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英國菜大家都覺得難吃,那英國人是怎麼忍過來的呢?為什麼他們不改善菜品,提高生活品質呢?
12
回覆列表
  • 1 # 小善良布萊恩

    我是小善良,曾經在英國華威大學留學。

    英國菜是相對難吃一點,但是這不影響他們吃義大利菜、中餐、日本料理、印度菜等等呀,哈哈哈。

    關於食材

    英國的氣候吧,比較多雨溼潤,羊啊、牛啊之類的都長的比較好。然後是島國嘛,海鮮什麼的也還可以,就是蔬菜水果之類的相對品種少一點。所以呢,主食基本就是土豆,加上一塊牛排或羊排,配點乳酪甜點什麼的。

    其實,食材是比較豐富的,倒也不缺啥。主要就是烹飪手法的問題,比較單一,就是烤一下、蒸一下或者煎一下。這個是什麼歷史原因,我也不清楚了。

    關於吃飯習慣

    英國早餐蠻好吃的,尤其是烤豆子。可能吃飯習慣的原因吧,中午吃的比較簡單,好多人都只吃個三明治配一杯熱茶。晚餐相對正式一點,會去下個館子啥的。

    對於吃不是很重視,所以就導致本民族飲食文化相對沒有那麼豐富吧。

    關於外來菜系

    英國對於外來菜系的接受程度很高啊,由於過去所謂的“日不落帝國”,各地的殖民地都很多,移民也不少。所以,在英國能吃到很多很正宗的印度菜、粵菜、非洲菜、泰國菜、義大利菜、日本菜等等。其實,也不需要忍受啥吧,覺得“Fish&Chips”吃膩了,那就下館子吃點別的咯。

    尤其倫敦是全球前五大城市,啥都有哎,完全不用操心沒有好吃的。只會糾結今晚吃什麼菜好呢?

    綜上,英國食材還是比較豐富的,只不過烹飪技法和飲食習慣的問題,導致英國菜相對沒有那麼豐富。但是,這完全不需要忍的,因為英國對於外來菜系接受度很高,有很多好吃的“外國菜”呀!

  • 2 # 為有群書活水來

    眾所周知,英國的食物幾乎是出了名的單調和難吃,除了炸魚薯條好像都找不到什麼能下嚥的當地特色菜了。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就說過:英國有一百種宗教,卻只用一種醬料。

    不說你可能會不知道,在工業革命之前,畜牧業發達的英國竟然有“美食天堂”的稱號。

    那麼,這個“日已落帝國”是怎麼從“美食天堂”一步步地淪為“美食沙漠”的呢。

    故事要從18世紀說起。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不僅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英華人的飲食。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城打工,大家的飲食習慣也變得越來越“工業化”。在城市裡工作的農民,大半從事於繁忙的製造業,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沒有時間,更沒有食材。無法再像以前一樣,用自己家生產的農產品來做湯或燒烤,甚至沒有時間停下來好好地做一頓飯吃。上班族們多半也只能吃上省時省力的“快餐”,例如街頭現成的肉派。

    即使是自己做飯的話,也不會再花上很多時間去烤牛肉或燉湯。而快速激增的中產階級人士,同樣地只是把努力工作賺錢當成是自己的首要任務,對他們來說,慢慢品嚐美食是浪費時間甚至會影響工作的不良行為。所以對食物並沒有過多的要求。

    英國的食物經常會被批評“煮過頭”的原因,像是英華人喜歡把蔬菜扔進水裡煮到軟爛變色,大概也和當時的人民過度沉迷於工作有關。他們根本不在意味道,也認為徹底煮熟的食物是最健康的。但這樣的食物味道究竟有多差我們先不做評判,至少在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出來的蔬菜幾乎沒有營養可言,維生素C之類的營養成分都被破壞得差不多了。

    而十九世紀的英國,因為那時候流行的宗教的影響,人們對飲食習慣的折騰可是變本加厲。當時的人們追求自律與節慾。他們認為享受豐盛的食物是一種罪惡。在那時的英國學校,學生們只能吃到單調乏味的餐點,以此來磨礪青少年兒童的意志,塑造自律節慾的品格。

    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許多貴族家裡的管家和廚師,上了戰場之後便沒有再回來。許多祖傳的食譜就此失傳。這樣一來,就連貴族們也只能開始吃得更加平民和簡單了。戰爭的爆發,更讓平時依賴進口糧食的英國開始緊縮政策,政府下令限制、並掌控整個國家的食物消費和分配,嚴管食品浪費問題。同時,英國方便食品加工業快速成長。那時即使是怎麼樣“難吃”的食物,只要能保證衛生和看起來營養,就能被普羅大眾所接受。

    長年以來,在各種因素的長期交纏之下,英國的食物總是備受各華人民的嘲諷,甚至有了“黑暗料理”的稱號。就連法國前總統席哈克,也曾在國際高峰會上表示:

    英國這種食物難吃的國家,不可信任!

  • 3 # 使用者一個合格的噴子

    之前我看過一篇文章,說是一個英華人到成都來體驗晚年生活。說對成都的一切都還比較滿意。我有一點說,中國菜品太多了,他還是喜歡比較英國那種單一的食物。

  • 4 # 白崖暖食

    不請自來~~曾經在英國四星級酒店Savoy的英式高檔餐廳Savoy Grill作為Commis Chef工作過一小陣,對英國菜有個大概的系統性瞭解。

    英國菜

    首先需要定義一下英國菜,我們現在所看到或所說的“英國菜”,也就是比如炸魚薯條、英式早餐、司康下午茶、派等等文化也都是經歷了不斷地融合後所形成的菜式,而傳統意義上的英國菜並非如此,一般遊客因為長期的對英國菜的印象而來到英國後很少會去特意體驗食物文化(不可否認英國連大多街頭小吃都好難吃...)。

    但事實上,英國菜在十六、十七甚至十九世紀,都是歐洲飲食文明的典範。

    英華人的祖先盎格魯撒克遜人開發了肉類和鹹味的香料(Herb) 燉煮,諾曼征服時期又透過貿易將更多(Spicy)異國香料引入英國...—— British Food: An Extraordinary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由於諾曼征服時期,英國封建化速度迅速加快、威廉一世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沒收反抗的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融合了海外貿易所得更多香料的英國菜得到了第一次的昇華,這種奉行“樸實無華” (Plain and robust)傳統的烹飪方法從十六、七世紀新教改革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當今北美的傳統料理就體現了類似的味道。十九世紀之後,隨著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 的殖民擴張,來自印度的“強烈、滲透性香料”融入了英國菜,也就是傳統英國菜系中的Anglo-Indian cuisine,代表作是咖哩味道或香料炙烤味道,當代典範就是英華人點單出現頻率大概等同華人點宮保雞丁的Chicken Tikka Masala.

    英國有著頂級純血統的阿伯丁安格斯公牛,我們現在所吃的很多澳牛、美國Prime級牛肉都含有少量的安格斯牛血統,但只有英國本土才有100%純種的安格斯牛,就像西班牙的伊比利亞豬售賣時一定會標註純度一樣。再加上英國有著非常優秀的28日~2年熟成技術,因此只有在英國本地才能吃得到如此美味的牛排。

    英國菜的真正衰落是在20世紀中期,由於戰時戰後數十年不斷實行錯誤配給,因此從配方稀缺、原料不足、人工短缺、農業生產等等原因。同時,當時對外匯兌換政策的極度嚴苛更使旅行交流變得極為困難,因此英國菜的迅速衰敗,往往被歸咎於這些政策。

    20世紀後半葉,大量優質新鮮產品的供應量增加,由於傳統菜品的大量遺失,英華人口中的許多人更願意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選擇義大利和印度等其他文化的菜餚進行融合。儘管已經努力重新引入20世紀前的食譜,但由於島上不是原產的成分,特別是草藥和香料,因此很難再有任何突破。因此在20世紀60年代,大量來自世界的World Flavour衝擊了英國本土市場,導致英國菜的發展受到無比大的侷限。

    當代俱有真正英國風味的英國菜系:

    盎格魯 - 印度菜:

    1971年,一道改編自印度雞肉tikka的菜——Chicken Tikka Masala掀起了這股英印料理風,被戲稱為“真正的英國國菜”。同期,大量的傳統英國菜餚開始改良,如烤牛肉,透過新增丁香粉和幹辣椒增加風味,魚和肉被做成咖哩,椰子被頻繁入菜,印度香米飯和麵包都有被端上餐桌。

    本土英國菜:

    主要指英格蘭相關的烹飪風格,傳統和食譜。例如我們知道的炸魚薯條,但是這裡指的魚是Haddock黑線鱈,或者Turbot多寶魚,並非我們現在吃到的鱈魚,且並不像現在蘸塔塔醬或者蛋黃醬,而是海鹽和麥芽醋。同樣,這裡薯條所用的土豆叫做Maris Piper (也有寫作Moris Piper),一種種植於英國本土,水分極少的土豆,用來炸薯條最合適了。傳統的吃法是吃完炸魚後,將薯條加在塗滿黃油的白吐司裡,做成Chips-Sandwich。

    北愛爾蘭菜:

    蘇格蘭美食:

    蘇格蘭菜是與蘇格蘭相關的特定烹飪傳統和習俗,但具有獨特的屬性和食譜。傳統的蘇格蘭菜餚例如羊雜和脆餅。蘇格蘭以其高品質的牛肉,羊肉,土豆,燕麥和海鮮而聞名。(當然,還有你最愛的蘇威)

    威爾士美食:

    儘管牛肉和奶牛都被廣泛飼養,特別是在卡馬森郡和彭布羅克郡,威爾士以其綿羊而聞名,因此羊肉、羊乳酪是傳統威爾士餐桌的常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芋泥波波奶茶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