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願1737486
-
2 # 烈日晴空19587052
司馬錯的厲害主要是遠征巴蜀,巴蜀對於秦國很重要。要不是這兩國內鬥,求援秦國。靠著巴蜀天險想滅他們也不容易。但是這兩個國家都是不入流的小國,歷史對於他們都沒有過多的描寫。所以對司馬錯打仗說的並不多。知道最多的就是他與張儀的伐韓和遠征巴蜀的爭論。知名度不如四大名將。
樂毅連下齊國72城,和剩最後兩城的齊國田單對峙三年。老燕王死了,新燕王繼位後猜疑樂毅。要殺樂毅。樂毅得到風聲逃了。樂毅走後,田單就用火牛陣大破燕軍。樂毅知名度有戰績也有。可能是差點運氣吧。
趙奢一戰成名,閼與之戰前廉頗說打不贏。趙奢說能贏。從這看好像趙奢比廉頗厲害。但是好像歷史記載的,也只有這一戰。這也不是大戰。所以入不了四大名將。
-
3 # 榮耀歷史
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說法來自於南北朝時期《千字文》中的“起翦頗牧,用兵最精”。戰國時期戰亂頻仍,名將輩出,這四人只是其中的優秀代表,那麼其他人能不能和他們比肩呢,看看他們的戰績你就知道了。
1、白起魏冉舉薦,被秦昭襄王重用,一生征戰無數,殺敵逾百萬。
伊闕之戰,白起首次作為主將領兵出征,全殲韓魏24萬聯軍;
白起先後兩次伐楚,第一次逼迫楚國割讓上庸以及漢水以北土地講和,第二次直接攻陷楚國鄢郢二都,徹底削弱了楚國國力,直到滅亡再也沒有恢復;此戰過後白起獲封武安君;
華陽之戰,面對趙魏聯軍,白起戰略得當,殲滅13萬人;
長平之戰,白起的代表作,不再贅述,殲滅趙國45萬人。
在白起的軍威下,南韓、楚國、趙國、魏國瑟瑟發抖,秦昭襄王削弱六國賴白起之功。
2、王翦王翦與他兒子王賁堪稱滅國小能手,秦始皇滅六國,其中五國由王氏父子領兵。
公元前229年,秦軍多次進攻趙國受挫後,嬴政任命王翦為主將攻趙,利用反間計除掉李牧後,王翦滅趙國;
公元前227年,荊軻刺秦王,嬴政暴怒派王翦進攻燕國,攻破燕國都城,燕王逃到遼東苟延殘喘;
公元前225年,王賁率軍進攻魏國,水淹大梁,魏國滅亡;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60萬大軍攻楚,擊殺項羽的爺爺項燕,滅亡楚國,隨後征服百越;滅楚之後王翦被封武成侯;
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攻齊,齊國投降。
3、李牧李牧是趙國最後的良將,也是趙國最後的長城,“李牧死,趙國亡”。
前半生李牧在北方抵禦匈奴,打得匈奴十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後半生被趙王召回秦趙前線,宜安之戰,面對秦軍名將桓齮,李牧築壘固守,再利用趙軍騎兵優勢防守反擊,大破秦軍;此戰過後獲封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嬴政親征趙國,兵分兩路,李牧一攻一守,各個擊破,嬴政只得撤軍,自此對李牧留下了深刻印象;
公元前229年,王翦攻趙,兩大名將本來有機會強強對決,然而王翦認為只要對面是李牧就難以取勝,因此建議嬴政想辦法撤掉李牧,嬴政用反間計使得李牧被冤殺,李牧死後三個月趙國滅亡。
4、廉頗相較上面三位,廉頗的戰績頗為低調,拿得出手的主要戰績有兩項:
第一項是率軍攻齊,表現勇猛,然而此戰主角是燕國大將樂毅;
第二項是率軍破燕,趙國長平之戰戰敗,燕國覺得有機可趁,興兵攻趙,廉頗率軍擊潰燕軍,包圍燕國都城,迫使燕國割城求和,在長平之戰後仍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殊為不易。
除了以上四人,題目中所列司馬錯、趙奢、樂毅,均是戰國名將,都有顯眼的戰績,但是並不像上面四人那樣“持續輸出”。
司馬錯最大功績是幫助秦國拿下蜀國,讓秦國獲得了糧倉,不過這次能輕易攻滅蜀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巴蜀內亂;除此之外司馬錯並無作為主將取得的巨大戰績。
樂毅最大的輝煌便是率軍攻齊,連下七十餘城,打得齊國最後只剩即墨和莒兩座城池,差點滅國,作為主帥樂毅的軍事能力不容懷疑,就連後來的諸葛亮也是“自比管仲、樂毅”,但是還是需要指出,此次攻齊是燕國、趙國、秦國、魏國、南韓五國聯合,除樂毅外還有廉頗、魏冉能名將參戰,也算是“以多欺少”。
趙奢,趙國名將,一生有記載的著名戰績便是閼與之戰,率軍擊敗秦軍,並無其他戰績,不過他的兒子趙括可比他“出名”多了,長平之戰葬送趙國40餘萬青壯。
從上面可以看出,司馬錯、樂毅、趙奢三人都有代表戰績,可謂一戰成名,不夠並無其他亮點。
要是把這7人做個排名,我認為順序應該是:王翦、白起、李牧、廉頗和樂毅並列、司馬錯、趙奢。
回覆列表
戰國四大名將,是源於南北朝時期"起翦頗牧,用兵最精",一代一代傳下來的。
至於評判是否準確,無法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