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狐習禪

    “好逸惡勞,人之常情。”沒有人天生愛幹活,愛出力,但要生存,要生活,不幹活不行呀。就像鹿和豹子,沒有那個愛跑,鹿不跑會被吃掉,豹子不跑會捱餓,跑是生存所迫的結果。

    現在的貓都不捉老鼠了,狗都不吃屎了,因為生存的條件改變了,獲取更好的食物,也不需要費力了。

    歷史上,我們曾經生產力底下,生存條件艱難,勤快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品質,從小就開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幾十年下來,慢慢成為一種習慣,不幹點活難受,閒不住了。

    古今對比下,今人不如過去的人勤快,這是環境和條件使之然。但在同一條件下,有人勤快,有人懶惰,差別有時很大,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各人成長環境條件不同,早年勞動習慣養成的程度不一樣。

    其次,各人性格不同,進取心和責任感不同。勤快的人更有責任心,更積極一點,更有擔當精神。

    再次,當下各人生存、生活條件不同,面臨的問題不一樣。有兩個兒子,和有一個女兒的人自然面對的壓力不一樣,不用細說,你懂的。

    當然,人還是要勤快一點,即使條件再好,也應該積極的幹一點事情,這有利身心健康,再說是勞動創造了人,不幹活,不擔心返祖嗎?

  • 2 # 昆明布衣

    決不是天生的,是其成長的環境決定了他的勤快和懶惰,同家教家風及父母的示範作用及所受到的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

  • 3 # 史廣水

    兩者都不是天生的,勤快與懶與家庭教育有關,與生活的環境也有關係。素質高的家庭,從小培養孩子勤奮學習,積極上進,當天課程當天做完,從小養成了勤快的習慣,生活形成規律了,孩子長大以後,就會艱苦創業,任勞任怨,勤奮工作,當天的事當天做完,不會因各種原因而不去做當天的事,勤快以成為他的正常生活規律,這種人創造出輝煌的成績,他也不會懶惰享受,更會努力奮鬥,創造美好的明天。所謂的創業容易守業難,不發展就是後退。所以勤快的人是培養出來的。

    懶懶惰的人,從小受家庭的寵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懶惰之人與家庭教育與環境有非常大的關係 ,長大以後成為這種人。依賴家庭思想特別嚴重,自己不勤奮努力學習,不勤奮努力工作,每天沉迷於吃喝玩樂,養成了不勞而食的嚴重錯誤思想,這種人典型的啃老族。所以懶惰的人是後天造成的。

    懶惰人成年以後,父母應該狠心斷絕給他經濟支柱來源,讓他自食其力,慢慢的改掉他的懶惰思想和依賴父母的支援的想法,是他無路可走,只能靠自己拼搏奮鬥,要教育他和引導他走上以創業之路, 來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以上是我的觀點 ,請網友們共同討論。

  • 4 # 這個人很勤奮

    勤快和懶惰不是天生的而是家庭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孩子的勤快和懶惰關鍵是父母.父母正確的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和自覺性什麼事都喊孩子自己完成.培養孩子的能力和正確人生觀和生存觀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然勤奮好學努力上進.而父母一味的弱愛和牽讓什麼事都不讓去做.都是父母包辦.事事都不要去獨立完成.最後養成了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好吃懶惰.自私.什麼事都不想做靠父母養.父母慣壞了孩子造成的懶惰。

  • 5 # 曾經千帆閱盡

    我下鄉在農村時,發現有的人特別勤快,天剛亮就揹著糞筐出門拾糞(主要是狗、豬之類的糞便),給生產隊幹活時也挎著提籃,鏟子,耙之類的工具,幹活歇息時,就去挖野菜,摟草,公私兩不誤,等到收工回家時,滿載而歸。在種自留地方面,勤快和懶惰就更明顯了。我們西邊一個叫劉相元的鄰居,他在不上工的時候,就往自留地裡跑,鬆土,鋤草、澆水、施肥、捉蟲子,忙得不亦樂乎。我們南邊的鄰居叫冷懷志,他很少去自留地。種的白菜也不施肥,也不澆水,菜葉被蟲子咬的全是窟窿也不管。人家的白菜都卷得很結實了,可他家的白菜半死不活的散著幾片黃黃的葉子,根本沒吃頭。

    我當時就想,為什麼劉相元那麼勤快,冷懷志那麼懶惰?他們兩個人的年齡差不多,都五十來歲,都是社員,上一輩人對他們的影響也應該差不多。

    我們習慣上認為,熱愛勞動應該屬於從小教育的結果,但英國有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與我們的認知完全相反。他發現人的懶惰是由遺傳基因造成的:有的人天生就懶惰,有的人天生就勤快,與後天的教育、影響無關。美國也有科學家對這個問題進行過研究。他們透過對老鼠的實驗發現,老鼠是否喜歡運動受遺傳基因影響。勤快的老鼠日跑10多公里,懶惰老鼠日跑0.48公里。研究人員將這些老鼠分為喜歡運動和不喜歡運動兩類。然後讓這兩類老鼠交配,生出310只後代,研究人員發現,喜歡運動的老鼠後代平均每天跑8公里至12.87公里,不喜歡運動的老鼠後代平均每天跑大約0.48公里。由於鼠類基因組與人類的相似,科學家推斷人的運動活躍性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因為基因能影響大腦內產生多巴胺和5-羥色胺等的神經迴路,進而影響運動的活躍性。

    老鼠因為遺傳基因在背後搗鬼,所以有的“勤快”,有的“懶惰”。至於人類到底是怎樣一種情況呢?我想,就原始人來說,動物的屬性應該更顯著一些。他們吃飽了睡,害餓了才去找吃的,應該都屬於好逸惡勞之輩。所以,懶惰應該是人的一種本性。但人類在艱難的生存和進化過程中,認識到了勤勞的好處:它可以獲取更多的食物,以便積累起來,從而渡過難關,使生活過得更美好。所以,勤勞做為一種文化心理積澱而遺傳下來。這就像從沒被毒蛇咬過的人,第一次見到它,也會嚇得毛骨悚然。因為我們的祖先被毒蛇咬過,那種恐懼的心理成為一種經驗而遺傳下來。

    我覺得勞動,特別是繁重的勞動,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為什麼有人會主動去幹,有人逃避?那是因為勞動的成果對有些人有吸引力,對有些人沒有。或者說對於勞動所得,有些人覺得吃點苦受點累值得,有些人覺得不值。這大概就是勤勞和懶惰背後的原因和體現。

    世上那些勤勞的人對於吃點苦受點累,沒當回事,只要有利可圖。而那些懶惰的人讓他吃苦受累,那就像要了他的命一樣難過,不在乎有沒有利益,只要身體安逸。

    智效民講過一件事,說是解放前村裡有個懶漢,家裡窮得連個舀水的瓢都沒有。這天村頭有人在收穫葫蘆,看著這位懶漢在閒逛,就對他說,“給你兩個葫蘆吧,拿回家割兩個瓢用吧。”這位懶漢看著兩個葫蘆,覺得拿回家太累了,就挑了個小的拿走了。懶人大概就是這樣,寧肯不要利益,也不要累著。

    勞動創造財富,對於勤勞的人來說,樂於接受;對於懶惰的人來說,不可接受。

    到底勤勞與懶惰是遺傳的,還是後天的,我不知道該相信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還是相信習慣的認知。如果能讓智效民說的那個挑個小葫蘆拿走的懶漢生個小孩的話,也許能找到答案。

  • 6 # 海之平靜

    世上有的人勤快,有的人懶惰,請問勤快和懶惰是天生的嗎?

    答:當然不是,每個人個性的形成,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生活環境的因素。遺傳就是先天因素。

    懶惰與勤快,這問題還得從兩方面去分析,人的懶惰分什麼懶,是讀書懶、種田懶、做家務懶、還有做生意懶。懶分多種多樣。勤快也分多種多樣,勤是一種,快又是一種,有人勤,但不快。有的人幹活很快,比如清理屋子,清理表面的,犄角喀喇地方不管,粗枝大葉,這就是表面上勤快。說某個人懶,其實也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懶,如:他有事業,他顧了事業,顧不了別的,人沒有分身術。

    勤快和懶惰,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家庭環境中養成的。孩子的勤快與懶惰,關鍵在父母,有其父母就有其子女。

    有的父母對孩子從小就嬌生慣養溺愛,有些活兒不讓孩子幹,父母包辦,導致他們什麼事情也不會做,養不成獨立生活的習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懶惰習慣。因此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注重孩子們各方面的培養,尤其是勤快這方面,從小教育孩子自食其力,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勤儉持家,勞動最光榮的優良傳統。這樣就避免了孩子的懶惰,而形成一個勤快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雕牌創意廣告“你咋不上天呢”為啥成為好多人口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