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於同一段歷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都會有不同認知,你認為原因何在?
13
回覆列表
  • 1 # V度

    這跟歷史本身性質有關,還跟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有關。

    l歷史記載

    歷史記載著的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每一段歷史都有著不同的記載,正史野史各有各的說法。那麼看著不同記載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三國時期,對於這一段歷史,就有許多記載。陳壽的《三國志》,還有受眾最廣的《三國演義》,我們很多人對於三國的瞭解就是透過《三國演義》。那麼我們對這段歷史的看法必然受到它的影響。拿一個具體的人物來說,曹操,在《三國志》記載中比較正面,匡扶漢室,救國救民於水火。但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多疑,陰險狡詐。那麼我們太多就認為曹操就是我們所看見的那樣。透過不同渠道瞭解的歷史,必然有不同的看法。

    看待事物的角度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不相同。這跟我們生活環境,受教育水平息息相關。

    我們還拿曹操來說,如果都透過《三國演義》瞭解曹操。那麼不同的人對他還是會有不同的看法。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來抒發自己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贊之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對於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來說,看見的是曹操的雄心壯志。建立了一場豐功偉業。對於陰謀家來說,看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成功計謀,佩服他的精準眼光。對於一個帝王來說,看見曹操識人用人,知人善用的能力。學習他的待人處事的方式。對於一個理學家來說,痛恨他挾持君主,不守君臣之道。對於一個喜好美色的人來說,他看見的只是曹操利用手中權勢淫人妻女。對於一個詩人來說,看到的是曹操雄渾大氣的詩作。

    …………

    所以,對於同一段歷史,同一個歷史人物,我們有不同的看法實屬正常,不必驚訝。

  • 2 # 華夏長河五千年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段歷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是很正常的事情。

    首先,每個人眼光不同,從統治者的眼光來看,自己永遠是正統,即使正義的戰爭在統治者眼中,也是反叛。就像是武王伐紂,商湯滅夏,這都是正義的戰爭,是促進歷史前進的戰爭。如果以當朝的統治者的眼光來看,以臣反君是為不忠不義。但是以社會歷史進步的史學家眼光看,促進社會進步的戰爭,使人民幸福的戰爭就是正義的戰爭

    其次,個人的所站的角度不同。三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趁勢而起,各使手段謀取天下。從漢室正統的角度來看的話,所有擁兵自重的人都是漢室的臣子,都應該去扶保漢室江山,所有覬覦皇位的人都是不忠之人。而在曹操孫權的眼中,則不然,江山混亂,群雄並起,說明漢室江山氣數將盡,天下將歸於有才有德之人,就是秦無道,高祖提劍起義建立大漢江山一樣。所謂一千人眼中,一千個哈姆雷特是一個道理。

    最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無論是見識還是所處的時代,處於不同的時代,所接受的教育和認知不同,所以,價值觀自然有所不同。封建社會講究忠君愛民,凡是都已一家一姓的天下為天下,皇帝一人的命令為天下行為準則。而現在社會,人們以史為鑑,以天下百姓為天下,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自然不一樣。

    綜上所述,不同是人看同一段歷史有不同的看法,是眼光和角度,還有時代的侷限性的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很正常的。

  • 3 # 曹城少年

    這對於同一段歷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站的立場不同,觀點不同,和跟人的經歷也有關係。

    下面有段非常有意思的歷史。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情誼深厚。相當於現在的發小,畢竟是一個地方的,年輕的時候一起做生意,賺的錢,管仲就有點私心賺的錢給自己多分,而鮑叔牙就會分少點。這是典型的利益分配不均,鮑叔牙只當沒有看見,並沒有揭穿管仲;有一次鮑叔牙遇到了問題,管仲覺得自己足智多謀,給鮑叔牙出主意辦事,沒想到是個餿主意,不僅把事情辦砸了,還難上加難,變得更難解決了。這朋友簡直實力坑殺啊。管仲多次做官,都被逐出,不是官小,就是能力不行。鮑叔牙也鼓勵他不要放棄;還有管仲多次打仗,都會做逃兵,在春秋的時候,簡直是奇恥大辱,這被逮住早殺頭了;侍齊國公子糾,後來,公子糾敗亡,應保節自殺,春秋人最看重節氣,管仲卻一直活著,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活著就是恥辱。

    現在生活中,遇到管仲這樣的人,躲避還來不及,誰會跟一個貪財、愚蠢、無能、膽怯、不知羞恥的人做朋友?可謂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但當別人問起這些事的時候,管仲沒有迴避,據實回答,而且回答的很巧妙。他說:“

    當初我貧困的時候,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婪的人,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處境惡劣,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也要分時候,無非有利的時候未到。我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怯,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我的同事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是鮑叔啊!”

    管仲把自己描繪成一個清貧、心懷抱負、不拘小節,忍辱負重的經典好男人。好像無從反駁,但也不能懷疑他說的不是事實。可謂把說話的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現在看看是誰成就了管鮑之交,當然是鮑叔牙。大多說人都認為這是朋友最好的見證,不可否認,他影響了很多人。現在有多少人會選擇這樣的人當朋友?

    站的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牙齦經常出血,是缺哪種維生素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