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仙之無尾狐

    洲際導彈與核武器屬於戰略性威懾武器,為均衡大國核武力彼此顧忌而保持和平是其存在的最大意義,用起來兩敗俱傷玉石俱焚所以一般不會動用。艾森豪威爾曾經說過“原子彈的最大威力在發射架上,而不是發射之後”就是這個意思。

    而槍械就不同了,作為戰術性武器,使用的機會要多得多,其效能和適用型一定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就比如維和部隊,從來就是裝備坦克機槍,從來沒有用洲際導彈與核武器去維和的。

  • 2 # 誠意正心

    我認為,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核武只能是擺設,作為威懾工具而存在。不會有國家瘋狂到,置不可能承受的風險於不顧,而冒天下之大不韙!

  • 3 # 桐柏山農

    洲際導彈、核武器和大炮等,這些都屬於遠端武器,也就是想在非接觸的情況下,透過遠端打擊給予敵方軍力造成最大程度的殺傷。

    但是,“大炮不能上刺刀”,要想全部消滅敵人,必須靠步兵的最後清剿,這就需要射程在千米以內的步機槍、火箭筒、迫擊炮等近距離武器。就算以後有機器人士兵了,也是將槍械與機器人溶為一體。所以,槍械等步兵近距離武器在一定時期內是不會消失的。

  • 4 # 老勝算

    應該繼續努力發展槍械。無論核武等遠端武器殺傷力如何巨大,最後解決還得靠人親臨實地。這就需要隨身攜帶槍枝彈藥。槍枝彈藥發展越先進,就越有戰場上的優勢。

  • 5 # 瘋狗的輕武

    需要,但權重不會那麼高就是了。

    咱們可以這麼看,重武器乃至戰略武器雖好,但用途不像槍支那麼廣泛啊。

    這一方面是現代戰爭越來越多都表現為區域性的小規模武裝衝突,而這種衝突要不就是大國打小國,比如美帝在中東那邊搞的事。這種戰爭用重武器滅掉對方正規軍之後就會陷入漫長治安戰,在這種戰爭中重武器收效不大,無非是情報系統發現了一處武裝分子據點,者還可能直接來一發戰斧。但跟多的時候還是在城區和武裝分子躲貓貓,這時候大家玩的都是輕武器,所以槍械唱主角,發展的必要性還是有的。

    另一方面,有核國家與有核國家之間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戰爭會更多的以代理人形式展開,而代理人國家一般裝備都不咋地,大國指揮給其提供有限的武器支援...而且往往都是淘汰過時的產品。

    大國又怕代理人戰爭事態發展的不可收拾,因此戰略級大殺器肯定也不會給,所以代理人戰爭很多時候表現為菜雞互啄,唱主角的也多是輕武器。比方敘利亞內戰

    第三方面,現代戰爭中的輕步兵比以前戰爭更講究特戰化,比方用於斬首作戰。這種作戰一般都用不到,也無法獲得重武器支援,所以說一方的槍械佔上風,戰術優勢也越大。

    但話說回來,槍械的天花板已經到了。火藥燃氣動力的限制擺著,人的體能限制也擺著,如果不在發射動力源(比方電磁步槍)、外骨骼(加強負重)、材料學(新型防彈材料和槍身材料)上做革新,槍械也翻騰不出什麼新花樣。

  • 6 # 姚社朝

    洲際導彈和核武都是擁核國家的重器,其核心機密不是那個國家都能得到的。地球上一共有233個國家,其中主權國家192個,

    擁核國家除五常外,其餘擁核國家屈指可數,更別說核武普及了。核武可以說只能掌握在能維護世界和平的大國手裡,五常及少數幾個擁核國家都必須遵守聯合國關於核武器不擴散條約的聯合宣告。目前除印度將永不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外,條約締約國已有186個國家。核武是毀滅人類性的武器,在這個相對和平的年代任何國家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為,來用核武器挑戰人類。至於核武在各國普及,那就成了痴人說夢,天方夜談了。那麼槍械肯定要不斷的更新了,而且向更新穎更科學的方向發展,比如向鐳射槍和威力更大射程更遠更消聲的槍械發展。如果有一場短兵相接的區域性戰爭,大炮導彈用不上,而槍械是才是士兵唯一得心上手的武器,所以,槍械到任何時侯對一個國家來說,是一件必不可少的軍用裝備。

  • 7 # 尹鴻儒

    當然有用了,任何先進的武器的目的是達到摧毀或消滅。最後還得是人去打掃戰場,還必須是全副武裝的人,這樣才是最後的佔領。所以說,槍械永遠都是必備的人員裝備。

  • 8 # 國平軍史

    攜帶核彈的洲際導彈,其實,談不上普及,也就聯合國幾大流氓所擁有;至於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國,只是國際社會默認了而已,但並未公開承認這些國家是核大國。

    截止當下,也只是美華人在日本人頭上扔過兩顆原子彈,爆炸地點在廣島和長崎這兩座城市,導致數十萬日本軍民死傷,從而加速了日本的投降,順利地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核武器,作為人類手中的威懾性武器,戰後75年來,還從未使用過;人類最接近熱核大戰的,是1962年發生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導彈危機。

    槍械的作用,對陸軍步兵來說,仍然具備非常大的作用,儘管槍械的研發和製造,早就遭遇了瓶頸,手槍、手動步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衝鋒槍、卡賓槍、輕機槍、重機槍、通用機槍等,早在二戰時期,就已經基本上定型且成熟了。

    戰後開發的槍械,只是在大威力彈、中間威力彈、小口徑彈之間來回折騰;在有託還是無託,抑或伸縮式託之間的折騰;事實上槍械本身的研發和製造,早就觸及了天化板,在可預將的未來,不會有技術性革命的步兵槍械被研發製造出來。

    敘利亞、比利亞戰場上,讓軍迷感到非常驚訝的是,二戰時期,德軍裝備的發射7.92mm中間威力步槍彈的StG44突擊步槍,照樣有非正規的抵抗組織在使用。

    這杆二戰的老槍StG44突擊步槍,仍然能將使用5.56mm小口徑步槍彈M-16自動步槍的軍人殺死,在400米步兵摟火的距離內,都採用30發彈匣供彈的這兩把存在有技術代差的步槍,都能相互殺死對手,至少在火力輸出上,老舊的StG44突擊步槍,並不輸於後起之秀M-16自動步槍。

    越戰的實戰,也已經證明了,老舊的AK-47突擊步槍(30發彈匣)其火力甚至在M-16自動步槍(20發彈匣)之上,當時的M-16在和AK-47對射中,至少在火力處於下風。

    美華人很晚才腦瓜清醒,給M-16開發了30發彈匣,這叫吃苦不記苦,20發彈匣發射7.62mm大威力步槍彈的M-14自動步槍,在越南叢林中,已輸給30發彈匣的AK-47突擊步槍了。

    老美在開發出具備劃時代意義的5.56mm小口徑自動步槍M-16時,仍然採用了20發彈匣,先進的小口徑步槍仍然被老舊的發射中間威力步槍彈的AK-47吊打。

    直到現在,在伊拉克、阿富汗反恐戰、治安戰中,抵抗組織仍然使用動作可靠的AK-47步槍,但已遜色於美軍手中的M-16自動步槍和M-4卡賓槍,原因就是老舊的AK-47拓展效能差,沒有裝上戰術導軌、先進的觀瞄器材等。

    美軍裝備的M-16和M-4,都裝備有皮卡汀尼戰術導軌、各種白光、微光、紅外等模組化的觀瞄裝置,以及戰術手電等,提高了這兩把步兵槍械在400米有效射程內的打擊精度,因此,在和抵抗組織摟火時,美軍手中裝有戰術導軌和觀瞄器材的M-16自動步槍和M-4卡賓槍,基本上對手持AK-47的抵抗組織分子擁有很大的優勢,抵抗組織死人多,美軍死人少,除了槍械效能以外,美軍人手一件的防彈衣,也起到了巨大的保護作用。

  • 9 # 王鐵柺

    在洲際導彈甚至是核武器普及情況下,槍械還有繼續發展的必要嗎?即使洲際導彈甚至核武器普及了,但是在不爆發核戰爭時,這些玩意兒等同於廢鐵,因此槍械任何時候都不過時!洲際導彈、核武器永遠代替不了槍械,槍械一定要繼續發展!

  • 10 # 紅色手電筒

    槍械肯定還會繼續發展的,現在說槍械應該算是士兵的隨身武器。從戰爭誕生開始,士兵就有自己的隨身武器,這件隨身武器現在就是各種槍械,而什麼時候沒有戰爭了,士兵才會不需要槍械了,但是除了士兵其他人員包括警察、獵人這些人也還是需要武器,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有個人自衛這個需求,就會有各種槍械,而隨著技術的發展槍械就會把各種新的技術和材料用到自己的身上。

    核武器到目前為止只用過2次,而洲際導彈到現在為止在實戰中還沒有用過,而各種槍械是天天在用。

    在核武器剛剛出來的時候,各個國家對於各種常規兵器都是一種即將淘汰的看法,尤其是美國,美華人真的認為是核彈一扔萬事大吉,但是當真正的數了數自己的核彈數量以後,美華人才發現自己手頭上的那點核彈不夠用的,而且核武器這個玩意不是什麼時候都能用的,這一點從歷史上看的確如此,核武器在實戰中只用過2次,而從核武器出現以後,戰爭並沒有消失。

    現在的槍械都是在瞄準系統做文章,而槍械的核心彈藥方面,基本上在50年前就已經定型了,這50年有各種新概念槍彈出現,但是沒有一種新概念槍彈能夠取代現有的彈藥。

    不過呢,現在各種槍械的發展相對來說,的確是比較緩慢,現在的突擊步槍和50年前的突擊步槍並沒有什麼質的區別,現在的突擊步槍主要是加裝各種瞄準系統以提高射擊的精度,而武器的威力並沒有什麼改變,而且由於人類身體的限制,槍械想要威力上有大的突破十分困難。

    小姐姐拿槍很酷。

    目前,槍的威力還夠用,那就先用著,等待技術上的突破,而且槍械在戰爭中作為火力輸出的地位早已經被各種火炮取代,所以現在的槍械夠用就好。

  • 11 # kolery

    洲際導彈和核潛艇戰略轟炸機以及核武器是戰略武器,其起到的不是實戰應用的作用,而是保證對等毀滅的戰略威懾。現在與可預見的未來,全面性對抗的核戰爭是幾乎不會發生的小機率事件。而區域性摩擦導致的常規戰爭卻是家常便飯式司空見慣的日常事件。而輕型單兵武器以及重型集團作戰武器系統是常規戰爭的主角,在當代與可預見的未來依然有存在的必要而且依然是常規戰爭使用的主力武器。

  • 12 # 金億桶

    必要,因為任何大規模戰爭的全面勝利都是要以地面佔領來實現,在這中間輕武器就像吃飯的筷子、盤子,不管菜做得再好,最終影響你吃飯體驗的都是餐具…

    當然要肯定的是,海灣戰爭以來,不論是二次伊戰、科索沃戰爭還是阿富汗戰爭,確實都是以海空裝備為主導。陸軍在現代戰爭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大不如前,相應的多數陸戰裝備在研究、保障中的優先等級已經遠遠不如海空裝備。但不能忽視的一點是,伊戰以來的戰爭主要是“非對稱戰”、反恐作戰,弱勢方從一開始就失去制空制海能力,導致地面戰在開打後幾乎“一邊倒”,沒有形成戰役性拉鋸局面。

    雖然,以現在的戰爭體系看,爭奪制空權往往是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擁有制空權的一方更容易可以形成戰鬥壓制;但在真正勢均力敵的戰爭中,一旦制空權爭奪進入膠著,地面戰場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互有攻防的拉鋸局面,這時候就又要回歸到陸軍戰力的比拼,而步兵輕武器的水平就會直接影響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

    打個比方,一個人拿hk416當然不會對另一個拿akm的形成碾壓,但是當這種個體優勢透過制式化列裝,轉化成整體優勢後,兩支部隊的射擊精度、火力連續性、後勤保障等各方面都會出現連鎖差距,直接就會影響到地面戰鬥的勝率和傷亡率。就像越戰裡面m16初期型,因為故障率奇高給美軍地面作戰造成的影響。

    而且大規模戰役中,由於戰線長、縱深大,即使優勢方拿下制空權,空中力量扣除維持制空的兵力後,真正能夠投入到地面掩護的力量十分有限,幾乎不可能實時覆蓋到每一個點,就可能出現電影《孤獨倖存者》裡的狀況:給海豹承擔支援任務的阿帕奇被臨時抽調,直接導致海豹失去空中掩護。這種時候,決定身家性命的還是步兵自己身上的輕裝備。更不用說像叢林戰、城市戰、山地戰這種重型裝備無法展開的環境。

    即便是伊戰以來,看似較低烈度的反恐作戰、非對稱戰,也對槍械、車輛、作戰服等輕裝備提出了更高要求,催生了像molle戰術背心繫統、特種突擊車、CQB型槍械、輕量化頭盔等各種輕裝備。

  • 13 # 軍武資料庫

    有啊!

    首先,第一點,洲際導彈並未普及,現在世界上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印度和北韓自己研製出來了。而英國現在的洲際導彈用的是美國的三叉戟。

    這是洲際彈道導彈的情況。

    而核武器擁有國多一些,但也並不是人人都有的普及狀況。

    別說彈道導彈和核武器了,就是大炮出現這麼多年不是也沒有完全代替步兵手中的那杆槍嗎?

    軍隊裡雖然是有錢,但也不能幹大炮打蚊子打事情的。

    更何況,目前,槍是一個軍人的最後防線,無論你是什麼兵,在戰場上其實都是要帶槍的。

    其次,推陳出新不斷髮展是事物的普遍規律,並不因為有了導彈就得取消掉槍。

    目前有很多面向未來設計的槍械,本身就是在努力的提高槍支的火力、輕便型、操作性等等諸多方面的缺陷。所以對於單兵武器來說,只要未來還是有單一計程車兵存在,那麼槍還是會以不同的形式繼續發展下去。

    槍械還有繼續發展的必要嗎?這話本身就成了一個偽命題。

    到這裡會有人問冷兵器時期的長槍大戟不是都沒有了嗎?這話聽起來倒是沒有錯誤,但細心琢磨下 為啥 “Gun”叫“槍”呢?為啥不管槍叫“銃”了呢?或者再說的一個事情“槍”不是還有全稱叫做“火槍”嗎?其實“槍”就是古代長槍大戟發展之後的產物,都是用金屬的槍頭去刺入敵人身體的武器。如果“火槍”不叫槍,那“火車”也就別叫車了。

    大刀呢?軍用匕首啊!盔甲盾牌呢?防彈衣啊!這些都是能找到古代影子和現代物品羈絆的東西,事物是在發展,但必不會少了本質需求這一羈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八方肉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