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沉的經遠
-
2 # 歷史笑春風
張郃是五子良將中活得最年長的一個。正是因為他的長壽,使得他在諸葛亮時代,成為了曹魏的頂樑柱。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與曹魏方交手的將領裡,張郃是最難對付的將領。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時,正是張郃率領曹魏的中央機動軍團,千里赴援,解救了隴西。在街亭之戰中,張郃輕鬆的擊敗了諸葛亮看重的馬謖,使得諸葛亮被迫放棄北伐,撤回了漢中。
在以後的很長時間裡,張郃在諸葛亮心裡留下的陰影久久不散。以至於魏延要求獨立行動時,諸葛亮認為魏延不是張郃的對手,約束魏延,使他不能自由行動。這使得魏延認為諸葛亮膽怯,在心裡十分不滿。不過,就是這樣一位諸葛亮忌憚的將領,最後卻蹊蹺的死在了諸葛亮的箭下。那麼,這中間是否有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一、張郃之死。張郃是死於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之時。從諸葛亮的這一次北伐起,他的主要對手換成了司馬懿。這是因為曹真病重,魏明帝決定讓司馬懿代替曹真,都督雍涼兩州的軍事。從此,司馬懿就開始統帥關隴軍團,有了自己的軍權。
不過,司馬懿掌握了都督雍涼軍事的權力,可是要切實掌控關隴軍團卻頗費了很大的周折。這是因為,在關隴軍中有張郃這位對曹魏忠心耿耿的名將。司馬懿一接管軍權,就和張郃接連發生了衝突,直到張郃戰死。
司馬懿抵抗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諸葛亮在發動第四次北伐時,最初的目標是祁山。司馬懿在到達關中後,決定親自率領主力去救援祁山。諸葛亮在得知司馬懿來救援祁山的情報後,從其他道路避開司馬懿的主力,分兵攻打上邽。在擊敗郭淮、費曜之後,佔領了上邽。
司馬懿在得知諸葛亮的動向後,又回師上邽。在得知上邽有失後,便堅守上邽東山。諸葛亮攻打司馬懿,司馬懿堅守不出。於是諸葛亮收割上邽的麥子南行。司馬懿率軍追擊,到達西城。這時諸葛亮再次回師要與司馬懿交手,司馬懿再次登山築營固守。可是,司馬懿的手下卻不答應。
最後司馬懿只得聽從大家的要求,率領軍隊攻打諸葛亮。張郃率領一支軍隊攻打王平的營壘,司馬懿率領軍隊攻打諸葛亮的大營。結果諸葛亮被打得大敗,張郃因為攻不下王平的營壘也只得撤退。自此之後,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最終糧盡,只得撤退。
司馬懿在得知諸葛亮撤退的時候,派張郃去追擊諸葛亮。結果在張郃率領萬騎追蜀軍到木門山的時候,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在戰鬥中,蜀軍萬弩齊發,張郃的右膝中箭而亡。
二、張郃與司馬懿在戰術上的分歧。張郃在戰鬥中陣亡是歷史上記載很確鑿的事情,他的死也令當時的魏明帝震驚。魏明帝嘆息道,“蜀未平而郃死,將若之何?”可是,我們如果從張郃的死亡的經過來看,就感到張郃的死未必有那麼簡單。
我們看司馬懿和張郃在這一次與諸葛亮的對抗中的表現,就感到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張郃幾乎在所有的地方都在和司馬懿唱反調,使得司馬懿的軍事行動舉步維艱。
在司馬懿率軍救援祁山的時候,張郃提出諸葛亮攻打祁山的軍隊只是蜀軍主力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主力在漢中待命。於是張郃建議,司馬懿將軍隊分為前後兩軍,留一部分軍隊在後方,監視漢中的敵人,也好與前軍照應。
司馬懿沒有聽取張郃的建議。我們可以看到,張郃的這個建議是根本沒有道理的。諸葛亮處於謹慎的原因,每一次出兵,都要留下一部分主力在後方,這一次留下兵力在漢中也是平時的慣例。而諸葛亮兵出祁山,他和蜀漢的主要將領魏延、王平、高翔、吳班等都隨同出兵,怎麼可能會在漢中方面有什麼計謀。
況且,戰況和司馬懿預料的差不多。司馬懿率領全軍和諸葛亮交戰還打了敗仗,他再分兵兩部分,那不是敗得更慘了嗎?張郃和諸葛亮交手多年,居然會提出這種建議,實在讓人感覺可疑。
接下來就更是蹊蹺。司馬懿在損失了上邽的麥子後,堅守不出。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得率軍南移。司馬懿也隨著拔營,在後面尾隨諸葛亮,企圖見機行事。這個時候張郃勸諫司馬懿,說我們的策略應該是在這裡堅守此地,以持久戰拖住諸葛亮。諸葛亮糧食少,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很快就會撤走,這樣我們就能夠不戰而勝。這一次,司馬懿又沒有聽從張郃的建議。
司馬懿追上諸葛亮後,在西城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軍隊,再次選擇建立營壘,堅守不出。按理說,這時司馬懿是採取了張郃的建議,以持久戰對抗諸葛亮的時候,張郃又再次變卦了。他和全營的將領,一起要求司馬懿出戰。最終無奈的司馬懿只得出戰,打了他平生最大的敗仗。這一次,張郃再次自相矛盾,先是不同意和諸葛亮發生衝突,要以持久戰拖垮諸葛亮,耗盡諸葛亮的糧食。後來又要求出戰,和諸葛亮進行決戰。這次司馬懿聽從了張郃出戰的建議,遭到了慘敗。
最後一次司馬懿和張郃的衝突,是在諸葛亮撤退的時候。這一次司馬懿要求張郃追擊,張郃則說兵法雲“歸師勿追”,不同意追擊。司馬懿認為,諸葛亮糧盡退兵,追擊會取得很大的戰果,所以讓張郃追擊。結果張郃在追擊中,中了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
我們看張郃就是臨死,也還是與司馬懿的意見不一致。司馬懿讓張郃追擊諸葛亮無可厚非。這是因為諸葛亮是糧盡而退,軍心難以長久維繫平衡。如果被曹魏拖住,很可能會凶多吉少。這種戰機是司馬懿好不容易等到的。
張郃當然也知道戰機難得,可是他公然放棄這種戰機,實在難以解釋他的動機。再加上張郃本來就懷疑諸葛亮有施展計謀的可能,還是中了諸葛亮的埋伏,這就更讓人對張郃的行動感到難以理解。正是這些難以理解的情況,讓後人對張郃的真正死因感到了懷疑。
三、張郃真正的死因。於是,有人提出了張郃是被司馬懿逼上了絕路,借諸葛亮之手殺死的。如果從上述的情況來看,我們會感到,這種說法是有著一定的道理的。
我們看張郃對司馬懿的態度,就會感到,張郃對司馬懿是有著一種敵意的。其實,司馬懿在這次戰役中的指揮,中規中矩,沒有太大的錯失。他採取的就是緊緊盯住諸葛亮,讓他無法擺脫自己的控制。針對諸葛亮糧草緊缺的弱點,堅守不戰,等到諸葛亮糧盡撤軍的時候,再進行追擊。如果按照司馬懿的作戰方針來實施作戰,諸葛亮將是極為困難的。
可是,在司馬懿指揮的這場戰役中,遇到的最大的阻力不是諸葛亮,反而是自己的部下,尤其是張郃。張郃對司馬懿的指揮就是一個不配合。他對司馬懿的建議,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抬槓,張郃的表現就是一個槓精。司馬懿說什麼,他就反對什麼。甚至不惜出爾反爾,自己反對自己的話。一方面要堅守持久,一方面又和眾將逼司馬懿出戰,結果造成了司馬懿的西城慘敗。事實證明,司馬懿只要接受張郃的建議,就肯定打敗仗。
可是,張郃與司馬懿到底有什麼樣的矛盾,致使張郃對司馬懿如此牴觸呢?其實,這還是由於曹操當年對司馬懿的評價造成的。曹操對司馬懿一直不放心,在臨死前還告誡曹丕,要小心提防司馬懿。而張郃作為曹操的心腹愛將,自然也知道曹操對司馬懿的評價,因此天生對司馬懿有著戒心。
在司馬懿接替曹真的職務時,就有人對司馬懿的任命進行了干擾。他們向魏明帝建議,說諸葛亮不足懼,因為他的軍隊沒有輜重,缺乏糧食,只要將上邽的麥子割盡,諸葛亮得不到糧食自然就退走了。魏明帝沒有采納這些人的意見,堅持任命了司馬懿。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的意見和張郃的意見如出一轍,可以想見,這些人和張郃一樣,都不願意讓司馬懿掌握軍權。於是,張郃就在戰役中,反覆給司馬懿增加困擾,好讓他知難而退。這種情況,老奸巨猾的司馬懿自然看得清清楚楚。
司馬懿在蟄伏很長的時間後,歷經曹操、曹丕兩代君主,這才終於初次掌握軍權。對於有野心的他,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司馬懿為了將來打算,也必須要掌握關隴軍團這個重要的軍事集團。要掌握關隴軍團,就必須收服軍中最關鍵的人物張郃。如果真的收服不了張郃,那麼就只有除掉他。
因此,在戰役中,張郃逼得司馬懿出戰,慘敗於諸葛亮。在諸葛亮撤退的時候,司馬懿也依葫蘆畫瓢,逼著張郃追擊諸葛亮,使得張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而戰死。不過,司馬懿可能也沒有料到張郃會在這次追擊中戰死,這只是他收服張郃的第一步。不過這樣也好,讓司馬懿省了很多的手腳。
在張郃死後,司馬懿對關隴軍團進行了清洗,培植自己的勢力,最終掌握了關隴軍團。在以後的歲月中,關隴軍團給予了司馬懿很多的幫助。雖然經過曹爽時代,司馬懿離開了關隴軍團,可他的影響依然存在。其他人統領關隴軍團,部下軍紀散漫,根本就不聽從指揮。等到司馬昭統領關隴軍團,馬上軍紀井然。從此我們可以對司馬氏對關隴軍團的影響可見一斑。這一切,都起源於司馬懿對關隴軍團的管控。
結語:我們從歷史記載來看,張郃的死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他是死在與司馬懿對軍權的爭奪中。作為曹魏的忠心耿耿的忠臣,他受曹操的影響,對司馬懿有著天生的戒心。為了曹魏的江山,他不放心將軍權交到司馬懿的手中。
司馬懿也看出張郃的態度,他當然對張郃的建議不予以採納。在覺察出張郃的用心後,司馬懿為了控制關隴軍團,就必須收服張郃才行。逼張郃出戰追擊諸葛亮,就是收服張郃的開始。但是,司馬懿也沒有料到,張郃竟然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而死。這使得司馬懿免去了一個心腹大患,司馬懿也因此開始了控制關隴軍團的行動,最終讓關隴軍團成為將來篡位的最大助力。
-
3 # 遊子dream
我認為張郃之死純屬意外,與司馬懿沒有必然關係,但他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
眾所周知,身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不僅有勇有謀、而且善於排兵佈陣。
起初追隨袁紹,因知其並非明主,遂投曹操,得以重用,歷經曹氏三代,作戰無數,且取得了不朽的功勳。
關於他與司馬懿的聯絡,還得從孔明第四次北伐說起。
當年司馬懿受曹睿之令,到前線統領將士抵禦蜀軍,張郃便是其中的一位大將。憑藉著多年的作戰經驗,他數次向司馬懿提出自己的觀點,例如就曾說過:蜀軍遠道而來,我軍堅守不戰,另外分兵繞到敵後,出奇制勝。此論卻未受到司馬懿的接納,最終引發曹軍上下將士不滿。
而後,諸葛亮生出一計,三次安寨紮營,直到退至祁山,張郃在司馬懿的命令下前去追擊。可兵法有言:歸軍莫追。張郃勸說司馬懿不得,只好率軍前去。即便再謹小慎微,依然著了孔明的道,當張郃所率軍隊到達木門谷時,遭到蜀軍伏擊,大戰一觸即發,就在亂軍之中,張郃的右膝被亂箭射中,不治身亡。
由此可知,張郃的死乃是意外,試問兩軍交戰哪有不傷亡,但司馬懿也有一定的責任,身為統帥,未能明察秋毫,且不聽諫言,使得一名虎將無辜犧牲,實為之過也。
回覆列表
張郃之死最多是司馬懿判斷失誤,絕對不是借刀殺人。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興兵北伐,出祁山攻打隴右。由於大司馬曹真此時病重,所以魏明帝曹叡命大將軍司馬懿前往長安,都督雍涼魏軍迎擊蜀軍。
不久蜀軍因為糧草不濟撤軍,司馬懿命張郃率軍追擊。張郃認為兵法有云“歸軍勿追”,不宜追擊蜀軍。但是司馬懿卻固執己見,強行命令張郃出兵。結果張郃果然中計,在木門道遭到蜀軍伏擊,中箭而死。
現在有一些人認為司馬懿其實是已經預料到蜀軍有埋伏,讓張郃去追是想借刀殺人,故意害死忠於曹魏的張郃,為日後奪取曹魏江山做準備。不過這個說法其實有些想當然了。
司馬懿不可能預見到自己有奪取曹魏軍政大權的機會。司馬懿後來確實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顧命大臣曹爽,控制了曹魏軍政大權。而他的孫子司馬炎更是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奪取了曹魏江山。
然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前提條件是魏明帝曹叡死太早,死的時候只有35歲,太子曹芳還年幼,所以司馬懿和曹爽被任命為顧命大臣,輔佐朝政。如果魏明帝多活幾年,那麼未必需要顧命大臣輔政,有也未必是司馬懿和曹爽。
曹叡死於公元239年,比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足足晚了八年。張郃死的時候,曹叡只有27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而且司馬懿比曹叡足足大了25歲,正常情況下司馬懿不可能想到曹叡會死在自己前面,更不會想到曹叡會在八年以後就英年早逝,自己還有機會出任顧命大臣。
所以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司馬懿不可能為自己奪取曹魏軍政大權做準備,自然也不會因此殺死張郃。
張郃之死,單純只是司馬懿誤判。司馬懿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了,不過和諸葛亮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因此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司馬懿是屢戰屢敗。
司馬懿到了長安以後,留費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衛上邽,自己率大軍前去救援祁山。張郃認為要分兵駐守雍州、郿縣等要地,司馬懿不聽。結果諸葛亮留下部分部隊包圍祁山,自己率軍攻打上邽,擊敗郭淮、費曜等部,奪取了上邽的糧草。
司馬懿匆匆率軍回援,諸葛亮引軍後退到滷城,兩軍對峙。張郃建議派軍襲擊蜀軍後路,司馬懿還是沒有聽取他的建議,而是兵分兩路和蜀軍決戰,結果再次被諸葛亮擊敗,損失慘重。蜀軍“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大敗而回,堅守營寨不敢再戰。
司馬懿第一次都督雍涼兩戰兩敗,自然是臉上無光。所以在蜀軍糧盡退兵時他自然想扳回一城,以建立自己的威信。只是沒想到諸葛亮這個時候還能用計反殺,司馬懿又敗了一次。
所以張郃之死的原因很單純,只是司馬懿玩不過諸葛亮而已,不用找其他理由給他粉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