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期是書法藝術成就的一個高峰。其書法的格調高雅是後世難以望其項背的。而王羲之的書法更是那個時代的精華。然而時隔久遠,關於羲之的書法面貌也只能在輾轉翻刻的閣帖、和唐人的摹本中能見一二。關於衛夫人和王羲之的隻言片語又多有偽逆,那麼對於衛夫人教王羲之的是筆畫還是線條的問題更是難以明瞭。既然缺乏歷史的證據而成懸案,那麼我就不妨大膽一猜。
衛夫人楷書《古名姬帖》
這裡我們用傳為衛夫人所作之《筆陣圖》為據,實際為唐人所寫。然時代不遠,或存衛夫人所想。正如其文所言
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
《筆陣圖》是刪減李斯《筆妙》所作,可見正應那句戲話“天下文人是一家,你抄我來我抄他”。
現在通俗意義上說的筆畫就是橫豎撇捺的形狀。如隸書中的“波橫” “雁尾”等。而在《筆陣圖》的一個主要部分便是講的筆畫
一 , 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 ,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 , 陸斷犀象 。
(戈畫), 百鈞弩發。
豎, 萬歲枯滕。
乁, 崩浪雷奔。
(橫折鉤),勁弩筋節。
2.教的是線條。
現在我們經常說書法是線條的藝術,那麼線條究竟是什麼?他是人眼的對點畫質量直觀的感受。比如人們會用“入木三分”來形容點畫的堅韌、用筆的沉穩。而在《筆陣圖》中這樣寫到
善於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衛夫人用筋骨肉來形容筆畫的質感,並且追求多骨豐筋微肉為線條的極致。
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 。
其硯取前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 。
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
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
筆者認為這段不一定為衛夫人所作,但根據筆者的書寫實踐來看他的這種挑剔並非沒有道理。因為對於形式極其簡單的抽象藝術而言,線條的質量事關生死,而筆墨紙硯都是他的直接影響因素。
2.關於書法成敗的關鍵。
關於《筆陣圖》中這一段的表達歷來為人所疑惑。
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 。
這裡我簡單做個註解。以便於得其大意。我們可以把“心”和“意”等同,“手”和“筆”等同,“近”、“緊”、“急”、“先”等同,“遠”、“緩”、“後”等同。則這段話的邏輯就清晰了。她說:“有的人意先而筆後,有的人筆先而意後。如果筆先而意後,筆和意不能相合,那麼結果就是失敗;如果意先筆後,那麼就會成功。”也就是說衛夫人認為謀篇立意為書法創作的首要條件。即要先有“心中之竹”,再有“手中之竹”。
以上便是我對傳為衛夫人所作《筆陣圖》的理解。他雖非衛夫人所作,但成書於唐朝,對後世影響很深,亦是治學之良言,或可一究。
東晉時期是書法藝術成就的一個高峰。其書法的格調高雅是後世難以望其項背的。而王羲之的書法更是那個時代的精華。然而時隔久遠,關於羲之的書法面貌也只能在輾轉翻刻的閣帖、和唐人的摹本中能見一二。關於衛夫人和王羲之的隻言片語又多有偽逆,那麼對於衛夫人教王羲之的是筆畫還是線條的問題更是難以明瞭。既然缺乏歷史的證據而成懸案,那麼我就不妨大膽一猜。
衛夫人楷書《古名姬帖》
衛夫人教授王羲之的是筆畫也是線條。這裡我們用傳為衛夫人所作之《筆陣圖》為據,實際為唐人所寫。然時代不遠,或存衛夫人所想。正如其文所言
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
《筆陣圖》是刪減李斯《筆妙》所作,可見正應那句戲話“天下文人是一家,你抄我來我抄他”。
教的是筆畫。現在通俗意義上說的筆畫就是橫豎撇捺的形狀。如隸書中的“波橫” “雁尾”等。而在《筆陣圖》的一個主要部分便是講的筆畫
一 , 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 ,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 , 陸斷犀象 。
(戈畫), 百鈞弩發。
豎, 萬歲枯滕。
乁, 崩浪雷奔。
(橫折鉤),勁弩筋節。
2.教的是線條。
現在我們經常說書法是線條的藝術,那麼線條究竟是什麼?他是人眼的對點畫質量直觀的感受。比如人們會用“入木三分”來形容點畫的堅韌、用筆的沉穩。而在《筆陣圖》中這樣寫到
善於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衛夫人用筋骨肉來形容筆畫的質感,並且追求多骨豐筋微肉為線條的極致。
衛夫人不僅僅是筆畫和線條,還有別的學習書法還要注意工具的重要性。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 。
其硯取前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 。
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
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
筆者認為這段不一定為衛夫人所作,但根據筆者的書寫實踐來看他的這種挑剔並非沒有道理。因為對於形式極其簡單的抽象藝術而言,線條的質量事關生死,而筆墨紙硯都是他的直接影響因素。
2.關於書法成敗的關鍵。
關於《筆陣圖》中這一段的表達歷來為人所疑惑。
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 。
這裡我簡單做個註解。以便於得其大意。我們可以把“心”和“意”等同,“手”和“筆”等同,“近”、“緊”、“急”、“先”等同,“遠”、“緩”、“後”等同。則這段話的邏輯就清晰了。她說:“有的人意先而筆後,有的人筆先而意後。如果筆先而意後,筆和意不能相合,那麼結果就是失敗;如果意先筆後,那麼就會成功。”也就是說衛夫人認為謀篇立意為書法創作的首要條件。即要先有“心中之竹”,再有“手中之竹”。
以上便是我對傳為衛夫人所作《筆陣圖》的理解。他雖非衛夫人所作,但成書於唐朝,對後世影響很深,亦是治學之良言,或可一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