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霧中的歷史
-
2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因為秦瓊的功勞比較低。
凌煙閣本是皇宮內一棟不起眼的小樓,但在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將二十四位功臣的影象放入其中後,這棟小樓搖身一變,成了唐朝的功臣紀念館,只不過這個館只對皇帝一個人開放罷了。
貞觀時期賢臣良將何其多哉,李世民只選了二十四位,能夠入選已經說明了其人對唐朝的功績,當然,這二十四位功臣並非排名不分先後,那李世民是怎麼把這些功臣分出先後的呢?答案很簡單,按照當年的官階來排。
秦瓊在貞觀十二年就已經逝世,李世民追贈其為徐州都督,從三品,居二十四位功臣最末,排在最後是很正常的,至於秦瓊的官階為什麼最低,並不是因為李世民賞罰不公,而是秦瓊功勞比較少的緣故。
在貞觀十七年,功臣的功勞無非分成四個方面:晉陽起兵、統一戰爭、玄武門之變和貞觀之治。
晉陽起兵,秦瓊不是唐朝起家的原班人馬,李淵在晉陽起兵的時候,他還在李密手下混呢,起兵功勞為零。
統一戰爭,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後秦瓊轉投王世充,隨後才投靠李淵。李淵將其安排到李世民賬下,秦瓊從此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赫赫功勞,統一戰功極高。
《舊唐書·秦叔寶傳》:(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事寧,拜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
《新唐書·秦瓊傳》:及平隱、巢,功拜左武衛大將軍,實封七百戶。
《舊唐書》明確提及秦瓊參加了玄武門之變,《新唐書》則沒有,但兩部史書都就記載秦瓊在政變之後受到了封賞。
按理說,受到了封賞應該能證明秦瓊參與了政變吧,畢竟沒有功勞哪來的封賞,可事情恰恰相反,秦瓊的封賞反而被認為是他沒參與的一個理由,因為封賞比較少。但我們只要把參與政變的幾位武將封賞都列出來,其實是可以證明秦瓊參與政變並立下功勞的。
《新唐書·尉遲敬德傳》:除右武候大將軍,封吳國公,實封千三百戶。
《新唐書·長孫順德傳》:討建成餘黨,食千二百戶,賜宮女,詔宿內省。
《新唐書·侯君集傳》:王即位,拜左衛將軍,進封潞國公,邑千戶。
《新唐書·張公瑾傳》:以功授左武候將軍,封定遠郡公,實封一千戶。
《新唐書·程知節傳》:尋遷右武衛大將軍,實封七百戶。
尉遲敬德在政變中對李世民有救命之功,控制李淵也是他去做的,1300戶很正常;長孫順德是當年晉陽起兵的老將,這麼多封賞大多是獎勵他在開國時的功勞,而且他是長孫皇后的族叔,先天優勢;侯君集從政變謀劃之時就開始參與,執行過程中也拼了老命,封賞多也很合理;張公瑾則是在政變時的堵門健將,把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擋在門外,確保了政變的成功。程知節則是跟秦瓊一樣的封賞,這說明二人在政變中起到的作用很相近。
那秦瓊在政變中幹了什麼?
《舊唐書·長孫順德傳》:(長孫順德)與秦叔寶等討建成餘黨於玄武門。
顯然,秦瓊在政變中跟長孫順德干的是一樣的活,負責率兵在宮門外策應打擊東宮和齊王府的增援人馬,只不過長孫順德是老人加外戚,封賞甩了秦瓊幾條街,但這也足以證明,秦瓊在政變中是有足夠功勞的。
貞觀之治,這應該是秦瓊跟程知節在排位上拉開差距的主要原因。
程知節即程咬金,他跟秦瓊是一起投奔李唐的,論統一功勞還比秦瓊要低,玄武門之變的功勞也只是相當,但他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第十九,高了秦瓊好幾個位次,主要就是因為他身體好,在貞觀年間做的事比較多,功勞也比較大,事實上,程知節在秦瓊去世後還活了三十多年,在唐高宗時期仍然率軍遠征,身體倍棒。
而秦瓊因為身體原因,在貞觀年間雖擔當職事官,但從未領兵出征,不能像李靖那樣動輒滅國爆戰功,其職務也沒有程知節那麼雜,想積累點苦勞也是不行的。
秦瓊自己也時常感慨身體不行,抱怨都是年輕時候打仗太賣命壞了身體。
《舊唐書·秦叔寶傳》:其後每多疾病,因謂人曰:"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
綜合來看,秦瓊的功勞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偏低,去世又比較早,官階最低排在最後是正常的。
-
3 # 世界人文通史
根據凌煙閣24功臣的排列順序,第一層為輔國能臣,第二層為王侯,第三層為其他功臣,秦瓊排列最外層,並且屬於24人中最後一位。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秦瓊的功勳不入流,而是因為前23人都有功勳卓著的地方。
第一點、秦瓊不是李世民的嫡系部下諸如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等人都是李世民的心腹幕僚,曾協助他處理政務。最重要的是在剷除隱太子李建成的行動中,長孫無忌等人出謀劃策,居功至首。資歷不高的秦瓊原本是隋將,後來又跟隨瓦崗,再後來轉投王世充,最後投奔李世民,這屬於降將的範疇。另外,長孫無忌、柴紹、高士廉、李孝恭、長孫順德等人都與李世民家族或多或少有親緣關係(長孫無忌是李世民大舅哥、柴紹是李世民妹夫、高士廉是長孫皇后舅父、長孫順德是李世民夫妻的舅父、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兄),段志玄、劉弘基、殷開山都是親手跟隨李淵、李世民父子打天下的嫡系將領。從親疏關係而論,秦瓊與李世民僅僅是普通的上下級。因此,無論是親疏遠近還是資歷關係的評比,秦瓊均不如人。
第二點、秦瓊自身的聲望與背景均不如其他人秦瓊是隋末的降將出身,聲望和背景都不如其他人。凌煙閣24功臣中多有出身名門的人,比如蕭瑀、屈突通。蕭瑀是隋朝皇后的弟弟,屬於正統的南梁皇室後裔(梁武帝蕭衍的後人),歷侍北周、隋朝、唐朝三代;屈突通是北周名臣,輔佐隋文帝楊堅登基,在隋朝就已經屬於重臣的範疇。在平定功勳的標準上,門第也成為了重要參考物件。
第三點、由於秦瓊去世的時間過早,戰功相對平平根據《舊唐書》記載,秦瓊是一位善於使用長槊的鬥將,善於衝鋒陷陣、攻堅克敵。從秦瓊投靠唐朝到去世這不到20年的時間裡,他只有7、8年左右的時間是真正活躍於戰場上的,功勳不如程知節(程咬金)、尉遲敬德等人。貞觀年間以後,秦瓊便很少再參與朝政,而貞觀卻恰恰是唐太宗大展宏圖的開始。
秦瓊投奔李世民以來,主要的戰功表現在跟隨李世民平定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軍閥的作戰中。沒有資料顯示他曾獨立指揮過大規模的戰役,反觀李靖、李績、侯君集、柴紹等人都是獨當一面的能臣,一生東征西討、戰功顯赫。可以說,李靖等人都處於軍隊的高層領導地位,秦瓊處於中層領導的地位。在文臣中評比資歷,在武將中評比戰功,秦瓊均不算特別出色。
-
4 # 簿君
李世民為了懷念和表彰和他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於是命令閻立本在凌煙閣上繪製了二十四幅有功之臣的肖像。而其中,在民間名氣很響很亮的秦瓊卻排在最後一名,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有如下幾點原因。
1.秦瓊的立場在這24位功臣之中,排名較高的都是那些曾經參與到玄武門之變的,比如長孫無忌,房玄齡等。而秦瓊在玄武門之變時的立場是中立,持觀望態度。因為秦瓊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李淵對他曾經有恩,再加上他生性善良,不願看到兄弟父子相殘,因此中立也便是他最好的選擇。
2.秦瓊的功績在唐朝開朝以前,秦瓊作為大唐的先鋒,的確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比如說擊敗尉遲敬德那一仗,不僅使唐朝扭轉了敗局,還讓唐朝收復了尉遲敬德這一悍將。但是唐朝開朝以後,秦瓊由於疾病纏身,並不能夠參與到很多事情來,大多數時間都在養病,而在這一段時間,其他人更是做出了很多大的功績,秦瓊一時便無聲息了。
3.李世民的態度首先那些排在前面的,有很多都是李世民的親戚,大幕僚,和李世明很親密。而且他們很多人都是有高貴的出身,李世民任人唯親,而秦瓊淡泊名利,且出身布衣,甚至在功勞問題上還遠不及其他人。
總而言之,這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也是有點講究的。當然關於這個排名的具體原因還有很多是我們不知道的。
-
5 # 公子皇羽
個人感覺秦瓊的排名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公平的!
凌煙閣中二十四功臣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我更傾向於每一層排名不分先後!至於說為什麼秦瓊排名最後,個人感覺應該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秦瓊的功勞確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秦瓊更多的像是一個衝鋒陷陣的勇將,而不是一個能夠獨擋一面的統帥,他所立下的戰功多是作為參與者獲得而不是指揮者。第二,秦瓊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候立場不清晰。我理解秦瓊那樣的忠臣忠於的是朝廷,是大唐皇帝而不是李世民,甚至如果李建成登基他也會忠於李建成,這就造成了他會在“玄武門之變”前後保持中立,讓李世民不太爽。第三,秦瓊在後期一直處於養傷半歸隱狀態。秦瓊在李世民登基後基本上一直處於養傷狀態,之後的很多軍事行動都沒有參與,導致了在他人生的中後期沒有再立大功,很少出現在李世民的視線範圍內。第四,秦瓊的名聲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後世而不是當時。秦瓊在後世的名聲要遠遠大於他活著的時候,其實我們現在人對於秦瓊的理解更多是小說演義中的他而不是歷史中的他。當然,秦瓊在死後五年後還能入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本就是一項莫大的榮譽,很多開國功臣都沒能獲此殊榮,這樣看來已是很難能可貴了!
-
6 # 峰子奇觀
我直接了當說!
凌煙閣,就是唐朝的“英雄紀念堂”!只是李唐權貴階層的“功績紀念堂”!沒有一個平民!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由來唐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命閻立本繪製二十四功臣影象,置於長安皇宮凌煙閣之上,從長孫無忌始,至秦瓊終,皆是戰功標榜,輔助李世民登基的從龍之臣。
功臣結局然而,這些人的結局有些卻讓人唏噓不已!
我就舉幾個例子。
趙國公 長孫無忌。二十四功臣之首,在李世民死後,輔助高宗李治即位,因反對李治立武媚娘為後與武后結怨,後被許敬宗誣陷謀反,削爵流放黔州,後被迫自縊身亡,其宗族皆被流放為奴。河澗王 李孝恭。因玄武門之變中保持中立,不得李世民寵信,逐漸退出權利核心,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梁國公 房玄齡。貞觀二十二年死,其子房遺愛與高陽公主謀反被誅,宗族皆被流放。萊國公 杜如晦。貞觀四年暴斃,年僅46歲,還沒來得及享受勝利果實。魯國公 程咬金。高宗時征伐西突厥,據說是因逗留不進,縱容副官殺降攬才,死罪可免,罷黜官職!為何秦瓊(即秦叔寶)排名最後?我認為,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功勞上不及前23位,至少李世民這麼認為。
2、凌煙閣是李世民搞的,皇權意志貫穿一切!
3、不是秦王心腹嫡系,至少沒混成心腹嫡系。
4、躺老功勞簿上,貞觀初立後秦瓊幾無戰功。
5、小說演義神化了秦瓊,其實沒那麼拉風。
6、拒絕同流合汙,未參加玄武門血腥政變!
7、如何排名,皇帝老兒說了算!
8、君權無上,無理可講!
-
7 # 貓眼觀史
秦瓊,字叔寶,是隋末唐初的名將,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後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去世,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可戎馬一生,對唐統一有大功的秦瓊卻排在最後一位,比侯君集、張公瑾都低,為什麼秦瓊排在最後呢?
首先,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秦瓊沒有參加李世民掌權的關鍵戰役——玄武門之變!在李世民眼裡,他要的不是秦瓊忠於大唐李家,而是要忠於他李世民本人,因此秦瓊在這一點上犯了大忌。其次,秦瓊在評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前過得的封賞太大,在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所有將領中只有秦瓊一人獲封過“上駐國”,秦瓊死後,不僅被追贈徐州為都督,陪葬昭陵,還被李世民特批在墓前造石人石馬以表彰其生前戰功,因此,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封賞對秦瓊來說只是錦上添花,遂將其放在最後一位。再次,玄武門之變後,秦瓊少有戰功,雖然秦瓊能在萬人中取敵將首級,但終究是肉體,所以遍體鱗傷,玄武門之變後基本上就是在家養病,沒能建立更多的功勳,生病後逢人就說,“我戎馬一生,歷經大小戰鬥二百餘陣,屢受重傷,前前後後留的血都有幾壺了,怎能不生病呢?”最後,秦瓊於貞觀十二年病世,而凌煙閣是貞觀十七年所建,秦瓊已經去世五年了,作為收買功臣拉攏人心的手段凌煙閣的排名自然要優先排在世的功臣,其實李世民還能記住秦瓊已經難能可貴了。其實最搞笑的是我們,吃飽了沒事幹,凌煙閣只是從太宗對傑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紀念的感情出發而建的,並不是功勞排名冊,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跟學文言文和古代詩詞一樣,非得揣摩作者當時的心情和所要表達的意思,其實人家可能真的就那麼隨手一寫。
-
8 # 海鏡清
因為秦瓊並不像興唐傳裡說的那樣,是李世民手下第一大將,更不是元帥。
實際上秦瓊是一員個人武力超群的勇將:“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矣。”、“剛毅木訥,氣鎮三軍,力崩大敵,匹馬孤劍,為王前驅”。
李世民對秦瓊的使用,一直是讓其統領騎兵,每戰皆為前鋒,衝鋒陷陣。李世民挑選了一支千餘人的精銳騎兵部隊,命其身穿黑衣玄甲,分為左右隊,由秦瓊、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四人分別統領,每次作戰時親自率領作為前鋒使用,所向披靡攻無不克。破竇建德之戰,秦瓊率數十名精銳騎兵率先衝破竇軍大陣,戰後獲封翼國公。
還經常讓秦瓊與敵人勇將單挑,“秦瓊躍馬挺槍,刺驍將於萬人中,勇在力也。”秦瓊每次隨李世民征伐,敵陣中常有炫耀自己兵強馬壯的武將,李世民就讓秦瓊前去,單槍匹馬常將敵將斬殺於萬眾之中。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正秦瓊之謂也。
正因為秦瓊只靠勇力,雖然是絕好的鷹犬爪牙(古代這是褒義詞) 但比起能安邦定國的名臣、獨當一面的統帥,秦瓊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顯然就靠後了。就像典韋、許褚,肯定是比不上二夏侯、五子良將、曹仁等人的。
如果地位高,李世民又怎麼會讓秦叔寶守門呢
-
9 # 中孚鑑
秦瓊在民間的名氣大,多數是因為說唐傳和隋唐演義等系列的小說。在這些小說裡,秦瓊都是絕對的主角,所以名氣就大。
當然能做這主角,說明秦瓊還是有實力的,在正史上,也是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的,不然也不會在凌煙閣上,雖然排在後面,但要知道只有二十四個,也算是千挑百選的。
為什麼秦瓊的排名會在後面呢?
第一,在正史中,秦瓊是武將,雖然功勞大,但是比他有功勞的人還是有的。有的是軍功比他厲害,比如李靖。有的在治理政事上比他測厲害,比如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
既然秦瓊排在他們後面,在當時也是經過品論決策的。
第二,可能是秦瓊沒有參加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得原因。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對李世民很重要,直接做了皇帝,所以參加的人對李世民而言也是很重要的發,當然作為心腹來對待,而秦瓊沒有參加,或許李世民多少會對他有點疏遠。
第三,因為秦瓊常年征戰,身上多有創傷,身體越來越不好。在排臨煙閣的時候,秦瓊已經死去多時了,這或許也影響的!
第四,有種說法是排名不分先後,不知道是也不是?
-
10 # 翻滾吧腦洞君
秦瓊要是不服可以和程咬金掰一掰手腕。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評判標準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否參加過玄武門之變(5分)
為什麼是否參加玄武門之變成了評價標準中最重要的一項呢?
其實這是李世民的心裡原因在作祟。以前開疆拓土時,手下的將領跟著自己一致對外,這是理所應當的,也沒什麼好說的。但是玄武門政變就不一樣了,這是一次對自己人的戰鬥,要殺的還是他自己的兄弟手足,他當然會顧忌別人的看法,他也害怕別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戳他的脊樑骨,但他為了皇位的安穩卻又不得不做。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站出來說,你做的對,你就應該雜草除根,而且這個人還和你一起去做這件事。你會咋想呢?當然你不一定覺得他是好人,但最起碼你會覺得他是和你一類的人,你會信任他,你會放心他(這就好比兩個一起幹過壞事的朋友,你們之間存在莫名的默契)。所以說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次判別親疏的分水嶺。
而此項中秦瓊的得分為0分,他並沒有參與到玄武門之變中,而程咬金得分為5分,他親自參與了行動。
二、對李唐王朝的戰功(3分)
要論戰功,那誰也比不過李靖、李績二人,突厥、高麗戰爭都是他們打的,這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相比較而言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秦瓊、程咬金只能說是小打小鬧,在此項秦瓊得2分,程咬金的1分。三、官階品級(2分)
從舊唐書可知,兩人做的都是正三品的官,並無差異,此項兩者都得2分。
四、過世先後(1分)
為了尊重過世者,在硬性指標相同條件下,一般先死去的人會排在前面,而秦瓊貞觀四年就翹辮子了,這項他得1分,程咬金的0分。
綜上所述,程咬金共得8分,秦瓊共得5分。所以說他排在最後一位一點不怨。
-
11 # 半俠
秦瓊其實和趙雲一樣,都是後世拔高的結果。
秦瓊,本是李世民手下一員大將,善使雙鐧,其形象主要來自於隋唐演義,他其實也和趙子龍一樣,外表長相帥氣,武將中典型的小鮮肉。一般來說,任何神話,演義中的帥哥都是很出名的,雖然他們的本事在當時來說稀鬆平常,但是在一代代版本的加工下,就越來越神,越來越厲害,趙雲在三國時期蜀國五虎上將排末尾,但是經過三國演義加工,已經是蜀國最厲害的武將。但是他的描述是: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各位能看出來什麼嗎,秦瓊也是,描述他都是濃眉大眼,帥氣逼人之類的話語,由於其死的早,所有關於他的畫像都是風度翩翩的美男子,其他的死的晚,畫像都是一把鬍子的老頭,你說你更喜歡哪一個?
所以,秦瓊在當時排末尾不奇怪,畢竟總要有人拍末尾吧,難道他的功績能比得過李靖,李績這些牛人?只是吃瓜群眾需要一個顏值高的小鮮肉來YY下,顏值高,聽書的群眾多,那麼關於他們的正面創作就越多,所以,顏值即是正義,任何時代都不過時。當今不也是一樣嗎?現在的小鮮肉就算沒什麼演技,但是人家粉絲就是比老戲骨多,不服不行。
-
12 # 幾葦渡當年
秦瓊在武力值上和名氣上的排名不能代表一切。
凌煙閣24功臣的排名又不是必然按照每個人的武力值和名氣決定的。
君主所看中的,功勞的大小是重要的參考價值。
而且一個人的功勞又可以分為對君主的功勞,對百姓的功勞,對國家的功勞,乃至於對世界的功勞。
對主公的功勞李世民起兵時不到二十歲,年輕氣盛,每次看到對面的人在自己面前囂張,就扭頭對秦瓊說:“把這丫給我滅了。”
秦瓊就躍馬揚鞭,千軍萬馬之中把人給滅了。
《舊唐書》中這麼記載: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
這段所說,秦瓊武功了得,也聽命李世民殺敵,但是此時,當時的主公是李淵。所以秦瓊效命的是李淵,而不是李世民。
李世民所看中的刻在李世民身上的烙印,最深的怕是玄武門之變了。
而玄武門兵變也可以反過來說,是李世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一步天堂,一步地獄。
在這場玄武門兵變,李世民可以說是毫無光彩。
除了一開始李世民射殺了毫無準備的哥哥李建成外,李世民之後的表現和戰場上的英武判若兩人。
被自己的馬摔下地,又差點被弟弟李元吉勒死。幸虧尉遲敬德射殺李元吉救了他,又提著兩個皇子的人頭喝退了敵軍,接著又從李淵手裡拿到了兵符。
看起來尉遲敬德成了主角,李世民完全淪為配角。
那麼秦瓊去哪了?
秦瓊是秦王府的將領,不可能在此關鍵時刻置身事外。
皇位之爭,如果李世民失敗,那麼秦瓊也難逃牽連,那為何秦瓊沒有像尉遲敬德一般表現奪目呢?
這場玄武門兵變,死的絕不僅僅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還有他們太子府和齊王府好幾百人的性命,用血流成河是毫不過分的。
那麼在這一天,秦瓊的表現可以用悲憫這樣的詞,來形容他當時的想法。
人人都在為了功名利祿而自相殘殺的時候,秦瓊選擇了避戰。他不能去阻止這場鬥爭,但是他不會為了功名選擇推波助瀾。
到了這裡,算是講明白秦瓊為什麼在玄武門之變沒什麼表現了。
答案也是可以預見到了,李世民最為重要的一戰,秦瓊選擇退避。
自然在李世民的心中,尉遲敬德要比秦瓊重要,自然在排名上不免靠後。
這是秦瓊的選擇,我相信他是無悔的。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首先還得從玄武門之變說起,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軍事冒險,也是評定二十四功臣的最重要依據。
我們知道一個事件根據發展順序大致可以分為策劃、實施和掃尾三個階段,其中策劃和實施都很重要,但掃尾往往就無足輕重了。根據《舊唐書》記載,秦瓊雖然參與了玄武門之變,但其參與的既不是前期的組織策劃,也不是中期具體實施,而是和長孫順德等人一起打擊太子李建成的餘黨,相當於是掃尾,彼時,李世民都已經取到絕對優勢了,其功勞自然是要大打折扣的,此外,或多或少還給人一種政治投機的感覺。尤其在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成敗不定,李世民對勇將的需求是很迫切的,秦瓊作為李世民麾下大將,不管是因為身體原因還是一些其他的考慮,關鍵時候不在現場都是一個很嚴重的失分項,所謂風險越大,收益越高,秦瓊承擔的風險不夠大,自然也得不到高收益,如果要為玄武門之變中的功臣做一個排名,秦瓊應該是最末尾的那一個或幾個。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二十四功臣都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剩下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的二十四功臣大概有三類,我們一一來看:第一類是“牌坊”功臣。如魏徵、蕭瑀和屈突通這些人,魏徵是太子李建成舊臣,特點是直諫敢言;蕭瑀是隋煬帝時期的重臣,是名士,為人骨鯁正直;屈突通資歷更老,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為唐朝的建立也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三個人,尤其是魏徵,實質上相當於李世民立的一塊兒“牌坊”,主要用來彰顯其聖明、大度和寬容,當然了,既然是立“牌坊”,自然要放在顯眼的位置上,所以魏徵排名第四、蕭瑀和屈突通排第九和第十二。
第二類是從龍功臣。主要有李孝恭、段志玄、劉弘基、劉政會、唐儉等人,這一類人追隨李淵家族最早,是李淵家族太原起兵時的老班底,幾乎見證了李淵家族成長的全過程,有能力有功勞,忠誠度也高,在分功時自然要比半路加入李氏集團,玄武門之變中功勞也不大的秦瓊更佔優勢。
第三類是“硬”功臣。代表人物是李靖和李勣,特點是能力過硬、功勞過硬,這兩人加上薛萬徹,被李世民譽為“唐初三大名將”,尤其是李靖,唐朝偉大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統帥,說是唐朝第一名將也不為過,因此,兩人雖然在玄武門之變中明確表示中立,但由於軍功實在過硬(一般認為無論是能力和軍功都要高於秦瓊),二十四功臣中也排到了第七和第二十三。
其實,秦瓊到底是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在歷史研究中是有爭議的,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秦瓊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態度並不積極,這些從《舊唐書》中記載的秦瓊的參與時機和範圍都能看出,綜合考慮,秦瓊排到最後一位,在當時的情況下,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分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