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孩唉
-
2 # V思維視覺
每一種名茶都有一個優美的傳說,西湖龍井茶也不例外,人們對西湖龍井茶的歷史傳說及民族文化理解。
西湖龍井茶的歷史傳說
據說,清代乾隆年間,風調雨順,國力強盛,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
這天 ,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採了起來。剛採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
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
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
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
太后便想嚐嚐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
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
乾隆皇帝見太后這麼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儲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茶中之美數龍井”,而龍井茶又尤以西湖龍井為最美。西湖龍井的傳說也很優美。清朝年間,乾隆帝六次南巡,先後四次駕臨龍井茶區看茶農採茶、製茶。
傳說,這位嗜茶的長壽之君曾親自動手採茶。他把在胡公廟老龍井寺採的一些茶芽夾在書中帶回京城,獻給皇太后觀賞。太后看了被書夾扁了的茶芽甚是喜歡,並指定要這樣的貢茶,從此,龍井茶就保持了獨特的書籤外形。
如今,到杭州旅遊還可以看到胡公廟山門外生長著的當年乾隆帝採摘過並賜封為"御茶"的18棵老茶樹。
以上這兩個就是茶之典故里面,人們常說的關於西湖龍井茶的歷史傳說,到底哪個為真哪個為假,至今無人能考證!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屬綠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群山,並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曆史 。清乾隆遊覽杭州西湖時,盛讚西湖龍井茶,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西湖龍井按外形和內質的優次分作1~8級。
特級西湖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清明節前採製的龍井茶簡稱明前龍井,美稱女兒紅,“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西湖龍井茶與西湖一樣,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結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方水土養育一方茶,“天時”、“地利“是其基礎,但龍井茶的品質還因“人和“而達到極致。龍井茶的工藝是獨特的,而影響龍井茶品質的西湖及其環境,也不僅是單純的自然生態,而是文化與自然結合的人文生態。
古人所云的“天地之性人為貴”,即是很好的註解。龍井茶、芋樹以及其生長環境,提供了一種生態性的審美物件,人對美的選擇與構建起看十分重要的作用(儘管自然美也可倒過來對人進行確定和構建)西湖地區山園的多種經營,惟茶園獨草,是自然予人的思澤,更是人對自然的選擇。西湖周邊茶樹生長的自然形態因含濃烈的生命意味,才顯得十分精彩,使自然美還進一步演化出靈動,乃至永恆,如經典的《菜茶
“人和的意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高度概括的,以此借喻龍井茶獨特品質的形成是狹義的使用,但其性質同樣可指代茶或茶文化。由此,基於龍井茶品質的超然,其內涵性質歸於世界性的自然與文化遺產。
-
3 # 茗芯茶緣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說是排在最後一位,在老百姓的眼中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但是細心的情況下你會發現身邊的朋友,三五個朋友總是有一個是在喝茶的,可見茶葉在我們的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確實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前言關於西湖龍井茶,想必不喝茶的朋友也會早有耳聞,名氣可謂是挺大的呢,真真的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了”,想要了解龍井茶必然少不了聽一些故事傳說,也是大家比較喜聞樂見的,也是閒暇喝茶聊天的樂趣所在,那麼龍井茶名氣這麼大,是有怎樣吸引人的故事和歷史文化呢,下面咱們簡單的聊一下:
關於乾隆皇帝與龍井茶的那些事兒,杭州最美的春天都是躲在山裡的清代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來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採製,品茶賦詩。有一年來到龍井村附近的獅子峰下胡公廟休息,這時廟裡的老和尚給乾隆皇帝奉茶,在細看這個茶湯色通透,聞起來清香撲鼻,茶形看起來如雀舌般甚是討喜,與乾隆爺以往的喝的茶截然不同。於是,乾隆召見和尚,問道:“此茶何名?產於何地?”和尚回答說:“啟稟皇上,這是小廟所產的龍井茶。”
中間乾隆皇帝突然收到皇太后在宮廷染病的訊息,急急忙忙的趕回了京城,結果太后想念兒子,心情鬱悶,身體有些不是很舒服,據說乾隆回來的匆忙,但是沒有忘記帶回了一些在西湖龍井村的喝到的龍井茶,皇太后喝了龍井茶後講:其實這茶,一來品質好,清香可口,去膩消食;二來見到皇兒,心情舒暢,加上茶葉是皇上親手所採,所以如此連喝幾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紅退了,腸胃也舒服了。
此時乾隆龍心大悅:茶名龍井,山名獅峰,都似乎預兆著他彪炳千秋的功業,封胡公廟前茶樹為御茶樹,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採製送京,專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廟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樹,況且十八又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後來便傳唱成了我們關於西湖龍井十八棵御茶樹的佳話,現在去西湖旅遊大家都是可以看的到的。
關於龍井蝦仁的故事,中華傳統美食(吃貨們的福利)聽朋友講去杭州一定要嘗一下傳統的杭幫菜:龍井蝦仁,其次是西湖醋魚、東坡肉等等。去年去杭州的時候,吃過一道當地非常有名的特色菜,龍井蝦仁,那味道鮮美無比,蝦肉鮮嫩脆爽,還透著一股淡淡龍井茶香。
據傳這道名菜也是和我們風情萬種的乾隆爺有關,故事是這樣的:乾隆當時在西湖遊玩的時候,看到當地採茶的茶農採茶做茶,覺得這個茶滋味很是好,在臨走的時候,留了一份茶在路上慢慢的喝,趕路中在一家店鋪落腳休息,讓店家小二把自己剛收來的龍井茶給泡一下,結果店家由於恍惚誤將茶葉一起拌蝦仁一起給炒了。
誰知上桌一嘗,覺得這道菜鮮嫩可口。再看盤中之菜,但見龍井翠綠欲滴,蝦仁白嫩晶瑩。於是,不覺連聲稱讚:“好菜,好菜!”
從此以後,這隻慌忙中出錯的龍井炒蝦仁,經過烹調高手的不斷總結完善,正式定名為龍井蝦仁,它與杭州的另一隻名菜——西湖醋魚一起,成了浙江人民宴請中外貴賓的一道美饌佳餚。
每年清明前後,穀雨時節,茶農採茶、炒茶,茶香飄溢,吸引很多的遊客在這裡駐足觀看,當地茶農還有“開茶節”十分的熱鬧,龍井茶作為我們重要的傳統茶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世界人們的喜愛。
-
4 # 時暇隨憶
#獅峰龍井騎火茶#
古時舊俗,寒食節人們禁止生明火,只有到了清明節當天,家中才可以生火做飯,謂之“騎火”,所以,清明節期間採摘的龍井茶均可以稱為“騎火茶”。
回覆列表
西湖龍井
傳說在宋代時,有一個叫“龍井”的小村,村裡住著一個靠買茶為生的老太太。有一年,茶葉質量不好,賣不出去,老太太幾乎斷炊。 一天,一個老叟走進來,他在院子轉了轉,說要用五兩銀買下放地牆旮旯的破石臼。老太太正愁沒錢,便爽快地答應了。
老頭十分高興,告訴老太太別讓其他人動,一會兒派人來抬。 老太太想, 這輕易地就能得 5 兩銀子, 總得讓人家把石臼乾乾淨淨地抬走。於是她便把石臼上的塵土、腐葉等掃掉,堆了一堆,埋在茶樹下邊。
過了一會,老頭還真帶著幾個膀大腰圓的小夥子來,一看乾乾淨淨的石臼,忙問石臼的雜物哪去了。老太太如實相告,哪知老頭懊惱地一跺腳:“我花了五兩銀子,買的就是那些垃圾呀!”說完揚長而去。
老太太眼看著白花花的銀子從手邊溜走,心進而著實憋悶。 可沒過幾天,奇蹟發生了:那十八棵茶樹新枝嫩芽一齊湧出,茶葉又細又潤,沏出的茶清香怡人。 十八棵茶樹返老還童的訊息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西子湖畔,許多鄉親來購買。 漸漸地,龍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種植開來,“西湖龍井”也因此得名。
十八棵御茶
相傳在清乾隆時代,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乾隆皇帝不愛坐守宮中,而好周遊天下。一次,他來到了杭州,在飽覽西湖湖光山色之後,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時最愛喝的茶葉。
第二天,乾隆帶領大小隨從巡遊獅峰山,來到胡公廟。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獻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湯色碧綠,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飲之下,只覺清香陣陣,回味甘甜,齒頰留芳,便問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
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龍井茶中之珍品——獅峰龍井,是用獅峰山上茶園中採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著就陪乾隆觀看茶葉的採製情況,乾隆為龍井茶採製之勞、技巧之精所感動,曾作茶歌贊曰:“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和太監一說,這可忙壞了地方大小官員,也忙壞了胡公廟的老和尚,因為根據安排,乾隆要在廟裡休憩喝茶。乾隆看罷採製情況,返回廟前時,見廟前的十多棵茶樹,芽梢齊發,雀舌初展,心中一樂,就挽起袖子學著村姑採起茶來。
當他興趣正濃時,忽有太監來報:“皇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聽急了,隨手把採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裡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幾日回到皇宮,見太后坐在床邊,趕忙上前請安。太后本無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後,肝火上升,眼睛,今見皇兒回朝,心裡高興,病也去了幾分,遂問起皇上在外情況。
談著談著,太后聞到似有陣陣清香迎面撲來,便問乾隆:“皇兒從杭州帶來了什麼好東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趕回,倒是忘了帶些禮品孝順母后,然仔細聞聞確有一種清香散發出來,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獅峰採下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去,已經幹了。一邊取出茶葉,一邊回答道:“母后,這是我親手採下的獅峰山龍井茶。”
“哦,這茶真香我這幾天嘴巴無味,快泡來我嚐嚐!”乾隆忙叫宮女泡了一杯來,太后接過香茶,慢慢品飲,說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湯,感到特別舒適。其實這茶,一來品質好,清香可口,去膩消食;二來見到皇兒,心情舒暢,加上茶葉是皇上親手所採,所以如此連喝幾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紅退了,腸胃也舒服了。
太后滿心歡喜地告訴皇帝:“兒啊,這是仙茶哩,真像靈丹妙藥,把為孃的病也治好啦!”乾隆聽了哈哈大笑,忙傳旨下去,封胡公廟前茶樹為御茶樹,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採製送京,專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廟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樹,從此,就稱為“十八棵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