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承若水

    傳銷的都在講故事,他們都是高手麼?哲學家一生都在講道理,他們都是笨蛋麼?因為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小問一下,別無他意。

  • 2 # 烈日晴空19587052

    有一定道理的,而且春秋戰國很多的例子。比如一鳴驚人:

    楚莊王 熊旅 統治朝政三年,不釋出政令,不治理朝政。 右司馬 伍舉 來到君王座駕旁,對 楚莊王 講了一段微妙的謎語,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 阜山 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 政令 ,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 隱士 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帶兵討伐 齊國 ,在 徐州 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 宋國 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莊王不因為小事而妨礙好事,故此能有好的名聲;沒有過早顯露,故此能有好的功績。所以說:“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看那些講道理的:吳太宰嚭早就與伍子胥有嫌隙,因而毀謗子胥說:“伍子胥為人生硬兇暴,沒有感情,好猜疑,愛嫉恨,他對大王的怨恨不滿恐怕早晚要成為大禍害的。前次大王準備伐齊的時候,伍子胥就認為不能伐,但大王終於出兵向齊國發動了進攻,結果大獲成功。伍子胥對自己的計謀未被採納感到羞辱,反而因此怨恨大王。現在大王準備再次伐齊,伍子胥剛愎自用,強詞奪理地進行攔阻,不惜詆譭和誹謗大王,一意孤行,他只不過是在幸災樂禍地希望以吳國的失敗來證實自己的計謀的高明。如今大王親自率領大軍,出動國內全部軍隊去伐齊,而伍子胥由於諫議未被採用,便不再來上朝,他假裝生病而不跟大王一道北上,大王不可不防備呀!這個時候他要惹禍鬧事可太容易了。況且我派人暗中注意著伍子胥,他出使齊國的時候,已經把他的兒子託付給了齊國的鮑氏了。伍子胥身為臣子,在國內不得意,便到國外去投靠諸侯,他自以為是先王的謀臣,如今不被重用,就常常心懷不滿地怨恨大王。希望大王及早採取措施。”吳王說:“你不說這些話,我也早就在懷疑他了。”於是,吳王派人給伍子胥送去一把“屬鏤”寶劍,說:“你拿它去死!”伍子胥仰天長嘆道:“啊!奸臣伯嚭在作亂了,大王卻反而要殺掉我。是我曾經使你的父親成為稱雄諸侯的霸主;當你還沒有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各公子爭搶著要當太子,又是我用生命在先王面前為你爭取,差一點就不能把你立為太子。你做了國王之後,要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倒也並不指望著那樣。然而,你今天竟然聽信奸臣的惡語中傷要殺害你的長輩。”伍子胥便告訴他的舍人說:“我死了以後,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種上梓樹,讓它長成之後可以派用場,把我的眼睛摘下來懸掛在都城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到越寇的入侵、吳國的滅亡。”說罷便自剄而死。吳王聽說了伍子胥的話後,大為憤怒,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用皮革做的袋子裡,讓它在長江中漂浮。吳國的百姓敬重伍子胥,為他在長江邊上建立了祠堂,這個地方因此就叫做胥山。

    吳王殺了伍子胥以後,便向齊國發動了進攻。齊國的鮑氏殺了他的國君悼公而立陽生做齊王。吳王打算以殺君之罪討伐鮑氏,但沒有打贏,只好撤軍。此後二年,吳王召魯國和衛國的國君到橐皋相會。第二年,又北上與各國諸侯聚會於黃池,想以盟主的身份在周室諸侯中發號令。這時,越王勾踐卻乘機偷襲吳國,殺了吳國的太子,擊敗了吳軍。吳王聽到這個訊息,便趕回國內,派遣使者送了厚禮,與越國講了和。九年以後,越王勾踐終於滅掉了吳國,殺了吳王夫差。

    有時說話需要委婉,這樣既能保住自己又能把事情辦好。自己都賠進去了還怎把事情辦好。

  • 3 # 李育廷728

    答:世上每個人都是從笨人如來的,高手都在講故事的你原先不也是從道理中產生出來的嗎?說明一組整體裡面恰恰包含著道理和故事 。笨人有笨福,故事高手口多渴,東湊西湊惹人歡。得來的利潤不見強 。這就是道理又是故事:一個賣瓷碗的老人挑著扁擔在路上走著,突然一個瓷碗掉到地上摔碎了,但是老人頭也不回繼續向前走。路人看到很奇怪,便問:“為什麼你的碗摔碎了你卻不看一下呢?”老人答到:“我再怎麼回頭看,碗是碎的。”失去的東西就要學著去接受,學著放下。很多事並不會因為你的悲傷就會回來,結果就會被改變。大家都來微一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以前的白熾燈到後來的節能燈,再到現在的LED燈,哪種燈好?這些燈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