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景小旅遊攝影
-
2 # 雅昌盛世說收藏
今日清明,又稱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除了踏青、掃墓、寒食、插柳等習俗,各地也有帶有地方特色的飲食習俗,比如上海的“青團”、四川的“歡喜團”、陝北的“捏花饃”等。
-
3 # 本昌談歷史
清明節和寒食節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節日。
清明節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故為"清明”。因天氣風和日麗,形成了結伴踏青丶郊遊等習俗。
"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天。據說,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被火燒死的晉國名臣介子推,所以,這天忌火,吃冷食,故為"寒食”。後來演變成了掃墓的習俗,這天不生火做飯的習俗。因為兩個節日兩天相連,所以也就寒食和清明一塊過了,不過從習俗看還是有區別的,比如掃墓都是在清明前一天舉行,也就是寒食一天掃墓。踏青丶郊遊等活動一般選在清明日。
-
4 # 靜夜長思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與清明節本不相干。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漸漸合二為一了。
寒食節的源頭有二。其一是周代仲春末禁火的習俗。《周禮·秋官·司炬氏》雲:“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禁火期間不能舉炊,須得預先準備好食物,以備禁火期間食用,這種食物即所謂“寒食”。
寒食節的另一個源頭,是春秋晉國故地山西一帶祭奠介之推的習俗。
相傳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但介之推一直忠心耿耿的追隨他。
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之推竟然割了自己身上一塊肉,煮熟後獻給重耳吃。
19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卻惟獨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之推叫屈。晉文公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封。但介之推堅辭不就。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當晉文公來到介之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之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有人出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之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仍不見介之推出來。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之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發現介之推脊樑堵著的柳樹樹洞裡有一片衣襟,上題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
自此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放在身邊,鞭策自己勤政愛民,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好。從此晉國的百姓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之推非常懷念。每逢他的忌日,大家以禁菸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曰“之推燕”。每逢寒食,人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
祭介之推的儀式,以晉國故地今山西一帶最為隆重,該地區的人民從戰國到三國的漫長曆史時期,寒食禁火的時間竟長達一月之久。至三國時,曹操下令革除太原民間寒食禁火一月的舊俗,規定寒食三日,此俗從此相沿成習。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糖稀(故名“餳”)、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南朝梁時宗檁《荊楚歲時記》雲: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隋《玉燭寶典》雲:“此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鬥雞之俗直至現代仍傳承於民間,鬥雞蛋的習俗卻失傳了。
-
5 # 火夫
寒食節的由來是紀念晉文公的忠臣介子推被火焚的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人民的無限哀思。當時人們一個月不肯燒火做飯,全吃冷食。傳統飲食是麥粥。花色品種多。有楊花粥,榆錢粥……。
還有著名的子推棗糕,漢代崔皇《四民月令》中就很推崇。
寒食節日的民俗活動有踏青,打鞦韆等。因為這時節正值春暖花開,百花齊放,楊柳盡折腰之際。從唐代始承襲至今。遊春賞春,到處是一派清新蘊含生氣勃勃的動人景象。
-
6 # 雲淡風輕安穩隨性
寒食節最主要的習俗就是家家在當天都禁止生火,吃冷食,有些地方也有寒食上墳,踏青等。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
7 # 字言字語吧
清明節叫寒食節,又叫禁菸節,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食物命名的。
在這一天,人們要禁火,吃冷食,相傳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被燒死在綿山。山西介休的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活動。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後來重耳作了晉國的國君,便給介子推高官厚祿,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重耳為了逼迫其出山相見便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與母親一起被燒死在山裡。重耳感念介子推的忠誠,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後來寒食便代表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也許正是因為寒食節的來歷和它所傳達的一種精神,所以古代詩人留下了很多關於寒食節的作品,下面就一起欣賞幾首。
寒食即事(唐 王昌齡)
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雨滅龍蛇火,春生鴻雁天。
泣多流水漲,歌發舞雲旋。
西見之推廟,空為人所憐。
在詩的一開始,作者就點明寒食節的來歷,接著就是春天景物的描寫,以及人們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景,最後又回到寒食節的主人公介子推,借他人的命運發出自己的感慨。當年因為不願為官,不被名利富貴所動而被燒死山中的介子推,估計怎麼也不會想到死後得到如此殊榮。
和春深二十首 其十六 (唐 白居易)
何處春深好,春深寒食家。
玲瓏鏤雞子,宛轉綵毬花。
碧草追遊騎,紅塵拜掃車。
鞦韆細腰女,搖曳逐風斜。
寒食節的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鏤雞子、盪鞦韆、打毯、蹴鞠、牽鉤(拔河)等,而這首詩中就寫出了五種。寒食節經過多年的演變,已不再是單純的追思與祭祀。畢竟春天來了,一切都是那麼美好,而先人們也希望活在世人的家人和子孫快樂幸福。
-
8 # 春天的克拉瑪依
寒食節本來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所以說又名是不準確說。寒食節來自於晉文公,他無意燒死了曾在危難時期割肉救他的介子推。後來為了紀念這個忠臣,就把那一天定為寒食節,讓大家不要生火,只能吃涼的食物;清明又取自於介子推死前遺留給晉文公的一首詩,因為時值初春,後來又被叫做“三月節”,“踏青節”等等。
-
9 # 北社野老
因為清明節是為紀念介子推的,介子推又是被大火燒死的,人們約定成俗在交節的時候不能生煙火,要吃這個時節不生煙火的食物,我們這裡吃涼粉。
回覆列表
漢代時諸多地方為了過寒食節都要禁火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等到了唐朝禁火時長縮短為三天,宋元時期寒食節則被清明節“後來居上”,慢慢被清明節取而代之。寒食節之所以會有禁火這一習俗,其原因在於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春秋戰國時期,介子推曾在重耳落魄時給予非常大的幫助,他還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給差點餓死的重耳吃。
因為這個緣故,重耳在當上晉國君主之後就想要重用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卻攜母歸隱山林。重耳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決定放火燒山將介子推逼下山,然而介子推始終不曾妥協下山,最後被活活燒死在山中。重耳對此感到非常痛心,故而下令在這一天禁火,只能吃冷食,藉此來紀念介子推。一開始百姓在寒食節這一天只有禁火、吃寒食的風俗,但是在後世的發展中又逐漸多出祭祖、踏青等活動。
漢朝時期很多地方的百姓在寒食節到來之際都要禁火長達一個月,為了度過這一個月百姓都會提前準備熟食。由於長時間吃寒食對身體不好,所以曹操曾下令取消該風俗,但是晉朝建立之後該習俗又得到了恢復。與此同時,寒食節在這個時期還得到了全國範圍的推廣。等到了唐朝,寒食節雖然仍舊保持著“禁火”這一風俗,但是時間已經縮短為三天。
唐朝之後寒食節漸不受重視,反而是與之相隔僅兩天時間的清明節開始“後來居上”。宋元時期寒食節已經基本被清明節取而代之,寒食節的“禁火、寒食”等風俗習慣也融入到了清明節中。而清明節除了融合了寒食節的風俗之外,它還融合了上巳[sì]節這個節日的風俗。
現如今這三個節日中唯有清明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其餘兩個節日則鮮為人知。人們在清明節這一天除了掃墓祭祖,還會出門踏青以及吃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