覆臨習,一天臨寫30遍,大小相間,每週臨5次,臨3個月。寫過了,再選30個字。第一個月難受,第二個月適應,第三個月就會臨了。大約掌握300字就能寫簡單作品了,掌握600個字就能入展了,掌握3000字就能隨便書寫作品了。
3、 章法要臨出行氣,更要臨出和氣。具體的方法是臨下看上,臨左看右。首先不改變原帖的章法形式臨寫,先突破一行,再突破三行,再突破五行,直到全篇通臨。其次要變換章法樣式臨寫,以不同於原帖的多種章法樣式臨寫原帖,為行書創作奠定基礎。
筆法、結字、章法臨習不要孤立的進行,某一時段可以有所側重,但總體上要交替進行,這樣臨帖才會既有趣,又有成就感。
總之,學習行書要取法乎上,適我為先;用具貴精,選對為要臨摹貴準,寫好為則。只有這樣,才能少走彎路,達到達到事半功倍的學書效果。
-
11 # 張善軍書法
試回答,並希書友指正!
“好看”二字之於行書(包括它體),易誤導審美標準,將書法流於“媚俗”,極不專業。
孫過庭對書法諸體的論述:“趨體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尤可記文”。另外,還要旁通二篆,俯仰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取前代書體的養料,增益書法的藝術水平。
“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簡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研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故可達之以性情,形其哀樂”。
明代楊慎有“鯨吞海水盡,落出珊瑚枝”的精妙總結,透過“凜、溫、鼓、和”四個手段,達到“風神、研潤、枯勁、閒雅”的“四美具”的藝術高度。
縱觀歷代名家行書經典,大抵以魏晉二王書風為圭臬,怹們對書法的敬畏、深刻認識,反映出書法是屬於精神層面的、內心的、骨子裡的,甚至是血脈裡流淌的,寫出所謂自己的字的前提也是建立在取法古人,博涉諸家基礎之上。君子貴乎慎獨,不媚俗,不從眾,是寫好任何字型的關鍵。故,取法乎上,是學習行書(當然包括其它字型)的不二法門,而不是遊走於今人展廳、瀏覽於“獲獎作品集”、投拜於時風引領者……
我時常以為,一個真正值得人尊敬的書家,他所思考的問題不應該是“我應該如何順應時代,並從中撈取什麼”,而應該是“這個時代缺少了什麼,我應該為這個時代帶來什麼”。我們時常覺得文化應該隨著時代前行,卻往往忽略了,文化本身也是可以影響和改造時代的。
大凡古代有大成就的書家,多不免感嘆“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從蘇東坡到趙孟頫,從董其昌到王鐸,從趙之謙到何紹基,莫不如此。
如果說,即使在文人群體學養最高的宋代,彼時天下第一才子蘇東坡都是謙遜謙卑的,那麼在當下這個膚淺浮躁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麼能好意思過份“張揚個性”,甚至說出“全面超越古人”這樣的話呢?
大量深入臨習前人經典,清心寡慾,
多讀書滋養身心,不斷入帖出帖,是學好行書的唯一門徑。
-
12 # 張春德gvTp
我的體會是; 無論楷,隸,行,草,篆,魏等那種書體,每字寫千遍,巧處自然見。學習書法無捷徑,臨池不輟可成功。寫完八缸水,書法自然美。
-
13 # 盧秀輝侃侃詩書畫印
什麼叫千人一面,什麼叫個性?請問書法藝術掛在一個展廳裡面,基本上都是一個調調,有意思嗎?什麼叫個性?個性就是要寫出像王鐸、像傅山、像金農、像鄭板橋、像揚州八怪的一些人的東西,才叫個性化。現在個性化的缺失有很多的原因,例如古人不會為買房而煩惱,古人不會為買車而煩惱,古人不會還房貸,不會還車貸。現在你拿什麼創造個性?你的個性創造出來有人承認嗎?沒辦法,只有搞千人一面,因為千人一面會有一群人,因為一群人互相認同。古人的個性是文化修養,把他養出來的。現在的人的個性怎麼修養?針管射字嗎?靠竹林抄字嗎?靠女性人體寫字嗎?那是表演,那不是藝術創作!所以,從千人一面當中闖出自己,很不容易。闖來闖去也就是三公分五公分的事情,絕對不可能寫出個性化的作品,已經沒有個性化的土壤了。
-
14 # 醉玉小屋
行書最重要的在於結構與結構間的連筆,練好結構連筆就、掌握字的間架結構,這是練好行書的基礎,平時不僅僅需要練習,更多的是要思考字的間架結構,每一筆每一畫都要了然於心!
回覆列表
寫出好的行書只有一個方法。
不以俗筆壞手,再弄懂並拿到六朝法後,可循徑進入王羲之,依王羲行書筆法 結體訓練,幾經時日拿到手,即可寫出好看的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