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夢力
-
2 # 時尚科學人
我的觀點是倒不一定硬性規定影響因子是多少,但是確實需要發表論文。即便不發表論文,也應該有同等水平的專利或專利轉化成果等一系列的衡量標準。
從客觀上來講博士大概是3~5年的時間,如果在這個時間段之內,一篇文章都寫不出來,確實代表你這個博士讀的有問題。即便是純應用性的學科。至少也會有專利或者專業成果轉化,或者有其他的東西進行考評。
所以我覺得還是應該發表論文的。但是至於是否規定最低影響因子,要因學科因專業而異。
我們都知道有一些學科的影響因子是非常高的,例如生物醫學的。有一些學科的影響因子是非常低的,例如一些工科和應用類學科。這個時候用同樣的標準去對待所有不同專業的學生是不公平的。
所以我的觀點是,既不能為論文論,也不能完全否定論文。
-
3 # 溫情默默的兔子
博士應該是自我要求很高的一群人,特別是對於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而言。
博士論文的稽核不可能保證絕對嚴格,但是SCI論文的稽核可以做到,區區幾頁紙,卻要審幾個月才能得到結果,之後還有可能在幾十年裡被反覆引用,出問題的可能性很小,而得到的認可度也相應很高。因此,對於發表SCI這個問題,不是學校對博士如何規定,而是博士對自己應該如何要求。
至少我覺得,自己應該用自己的能力做到出類拔萃。
-
4 # 小年期刊資訊室
博士發sci,因其學術思維正處於塑型過程,因而難。小年認為,凡問題不必有絕對答案,引起激辯者,往往通向真義。
應該規定必須發sci,從學術角度而言:
1.這樣有利於對讀博期間科研成果進行階段性反饋;
2.有利於為最終學位論文做鋪墊與準備;
3.有利於個人今後自我學術體系的建立。
在簡略闡述這三個觀點之前,需要明確,sci對於論文中出現的資料、展現過程、整體構思還是相當看重,坦白說就是要求邏輯性,需要縝密的思維才能夠達到相應的發表要求。
首先,博士讀博期間,所進行的實驗探究、量化分析、多樣本比對等工作,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發現,會與已有的科研工作者累計的資料產生碰撞,在所在領域萌生出新的觀點、想法,甚至思想的萌芽。這時候對成果進行階段性總結、展現就尤為重要。不經過總結梳理的想法與發現終究流失,博士讀博期間對“學術”認知的每次重新整理,也是從研究過程中的每個細節得來的。而規定影響因子,則側面對論文質量提出了規定,間接磨鍊博士這一“學術從業者”的職業態度。
其次,學位論文總是博士心頭最大的霧霾。論文提交之前的文獻查閱、知識梳理、框架構思、書寫修改等一系列過程之後,還有盲審這一大關。而盲審過程中,審稿人除了對學位論文審閱後獲得的初級印象外,也會相對注重論文最後作者申明中,博士在讀期間發表的論文量以及影響因子,有點像我們對好學生的評價並非透過一次期末考試而定位,平常的表現也很重要。但學位論文盲審勢同高考,一次定勝負,所以平常對此等經驗能接觸一些算一些。sci提供了一種渠道。
最後,讀博期間博士必須發sci,且有影響因子,其考慮在於長遠。許多博士畢業後從事教職,或者到單位任職,都沒有了讀博期間的那種研究密度,如若博士期間訓練出了完備的科研框架,則能夠受益終生。法國哲學家福柯以《詞與物》獲得“國家博士”,並由此照亮了一生的研究方向:圍著“話語-權力-自我”這一研究框架一輩子打轉。
而考慮到當前博士生讀博現狀,則有必要懷疑“博士生必須發sci才能畢業”是否太過苛刻。
原因有三:
1.讀博期間,博士精力有限,發sci倒成大包袱;
2.指定博士為“學術從業者”過於理想,已經不符合當下現狀;
3.認定sci,是否對國核心心期刊的整改不自信。
首先,博士讀博期間的日常,籠統而言,就是對一個學科門類子領域裡,某一方向的深耕。而人類智識成果那裡那麼容易就能獲得突破?深耕在日常語境中,都是平常人難以企及的,放在學術圈裡,那麼多大咖等著博士整出點新鮮玩意來,談何容易。而為了最終的學位論文,幾乎把精力都放上面了,此時非要從自身研究中拿出來一些成果發表在sci上面,一來使原本研究資料分流,之後得有新的資料來填補,二來發表sci,編輯讓你改論文都改到吐,再加上有些sci版面費高的要死,也是支出,綜合起來,浪費精力。
其次,我們不妨觀察一下,身邊人是博士畢業的人多嗎?相比於十年前,博士的數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僅從“女博士”這個詞的熱度上都能看出一二,幾年前,人們覺得女博士稀奇,進而就覺得古怪,總有關於女性博士的梗,但這兩年少多了吧,為什麼?社會中“人才競爭”越發加劇,讀博不再是學術理想,而是生存必要。人家想要個好工作好平臺所以擠破頭想要“博士”學歷,你讓人家老老實實一輩子搞學術?sci畢竟創立初心就是為學術界亮明燈,立標榜;而無心學術的人,難免以其為重負而生責怪之心。
最後,國內對於教育環境的整肅逐年加強,知網整改,普刊紛紛掉地就是一個明證。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發sci”不如“必須發核心期刊或sci”更有受眾。小年的這一觀點,是基於對國內學術環境的信任而產生的。核心期刊目前對於論文質量的要求,愈發變得嚴格,面對高職、高校老師投稿,雜誌社紛紛劃定類似“一類二類”、“非雙一流”、“拒高職、三本老師”等的要求,對於期刊載文的質量要求卡得很嚴格。而認定sci的群體,或許可以相信國內期刊一些,然後共同改善期刊論文的質量。在此意義上,“唯sci”的時代該過去了,國內學術應有自身規模。
不知不覺,打了許多字,資訊室已經煙霧繚繞。
無論這裡談論如何,現狀都是部分院校依然要求博士發sci,或者發夠幾篇核心,而論文又難投,期刊版面總是捉襟見肘。
這時候博士生寫完論文後,或許可以同相應途徑投稿,然後省下時間精力來投入學術,完成博士畢業指標~
最後了,最後了,依舊是資訊時刻,咱說點輕鬆的——
75種普刊級別學報聯合徵稿,7種權威報紙聯合徵稿,更有多學科選題任你投稿哦~
-
5 # 營養學張博士
我認為博士畢業應該是要有SCI的文章的,寫文章不是單除了寫文章,而是把自己在博士這幾年的科研成果進行彙總,同時將自己的成果分享給別人的一種方法,只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才能說明所做的研究是有價值的,如果做完別人都不認可,說明也沒有價值!
另外寫文章也是對自己能力的提升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有很多學生只會做不會寫,就像茶壺裡煮餃子,倒不出來,透過寫作是將自己的科研整理闡述精簡表達出來的,很好的方法,所以這個過程是博士研究的,畢竟之路!
博士代表著有獨立科研能力的研究者,如果說這種凝鍊總結展示的能力都沒有,怎麼說獨立呢?
如果沒有要求,有可能博士幾年時間就對自己會放鬆,渾渾噩噩的,現在在大學裡,博士,碩士還是有很多類似的研究生存在的!
回覆列表
我個人認為必須有硬性規定:
1,必須要有考核要不博士生沒有學術鍛鍊,不是每個導師手上都一大堆有用的專案給你做,不寫論文,不搞學術,讀博幹什麼;
2,碩士博士都在擴招,讀博說白了就是找好導師,如果進去後沒有考核,那真的就水掉了;
3,讀博士不發論文對你自己出來找工作就業也是沒有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