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建設者築跡
-
2 # 天高氣爽早晚陰涼
對於中西方倫理思想的異不同,是華人的理論思維想法比較有傳統古老言語思維表達精通,於是西方的倫理方試有創意,但是也模糊不清講述有些西方人總有,顛倒黑白,不問青紅皂白的亂語!
-
3 # 老樂新視界
中西方倫理思想的異同點,歸納以後,主要有以下四點: 1、責任先於自由
中華價值觀強調個人對他人、社群甚至自然界所負有的責任,體現出強烈的責任意識。在西方近現代主流文化中,人權是個人對國家和政府提出的道德、政治要求,更多涉及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卻無法界定個人對家庭、他人、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這種權利觀念是西方近現代自由主義哲學的核心,是西方近代市民社會和政治發展的產物。 2、義務先於權利
西方近現代倫理觀非常強調個人權利的優先性,而中華價值觀特別是儒家價值觀更強調義務的優先性。
3、群體高於個人 現代西方自由主義道德的中心原則是個人權利優先,主張人人有權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從事活動,認為以一種共同的善的觀念要求所有公民是違背基本個人自由的。而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強調社會共同的善、社會責任、有助於公益的美德。社群與個人、責任與權利是不同的倫理學概念,反映不同的倫理學立場,適用於不同的價值領域。在當代社會,我們應堅持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以社群和責任為中心的立場,在贊同自由、人權的同時,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贊成個人優先的立場。 4、和諧高於衝突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中有一種衝突意識,總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佔有別人。因此,在西方歷史上宗教戰爭非常殘酷,中國則沒有出現過那樣的宗教戰爭。可以說,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其文化根源都不在東方。總體來講,同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相比,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強調和諧高於衝突。
-
4 # 愛己愛他愛天下
1.地理環境不同導致人本能不同,進而影響了人的思考方式。
2.中國環境溼潤氣候溫和,又因為喜馬拉雅的阻隔,屬於半封閉大體環境,影響了中國思想強調注重內然後傾向於人與人的關係,而西方環境較為惡劣且遼闊空曠思想開羅,傾向於研究自然的思想。
3.中國傾向於以人為本,西方文化傾向於以自然為基。
-
5 # 心旅視界
中西方倫理思想是在不同傳統背景下發展而來的,具有不同的特徵。
總的來說,中國倫理思想是內向型的,重人倫、親情和家庭,而西方恰恰是開放型的,重個體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一、具體來說,中西方倫理思想的差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中國是政治倫理,西方是宗教倫理。
(二)、中國倫理是以家族作為本位,西方倫理是以個人作為本位。
(三)、中國倫理中重視道德價值,西方重功利價值。
(四)、中國道德是內向的,西方道德是外向的。
(五)、中國道德重和諧偏保守,西方道德偏鬥爭偏進取。
二、人類有相同的本性,有相同的人生問題,這就是人類文化的相似性。因此,中西方倫理的相同或相似點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中西倫理形成和發展的邏輯過程基本相同。
(二)、中西倫理思想探討的主要命題及創立徳目大體相同。
(三)、中西倫理思想中的整體主義價值原則基本相同。
(四)、作為普遍道德規律的“黃金規則”基本相同。
綜上所述,中西倫理有異也有同,其普遍性的價值是可以交融的,東西文化最終在人的本性和基本人生問題上是可以共通的。因此 無論東方西方,都應該從各個民族文化傳統中吸取資源,在尊重各民族傳統倫理價值的基礎上,發掘和利用有利於建構全球倫理的思想。
-
6 # 燕青閣
1.地理環境不同導致人本能不同,進而影響了人的思考方式。
2.中國環境溼潤氣候溫和,又因為喜馬拉雅的阻隔,屬於半封閉大體環境,影響了中國思想強調注重內然後傾向於人與人的關係,而西方環境較為惡劣且遼闊空曠思想開羅,傾向於研究自然的思想。
3.中國傾向於以人為本,西方文化傾向於以自然為基。
-
7 # 西山之缺
“倫理”一詞源於古希臘語的“伊索思”一詞,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專用來表示研究人類德行的科學。倫理和道德常常被人們相提並論,但二者在詞源上既息息相通又各有特性,即道德在多數情況下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屬於“抽象意志的法”;而倫理揚棄了道德的主觀和任意性,提升為“客觀的法”。中國傳統倫理屬於內向型倫理,以儒家倫理思想為典型,是以強調人倫、重視親情、在意家庭、關注現實社會為特徵的倫理道德。儒家倫理長期以來對華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形成無法估量的影響,成為中國社會現實版的“基本準則”。西方倫理屬於開放型倫理,重視人的個體,關注自我價值、現實社會基礎和情感性匱乏。中西倫理文化迥異,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倫理主題不同:政治倫理與宗教倫理
中國傳統倫理的特性是倫理和政治緊密地合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倫理涵括政治、政治蘊含倫理的交相互動;西方倫理的特性則是倫理與政治並駕前行、各自獨立。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伴著血緣關係對政治的瀰漫擴散,統治階級為了江山穩固和保持君王權威,漸漸把家庭倫理推進到政治生活領域中,構築出包括“忠孝ʶ體”“宗法禮制”“以禮治國”等在內的ʶ整套倫理規則。
二.倫理本位不同:以家庭為本位與以個人為本位
中國封建社會中,人們的宗親觀念十分強烈,個體意識和個體價值湮沒於家庭之中,群體的宗法倫理至高無上。家庭倫理秩序靠ʶ定的規範建立和保持,即古人所謂“人倫”。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長期桎梏著人們的思想。“三綱五常”培養了中華民族顧全大局的傳統品格,卻使人的個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西方倫理思想總體上顯示出一種開放、外求、競爭的趨勢。個人主義把個體從家庭和社會中抽取出來,並使之獨立化、神聖化,從而成為西方倫理文化的基因。個人主義將個體利益、個人價值和尊嚴放在最高位置,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個體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個體人格的健全,但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必然會促使利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出現。
三.價值取向不同:重道德評介與重功利取向
在中國傳統倫理觀中,雖然墨家和法家都有過功利思想,但總體的價值取向是集體主義、重義輕利。這種尚義主義幾千年來ʶ直在中國佔統治地位,構成了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主張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本利末”等觀點,對推動人們形成正確的義利觀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然而,過分強調道德生活的價值,而忽視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易使老百姓形成“樂於言義,恥於言利”的價值認同趨向,阻礙科學和生產力的發展。古代西方的思想家也極力推崇精神生活,主張以理性節制慾望。但近代以來,隨著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大肆發展,他們的這ʶ思想被否定和批評,社會主要價值取向發生了極大轉變。利益成為衡量事物的最大標尺,道德卻成為牟取利益的砝碼。當道德與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很多人“自覺”地無視道德的存在與要求,以金錢、物質等的極大滿足為追求終點。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在西方社會的滋長和蔓延,使人與人的關係異化,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受到損害。
中西方思維方式雖然有差異,但在倫理觀上有共同的屬性。概括而言,中西倫理觀的共同屬性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西方道德建設都重視倫理精神
中西方在道德建設中都曾追問過ʶ些共同的問題,如道德是如何起源的,道德與幸福關係如何,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是否矛盾,道德的社會作用怎樣,道德修養與道德理想、義利、理欲的關係等。關於道德與物質生活的關係,中國思想家管仲曾言:“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廩實而後知禮節”,認為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決定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在西方,人們普遍認為道德與物質利益休慼相關,善的源頭在於物質的滿足,智慧和修養也以物質追求獲得實現為基礎。
二.中西方道德建設都突出倫理精神的提煉和育化
倫理精神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倫理關係。中西方在道德構築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體現民族個性與時代特點的倫理精神。例如:中國傳統倫理中的忠君愛國、知恥尚義、克己復禮、德性主義和民本主義等傳達出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重要成分和基因;而西方倫理中的個人主義、競爭主義等呈現出西方文化獨有的風格和形式。
三.中西方道德建設都注重方式的揀取
要想讓道德建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須關注道德建設方法與途徑的多樣性與有效性。客觀來看,中國傳統道德建設中推行賢德之人的示範榜樣作用,重視個人的躬行踐履,是切合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併合乎華人性格特徵的,是被實踐印證的有效方式;而西方道德建設中的藉助傳媒推廣、以宗教勸誡引導、用法律督促等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希望答案能給你的問題帶來幫助。
回覆列表
一、從倫理道德上看,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華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個人奮鬥,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子女一旦結婚,經濟上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親屬關係比較疏遠.
二、中國文化在個人取得成就時,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謹慎,反對“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讚揚者的鑑賞力,在資本主義市場競爭中是行不通的
三、在人際關係上,中國傳統的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擔心創新危險,行言立事,總要瞻前顧後,權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維護現狀,保持和諧.對待家庭,喜歡大家團聚,老人幫助照看兒孫,以備養老送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互相幫助,雖然密切了親情關係,但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青年人獨立能力的養成.
四、從行為規範上看,西方人“重利”、“重法”華人“重義”、“重情”:在西方社會由於強調以個人權利為基準,以追求私利為目標,因此不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護個人的權利,也可以制裁人權的侵犯,
五、因此,西方國家法治的發展是與人的權利價值觀有密切關係的。華人由於受傳統的義利思想的影響,重義輕利,重情輕法。孔子在《論語》中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把義當成最高準則。儒家強調,不能驅義逐利。由於自古以來主要靠道義約束人們的行為規範和維繫社會,而不是靠法律約束,因此,人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
六、從社會關係上看,西方人平等意識比較強,華人等級觀念比較強。西方的平等意識強調個人競爭之上的平等,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他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又能充分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