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白的歷史頻道
-
2 # 設計師講歷史
公元1644年,隨著李自成殺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殉國,吳三桂開關放清軍入關,本就搖搖欲墜的大明朝終於迎來了末日的黃昏,延續276年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在這一年似乎走到了盡頭。
說是盡頭,倒也不完全是,人們都知道,崇禎皇帝自殺殉國後,明朝的殘餘勢力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企圖將明朝延續下去,此時的清軍剛剛進入關內,情況尚不明朗,這段被稱之為南明的時代延續了整整三十九年,然而讓人們未曾想到是,奮勇抗爭,譜寫著無數英雄悲歌的南明,卻沒能進入中國的正史,成了清朝前期史的一部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了。
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撥開紛亂的歷史,來看看這段正史背後的謎團。似曾相識的時代
和1644年相比,歷史上的1141年讓我們感到似曾相識,靖康之變中倖存的康王趙構逃到了應天府(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稱帝,作為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這些本文並不表述,但南宋建立後,確實達到了對南方的統一,是作為一個有效的統治政權存在的,雖然南宋政府腐敗不堪,但也曾多次北伐,和金人形成了相持的局面,甚至最後還和蒙古人聯盟滅掉了金國,南宋雖然偏安一隅,經濟,文化也空前繁榮,進入正史卻也當之無愧。
然而這南明就不一樣了。打著明朝旗號實則多方割據的未統一政權京師失陷後,天子殉國,明朝的一些宗室和大臣跑到了淮河以南地區,陪都南京的文武官員先是擁立福王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又有後來的魯王政權,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這些政權不僅執政時間短,而且還相互攻伐,彼此爭鬥,又加上漢人政權的李自成大順,張獻忠大西,中國大地上湧現出了極為混亂的局面,這和南宋時期的統一有了較大的區別,皇帝,親王,監國們不僅沒有團結一致共同保家衛國的決心,還相互拆臺,相互爭鬥,今天你說我不配做皇帝,明天我說你圖謀不軌,農民軍說明軍禍害百姓,明軍說農民軍流寇擾民,沒有一個統一的局面,這樣的南明也就可想而知,政令不一,拿什麼收復失地,拿什麼打仗?清政府的小算盤
對此時剛剛從東北角落進入中原這花花世界的滿清來說,是有很多東西要他們消化的,比如民心,雖然滿清是打著為明帝復仇的口號來的,但進來以後就不是復仇了,就如同一戶人家家裡遭了賊,隔壁有個孔武有力的大漢說我要過來幫你,結果他進門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佔了這戶人的家,他是要用些手段讓這戶人家感恩戴德的,所以就把受傷或是死掉的主人送進了醫院,然後就開始接收財產了,這戶人家裡的子侄自然不願意,那麼就打到你願意,他怎麼還可能認你這些子侄為這戶人家的主人呢,豈不是自找不痛快?於是滿清進了關,先打敗了李自成,隨後就佔了北京,堂而皇之的住進了紫禁城。
住進紫禁城的滿清要員們,自然是不會把家產還給南方的朱家子弟的,不僅如此,他們要成為這個家的新主人,那就一定要宣傳說,以後這家就姓清了,南邊的就是叛逆,是偽朝,所以滿清稱南明為偽明,而到了後來,滿清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統一了,以統治者的作為,他們就更不可能單獨為南明列史了,否則豈不是說佔了屋子的大清朝成了偽朝?南明辜負天下人心
儘管如此,南明也不曾像電視中一樣,我大清的阿哥貝勒們在談情說愛間就擊敗了南明而統一全國了,實則不然,南明延續了三十九年,正統依然在明,明朝的宗廟沒有斷絕,天下人心,藩華人心也都在明,列國無論日本北韓,還是南方各國或許是表面上事清,背地裡卻依然尊奉明朝,北韓士子聽說崇禎皇帝殉國,甚至有跑到崇禎陵前哭死的,所謂人心可見一斑,民間各地,清軍來了無力抵抗就降清,一旦局勢鬆懈,就立刻反正了,時隔沒多久,農民軍也開始聯明抗清,尊奉明朝為正統了,一時間似乎和南宋的局面極為相似,更加上李定國等人的出現,打破了清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局勢一片大好。
然而這一手好牌卻被南明各個政權打的稀爛,歸根結底,還是上述原因,你是皇帝,我也是皇帝,我為什麼要聽你的?不追究你稱帝就不錯了,不服,咱們練練,大家你打我我打你,誰都不服氣誰,於是各部力量沒有統一的指揮,各自為戰,結果就是被滿清各個擊破,再加上這些南明的皇帝親王們,也實在缺乏勇氣和毅力,最終都成了失敗者,扯高氣昂的滿清竟能宣稱南明是偽明,還說著“,擁眾擾民,自生反側及無明帝遺詔擅立福王三罪”將勝利者的口號喊的震天響。
而此時的南明,又有什麼辦法呢?打,打不過。團結一心,比不過。煞費苦心的滿清修了上百年《明史》把南明的合法性給修沒了,不僅如此,清人甚至不允許書寫南明的幾位皇帝的帝號,一方面自己胡搞,一方面人家幫忙掩飾,於是曾經輝煌的大明朝,最終走向自己生命的終點,而憋屈的南明,甚至連正史的地位都未曾混上,就走向了自己的黃昏
-
3 # 嘉小靖
可以這麼說,明末崇禎後期一直到南明朝廷的歷史其實非常非常的有意思。
南明建立的背景: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兩個月後五月十五日(1644年6月19日),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南明正式建立。
這段歷史留下了太多迷題.....
1.崇禎皇帝為何沒有南下避難?
要知道歷史上其實多次發生起義軍或者北方民族南侵,危及朝廷與皇帝安危之時,歷代皇帝幾乎都會在第一時間跑掉,比如安祿山漁陽鞞鼓動地來,唐玄宗倉皇入蜀;再比如金兵窺江,宋徽宗把皇位扔給欽宗,自己一溜煙跑去鎮江“進香祈福”。通常情況下,皇帝們只要能逃過長江天塹,緩過勁來站穩腳跟,基本還能把中原王朝的國祚再延續一兩百年。比如歷史上西晉永嘉南渡建立東晉,靖康南渡建立南宋,但是崇禎為何沒有走,被逼死在北京,緊接著建立的南明也很快灰飛煙滅。
2.南明為什麼沒有撐得住場面,僅僅堅持一年多就灰飛煙滅?
從經濟條件上看,南明控制的疆域遼闊,北到黃河,西到荊楚,東到閩浙,南邊的廣東、廣西、雲貴都是南明的地盤,北方的滿清僅僅佔領了北京極其周邊的一小塊地方。並且當時的江南已經是魚米之鄉,財賦之區,當時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在南方。北方因為李自成領導的農民戰爭已經連年戰亂、兵連禍結,山西,陝西,河南一帶被戰爭蹂躪的山河殘破,四川也被張獻忠搞得一片糜爛,人口大量流失。但是對於南方,農民戰爭的破壞非常有限,南明朝廷其實還甩掉了北方沉重的經濟包袱。從政治條件上看,明朝因為南京是孝陵所在地,當時叫“留都”,明朝一直雙首都制,北京的行政系統南京都有完整的一套備案,這套行政班子隨時可以啟動執行,這要比南宋當時政治系統完全崩潰的境況要好的多。同時,南明繼承了大明朝朱家正統,滿清反而是一個北方漁獵民族,他們叩關南下,侵略山河,自然會激起漢人夷夏之大防的觀念。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士大夫,縉紳階層,往往心向明朝,畢竟國家養士三百年,這一點恩澤與念想還是在的。所以不管是從法統權威也就是統治合法性上,還是民族大義、民心向背上,南明政權正統性與優勢毋庸置疑。從軍事實力的對比上看,南明的軍隊兵力是明末所有勢力中最多的,官方公佈數字四鎮只有12w,那是因為官府只按照12w人來發軍餉。實際上江北四鎮(高傑,黃德功,劉澤清,劉良佐)的兵馬加上武昌左良玉部,最少也得有100w。反觀滿清,當時全民族大概20w,滿洲八旗不到10w,軍隊大概6w,蒙古八旗和漢族八旗加一起不到10w,也就是說滿清總兵力還不到20w,與南明相比,兵力非常懸殊。那就奇了怪了,南明這麼好的攤子,怎麼這麼快就把自己玩翻了呢?
從南北政權交替上看主要有兩個問題1.崇禎皇帝無疑是明代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但是他生性多疑,刻薄寡恩,平時遇到問題喜歡讓下屬背鍋,並且還很記仇。這裡面故事實在太多,而且跟提問者的問題離題,今天略去不說。總之崇禎幹了十幾年搞得明朝君臣離心,中層官員跟他之前也是爾虞我詐,沒什麼感情可談。崇禎當時也想跑,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幾次逃跑方案沒能成行。最後崇禎的太子也不知下落。崇禎本人和太子都沒有在南京,導致了南京在接替中央領導權的時候,出現了很多合法性危機以及政治難題,為後面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2.崇禎死亡的訊息傳到南京的時間其實很長。因為當時北方連年戰亂,由於李自成的農民軍隊伍缺乏行政管理經驗,打下來的地方几乎處於一種無政府狀態,地方上盜賊風起,沒有了王法,山東,河南一帶都亂掉了。南京一直到5月6日才模糊知道北京出事了,當時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還準備誓師勤王。到了5月17日南京才知道崇禎的死訊,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確證,5月30號才宣佈國家大喪,反應可以說非常之慢。
(未完待續)
-
4 # 青年研習社Destroyer
第一,清兵入關前後,明朝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內耗嚴重。五胡亂華、金元侵宋之際,民族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漢民族內部基本同仇敵愾,共同抗敵。尤其是宋代,在北宋政府分崩離析之際,北方出現許多自發的抗金義軍。當趙構建立南宋政權以後,得到絕大多數宋朝臣民的承認和擁護,因此,在內部上可以講是團結一致的。
明末農民戰爭油畫
然而,再看滿清入關前的明朝。明朝中央政府實際上已經被李自成終結。從明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王二起義開始到1644年滿清入關前,明朝政府與農民軍已經戰鬥了17年之久,國力已經大幅度衰弱。光郟縣之戰,李自成大破孫傳庭的“火車營”,一日一夜追殺四百餘里,官軍死亡四萬餘人,損失兵器輜重多達數十萬。故而《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
清軍入關之際,正是明朝內部階級矛盾激化的時候,即使在入關之後,南明政府仍然在和農民軍作戰。南明的弘光政權剛建立時,居然還幻想著要“聯虜平寇”,即藉助清朝的力量消滅農民軍。當時吳三桂引清軍擊敗李自成的訊息傳到南京,弘光朝廷上下一片歡騰,包括史可法在內的多名重臣上疏弘光帝請求“聯虜平寇”。弘光朝以為吳三桂是借清兵“收復神京”,居然還加封吳三桂為“薊國公”,殊不知吳三桂早就投降清朝並被封為平西王了。等到清軍已殺至淮河直逼長江,弘光君臣才反應過來,“虜”不為所用。不得不說滿清入關前官民之間的廝殺大大影響了南明當政者對當時形勢的判斷。
相反,當時的滿清統治者恰恰看到了這個矛盾並加以利用。1644年6月,多爾袞率滿洲八旗進入北京城後就下令,全城戴孝為崇禎皇帝服喪三天。同時順治皇帝下令為崇禎修建思陵,並以帝禮厚葬。而且此後清帝每年在崇禎上吊這天祭祀他。等到清軍佔領南京以後,也對明孝陵進行了很好的保護。康熙、乾隆都曾親往拜祭明孝陵各有五六次之多,且均行三跪九叩大禮。康熙還在明孝陵前為朱元璋題“治隆唐宋”四個大字,盛讚其治國有方。
崇禎臨死前曾持劍砍殺自己的嬪妃和公主,其次女長平公主被崇禎用劍砍斷左臂昏厥未死。清廷進入北京後以清室公主的同等待遇優待長平公主。清廷還派人四處訪查,找到崇禎帝生前選好的駙馬周世顯,為他們舉辦了盛大的婚禮。可以說,清朝統治者為了籠絡漢人官紳是做足了文章。這使得一大批漢族官僚地主甘心為其賣命。
當時北方飽受多年戰亂,漢族官僚地主階級遭到農民軍的嚴酷鎮壓,二者的矛盾極端尖銳。這個時候雖然清兵突然闖進來,但最起碼一開始是保有漢族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的,這就博得了漢族官僚地主階級的好感。所以,清兵在進入北方時,基本沒遇到什麼阻力,北方士紳幾乎都是望風而降。
清兵入關時軍隊不超過二十萬(另有七萬、十二萬等說法),光靠這點軍隊根本無法征服龐大的原明朝疆域。為了征服明朝,清朝統治者積極利用漢人降臣降將比如洪承疇、吳三桂等,能靠著這些“老領導”去勸降的地方就靠這些人去勸降,比如佔領南京後,任命洪承疇為“招撫江南各省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從南京到杭州廣大區域清軍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就全部拿下;對於那些不聽勸降的地方就派軍隊去打,很多時候都是讓漢族軍隊作為先鋒。這些漢軍在遇上清兵時一個個望風而降,幾乎沒有什麼抵抗。但一旦投降了清朝,好像就戰鬥力暴漲。比如南明原徐州總兵李成棟在清軍下江南時立下汗馬功勞,幫助清廷攻下揚州、江寧、太倉、嘉定、南匯、上海。後嘉定漢族人民因反抗“剃髮令”起義,李成棟親自帶兵攻打,在城破之後下令屠城,釀成歷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此後清廷令李成棟追剿南明,李成棟一路取福建,下廣東,攻廣西,連滅南明隆武、紹武兩帝(隆武帝是與清軍戰鬥中陣亡,紹武是被捕後自縊)。而此後清廷派往兩廣、雲貴攻打南明的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仲明以及平西王吳三桂,全都是清一色的原明朝遼東軍人出身。1661年,吳三桂率大軍深入緬甸,擒殺了永曆帝,南明就此終結。南明總共出了弘光、隆武、紹武、永曆四個皇帝,這四個皇帝全部都是被漢軍所擒或者所殺(弘光帝是被黃得功的部下田雄所擒獻給清軍的)。由此可見,漢族官僚地主階級在清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南明皇族缺乏正統性,各家為爭正統內鬥不休。宋高宗趙構本為康王,是為宋徽宗第九子,本來不討喜,被宋徽宗送到金人那裡當人質。金人嫌他地位太低,要求換人。趙構回家途中,汴梁就淪陷了。徽、欽二帝及其他王室貴族全部都被擄走,這下康王就成了唯一合法繼承人。所以,趙構建立南宋政權時,沒人有資格和趙構爭這個王位。
然而明思宗朱由檢自殺前卻沒有任何政治交代,朱由檢死前留下遺言: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致虜陷內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以發覆面而死;任賊分裂朕屍,勿傷我百姓一人。由此看來,朱由檢可能已經不指望明朝政權繼續存在下去了。到了北京城破之際,具有繼承皇位資格的太子朱慈烺在亂軍中走失,其他幾個皇子死的死,散的散(有個“朱三太子”朱慈煥一直流落民間)。此時明朝北方政權土崩瓦解,南方的明臣決計擁立藩王來重建中央政府。明朝由於實行藩王分封制度,全國各地很多朱姓藩王,這就跟趙構的唯一合法性形成反差,也為後來南明內部諸王混戰埋下伏筆。
根據“皇明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在當時明神宗長子光宗一支已無人能繼位,而次子朱常漵早年夭折,三子朱常洵雖已亡故,但朱常洵的長子朱由崧仍然活著,按照“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順序,朱由崧最具血緣上的合法性;但錢謙益等東林黨人則由於之前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當年東林黨力爭才沒讓明神宗立老福王朱常洵為太子),心存芥蒂,生怕朱由崧上臺對自身不利,以立賢為名又想擁神宗弟弟朱翊鏐之子潞王朱常淓,而史可法則主張既要立賢也要立親,又提出擁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在經過一番鬥爭之後,朱由崧由於得到了江北四鎮和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援最終繼承帝位。
弘光政權建立時的全國形勢
弘光政權存在僅八個月就迅速滅亡。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閏六月二十七,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州稱帝,是為隆武帝。朱聿鍵為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後裔,是太祖九世孫。這就離帝系正統更遠了。
但由於當時訊息的阻隔,同年七月二十八,魯王朱以海(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後代)在紹興監國,南明出現了兩個中央政權。此後兩個政權又是勢同水火,口誅筆伐。沒等到雙方筆墨官司打完,朱聿鍵在江西被俘,後絕食自殺。
唐國強在電視劇《鄭成功》裡飾演的唐王朱聿鍵
隆武帝被害後,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擁立桂王朱由榔(明神宗第七子桂端王朱常灜之子)於十月初十監國於肇慶。而此時在廣州的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因為與丁魁楚有矛盾,生怕朱由榔搶先稱帝,於十一月初五,援引“兄終弟及”的原則擁戴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於廣州即位,改元紹武。訊息傳到廣西,朱由榔於十一月十二日從梧州東返肇慶,於十八日稱帝,改元永曆。此後雙方為爭正統大動干戈,互相攻伐。後廣州城破,紹武帝被清軍俘虜絕食而亡,永曆帝則逃往廣西。紹武帝死後,朱由榔成為明神宗唯一的男性後裔,這以後再也沒人能站出來跟永曆帝爭合法性了。不過此時的南明已經喪失了大片河山,只剩下西南一隅了。
從南明政權建立前一直到紹武帝被俘,南明政權內部圍繞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各派勢力之間你爭我奪。造成了南明的皇族、大臣、將領沒有統一的抗清計劃和行動,藩王個個想當皇帝,臣子個個想當定策功臣,為此一個個展開了“稱帝競賽”,根本沒有把抗清當作頭等大事。
第三,地方實力派擁兵自重,只圖一己之私,不以國事為念。南明地方實力派內部互相傾軋,大多數只保一己之私,根本不關心國家利益。弘光朝建立時,真正擁有實力的就是江北四鎮和武昌的左良玉。這兩支勢力的總兵力遠遠超過清朝入關的兵力,但仍沒有保住弘光朝廷。
弘光朝時設立的江北四鎮分別是駐守徐州、泗州的高傑,鎮守鳳陽、壽州的劉良佐,鎮守淮安、揚州的劉澤清;鎮守滁州、和州的黃得功,四鎮總兵力達四十萬以上。這四鎮擋在長江以北本可以和清軍一戰,但卻個個擁兵自重,驕橫跋扈,根本不聽朝廷統一排程。結果高傑被叛徒誘殺餘部降清,劉良佐、劉澤清率軍降清。除了史可法在揚州城跟清軍幹了一場硬仗,清軍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就輕輕鬆鬆度過長江,兵不血刃佔領南京。弘光帝出逃到黃得功處,結果黃得功也被劉良佐射殺,弘光帝被俘。江北四鎮根本沒有成為抵抗清軍的有力防線。
坐鎮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擁兵八十萬,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最有實力的一支勢力。但這支勢力沒能保衛弘光朝,反而加速了弘光朝的滅亡。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在清軍阿濟格部追擊下李自成部率軍進入襄陽地區,而左良玉害怕李自成攻打武昌。遂上演一幕“清君側”的戲,居然拋棄武昌,統兵順江而下討伐馬士英。結果兵敗身死,餘部在其子左夢庚的帶領下全部降清。
到了隆武朝所倚重的就是久居福建的以南安伯鄭芝龍為首的鄭氏集團。鄭氏集團手下總兵力也有十幾萬人(光隨鄭芝龍降清的兵力就達十一萬),尤其水師可以說在當時是東亞第一,非滿清的強弓勁弩所能比擬。但鄭芝龍一直專橫跋扈,只想挾隆武帝割據福建一隅。當魯監國在浙東一帶抗清時,鄭芝龍作壁上觀,希望清軍幫自己消除異己(因為魯監國當時不承認隆武朝)。等到清軍平定了浙東,兵鋒指向福建,鄭芝龍又被一紙降書秘密勸降,下令仙霞嶺撤防。清軍又未遇任何抵抗輕輕鬆鬆地越過天險仙霞嶺,大舉進軍福建。
鄭成功鼎盛時期的勢力範圍
鄭成功在其父降清之後,走上了截然相反的抗清道路。鄭成功及其後代在東南沿海的抗清鬥爭可以說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直持續到1683年鄭成功之孫鄭克塽降清),因而鄭成功被許多人稱頌。就連康熙皇帝都曾為鄭成功題輓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盛讚鄭成功對明王朝的一片忠心。然而,事實上鄭成功在很多時候並沒有顧全大局,而是懷有個人私心。1649年-1650年,鄭成功曾率軍進攻南明新泰伯郝尚久的轄區潮州府,只為徵糧收餉。隨後清軍南下,郝尚久腹背受敵,最後把潮州府拱手讓與清軍。1653年,南明李定國率軍進入廣東,數次寫信請求鄭成功從東南出兵策應,形成東西夾攻之勢。然而鄭成功只是在東南沿海騷擾清軍,僅僅是劫掠物資,暗中儲存實力,並沒有發動大規模登陸。一直到了1659年,鄭成功才統率17萬大軍大舉進攻南京,但此時的永曆政權已經是苟延殘喘,根本無力策應鄭成功。所以南明總體上並非沒有實力,每次哪怕就是一支南明實力派的出擊都可以讓清朝手忙腳亂,但是南明內部缺乏整體協調,最終被清廷個個擊破。
鄭成功北伐路線圖
正如南明史專家顧誠所言:“明清易代,是中華民族內部一個落後的人數不多卻又是剽悍的滿族上層人士勾結漢族中最反動的官紳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漁翁之利,竊取了農民大起義的勝利果實。滿洲貴族入主中原以後,在較為先進的漢文化影響下,自身發展取得階段性的飛躍。”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明朝國家內亂(朝廷與農民軍的戰爭)、朝廷內亂(黨派壓榨、正統之爭)、軍閥跋扈,落後的滿洲貴族根本無法取得全國政權。
-
5 # 歷史的小學生
封建社會非常講究血統倫序,在選擇帝位繼承人一事上,更是嚴苛有加。明朝滅亡時,由於崇禎帝的三個兒子都被大順軍俘獲,未能逃出京城,因此,明朝的遺老遺少必須從藩王中選擇一位合格的繼承人。從血統來講,崇禎帝的祖父明神宗的子、孫還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按照倫序來講,應該首先考慮福王、桂王和惠王。在這三王中,福王朱由崧又處於優先地位。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福王朱由崧居長;第二,桂王和惠王比崇禎帝高一輩;第三,桂王和惠王在張獻忠進入湖南時逃往了廣西,距留都南京較遠。由此可見,福王朱由崧繼承帝位是最符合各方面條件的。當時有許多有識之士都認為應該由福王朱由崧繼承大統,如淮撫路振飛就遺書史可法,認為“謂倫序當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大臣劉城也上書史可法,請求早立福王。給事中李清、章正宸,進士鄭元勳等人也主張擁立福王。當時的南明,內有農民軍攻城拔地,外有滿洲人虎視眈眈,非常兇險。應該早立大位,安定人心,內撫百姓,外御強敵,明朝或許還有中興之機。然而,明朝內部一些人卻因為自己的利益需要,對擁立福王產生了牴觸。這些人以東林黨人為主。原因是福王朱由崧的祖母是備受明神宗寵愛的鄭貴妃,明朝有名的“妖書”、“梃擊”、“移宮”等大案都與鄭貴妃有關,何況正是由於東林黨人的力爭,明神宗才沒有將皇位傳於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東林常人擔心一旦朱由崧繼位,勢必會對他們進行報復。因此,他們以“立賢”為名,到處遊說,提議擁立潞王朱常淓。實際上,朱常淓是一個比朱由崧更加昏庸無能的藩王。這是南明統治集團內的第一次內訌。
朱由崧和朱常淓被清廷殺害後,唐王朱聿鍵改元隆武,登基稱帝。按照血統親疏關係來講,朱聿鍵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的八代孫,在譜系上跟崇禎帝相距很遠。不久,魯王朱以海自任監國,改年號為監國,與朱聿鍵的隆武政權分庭抗禮,造成一國二主的局面。按道理來講,朱聿鍵登基在前,朱以海應該自動退位,以促進南明局面的統一。朱聿鍵也派給事中劉中藻前往紹興頒詔,以確立自己的正統地位。但已經皇袍加身的朱以海斷然不肯脫下這身帝服,他身邊的大臣也都不願放棄自己“開國元勳”的地位,拒絕承認隆武政權。朱聿鍵為促進兩家和睦,告訴朱以海兩家無分彼此,朱以海委任的官員可以到隆武政權中擔任同等官職。公元1646年正月,隆武帝還派御史陸清源攜帶十萬兩白銀前往浙東犒賞朱以海的部下,卻慘遭殺害。這是南明統治集團內的第二次內訌。
正當朱聿鍵與朱以海爭立不休的時侯,分封於廣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也黃袍加身,南面而坐,自稱監國,既不用隆武年號,也不用監國年號,而是用紀年稱洪武二百八十七年,改廣西省會桂要為西京,派人到湖南、貴州等地頒詔授官,收買人心。這是南明統治集團的第三次內訌。
隆武帝遇害後,桂王朱常瀛第四子朱由榔就任監國,就是永曆帝。然而,他剛剛監國七天,就傳來了贛州失守的訊息,朱由榔嚇得拔腿就跑,這種不負責任的舉動,直接導致唐王朱聿粵在廣州稱帝,又演出南明統治集團的第四次內訌。
以上諸王,隆武帝胸懷大志,但由於受到鄭芝龍兄弟的控制,反被清軍俘獲,絕食而亡。朱以海親臨前線犒師,也是曇花一現。永曆帝在位時間最長,然內政不舉,諸事失和,最終被清廷俘殺。嚴格來講,南明政權佔據了長江以面的大片國土,留都南京還保留著與北京一樣的政治制度,不論從地域、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來講,完全具備中興大業的條件。但南明之所以不競,喪失大好時機,與諸王內訌有直接關係。而今思來,不禁令人扼腕痛惜。
-
6 # 博士科普
不請自來,我是不愛長篇大論的文史並蒂,談幾點我的看法。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後,南京這套班子立刻開始運轉,明朝進入了南明時期,本以為朱棣200年前這套設計會挽救大明,最不濟也會延遲明朝幾十年的國祚,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清軍尚未出擊,南明小朝廷率先自亂,各方勢力相互攻擊,明朝最後那點氣運都給內耗掉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我感覺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這是由南明小朝廷的組成決定的。這幫人原本都是南京這套班子的人馬,而南京這套班子到了明朝中後期,就是收攏一些被排擠、被貶黜或者年老體弱不能勝任本職的官員,這些人大多數本身就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內心深處可謂是積怨已久,如今北方朝廷被摧毀,他們成為了唯一的合法朝廷,自然都想著能夠奪取發言權。
其次,這是由幾千年的官場文化導致的。縱觀古代這麼多朝代,哪個朝代的滅亡不是先自亂而後被入侵,或者就是單純亡於自亂,處於朝代滅亡之際的朝臣難道不知道內亂消耗國力嗎?當然是知道的,但大家都感覺自己才是救世主,別人才是添亂的,於是他們一邊高喊別人不要內亂,一邊自己死咬著自己手中的那點權力不放手。
最後,這是人的私心在作祟。首先,大家骨子裡都認為肯定能夠敢走滿清,在這種情況,誰唱主角誰就是以後的扶龍之臣,一旦明朝恢復元氣,那這個人以後鐵定能夠擁有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面對這種誘惑,所有人都想把別人踢開,由自己做那唯一的影響。
回覆列表
南明的問題不是所謂的團結,而是政治正確。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東晉,南宋和南明,前二者的共同點是什麼?就是國家只有一個最合法,最合適的統治者,換言之,就是隻有一個皇帝。這就是政治正確。這到底有多重要呢?再來對比兩個人,南宋開國皇帝,北宋康王趙構;南明隆武皇帝,明朝唐王朱聿鍵。
首先是隆武帝,他可以說是整個明朝自洪武開國到永曆滅亡這麼多年比較有毅力和雄心的皇帝之一了。他少年時代過的很艱難,根本不像一個皇子,被囚禁十幾年,面對如此大廈之將傾的局面曾希望力挽狂瀾。然而最終成為黨爭和權臣的犧牲品。
那麼再看看趙構,不說別的,一路南逃,最後居然被蒙元驚嚇到不育,這種皇帝縱觀歷史也難見吧。同樣是南逃稱帝,接手半壁江山(隆武帝還沒有半壁,就是浙江,福建地區而已)單純從兩個皇帝個人素質來說,趙構非常無能了。
那麼為什麼南宋能撐住百年,南明不過幾十年呢。原因就是上文所說的,皇帝太多造成的黨爭。趙構最起碼是正統皇子,整個南宋沒有人能和他爭皇帝正統地位。但是朱聿鍵不是崇禎的兄弟也不是崇禎的子侄,也不是群臣擁立的太子,這也就導致了南明很多人都有資格而且都想當皇帝,大大分散了南明的實力。
那麼這麼說,南明究竟有多少實力呢。這麼假設,如果崇禎有一個兒子成功到了江南(歷史上也確實有,朱慈煥逃出來了,但是太慫最後被自己慫死了)稱帝,會有多少人支援他?不說別人,鄭成功,李定國,張煌言是南明三巨頭,這三人德才兼備且忠勇無謂,還有史可法這樣的愚忠直臣,李來亨,黃功輔,閻應元這樣的死士,甚至還有文安之這樣的老臣,盧九德這麼忠誠的太監。
而明末北方確實天災人禍,但是一旦放棄了江北,明朝就像卸下了一個大包袱,江南的人口和經濟實力比之宋晉絲毫不差,只要有一個有所作為的正統皇帝稱帝江南,整合各方勢力,休養生息,不出三年,一心北伐必然成功。各位真的不要以為剛剛入關幾年的滿清能有多麼穩如泰山,哪個時代的中原人對異族還是仇恨的,而且北方被折騰的一團糟,還有吳三桂這種新降漢軍的不定因素。所以南明光速滅亡真的是可惜,按照上文,最差也是劃江而治百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