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徐老師
-
2 # 皓皓大人駕到
嬰兒最大的特點是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都極為迅速。早在新生兒時就有的最初的情緒反應,這時候的情緒狀態主要決定於生理需求滿足的情況和健康的情況。吃飽了、睡足了他就表現出愉快、安靜,就有了肯定的情緒。相反當飢餓、瞌睡和身體不適時就會哭鬧,出現消極不愉快的情緒。
2~3個月的嬰兒產生了和成人接觸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決定於是否有人跟他玩。如果有成人的陪伴,有人和他玩耍時,嬰兒就會表現出全身的活動和笑出聲,顯露出非常愉快的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情緒會逐漸複雜起來。
心理學家曾對500名嬰兒進行觀察,發現嬰兒從滿月到3個月末,即有欲求、喜悅、厭惡、憤怒、驚駭和煩悶6種情緒反應。微笑是身體處於舒適狀態的生理反應,嬰兒的微笑也具有社會性,會影響成年人,可以密切與母親的關係,母嬰不斷地強化這種應答,從中獲得滿足,這也是嬰兒的心理需求。
週歲以後的孩子,在情緒上較為成熟,開始深度與他人交往、喜歡探索周圍的環境,已經知道母親不會丟棄他,不再害怕離開母親,對新事物有“探求欲”。這時母親就可適時地鼓勵孩子交往,接觸社會,不要對孩子的探索行為設定人為地障礙,既要滿足孩子的親子依戀情感,又切忌嬌慣和溺愛。
嬰兒期的情緒,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的心理和智力發育。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會使孩子發育成一個退縮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慮型的兒童,長大以後情緒不穩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適應性差。只有認真注意嬰兒的情緒,給予正確的引導、教育,孩子的心智才會健康、順利地發育。
家長在平時要注意融洽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的良好情緒,不要等孩子哭鬧了,情緒變壞了才去哄他、安慰他。只有當他在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愛撫和熱情的關懷,孩子才會勇於探索周圍的環境,並建立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從而為其個性的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客觀事物是透過感覺器官反映到大腦後感知的,所以說五官是接受有關外界事物、知識的渠道。要給予嬰兒智力性的刺激,首先就必須儘量多地給他促進感知覺發展的機會。孩子的感覺器官越發達,認識世界的能力就越強。
嬰兒剛一出生,馬上就會透過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世界,並在自己內部急速地培養起適應能力,這些感官的靈敏也使它對運動系統的控制(如肢體運動、語言和手工技巧等)能力大大增強。大人如能及時地將各種良性刺激賦予嬰兒,在豐富的資訊刺激下,嬰兒的智力和能力將得到迅速的發展,其良性情緒也會得到很大地滿足
回覆列表
情緒的種類愈來愈多:是從由生理需要引起過渡到由社會需要引起。新生兒出生時就具有一些情緒反應,比如哭笑等。如同孩子生下來就會吸吮乳汁一樣,嬰兒哭和笑的本事是與生俱來而不用父母費勁去教,最初的哭或笑只是籠統地表達情緒,至於是由於疼痛而哭還是由於害怕而哭,是由於高興而笑還是由於喜歡而笑,寶寶還不大會表達。隨著寶寶的生長和成熟,愉快、興趣、驚奇、厭惡、痛苦、憤怒、懼怕、悲傷等情緒逐步出現,寶寶所能體驗的情緒種類也就愈來愈多了,也越來越成熟和社會化。
嬰幼兒最初的情緒反應都具有生理性的特點,具體說來是由肚子吃沒吃飽、身體暖和不暖和、有沒有生病、尿沒尿溼等等吃喝拉撒睡和身體健康方面的事情引起的。當這些生理需要都能得到及時的滿足時,寶寶就表現出一副乖模樣,顯得又安靜又愉快。到了2~3個月時寶寶不僅在吃飽喝足的情況下會表現出愉快,而且當看到人臉時也會出現積極的情緒反應,表示在對人微笑,同時舞動小手和小腳,這令父母心花怒放。同時,父母也應明白,寶寶的手腳舞動代表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它標誌著寶寶有了社會情感反應。從此以後,寶寶的社會行為日益增多和不斷豐富,逐漸發展成為比較固定的模式,那就是形成了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