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琳琅訪談
-
2 # 巴蜀文學
別林斯基早期片面強調現實主義貶斥浪漫主義,但是,此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和他自己思想的成熟,他逐漸認識到了情感對於藝術作品的重要性,他曾在《文學的幻想》一文中提到:“思想消融在情感裡,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裡:從思想和情感互相消融裡才產生高度的藝術性。”別林斯基強調情致是“時代精神”或現實社會生活對藝術家的教育的結果,情致來自“時代精神中的發展”,一切現實中發生過的事物都在詩人的身上活著,可以說別林斯基所說的“情致”就是俄國社會現實在藝術家身上的反映。
黑格爾著作中“情致”的概念,出現在其《美學》第一卷第三章,在這個闡述人物性格理論的環節裡,他詳細列舉了“情致說”的理論要點。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別林斯基(1811-1848)進一步發揮了黑格爾的“情致說”,他在新的歷史環境下拓展了“情致說”的內涵,其內涵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別林斯基早期片面強調現實主義貶斥浪漫主義,但是,此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和他自己思想的成熟,他逐漸認識到了情感對於藝術作品的重要性,他曾在《文學的幻想》一文中提到:“思想消融在情感裡,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裡:從思想和情感互相消融裡才產生高度的藝術性。”②別林斯基強調情致是“時代精神”或現實社會生活對藝術家的教育的結果,情致來自“時代精神中的發展”,一切現實中發生過的事物都在詩人的身上活著,可以說別林斯基所說的“情致”就是俄國社會現實在藝術家身上的反映。
第二、“情致說”是別林斯基1834年在《謝內依達·P—的作品》提出來的,他把情致看成藝術創作的根本動力和藝術作品的靈魂,賦予情致以極為重要的意義,它不是抽象的理性的思想,而是情理交融的具體的詩的思想,它表現為一種力量和激情,正是這種激情推動著詩人去創作。
第三、朱光潛先生說:“別林斯基所用的名詞(情致)和對這個名詞的瞭解的意義基本上和黑格爾是一致的,但是他發揮了黑格爾的學說,因為他把它結合到俄國解放運動的具體現實,使‘情致具有一個嶄新的含義,即革命的熱情和理想。”③這個嶄新的定義把情致和普通的熱情區別開來,它不是自私的、塵俗的、低下的激情,而是由思想激發和轉化而來的一種忘我無私的對真理的愛,是一種具有崇高倫理意義的激情,是高度發展的社會人才有的一種道德情操。這一點和黑格爾剔除一切私心的個別的有限的情慾來定義情致的做法一脈相承,不管是別林斯基的早期還是晚期“情致說”都始終沒有擺脫黑格爾的影響,所不同的只是影響程度的深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