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金珵

    斷舍離不在於物質上的捨棄,根本是精神上的舍離。

    《道德經》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我們在學習知識過程中不斷增進知識的數量,寬度,廣度,這是我們透過學習認知這個世界的方式,但真正要悟道,要順應自然,內求,需要不斷減損心中的慾望,妄念,最後處於無主觀意識的慾望,能順應宇宙自然規律,就是無為,

    斷舍離的本質是內在精神對外在事物斷隔和抽離,真正的要做到斷舍離,需要從心開始,斷掉多餘的貪念,體現在外在事物上就是每一季都在不斷購入的衣服,不斷被種草的保養品化妝品,以及不斷買入的各種的使用頻率不高的物品。

    總認為自己現在擁有的還不夠,還需要更多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聚會,需要外界認同,需要更多的陪伴,這些都是外求的表現,想透過外界來填補心中的空缺,這樣的填補只能解決一時的空虛,真正內在的豐滿需要透過減損自己的慾望來實現。

    內在越是豐富喜悅的人,對於外在需求就越少,外物的呈現和需求就越少,給心靈做斷舍離才是真正的根本。

    前一段時間我清理了朋友圈很多的“好友”,大多都沒有交往,只是一個名字在上面,以前覺得不刪除也沒什麼,後來我清理掉了2000多的好友,只保留了日常聯絡頻繁一些的朋友和工作夥伴,整個朋友圈就立刻清靜了,不再有紛繁的資訊干擾我,也不會再去耍朋友圈,留給自己的時間也越來越多。

    心清靜了,自然需求就會少,就不再需要外物去填補了。

  • 2 # 餘沉

    斷,舍,離

    人生在世,最難做到的就是這三個字,當斷不斷,當舍不捨,當離不離。人生自亂。

    當真正做到,斷,舍,離,人生輕鬆精彩。這也是一種心態的表現,斷、舍、離。是治癒人生的一劑良藥。

    斷,無能為力的事,無緣的人。

    舍,心中煩欲與執念。

    離,唯願你過往不戀,未來不迎,方才不負當下。

    能活到最後的極致,就是簡與素,越簡單越幸福,越樸素越高貴,繁華三千,終究歸平淡,放下過多的慾望,捨去無緣的人,斷去無能為力的事。讓自己輕鬆的活,快樂的心。

    斷也好,舍也好,離也好,不過是個過程,把人生比作一兩行駛的列車,相遇相知相愛的那些人啊,上上下下,到了“點”她就下去了,誰也無法強留,可以心懷念想,終究還是要繼續前進的。

    斷舍離最終目的是為了珍惜眼前,活在當下,需要把過去/未來焦慮的東西,外在的/內在的都清理乾淨。

    斷舍離是檢驗一個人自身素質和生存能力的試金石,對時間和交友實行斷舍離,這是提高其生活質量的利器,關鍵在於一個人的文化底蘊、生活理念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生活要簡單,做人要厚道。生活本來很簡單,為什麼痛苦,是我們有一顆複雜的心,讓生活變得複雜了。

    把心態放寬,想想,你擁有的都是僥倖,你失去的都是人生。

    既然人生實苦,不如難得糊塗。

    無需多言,無須多慮,無須攀比,做自己想做的,灑脫一點,簡單一點,堅守善良和厚道,該來的,自然會到來。

  • 3 # 心向遠方183853492

    不做人,有可能的話離這三個字遠點,就是做人運氣很差很失敗,逃。真能逃得了也算本事,有了斷舍離,很多人有了體面的退路,破釜沉舟的人臥薪嚐膽的人絕地反擊的人就沒了。佛不是什麼人都能成的,都成了佛,人世間的人事誰幹。

  • 4 # 衛馬

    斷舍離的本意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迷戀。後來,人們對它的理解又有多種的演繹和轉移。因此其精髓和要義也就各取所需了。

  • 5 # 邁步雅言堂

    人容易被很多物質需求或者物質享受影響,從而使自己處在被動的位置上。斷舍離能夠幫你發現你的精神核心,在捨棄物質的過程中,讓你的精神追求清晰起來。

  • 6 # 然淂

    斷舍離現在是時下流行的一種方式,我認真的讀過這本書,也誠心的試著實施過,可是總是無法實現書中所述境界,幾番嘗試下來,深覺斷舍離不是指物品,也不是單純的物慾,而是一種思維模式,而不是單純的扔扔扔。需要按照具體的實際狀況,來決定斷舍離的形式。

    2020年疫情突襲,大部分人都體會到經濟的壓力,這樣的情況下重新再理解斷舍離,覺得需要有一種新的斷舍離概念,不是簡單的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東西,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新的斷舍離,是就目前所擁有的物品進行統計,透過歸納、分類,整理出全部物品概貌情況,先留下實際經常使用的,然後將剩餘物品再細分為階段性或某場景會使用的,和其他部分。其他部分中再分為有用的和無用的。有用的分為有用會用到和有用的不會用到,無用的分為無用的有價值和無用的無價值。對於其他部分中的物品,無用的無價值,對自己無價值而對他人有價值,可以選擇送給他人,而對他人也無價值則選擇扔掉。有用會用到的要看否是可由其他必備物品中代替的,如是不可替代的選擇留下,如是可以替代的,即可以選擇留下或送人,有用不會用的物品可以果斷送人。當然物品的處理書中網上介紹了很多途徑,不用一味送人,只是我個人覺得,除了全新的可以再轉賣,其他物品再進流通領域的困難有點大。

    所以新的斷舍離,不是先斷舍離,然後騰出空間來再好好收納,而是同時進行,更或者是先要學會收納,收納的過程是很好的整理、判斷過程。斷舍離後的直觀明瞭的生活是一種美,而充滿煙火味的圖書雜角,擺滿各種鍋具的臺架又是一種充滿生活味道的美。

  • 7 # 白水讀書

    "人們從物質中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

    深以為然,現在物質極度豐富帶給我們的喜悅越來越少,反之,帶來的煩惱越來越多。

    物質的極度豐富,最大的成本就是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收納、整理,物品有價,時間物價,從這個角度看,斷舍離真的太有必要了。

    對於如何科學的斷舍離,在一次講座中,一位資深整理師曾給出建議:一件物品的去留,取決於是否在一年內使用過,而不是武斷的一扔了之。

    此外,還可以借鑑那位以鍋為限的釣者的智慧,根據家裡的空間來購置物品,有多大空間買多少物品。

  • 8 # 山海仁愛

    《斷舍離》

    讀書手記 第7篇

    文 | 逗總

    《斷舍離》第100頁早已道明,斷舍離的精髓是“出”。

    山下英子認為,屋子像人一樣,只進不出,只吃不拉,是會出問題的。她主張新陳代謝,精挑細選的進入,不用的趕緊出掉。

    她的第二個主張是“空間留白”。她認為物品堆得滿滿的,令人煩躁不快。有留白空間,就能增加呼吸感,讓人爽快。

    這很好理解,就像排版,密密麻麻的看著不爽,有間距才舒服。

    基於這兩個主張,很多人覺得斷舍離就是瘋狂丟東西,房間空蕩蕩。這是斷舍離的結果,但並非達到這個結果,都能叫斷舍離。

    01

    斷舍離是種思維模式

    我們都知道要丟東西,但丟什麼東西,每個人各憑想法。斷舍離有明確的捨棄標準,而我認為,這個標準才是斷舍離的精華。

    我們還知道,斷舍離不光針對物品,還有觀念上的斷舍離。事實上,從物品的斷舍離,擴充套件到觀念的斷舍離,是這樣的邏輯:

    用斷舍離的標準丟東西,長年累月的操作,形成思維定式,潛移默化到方方面面,最終形成生活斷舍離。

    丟東西的標準,是斷舍離的核心。沒有這個標準,上述邏輯就不成立。那便不叫斷舍離,至少不是山下英子的斷舍離。

    02

    斷舍離 怎麼舍

    下面我就來說說,斷舍離中“舍”的標準。

    1

    第一步:丟掉垃圾廢品

    這步一般人都能做到。你只要勤勞一點,開啟收納箱,把壞的、破的、黴的丟了就行了。

    2

    第二步:現在需要的東西(重點)

    留下現在的我需要的東西,其他全部丟掉。

    這步很多人就做不到了,捨不得丟。山下英子指出,這是因為“物質軸”思維作祟,要改成“時間-重要程度”象限。

    我來解釋一下。物質軸就是從物品的角度出發,直到物品廢掉才肯放手。好比養寵物,貓貓狗狗不死,我們不可能主動丟棄。我們實在太同情物品,太為物品著想了。

    山下英子提出“時間-重要程度”象限,橫軸是“重要程度”,縱軸是“時間”。四個象限裡的東西統統丟掉,只留下中心點:現在的我。

    橫軸是重要程度,左端是對他人重要,中間是對自己重要,右端是對物品重要。

    縱軸是時間,下端是過去,中間是現在,上端是未來。

    由此劃出四個象限,這些東西統統丟掉:

    他人-未來:父母年紀大了可以用;一胎物品藏著等二胎。他人-過去:前任的情書。物品-未來:囤積手紙;囤積面膜;堅信瘦了就能穿的新褲子。物品-過去:之前常用,現在用不上的東西。

    只留下中心點:現在的我用的上的東西。

    這是斷舍離的核心思想:活在當下,不沉溺過去,不擔憂未來;不為他人,不為物品,關心自己。

    每斷舍離一次,就這樣思考一次,長年累月,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你不會懷念過去的美好,焦慮沒發生的未來,不受他人評價的影響,不執念某人某物,而是關注自己和外部的關係,做好當下的自己。

    3

    第三步:不必要、不合適、不愉快

    第二步丟了那麼多東西,你以為就結束了嗎?不!還要從現在我需要的東西中,再丟。丟掉不必要、不合適、不愉快的東西。

    不必要:沒這個東西我會怎麼樣嗎?不會。那就丟了。不合適:不合適自己。比如,塗了顯黑的指甲油。不愉快:用起來讓自己不爽的。比如,磨腳的鞋子。

    4

    第四步:收納

    經過上述三步的清理,才到收納。事實上,斷舍離是以不收納為目標的。因為東西不多,不需要太複雜的收納技巧,自由自在的放置,也能輕易拿取。

    經過此番清理,你一定感到割肉般疼痛,覺得浪費。請務必記住這種痛苦,在購物的時候也奉行這些標準,免得買回來又要丟。

    瞎買才是最大的浪費!放在收納盒裡不用,就是丟棄,只是把收納盒當垃圾桶而已。

    網上很多人僅僅是對“斷舍離”這三個字,做字面理解,自己想象了斷舍離。斷舍離是山下英子提出的一個概念,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讀讀她的書。

  • 9 # 摩提頻道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人心迷茫,壓力山大,誘惑無處不在!物質生活雖然提高了,但精神生活卻日趨困苦,好多人因而患上抑鬱症,強迫症,恐懼症等精神疾病,從而痛苦困頓不已,還影響著社會,家庭和周邊親友。這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個人精神調解問題。

    而斷舍離是佛教的基礎修行問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為人處世及修身養性的一個精華所在!

    一般來說,斷舍離的含義當下認為“斷絕多餘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離開對物人的迷戀”。這是表面的說法,只是對治精神痛苦的一劑良藥!

    而從中國樸素辯證法思想文化上講,應該妥善處理“斷~續,舍~得,離~合”這樣一對矛盾範疇。要明白沒有斷哪有續,古人講“當斷不斷必受其亂”;要明白沒有舍哪有得,所謂“人生智慧,品味捨得”,處理好舍與得的關糸才會有久;要明白沒有離哪有合,常言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站在中庸,中道上講斷舍離其在統合上講就是舍與得的關糸,該舍當舍,該得當得。古人對待金錢的態度,曾有一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舉一反三來說,物盡其用,人隨其緣。盡人事而聽天命,保持一顆平和,平淡的心。心神清靜,該戒取的當戒取,該定力的當定力,對生活事業熱愛精進,那智慧對待一切人,事,物的能力和學問自然而來,坦然一生何愧之有?

    僅供參考,以互學共勉,不急不急,一切都將安好!

  • 10 # 微微心談

    斷舍離的精髓是明確與捨棄:一種存在狀態。

    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曾推出斷舍離觀念,即是一種雜物整理術,這跟佛教八竿子打不著。人需要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並致力於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不斷的去整理實踐斷舍離觀念。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

    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讓身心帶來的改變。

    斷舍離的觀念有點禪味,有點日本禪的意思,但又跟佛教的本質思想沒什麼關係,日本人的創造衍生能力的確很厲害。斷舍離的核心精髓就是:從物質上理清了自己的與物質需求的關係,再精簡整理升級。但作為一個人——心靈與物質的結合,你要處理的不僅是物質,還有自己的心靈,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在梳理自己的慾望和天生的佔有傾向。

    按照弗洛姆的觀點就是存在狀態(being)而不是佔有狀態,人不佔有什麼,也不希求去佔有什麼,他心中充滿歡樂,擁有創造性地去發揮自己的能力,有一個與世界世界融為一體的願望。

    斷舍離的本質是要超越佔有慾,而精進自身內在的創造性。精進自身內在的主動性,即創造性地使用我們人的各種力量——才幹和天賦。去完成自我更新,成長,釋放,去愛,去翻越孤立自我的籬藩,對一切感興趣、能聽取他人的意見以及富有犧牲精神。

    富蘭克林有句被傳瘋的名言是:大多數人在25歲的時候已經死去,只是在60歲才埋葬。實際沒過25歲時沒這種感覺,過了25歲,這種感覺就特別明顯。因為,你得性格已經基本穩定,生命的內在的各種狀態也趨於塵埃落定,至於外在的波折起伏,那權做是社會選擇的一種結果而已,它服從社會規律。

    大多數創造性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特點:不滿足於外在形式的束縛,努力讓自己達到一種生命的自發性,乃至宇宙的自發性。比如李小龍,他研習武術套式,但是不侷限於此,自發的創造了截拳道,並留下自己生命過程中的一種哲學。

    斷,在佛教思想中本來有意念的斷續,捨棄,截止的含義,比如斷食。但本質是斬斷奔流的意識,主體到達入定狀態的準備。

    在日語中,追溯捨棄、放棄、中斷(諦める)”這個詞的詞源,就會發現是“明確(明らむ)”這個詞,意思就是要弄清楚眼前的事情。具體來說,就是明確地知道已經是“事已至此,不會再有生機進展”“已經夠了”的狀態。用中文,即是明瞭的意思。

    你首先得明瞭自己的想法,思緒,情緒,最後才能理清需求狀態。所以我覺得斷舍離的的精髓是從雜物整理開始,收拾自己的想法,整理自己的生存狀態,達到wellbeing的狀態。

  • 11 # 小點小點

    我開始追求極簡生活的時候,也看過這本書。

    斷舍離的精髓在於自己的舍與得。

    其中這個問題想清楚很簡單,物品最大的價值是完全的利用。

    很多東西得到了,卻是沒有真的得到。

    比如旅行的紀念日,回來就扔在角落裡吃灰,當你擠在人群裡買它的時候,你認為得到了來此一遊的見證,其實並沒有,那些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才是。

    有些東西捨棄了,反而是得到的開始。

    把堆滿衣櫃的衣服整理一遍,捨棄那些穿一兩次就擱置的衣服,送給需要它的人,空間大了,心情也好了,生活也順暢了。

  • 12 # 每天夢想旅遊

    「斷」=拒絕不必要的東西

    「舍」=扔掉不必要的東西

    「離」=遠離對事物的痴迷

    減少對事物的痴迷,不增加多餘的東西 。

  • 13 # 修行中的梅麥湧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卻發現人們被物慾所累,並沒有因物質豐富而提升幸福感。在物品不減少的情況下,整理術與收納術又佔用了人們大量的時間、空間。“斷舍離”是從根本上反思人與物品的關係:

    “斷”,斷絕接受不需要的東西,不買、不收取、不儲存不需要的東西,不是要節約,而是要學會選擇;

    “舍”,捨棄掉沒用的東西,與不用的物品告別,也是同過去的自己告別;丟掉捨不得的習慣,把東西讓給更需要的人;

    “離” ,離開對物質的執念,從物質金錢中解放出來,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 14 # 唐鴿子

    斷舍離是一種極簡主義概念,其精髓在於留住最最重要的、需要的、最完美的,不與多餘之共存!

    個人有個人的斷舍離的範圍與目標,很多時候我們的東西是因為喜歡而擁有,甚至重複,最後形成多餘與疲勞。斷舍離在女人身上尤為明顯,記得每到變換季節的時候,每每是和換季衣服大戰,有些衣服掛了一季又一季,夏天拿,冬天放,反反覆覆,洗洗熨熨,弄的自己很累,這種累就是物品所帶來的負擔,我們說物質所給我們帶來的是快樂與滿足,如果形成多餘與累贅,那就應該捨棄,斷舍離不是眼前的浪費,而是之後的輕鬆與自在,讓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與實用。

    在時代前沿,我們的思想應是隨之變換與進步,簡單而不單調,美好而不繁瑣,這就是我們所要的自由生活!

  • 15 # 紅袖袖章

    我自己做的產品,是一個手工品牌,簡單線條,手工縫線,極少有流蘇,黑色咖色為主打色,極少有妖豔的顏色。

    我自己個人的著裝,一年四季都是黑色單品。後來因為免疫力出了點問題,面板容易過敏,開始追求白色。唯一對色彩的愛好,是各種格子褲,無論綠格子紅格子灰黑格子……我統統拿下。格子裡有我純淨的童年記憶。我還喜歡各種耳飾,無論耳釘還是耳線,都能嫵媚出一張自信的笑臉。

    迴歸主題,斷舍離的精髓應該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並且要去做什麼。 懂己之所欲,故而買來的都是自己需要的,大大減少了扔物的糾結。

    除了買來的,還有別人贈予的,偶爾也有衝動來的。面對一堆無用之物,不由得嘆息,“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質量低劣的不需要的該扔就扔,能送人就送人。做到一顆“淨”心,簡素而靜雅。

    其實,斷舍離的精髓關鍵是“心”。心若無慾念則簡。我們無法做到佛家弟子的四大皆空,愛恨嗔痴戀物貪食…皆是慾念,所以要保持對熱愛的高度忠誠,也就是要狠狠的成全自己的癖好,而無其他。欲專一也稱其為“淨”。

    對於日本的“侘寂”文化也有一丁點了解,一開始比較喜歡,後來覺得過於冷寂,一種放棄的平靜。生命是鮮活的,我們要斷舍離,更要保持對生命的熱忱。

    保持專一的慾念,只有所愛。我的心我做主!

  • 16 # 星月秦

    斷舍離是讓你更有自己清晰的生活,能果斷的理清自己想幹嘛,想要什麼,不要的東西立馬丟掉,不讓這些牽絆著你,這包括:一些物質上的東西和精神上的東西,只有理清了方向,才能更好的去生活,做好自己的一切。從大的事業或人生,從小了講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 17 # 最美鄉村中國行

    斷舍離的核心價值分兩個層面。

    一是個人自身的物質方面極簡主義活法,不為多餘之物所累、所費。

    二是個人面對週週人和事的最大限度隔離與放手,不為虛幻和功利而傷神害情。

    以上兩條屬於斷舍離狹義精髓,但在當前社會環境裡,要有廣義上的實踐。

    比如普通人現在不能盲目的丟棄家產,經濟困頓下,無力添置新物就要盡用舊物。

    另外人際關係上可以遠離所有虛假浮躁,但遇上的真人真心,一定加倍珍惜守護。

  • 18 # 省點點

    沒看過,但是一個字一個字理解的話,就是斷了就沒了來往,舍了就不要想得,離了就不要想合,總之這三個字總結,能放下就能做到快樂

  • 19 # Aguacomo

    前幾年一直在看山下英子《斷舍離》一書,如果沒記錯在這其中斷,意味著斬斷物慾,改變囤積的習慣。在如今這個消費過剩的時代,物質富足,物品更新速度較快。商家的促銷手段亦是層出不窮,優惠力度之大讓人以為如果不買既是吃虧,殊不知浪費仍是自己的金錢。面對物品購買之認真思考:一、是不是必須之物品。二、生活中是否能找到替代相關物品。三、每件物品都有一定使用年限,應物盡其用,拒絕囤積。

    舍是捨棄無用之物,保留最基礎的物品。以衣櫥為例,在學習斷舍離之前我是一個對物品有極其深厚感情的人,在工作後我的衣櫃裡仍然還有些小學、中學穿過的衣服,我甚至記得每一件衣服的來歷,是誰送的,以及衣服背後的故事。而這些導致我衣櫃非常的凌亂,常常剛整理好,沒兩天就打回原形。我媽也說過這樣的問題,但是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改變。與此同時,我是個穿衣服比較單調的人,一週上班時間衣服來來回回也就這麼幾套,只是單品搭配不同罷了。在學習斷舍離之後,我明白是時候跟我的過去說再見,這時正好家樓下有捐衣服的箱子,於是分幾次將衣櫃中不常穿的衣服全部打包捐贈。僅保留上班常穿的單品、以及運動穿的衣服,看到空空如也的衣櫃,沒有感到可惜,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爽。此舉也大大減少了每次出門尋找衣服的時間,留出更多很多時間安排自己的事情。

    離就是脫離執念。應該是斷、舍之後的一種昇華吧,就是減少對物品的佔有慾。也是三者之中我覺比較難的,前兩年學習極簡,喜歡那種“家徒四壁”的感覺,但是這幾年稍不注意,家裡的東西又逐漸多起來,又得重新回到前面兩步。 但轉念一想,如果一直強迫自己減少物品,不去享受物質帶來的快樂,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情感剝奪的“佔有慾”呢?或者說真正的離應該是對事物採取一種看開的態度,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 20 # 林鈺量

    斷舍離精髓就是反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可以表述為,事物自動地從有序化向無序化轉移轉化,直至死亡。

    人的身體思想合為一體,人的內耗是什麼?就是無序化的妄想----熵增,步入向死亡。

    斷舍離就是放下妄想,回到清淨心正等正覺的狀態,安住在至善之中而不退轉----反熵增。

    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的加微笑表情包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