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莊生荒谷

    多讀幾遍。

    第一遍,按照你自己習慣了的讀​書方式讀。

    掩卷默想,發覺哪些地方是自己想要注意而回憶不起的……

    第二遍,翻開書找一找,查一下,打上著重號,也可以用筆記本記錄下來。​

    再想一想,假如這個題材由我來寫,我該怎樣下筆?這時,你會發現困難重重,沒關係,可以進行

    第三遍……​

  • 2 # 蓬門寒鴉

    1,瞭解作品的邏輯構架;

    2,知道有名的故事細節;

    3,學習一些警示明語;

    以上~

  • 3 # 張君剛文集

    品讀一本文學名著,就像品嚐一道美味佳餚,聞其美味,觀其美色,賞其美形。何謂美味,作者簡介、小說前言後序也;何謂美色,語言精美、字字珠璣也,何謂美形,故事情節精彩紛呈、波瀾起伏也。

    品讀一本文學名著,就像與心儀已久的人談一場戀愛。一見鍾情,相見恨晚,怦然心動,愛不釋手。執著地走進她的世界,走進她的深處,痴迷地向她敞開心扉,袒露心聲。何謂走進深處,反覆品讀,仔細研磨也;何謂敞開心扉,袒露心聲,讀書筆記,讀後感言也。

  • 4 # 半糖心

    初看問題裡的文學名著,我想到的定位詞是“經典”,既然是經典,想要讀懂,一遍肯定是不可以的,因為這樣的名著往往不是和我們同時代的,而是經過了時間的洗禮、歲月的沉澱和無數人的琢磨與推敲,最後被定義為了“文學名著”。

    對於怎麼讀這類作品,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認識作者。先了解這個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作品一貫有什麼風格,這部作品是延續了以往的風格還是與以往不同。像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是一部他思想轉折期的作品,所以風格會和以往不同。

    第二,聯絡背景。一部經典文學名著,一定要去聯絡寫作背景的,如果經常接觸文學名著,我們會發現文學名著通常都是以愛情為主線,披著愛情的外衣,在談一些別的事情,所以寫作背景非常重要。比如《霍亂時期的愛情》,每個人都能讀到愛情,可是聯絡背景就能知道馬爾克斯想要表達的除了愛,還有愛與死亡下人對恐懼的抗爭,所以標題有“霍亂時期”。

    第三,多讀,分析配角存在的意義。首先多讀是必選項,其次就是這個配角的存在,多數人讀書,往往只瞭解主角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卻忽略了那些舉足輕重的配角的意義,他們的存在,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去認識主角的性格傳達出來的意義,而且他們還能擁有主角身上沒有的閃光點,這樣的人,身上往往帶著一些希望和光輝。如果初讀《紅樓夢》,有幾個人能記住紅兒這個丫頭呢,但是多讀幾次,你會欣賞這個丫頭。

  • 5 # 王秋陽

    如何閱讀一本文學名著小說?這要看你讀書的目的。目的不同,讀書的方法就不同。

    (一)只是為消遣去讀名著

    懷著這樣的目的讀書,就很隨意了。你喜歡咋讀就咋讀,盡情享受故事情節起伏,帶來的精神愉悅就好。同時能得到某些人生啟迪就更好了。

    (二)為了豐富知識,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去讀名著

    帶著這個目的讀名著,就要講究一些方法了:

    (1)先通讀一邊

    無論小說的篇幅長短,先通讀一遍。對小說的故事情節有個大概的瞭解。

    (2)第二遍再細讀一遍

    第二遍細讀的時候,首先要搞清楚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然後看小說的開頭和結尾是怎麼樣寫的。

    邊看邊研究小說的主線和付線,是怎樣發展的。小說裡主要人物的成長經歷。人物性格的刻畫。矛盾衝突的設計等等。

    一部好的名著只少要看上兩遍。

    (3)多看幾遍,反覆揣摩。

    如果是一部你特別看好的名著,看上個五遍,六遍也不為過。只有反覆的看,反覆的揣摩,才能捋清作者創作時的邏輯思維。瞭解作品中各種人物的設計,與小說情節發展的關係。

    一部名著所以被稱做名著,它的框架設計,細節處理一定有它與眾不同的地方。只要我們反覆揣摩就能有所收穫。

  • 6 # 靈楓歷史閣

    耐心,謙卑,反覆。

    《紅樓夢》這本書,我讀了不下十遍,每一次讀都有新的感悟。

    謙卑,是因為能被評為文學名著的書,一定有自己的可取之處,如果你沒有發現,只能是自己能力不足。

    耐心,是因為我當年讀《紅樓夢》,前3遍只覺得文字很美,不知所云,讀了第4遍,才覺得寫得真的太好,自此走不出來。

    反覆,是因為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閱歷都不同,再閱讀《紅樓夢》,就會有新的感悟。

    以上,是我閱讀《紅樓夢》的方法。

    下面,再來說一下怎麼閱讀一本書。(適用於所有的書,不止是文學名著小說)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讀書的方法?

    因為書本,是我們吸收高質量的知識最好的地方。

    會讀書,是讀書變現的第一步。

    我們自小接受的讀書教育,就是要“老老實實一字一句“地讀書,可這真的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嗎?

    為了得到100%的資訊,我們付出了100%的努力,還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最後其實並沒有得到100%的資訊,因為會遺忘。而二八法則告訴我們,20%的資訊裡,藏著80%的資訊,其實我們只需要付出20%的時間,就可以得到這些資訊。

    很多人其實搞錯了重點,讀書本身不是目的,吸收裡面的知識才是目的,而吸收知識的目的,是活學活用,改變我們的生活。如何高效讀書呢?

    上文章目錄:

    一、高效讀書的核心三句話

    1. 書是僕人,你才是主人

    2. 僕人有良僕和惡僕

    3. 忘了也沒關係,僕人可以隨時召見

    二、高效讀書的正確姿態

    1. 五分鐘預覽

    2. 五分鐘翻閱

    3. 二十分鐘跳讀

    三、高效讀書的常見誤區

    1. 誤以為一字一句讀,就是高效

    2. 誤以為高效讀書的方法,要很費勁去學

    3. 過分高估速讀法的重要性

    4. 追求完美是高效閱讀的勁敵

    5. 淺嘗輒止,是最要不得的讀書方法

    6. 忽視選書、輸出的重要性

    7. 凡事過猶不及四、價值1999元的一週速成專家式讀書法

    一、高效讀書的核心三句話

    如何高效讀書?

    記住三句話,絕對能顛覆你對讀書的認知。

    第一句話,書是僕人,你才是主人。

    讀書不是目的,吸收知識才是,活學活用是最高境界。

    第二句話,僕人有良僕和惡僕。

    所以,要會挑選良僕(挑書),要用公平主義,而不是平等主義對待僕人(跳讀)。

    第三句話,忘了也沒關係,僕人可以隨時召見。

    讀書時不要有壓力,讀了就好,專注於吸收知識,而不是記憶知識。書籍是隨時可以哪來溫習的,所以,不要擔心記不住。

    好啦,如果你趕時間,讀了前面三句話也就夠了。

    下面我會詳細講一講每一句話的涵義。

    1. 書是僕人,你才是主人

    書是僕人,承載了海量的資訊,而且有些是最優秀的資訊。因此,學會如何正確閱讀一本書,非常重要。

    靠著天生的智慧來閱讀,對於個體而言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後天學會了很多知識,可真的有人有意識去培養自己讀書的能力,去尋找正確的讀書方法嗎?

    一字一句地讀每一本書,無疑是將自己擺放在了書本奴僕的位置。

    可是你讀書,目的是為了吸收知識,怎麼可以變成奴僕呢?

    真正的王者,是用正確地方法,從書本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識,然後運用到生活中吧。主體是自己,脫離書僕。

    從前我們簡直就像是奴僕。

    2. 僕人有良僕和惡僕

    做任何事,其實都要講究效率。

    讀書也是,與其一味糾纏在一本書中,不如從書海中區分出真正的好書,然後用有限的時間吸收到更多的知識。

    挑選好書的能力,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的。

    如今廣告肆虐,資訊爆炸,你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找到你想要找的任何資訊,可你真的能找到當下最適合你的書籍嗎?

    這個能力,如果你不刻意訓練,或許一直生活在“讀書就是噩夢”的怪圈裡吧。

    3. 忘了也沒關係,僕人可以隨時召見

    永遠要記住,書籍是我們最好的奴僕。

    如果你害怕忘記,就下一次召喚。

    畢竟,記憶總會淡化,哪怕你是一字一句閱讀,你也會忘記。

    艾賓浩斯曲線,已經告訴過我們記憶的規律了。

    如果你不想遺忘,就適當複習吧。

    二、高效讀書的正確姿態

    每本書三十分鐘的速讀時間:

    第一階段,用五分鐘進行預覽。

    第二階段,用五分鐘瀏覽書中所有的圖片。

    第三階段,剩餘的二十分鐘使用跳讀法閱讀。

    這樣合計三十分鐘讀完一本書。

    三十分鐘速讀法,不是求快,而是整體把握,搞清楚這本書要不要讀第二遍,搞清楚這本書的重點資訊在哪裡。

    如果用人和人的交往來看,這是你們的第一次見面。

    1. 五分鐘預覽

    五分鐘預覽,是為了搞清楚“讀這本書的目的”。

    因為你是王者,所以你不是根據這本書是什麼來讀的書,而是你為什麼要讀這本書來閱讀,根據你想要從這本書裡得到什麼,來選擇合適的讀書方法。

    在預覽時,要對書的標題、封面、腰封等內容中獲取這本書的初步印象。

    五分鐘預覽時,目錄也會幫我們的大忙。

    我們讀目錄時,不是為了搞清楚這本書在說什麼,而是看一看這本書有沒有我們需要的內容。要知道,讀書的主體是你,你是王者,書籍是奴僕,可千萬不要搞反了。

    2. 五分鐘翻閱

    接下來的5分鐘翻閱,其實就是看看書中顯眼的地方,不要關注是不是獲取到了重要資訊,只要對書有個整體把控就好了。如果想要做標記,就用折角等不費時間的方式。翻一遍的好處,能讓你的大腦對這本書有個整體印象,是在進行對下一個二十分鐘的確認工作,可不要小瞧。

    3. 20分鐘跳讀

    第三階段——用跳讀法閱讀最重要的兩成內容,獲得八成資訊。

    跳讀,是二十分鐘閱讀的關鍵。

    不過需要注意,跳讀永遠服務於吸取知識,服務於整體,而飛讀、偏讀、挑讀,有些是以速讀為目的,有的是以部分資訊的吸收為目的。

    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在短時間內吸取足夠多的知識,都是可以的。因為讀書這件事,一定是越讀越熟練的。

    三、高效讀書的常見誤區

    1. 誤以為一字一句讀,就是高效

    第一次和書籍見面,30分鐘已經足夠了,你需要判斷這本書是不是好書,適不適合當下的你,適不適合你的需求。

    以自己為王者,而不是當書籍的奴僕,你才能真正運用好“書”這個強大的朋友。而且,誰規定了一本書只能讀一遍呢?

    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方法,你可以將大量的時間,放在對自己最有用的書籍上,這樣難道不更高效嗎?為什麼我們只強調初次見面的平等主義呢?

    因為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仔細琢磨。

    2. 誤以為高效的讀書的方法,要很費勁去學

    別讓自己成為那個砍樹不磨斧頭的人,但也別成為一直磨斧頭、不砍樹的人。而負擔太重的讀書方法,無異於一直在磨斧頭、不砍樹的人一樣。

    所以,讀書一定要記住自己的目的,然後聚焦目的,而不是別的事情。

    3. 過分高估速讀法的重要性

    速讀法,對於高效閱讀一本書來說,有用,但是作用可能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大。

    什麼快速動眼、一分鐘一萬字的讀法,都是顛倒了主次順序。讀書不是目的,閱讀速度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從書中得到你需要的知識。

    當然,速讀也是有用的,速讀最大的作用,應該是在判斷這本書是不是需要精讀的時候吧。

    我們學習速讀的方法,目的不是成為速讀法研究的宗師,而是用最短的時間,挑選出好書,吸取書中我們需要的知識。

    速讀法三十年之歷史:第一代,一味快讀;第二代,合理速讀;第三代,腦神經學速讀;第四代,根據目的選擇最優速讀法組合。

    你自己,在哪一代?

    4. 追求完美是高效閱讀的勁敵

    二八法則的運用,其實本質上就是大膽捨棄。

    不要害怕錯失資訊,因為書籍是僕人,僕人是可以隨時召見的。平等主義才是最浪費時間的做法。

    讀書,一定要確認自己得到了什麼。

    以結果為導向,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5. 淺嘗輒止,是最要不得的讀書方法

    淺嘗輒止,是最要不得的讀書方法,活學活用,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

    所以,讀書的時候,千萬不要進入一個淺嘗輒止的誤區,而是要學會輸出,學會運用,學會活學活用。

    讀書一定不要淺嘗輒止,要細細品讀。但細細品讀,不是將漫長的時間花費在一字一句上,而是將時間聚集在好書、好篇章上。

    6. 忽視選書、輸出的重要性

    一本好書,就等於鑽石。如何挑選好書,就是挑選出如鑽石一樣的知識。

    所以,這個本事很重要。

    輸出,就是得到屬於自己的鑽石的過程,因此,讀完書以後,要輸出。

    輸出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寫筆記,寫心得,但無論如何,活學活用才是最高境界。

    為什麼一定要輸出?

    因為,輸出是對你輸入的知識的一個再加工,是一個思考和再創作的過程,是生成屬於你自己的鑽石的過程。

    學會的最高標準,是會教。

    所以,知識的最高標準,是活學活用,靈活運用。

    積累了一定程度的知識,人很容易變得傲慢,可這種傲慢,放到實踐層面上來看,只是一種幼稚。

    真正的知識王者,一定是知識和實踐融會貫通,而這,才叫做智慧。

    一定要做讀書筆記哦,因為這是你讀過的證據,也有利於你下一次的閱讀。那麼,如何做不費勁但是有用的讀書筆記呢?

    7. 凡事過猶不及

    凡事過猶不及,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地向著“用十五分鐘搞定”或者“有上五分鐘就足句夠”的想法冒進。

    過猶不及,一定要注意,速讀不是目的,吸收知識才是,高效閱讀不是目的,用最短的時間獲取所需要的知識,然後活學活用才是目的。

    四、價值1999元的一週速成專家式讀書法

    網上賣1999元的主題讀書訓練營,讓你一週速成專家,用的,無非是以下的套路。

    1. 蒐集十本你想了解的領域的專業書籍。其中一定要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書、總結性比較強的書入門書等必不可少的幾本。

    2. 首先,閱讀那本最基礎的書,紮紮實實地熟讀全文,摸透該領域的整體架構。

    3. 其餘的九本遵從二八法則進行速讀。

    其實,這些訓練營的核心概念,就是將書籍當奴僕,運用我之前教的那些高效閱讀的理念,刻意訓練下的結果。

    書籍才是最好的奴僕,又便宜又高效,只要你有正確的讀書方法,和一定的實踐能力。你何需參加1999元的主題讀書訓練營?

    發現了沒有,高效讀書的真諦,是聚焦自己,聚焦結果。

    真正珍惜時間的人,絕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

  • 7 # 靜一號普洱茶

    當下的文學圈子,並不怎麼關心餘秋雨。

    當代文學繞不過餘秋雨,餘秋雨對於當代文學,當代人生活影響之大,是超出所有人想象的。說個小事。

    我的一位好朋友,家住河北,十幾歲時同家裡人吵架離家出走,第一個想法,去杭州,為什麼去杭州?因為餘秋雨寫過江浙的黴乾菜,好友看得口舌大動,忍不住熬上十幾個小時的綠皮車跑去江浙的中心杭州一試,人到了,黴乾菜吃了,一個北方人第一次吃黴乾菜能是什麼感覺。說來好笑,那個時候的他覺得被餘秋雨坑了,黴乾菜可難吃了,齁人。

    後來我也到了江浙一帶,就這樣不下白米飯,幹吃了黴乾菜,也覺得齁人。不禁莞爾,我這小青皮都吃不慣,我那朋友出身優渥,哪裡吃得慣這平民美食。

    當下這個問題,既如年少輕狂的離家出走,最終終究荒誕結束,再一趟北上的列車,回家。看了很久,一直想動筆,又不知從何說起。

    再說回這該死的黴乾菜。

    現如今黴乾菜已經被當做了地方特色美食,可在以前,就如醃白菜一樣是不折不扣的貧民菜。在餘秋雨文章中,我們可以見到這樣的描述:

    我所離開的是一個非常貧困的村落。貧困到哪家晚飯時孩子不小心打破一個粗瓷碗就會引來父母瘋狂的追打……偶爾哪家吃白米飯了,飯鑊裡通常還蒸著一碗黴乾菜,於是雙重香味在還沒有揭開鑊蓋時已經飄灑全村,而這雙重香味直到今天我還認為是一種經典搭配。雪白晶瑩的米飯頂戴著一撮烏黑髮亮的黴乾菜,色彩的組合也是既沉著又強烈。——餘秋雨《鄉關何處》

    看起來讓人食指大動,在餘秋雨的描寫裡,黴乾菜配米飯的色香味,均被餘秋雨描寫得讓人味蕾跳動。

    餘秋雨的年代,人民生活窮困窘迫,鹽都算是特別珍貴的東西,飯都吃不飽的時候,有滋有味的黴乾菜配上白米飯,已經是很幸福地享受了。

    到了我們這一代,自然有些難以領略。後來試了試黴乾菜配米飯,用得是乾菜扣肉裡的乾菜,我也吃得津津有味,雖說不上是人間絕有的美味,也還算可口。這才知道我的朋友或許是吃法不對,而不是餘秋雨言過其實。

    但平平無奇的黴乾菜既能挑動小小少年遠赴他省,對浙江旅遊業作出微薄貢獻。但由此可見一位文化明星,對於整個世界的巨大影響。

    時過境遷,至少十年的光陰在歲月的長河裡泛起漣漪,又消失不見,而今回首,許多被繁忙的生活所累的文藝愛好者們,依然愛著餘秋雨。正如他們愛著《人類簡史》,愛著《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他們吹誇著“明文第一”歸有光,清詞第一“納蘭容若”。

    我認為這都是不懂文學造成的,所以才覺得有必要寫這樣一篇文章。

    從其人、其文、其今試著勾勒出一個儘量全面的餘秋雨。

    一、餘秋雨其人

    在大眾視野下,餘秋雨的定位更應該是文化明星,而不是散文家、學術家,用當下時髦的說法,叫做公知,橫向對比,則是上個世紀末的“網紅”,與其橫向對比,有點像易中天,甚至張紹忠。

    但無論是張局座還是易中天先生,都沒有像餘秋雨一樣,在長達十年左右時間內,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所以餘秋雨所引發的熱潮,又往往被稱作最後一波文化熱。

    餘秋雨出生在浙江一個非常一般的家庭,用今天的眼光來說,可以說是貧困的。

    在文學史程序中,有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知名作家,和大作家的出現,往往跟經濟發達所致的文化發達的城市有很大的關聯性。

    比如西方的巴黎,當時就聚集了許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就連荷蘭畫家梵高也慕名在巴黎朝聖過,一個小酒館裡往往坐著的都是莫奈等藝術界的大拿。

    這個現象在中國也一樣,近一百年來,有這樣兩個城市,成為了許多當代名作家背後的巨幕。說白了,無法是物質豐富的城市,就散發出濃烈的文化味,也不管著味兒是香的還是臭的,總能讓良莠不齊的文藝從業者聚集。

    這兩個城市,一個是北京,另一個是上海。目前當代文學界的巨擘往往都跟這兩個城市分不開。格非、蘇童、遲子建、西川、莫言、王安憶等人,都以這兩個城市為自己的主要據點。若再談及藝術界、電影界,這兩個城市更是能人輩出了。

    而跟餘秋雨有關的城市是上海,餘秋雨11歲那年,就孤身一人踏上了去上海的行程。此時餘秋雨的行李包中裝有兩樣東西:一瓶酒浸的楊梅,一包黑乎乎的黴乾菜。

    之後餘秋雨的人生便跟開了掛一樣順暢起來。他成績優異,從1976年到1986年間,他洋洋灑灑的《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造工程》)從而在學術界名聲大噪。

    其在學術界的聲名不低於當時的莫礪鋒。從而也結交了不少學界人士。這也是鮮少有人知道的。

    從此,他官路亨通,先是解鎖了全國最年輕文科正教授的成就,後來又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這所現如今能與北影、中戲媲美的藝術學院副院長、院長,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

    1977年至1985年間,更是學術等身。

    陸續出版了《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藝術創造學》、《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Theatre》等一系列學術著作,先後獲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其中,獨自在災難時期開始編寫的《世界戲劇學》,出版至今三十餘年仍是全國在這一學科的唯一權威教材。

    說個不好聽的話,單單從學術角度看的話,我想知乎上絕大部分人是沒資格評價餘秋雨的。

    功成名就後,不惑之年的他開始了他的文化苦旅,這是他對自己的反思。其間寫出了《文化苦旅》等一系列著作,後來在千禧年末,搭上了鳳凰衛視的車隊,寫出了壓卷作《千年一嘆》。

    有意思的就來了,名聲大噪的餘秋雨後來創辦了一個公司,這也是許多人批駁餘秋雨的一個點,他不像是個文人,而是一個商人。

    成名之後,從象牙塔走向舞臺,擔任文化顧問,做“青年歌手大獎賽”評委,做嘉賓演說,零八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餘秋雨還為災區的慈善事業奔波。

    當年沸沸揚揚的餘秋雨“詐捐”事件,把餘秋雨推向風口浪尖,之後餘的私人秘書及餘秋雨的“九久讀書人公司”澄清:餘秋雨捐的不是錢,而是向3所學校提供價值20萬元的圖書。

    在餘秋雨名利雙收的情況下,長達十年左右的時間,人們開始了對餘秋雨的大範圍批判。

    與餘秋雨有關的還有“首富門”、“故居門”、“私通美女”、“關閉部落格”等等事件。人們對其批判主要在其那10年時間的罪過,比如參加過為4人幫站臺的石一歌班;另一方面則是指出其文學中的硬傷。

    在我看來,餘秋雨本是個極具天賦又耐得住寂寞的學者,卻出走象牙塔,最終博得半世功名,譭譽參半。他本該在學術上有更高的成就,卻文不文商不商的走了這麼一輩子。

    二、餘秋雨其文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與我兩位目前依舊在大學就讀的文學類博士探討過餘秋雨的問題。餘秋雨的東西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困境下。

    餘秋雨的文章,就像是美國的華人。華人在美國的境地在於,知識素養普遍偏高,但政治地位低下,很難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或許可說,全世界的華人都有這樣的問題。

    餘秋雨也是,要說餘秋雨的東西不好,也肯定比大眾水平好。比許多後來的文化明星,如安意如,安妮寶貝,郭敬明,甚至寫《明朝那些事》的當年明月,其水平自然是遠遠超出。

    可要說餘秋雨的東西好,也沒那麼好。

    他的文字,倒像是薛定諤的文字,處在一種奇怪的中間態。

    如果你只是文學小白,會震驚於餘秋雨行文知識儲備之豐富。回想三十年前沒有網際網路的九十年代,人們讀餘秋雨的文學會是什麼感覺呢?amazing,驚訝於其知識儲備之豐富。他談歷史、山水、哲學、民俗、東方、西方……

    但我卻覺得這反而是餘秋雨先生文字中的缺點。

    餘秋雨的文章,比孫紹振先生定義為“一種嶄新的亞種”(《為當代散文辯駁》),後來田崇雪稱他為“學者散文”。

    原本散文是有抒情的方面的側重點的,如我們學到的過朱自清的《匆匆》: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

    朱自清散文架勢十分傳統,有嫻熟的景物描寫——小屋、太陽等,有密集的修辭手法——太陽有腳,伶伶俐俐。

    而餘秋雨的野心很大,文章裡囊括了議論,說理,哲學思考,抒情。

    他的散文就像是火鍋,什麼食材都有,吃起來是什麼味都有,卻獨獨沒有餘秋雨自己的味道。如果你閱讀量夠大,知識夠豐富,你就會覺得餘秋雨的東西有味卻甚雜,反而無味。

    由此可見其文處在尷尬局。用學術的標準來要求它,它是蒼白的,無味的。其散文成名,實是討了巧。

    專注散文的作家在當代文學史上並不多,餘秋雨算一個,他的確開創了一種新的散文寫作方式。

    可是這種方式就像詩歌裡的流年體,像電影裡的型別片兒,也像知乎曾經備受嘲諷的拉圖影評,難登文學最高殿堂。

    在那個年代,有太多太多更有價值的文學可以訴說了,傷痕文學,先鋒派,其文學史價值都比餘秋雨的高。

    但可嘆的是,無論我們如何從嚴肅文學角度看待餘秋雨的作品,最終對這個世界影響更多的,反而是這位出走了象牙塔的餘秋雨。

    三、文學學者眼中的餘秋雨作品

    稱不上喜歡,但絕談不上討厭。

    所謂文學精英,常常有這樣一個特徵,文字讀多了口味變重。既如重慶人、四川人,辣椒吃多了,一般的“中辣”口味,品起來都似白開水。

    在年少無知的時候,看看餘秋雨的東西,會覺其人知識儲備豐富。社會上摸爬滾打幾年後,更會發現餘秋雨的許多“經驗之談”。

    要只是興觀群怨,知人論世,也就罷了。細品之下,還是有許多可以玩味的地方,腳踏實地的東西。

    如我覺得餘秋雨在《秋雨散文》中的《信客》中寫得好的段落:

    信客識文斷字,還要經常代讀、代寫書信。沒有要緊事帶個口信就是了,要寫信總是有了不祥的事。婦女們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在信客家裡訴說,信客鋪紙磨墨,琢磨著句子。他總是把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調理成文縟縟的語句,鄭重地裝進信封,然後,把一顆顆破碎和焦灼的心親自帶向遠方。

    一次,他帶著一封滿紙幽怨的信走進了都市的一間房子,看見發了財的收信人已與另一個女人同居。他進退兩難,猶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書信拿出來。發了財的同鄉知道他一來就會壞事,故意裝作不認識,厲聲質問他是什麼人。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舉信大叫:“這是你老婆的信!”

    信是那位時髦女郎拆看的,看完便大哭大嚷。那位同鄉下不了臺,硬說他是私闖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信來只是脫身伎倆。為了平息那個女人的哭鬧,同鄉狠狠打了他兩個耳光,並把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他向警官解釋了自己的身分,還拿出其他許多同鄉的地址作為證明。傳喚來的同鄉集資把他保了出來,問他事由,他只說自己一時糊塗,走錯了人家。他不想讓顛沛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

    這次回到家,他當即到老信客的墳頭燒了香,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墳頭請老人原諒:從此不再做信客。他說:“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支援不了。”

    他向鄉親們推說自己腿腳有病,不能再出遠門。有人在外的家屬一時陷入恐慌,四處物色新信客,怎麼也找不到。

    也算這些鄉村劫數未盡,那位在都市裡打了信客耳光的同鄉突然發了善心。此公後來更發了一筆大財,那位時髦女郎讀信後立即離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鄉處得知信客沒有說他任何壞話,還聽說從此信客已賦閒在家,如此種種,使他深受感動。他回鄉來了一次,先到縣城郵局塞錢說項,請他們在此鄉小南貨店裡附設一個代辦處,並提議由信客承擔此事。

    辦妥了這一切,他回到家裡慰問鄰里,還親自到信客家裡悄悄道歉,請他接受代辦郵政的事務。信客對他非常恭敬,請他不必把過去了的事情記在心上。至於代辦郵政,小南貨店有人可幹,自己身體不濟,恕難從命。同鄉送給他的錢,他也沒拿,只把一些禮物收下。

    在這一段描述中,餘秋雨把信客的孤獨無助,複雜的命運,悲劇的人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從這些小人物能見到大時代。

    如今已經少有信客這一職業了,記述信客這一職業,可謂是反應了當時時代的特色,可謂是真的下到了基層。

    這一點我是佩服餘秋雨的,餘秋雨跟現在許多作家不一樣,他的的確確的是去鄉下看過的,他知道中國的底層群眾是什麼樣的。這與郭敬明滿篇的臆測上層社會,全是香奈兒、愛馬仕之類的品牌名形成了鮮明對比。

    況且像餘秋雨這樣的文人,下到基層,可比郭敬明這樣人擠到上層要難太多了。所謂由奢入儉難。這點上餘秋雨是值得誇讚的。

    另外一點,在那個年代,流行下海,出外打拼,改革開放後,華人口大批次的流動開始了。這個時候有不少出身鄉野的匹夫發了財,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而也有不少打工妹成了二奶、野雞。

    這樣具有時代明顯特色的現象,不僅在餘秋雨散文裡有,在比如陳可辛導演的名作《甜蜜蜜》中也同樣有體現。

    餘秋雨要老老實實這樣寫下去,或許也不會承擔如此多的罵名,可他野心很大,他要追尋文學的根,要抒發自己對人類、社會、世界、歷史的見解,這就露了怯。

    如其在《山居筆記》中《蘇東坡突圍》中的論述:

    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華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願意去找他的麻煩吧?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於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願意播揚和轟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起鬨式的傳揚,轉化為起鬨式的貶損,兩種起鬨都起源於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兩種起鬨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蘇東坡到黃州來之前正陷於一個被文學史家稱為“烏臺詩獄”的案件中,這個案件的具體內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國社會的普遍遭遇,很值得說一說。搞清了這個案件中各種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蘇東坡到黃州來究竟是突破了一個什麼樣的包圍圈。

    為了不使讀者把注意力耗費在案件的具體內容上,我們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出來。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場上,這也完全是一個莫須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說蘇東坡在很多詩中流露了對政府的不滿和不敬,方法是對他詩中的詞句和意象作上綱上線的推斷和詮釋,搞了半天連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將信將疑之間幾乎不得已地判了蘇東坡的罪。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宋神宗絕對是不算壞的,在他內心並沒有迫害蘇東坡的任何企圖,他深知蘇東坡的才華,他的祖母光獻太皇太后甚至竭力要保護蘇東坡,而他又是非常尊重祖母意見的,在這種情況下,蘇東坡不是非常安全嗎?然而,完全不以神宗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意志為轉移,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蘇東坡還是下了大獄。這一股強大而邪惡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

    餘秋雨畢竟不是歷史出身,他對歷史有主觀的立場。我們不難看出,他認為蘇東坡很冤,而力挺蘇東坡。

    可人性是複雜的,更別貼烏臺詩案中涉及了政治黨政等複雜的因素。餘秋雨這樣寫,反而給讀者誤導,將蘇東坡這樣的歷史人物神話。

    這也是大眾視野內文人的普遍形象,如李白既是仙氣十足——但李白逛妓院,拋開家庭不顧的事蹟,恐怕就鮮有人知了。

    正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餘秋雨這種新的寫作方法讓他自成體系,在文學圈有了一席之地,但也限制了其深度,在專業的文學批評圈子內,很難給他最高的評價。

    當然,孫紹振先生給他的評價是很高的,孫紹振認為餘秋雨的散文具有開拓性,並且頗有內涵。對餘秋雨其人,孫紹振先生認為其作為一名戲劇專業理論家,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餘秋雨對悲劇有很深的認識。比及餘秋雨本人,孫紹振先生認為餘秋雨有高貴的、堅韌的文化人品格。

    而對於餘秋雨所遭受的非議,他也多歸結於人們對餘秋雨的嫉妒。

    然而我卻嚴重懷疑,孫紹振先生因與餘秋雨的私交而護了短。

    終、今天的餘秋雨

    當一個人被人扒,被人人肉,被人不停攻擊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餘秋雨試過還擊,他把這些攻擊歸結為他人的羨慕嫉妒,而在《霜冷長河》中,有意無意的宣洩因外界攻訐而積壓的壓力。而胡來的文集,如《千年一嘆》,似乎也自覺得淡化其文章的學術性,而轉為被批評家們稱為“矯情”的抒情。

    一方面,我認為這是餘秋雨先生自己的人格缺陷,他想要保持文人高冷的態度,直到如今,他都十分愛惜自己的羽毛;可是面對名利,面對人們的言語,他並沒有做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雖然他口口聲聲說自己不在意,但也顯然深受影響。

    因此餘秋雨選擇了閉關,封筆,直到今天,似乎寄希望這樣的冷處理,能讓譴責他的風波快速平息下去。

    然而,人們似乎越來越不記得他的好,反而要痛打落水狗。

    而他自己也不甘寂寞,投身於很多文不文,商不商的活動。他封筆,不代表他不出席活動,不運作商務,不參加節目。

    他似乎一邊保持文人的自矜,一邊又向名利低了頭。這就讓他的一些行為如同表演作秀。

    比如在汶川地震發生後,他在綿陽的下跪,陳丹青說他喪失了對餘秋雨最後的一絲尊敬;而《含淚告災民》,也是大受批判——批判他站在道德高地,不識人間疾苦,用文化來綁架普通人。

    這讓我想起了當年在媒體前向季羨林下跪的錢文忠。

    餘秋雨是頭一個吃到文化螃蟹的文人,他靠文化散文發了家,致了富。在許多文人都閉門書齋的時候,他選擇投身媒體。可時間一長,他越來越故步自封,靠著他的文化名聲吃著老本,思想也落後於時代。就連炒作方式,都顯得十分蹩腳。

    我為餘秋雨可惜,餘秋雨這樣有才幹的一個人,他在各個領域,尤其是學術方面達到了許多人難以達到的成就,可惜都沒有攀上巔峰。

    如果他放下架子,去好好做商業,就不一定再有郭敬明這個第一人;如果他真的像他說的那樣,全情投入文化研究,那麼他就是最好的文化研究家、作家;要是他沒有離開學術界,一直做學術,時至今日他該是影視圈、戲劇圈的巨擘。

    可惜了,他太過於高看自己,最後洋洋不沾邊,除了他的戲劇學術依然受人尊重外,在其餘領域,他總是飽受罵名。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餘秋雨的事值得我們反思,餘秋雨或許自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可是歷史上像達芬奇、蘇東坡這樣在各個領域都有卓越成就的天之驕子又有幾個呢?大概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這才難能可貴。

  • 8 # 隱士夢言

    我個人的閱讀技巧和經驗。

    每當我看到一部好書,或者影視作品,哪怕只是一部動畫片,我都會自己主動地寫讀後感、觀後感。好腦子不如爛筆頭,自己究竟能夠收穫多少,領悟多少,動動鍵盤,別懶,寫下來,寫一篇讀後感,比反覆閱讀20次,都能更有效的領悟書中的道理。

    此外,在自己寫讀後感觀後感的時候,免不了要對書或影視作品中的部分情節要反覆地再看幾遍,這反覆看的片段,其實就是書內容的重點部分。

    可能第一次看的時候找不到重點,而為了自己寫,需要反覆看的時候,也就能夠找到書內容的重點部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喜歡和愛是如何理解呢?我還愛你,但我不喜歡你了,真實存在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