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搖籃兔直播互動早教
-
2 # 家庭教育問答黃國勝
應該讓孩子學會延時滿足。延時滿足是一種能力,也是孩子未來能否取得成就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曾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組織一群4、5歲的孩子,每個孩子分別發給他們一塊棉花糖。實驗人員明確告訴孩子,這塊糖可以現在吃,也可以20分鐘以後吃,區別是,現在就把糖吃掉的孩子,就只有一塊棉花糖,而堅持20分鐘以後再吃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最終,實驗人員發現,很多小朋友經不起眼前棉花糖的誘惑,很快就吃掉了第一塊糖,只有極個別的小朋友堅持了20分鐘,得到了第二塊糖。經過多年的跟蹤調查,當年透過延時滿足得到第二塊糖的小朋友,無論是生活上,還是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都比只得到一塊糖的小朋友大的多。
延時滿足不僅鍛鍊了孩子的自控能力,讓孩子很好地把控自己,不為眼前的利益而迷惑,更培養了孩子著眼未來、謀劃大局的高貴品質。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助到您!
-
3 # 冰心145195450
讓孩子有個期望,是必須的。每個人都會追求的東西。小孩也一樣。他希望得到東西,有盼望。有努力。對小孩教育有邦助!
-
4 # 碧野清秋
因為我自己也有孩子,如果這個玩具在實體店有賣的,孩子也特想要,但是價格較貴,網上有便宜一點的,我會跟兒子說,讓他自己看,然後告訴他,如果買了實體店的這個,你下次就會少買一個玩具哦!如果買網上那個一模一樣的,我會說這樣省出來的錢,我們就可以下次再買別的玩具,也就是兩個然後我兒子一般會慎重考慮半天,然後跟我說既然一樣,那就在網上買吧(✪▽✪)我覺得,作為大人我們得讓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讓他自己選擇,我們只能起引導作用,不要一貫的替他們拿主意。也不能說家裡窮,沒錢,買不起那個貴的,只能買網上的,孩子硬要要那個實體店的就直接這樣告知,延遲滿足,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感。買不起的話,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媽媽一定努力工作,好好掙錢,我們下次再給你買那個!暫時這會媽媽口袋裡沒有錢了你看。。嚯。。媽媽也想給你買的
-
5 # 奔奔起跑
延遲滿足源自於美國一個教育家搞的一個棉花糖實驗。實驗表明能有效的控制住自己慾望情緒的孩子,他的人生路上就要比其他孩子輝煌很多,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延遲滿足就是對慾望的抑制。
孩子想要得某樣東西,恨不得馬上得到滿足,如果次次都滿足孩子的需求,稍有一次因為特殊情況沒能滿足,孩子不理解,就會不依不饒,鬧個不停。
孩子要東西是不問這樣東西有沒有重複買過?是貴還是不貴?他只認為只要他要,父母就應該提供,滿足她,很容易滋生孩子的虛榮心和任性的性格。
延遲滿足孩子的慾望,可以有效的培養孩子對慾望需求情緒的控制,提高抗挫能力。比如說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完人的父母會要求孩子只能考100分,不接受99。孩子受這種思想的長期灌輸,一旦考試低於99,就很難接受,受到低分挫折的打擊,甚至會消沉很長時間。
那麼如果從小就有過延遲滿足的體驗,就會適應來自各方面的挫折,頑強挺立而不至於趴下。他們面對不管是來自學習或者是生活上的壓力,都會以一個頑強的姿態去面對。
孩子的慾望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成本。對孩子合理需求的部分不能採用延遲滿足。相反孩子的合理需求被得到滿足,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還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家長在面對孩子不合理的需求時,為了不打擊孩子,用延遲滿足這一方法“今天不行,我們明天可以嗎?”或者是“等過段時間媽媽有空一定帶寶寶去……”這樣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克服短期慾望,給孩子一個慾望期待。
延遲滿足可以說在尊重的基礎上,不挫傷孩子的自信,對培養孩子堅毅性格:勝不驕,敗不餒有一定的幫助。
-
6 # 向之初
過多的壓抑不會換來孩子的控制力,只會扭曲孩子的心理。
凡事都要有個度,需要方法,過了都是傷害。
-
7 # 繪本講師妖媽
應該讓孩子具備“延遲滿足”能力,不過,家長先要正確理解“延遲滿足”的含義,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發展這一能力。
一、延遲滿足的理論起源關於延遲滿足,最著名的景是“棉花糖實驗”: 在一組不同年齡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知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吃,但能得到兩個棉花糖。
然後對他們進行長達20年的成長軌跡跟蹤,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
於是,人們以為發現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寶——“延遲滿足能力”,並跟風刻意訓練孩子。
卻忽略了這個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麼年齡段會發展出自控能力。
2018年,“棉花糖試驗”的結論還被推翻了,心理學領域頂級期刊《心理科學》刊發論文稱:
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實驗資料表明,能夠抵抗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家庭條件普遍較好,孩子有能力隨時吃到棉花糖,再等等也無所謂。
條件比較差的家庭,出生的孩子,這很少有機會吃到棉花糖,抵抗誘惑的能力自然更低。也就是說,誘惑對人的吸引力,是和人們接觸的資源的多少是有關的。
二、被誤解的延遲滿足1、孩子主導
“延遲滿足能力”是指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的利益。 也就是說,哪個利益更大由孩子判斷,是否決定延遲滿足,也由孩子自己的決定。
然而,生活中的大量“延遲滿足訓練”都是來自父母的判斷和決定,而非孩子。無論孩子有什麼要求,家長都要孩子“等一等”,如果不願意等,那就永遠得不到。
2、延遲滿足能力有年齡劃分
1992年,“棉花糖實驗”實驗小組在報告中明確指出:
5歲是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5歲以上,則明顯萌發。8-13歲間,大多數孩子都可以發展出能力這一能力。
有些家長,根本不顧孩子的年齡段,摩拳擦掌,就要刻意訓練“延遲滿足能力”。 在孩子三歲前,刻意延遲滿足,只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
3、主動延遲和被動延遲的差異
心理學家指出,當孩子覺得自己是掌控者,能隨時停止延遲、那麼,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
如果是外人在控制孩子延遲,那麼,延遲被動的,他的延遲時間會短很多,因為被動感或憤怒情緒會影響自控能力。
我娃有段時間超喜歡公主塗色書,去書店必買一本。
“你是想立刻得到一本,還是等幾天得到兩本書?”那時,他上幼兒園大班,已經5歲半了,想了一會兒,他決定選擇後者。
我們每天一起看物流資訊,我給他念快遞走哪了,他的興奮一天比一天多。 現在,她已經擅長等待,即使有時要求被我拒絕,也不會有激烈的反應。
4、大人是否可信非常重要
一個“說到做到的”大人,對於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的高低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我家,孩子認為媽媽是權威人物,因為“說話不算數”,言出必行。 爸爸時常失信孩子,儘管有各種客觀原因,但孩子對他的信任度就不高。
在“延遲滿足”這件事上,孩子總是對爸爸說“現在就要”,卻願意對媽媽說“現在不能買的話,那過兩天可以買給我嗎?我可以等的。”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延遲滿足”研究小組也得出結論,靠譜的大人會使得孩子的“延遲滿足時間”更長。
5、被限制滿足的孩子,更難抵擋誘惑力
經常無法輕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會更看重眼前利益,早早吃掉棉花糖。
我和好友的孩子同齡,我們都反對孩子過多吃糖,影響牙齒,但我們用的方法不同:
我允許孩子吃糖,家裡有個糖罐,她可以隨時取,只要吃完能刷牙漱口。好友是嚴格管控,她的孩子4歲前一個糖也沒吃過,也不允許別人給孩子買糖果、或者在孩子面前吃糖果。
5歲後,我娃對糖果興趣並不大,有時好幾天才想起來去糖罐拿一顆。朋友的孩子卻對糖果近乎瘋狂的痴迷,不給吃就各種哭鬧撒潑。
不熟的人用“跟我走,我有很多糖給你吃”逗兩個孩子,我娃不為所動“我家也有很多糖”,而好友的娃,總是願意跟有糖的人走。
這種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常被限制滿足的孩子,自制力並不高。
隨時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當然不正確,但如果對孩子進行不科學的、刻意的延遲訓練,恐怕會誤傷孩子。
不少家長可能沒意識到,他們熱衷於“延時訓練”,並不是因為對孩子好,而是因為它滿足了內心對孩子的控制慾望。
三、正確“延遲滿足”的五個步驟1、肯定需求
孩子看到好吃、好玩的挪不動腳步,哪怕他家中已經有很多。如果你並不打算滿足孩子,也不必態度粗暴,先肯定孩子的需求,同理孩子的心情。
我娃看到芭比娃娃走不動路,挪不開眼神,我就會說“寶寶很喜歡這個娃娃,想要立刻得到,對吧?”
2、說明原因
“媽媽這次出門是為了買××的,下次出來再買娃娃吧,而且要買一個和家裡都不一樣的、最特別的娃娃。”能買不能買,原因是什麼,我都會明確告訴孩子。
3、時間控制
根據孩子年齡大小,決定讓孩子等待的時間,孩子三歲前,我幾乎沒讓孩子等待過。
4歲後會讓孩子等一兩個小時,比如上午不買,下午買,5歲後有些物質的購買,尤其是網購的話,等的時間就比較長了。
4、滿足需要
孩子合理的需求,是應當被滿足的。
當你說出需要孩子等待的時間後,就要做到“到時滿足”,而非“說話不算數”,唯有這樣,等待延時才具備意義。
5、表揚肯定
讓孩子做到延時等待,家長滿足需求後,要明確表揚孩子。
有次我娃想買一套《葉羅麗》圖書,書店沒有,只能網購,7天才收到書。把書交到孩子手裡後,我認真把她表揚一番,被肯定和被滿足的雙重喜悅,讓孩子開心了很久。
總之,要孩子具有“延遲滿足”能力,首先要滿足,尤其是3歲前,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要有充分的迴應,讓其內心安全感充盈,在此基礎上,再去發展孩子的自控力。
-
8 # 龐慶路
我認為應該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從人性角度慾望是無限的,如果沒有自制力,無節制,並且只看眼前,不看未來,很難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有些東西想清楚之後發現並不是非要馬上得到的,如果任著性子光滿足放下的慾望並且形成習慣,可能會毀了一生。
-
9 # 原創媽咪
應該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但是需要家長給孩子提前講清楚利害關係。
學會延遲滿足,可以讓孩子具有以下特徵。
1、具有較強的意志力
一個人不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如果要想比一般人表現得更好,那都需要自己具有較強的意志力來控制自己的行為,積極的朝正方向努力。
讓孩子學會了延遲滿足,那麼就說明孩子已經具有一定的自控力了。孩子在將來的事物判斷上會更加的理性。
好多違法犯罪的人都是因為他們不夠理性,不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明明知道違法的事卻還要去做。
所以說孩子意志力的增強,對他的一生都是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2、抗挫力會比較強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好多或大或小的挫折。在意志力的驅使下下,孩子的抗挫力越強,那麼他將來遇到挫折就不會害怕,會積極的想辦法解決掉面對的問題。而不是想要什麼就必須立馬得到,如果得不到就會馬上製造事端。
那些一遇到事情,就會對自己或者是他人做出極端行為的人,都是因為從小沒有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只要不能及時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尋死覓活的,讓人感覺到即可氣又可悲。
不論是意志力還是抗挫力,都是孩子積極向上的正面品質。不過延遲滿足的培養還是需要一點小技巧的,需要在大人的引導下,讓孩子自主抉擇。
怎麼樣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現在實體店的東西一般都要比網上貴一些,好多家長帶著孩子出去玩兒,看到實體店裡的玩具,孩子就會想要。
家長可以先在網上查一下同樣的玩具價格是多少?然後再問一下店家玩具的價格是多少?查清楚價格之後。家長可以單獨的和小孩兒商量一下:如果在實體店買玩具,就會多花有可能是一倍的價錢,你是願意在實體店花更多的價錢買一個玩具?還是願意在網上花一半的價錢買一個玩具,剩下的錢買其他的你喜歡的東西?大部分的孩子都會選擇要更多的自己喜歡的東西。
看來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只不過家長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上來,注意培養就是了。
-
10 # 心理學高大夫
應該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朋友的兒子今年12歲‘,她告訴我:“每次嘗試和兒子理性平等的溝通,但是孩子都會選擇性遮蔽掉他覺得不重要的……感覺他最大的問題是太放縱自己的私慾!每時每刻都想著怎麼過放肆!最舒心。常年迴避管教和家庭作業,一直和家長玩“捉迷藏”的遊戲,會找最柔軟舒服的地方躺著,稍微熱一點就開空調,稍微冷一點也受不了,口頭禪是吃喝玩樂和無所謂?當下最舒心的擁有就是遊戲和零食,在孩子面前哭過共情過,談過尊重,人生理想,生活目標,沒用呀!怎麼辦呢?在教育小孩的問題上始終沒有什麼成效”。問我可否有更好的建議?
其實在工作中我碰到的這一類孩子不少。孩子可能比較聰明,但是沒有發揮自己的能力,更別說是什麼潛能了,到青春期之後,父母總覺得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碰到這樣的孩子給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延遲滿足:是指一個人能夠為了實現長遠目標而暫時忍耐當下的不適感。
越王勾劍為了消滅吳國而苦練本領,日夜自勉,立志雪恥,最終得以苦盡甘來,這就屬於一種延遲滿足的典型事件
我們如何增強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要持續而穩定。
給予孩子足夠的愛,滿足必要的物質需求,並且注意日常不要侵犯他們的利益,這些生活之中小細節都會建立他們對周遭世界的安全感。父母如果做到以上,生活之中的其餘小細節便可拒絕孩子,其實就是延遲孩子的滿足。喜歡的玩具可以延遲一週再去買,喜歡吃的零食可以完全不用去滿足,如果平時生活中孩子提出的過分的自私的要求,可以當機立斷不滿足,並且告訴他為什麼?
這樣孩子長大之後,就不會成長為上文中朋友那樣的孩子,其實家長時時刻刻的滿足孩子的需求,是害了孩子。
回覆列表
延遲滿足感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能力,讓他能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延遲滿足感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很多家長都只看到延遲滿足感五個字的表面意思。
於是很多家長帶孩子出門就變成了這樣:
孩子想吃棉花糖;
孩子想買布娃娃;
孩子想要冰淇淋...家長都不直接拒絕,而是跟孩子說:如果明天你在幼兒園得到了小紅花,下次媽媽就給你買;如果你今天吃飯乖乖的不鬧,媽媽明天就買給你;如果你今天早早上床休息,媽媽過兩天就帶你過來吃...這種延遲滿足的做法,是很多家長在孩子要求買東西時常用的一招。這招並不算妙,可能剛開始幾次有效,但次數多了,不僅效果大大降低,可能還會導致孩子有樣學樣,學會與父母討價還價。
正確的延遲滿足應該是,雖然孩子等了很久才得到一樣東西,但依然有滿足感,而不是抱怨著“怎麼現在才給我買”。因此,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必須要跳出延遲滿足的誤區。
1、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前提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既不違背孩子的能力特點,也不拿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關於這點,誘惑訓練就是個相反案例。比如說:給孩子零食,然後故意跟孩子說,“寶寶,這是給你的零食,你可以自己決定怎麼吃。如果你能忍到明天吃,媽媽就額外獎勵一包零食,如果忍不住今天吃了,那明天就沒有零食了哦。” 父母以為,如果孩子為了第二天的零食,學習剋制今天的慾望,就能提升孩子抵制誘惑的能力。這樣多鍛鍊幾次,孩子自控力自然而然就強了。 然而這種做法有很多不妥。事實上,孩子並不能抑制自己的衝動、慾望和感受。要孩子面對零食的誘惑時還能權衡利弊,是個很高的要求。長期這樣強迫孩子抵禦誘惑,很可能會傷害到孩子,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後走向兩個不同的極端。買東西時,不是過分克制自己的慾望,就是陷入想買啥就買啥的衝動消費怪圈。
2、在適當的場合讓孩子等一等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忍耐力低,擔心孩子在等待時哭鬧,便會在孩子需要等待的時候找來其他東西滿足孩子,比如說吃飯喝水。飯比較燙,媽媽怕孩子等不及,就拿個玩具讓孩子邊玩邊等。結果等到吃飯的時孩子也是邊玩邊吃。其實,是我們家長低估了孩子的忍耐力。很多研究發現,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這個年齡階段已經開始慢慢具備自控力,他們在很多情況下都可以做短暫的等待。 當然,這種等待也不能是,家長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在一邊乾等。而是應該家長和孩子一起等,並嘗試與孩子溝通。比如說,孩子喝粥,粥很燙。家長可以這樣跟孩子說:你看,粥在冒熱氣,很燙。媽媽吹吹,涼了才可以吃。也可以用勺子舀一點粥,讓孩子自己吹涼,順便做個數數的遊戲,吹一下,數一個數。等到粥喝完了,孩子也就這樣在整個過程中學會了等待,自控力也在一點點增強。
3、善用遊戲和社交學習
在社會情境裡,有很多可以鍛鍊孩子自控力的機會。父母多在這樣的情景裡講明原則,規範孩子的行為,就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比如說,在遊樂場玩滑梯,要學習遊戲規則和安全規則。要想每個小朋友都能安全地玩耍,就必須按照順序一個個的來,不能搶也不能推,也不能從滑下來的地方倒著爬上去。在這種遊戲的場景裡,孩子的剋制時間都會更長一些,他會專注於自己的動作,排除外界的干擾,而這其實就是鍛鍊孩子自控力的過程。因此帶孩子做系統的運動,其中的遊戲規則能更進一步加強孩子自控能力的培養,剛開始會有畏難,但是當孩子逐漸習慣並且能夠適應時,說明孩子已經經歷了一些自控能力的調整和認知,對自控力的自我掌控也開始朝積極的方向發展。
4、合情合理滿足孩子需要
除了等待,學會取捨也是自控力的關鍵部分。面對孩子合情合理的需求,家長既不必百依百順,但也不能完全拒絕。可以給予孩子自主權,讓孩子自己選擇到底滿足哪個需求。比如說孩子同時看上兩個玩具,父母可以與孩子溝通,兩個只能選一個,讓孩子自己斟酌,到底想要哪一個。 這種給予孩子信任和自主權的溝通,既可以幫助孩子逐步實現自我管理,也有利於孩子自控力的形成。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是個自控的人。但培養孩子自控力,不是一股腦兒的延遲滿足就可以達到的。建議透過科學系統的引導和訓練,逐步幫孩子建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識,才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控力的好辦法,才會讓孩子體會自控帶來的益處而願意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