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當下就是新起點

    1910年11月22日夜, 紐約城外一節完全密封的火車車廂裡,所有的車窗全部被窗簾嚴密地遮擋住,列車緩緩向南駛去。車廂裡坐著的全是美國最重要的銀行家,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列車的終點是數百英里之外的佐治亞州的傑基爾島。

    佐治亞州的傑基爾島是一群美國超級富豪擁有的冬季度假勝地,以JP摩根為首的大腕們成立了一個傑基爾島打獵俱樂部。

    地球上六分之一的財富聚集在這個俱樂部會員的手中,會員身份只能繼承,不可轉讓。

    此時,該俱樂部得到通知,有人要使用俱樂部場所大約兩個星期,所有會員不能在這段時間內使用會所。

    這是一群什麼樣的客人,他們就是美聯儲的初創人員。

    尼爾森•奧利奇(Nelson Aldrich),參議員,國家貨幣委員會(National Monetary Commission)主席,尼爾森•洛克菲勒的外祖父

    皮亞特•安德魯(A。Piatt Andrew),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

    弗蘭特•範德里普(Frank Vanderlip), 紐約國家城市銀行Quattroport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亨利•戴維森(Henry P。Davison), J.P 摩根公司高階合夥人

    查爾斯•諾頓(Charles D。Norton), 紐約第一國家銀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New York)Quattroporte

    本傑明•斯特朗(Benjamin Strong), J.P 摩根的左膀右臂

    保羅•沃伯格(Paul Warburg),德國猶太移民,1901年到美國,庫恩雷波公司 (Kuhn Loeb and Company)的高階合夥人,英國和法國的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代理人,美聯儲的總設計師,第一任美聯儲董事。

    尼爾森•奧利奇(Nelson Aldrich),參議員,國家貨幣委員會(National Monetary Commission)主席,尼爾森•洛克菲勒的外祖父

    皮亞特•安德魯(A。Piatt Andrew),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

    弗蘭特•範德里普(Frank Vanderlip), 紐約國家城市銀行Quattroport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亨利•戴維森(Henry P。Davison), J.P 摩根公司高階合夥人

    查爾斯•諾頓(Charles D。Norton), 紐約第一國家銀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New York)Quattroporte

    本傑明•斯特朗(Benjamin Strong), J.P 摩根的左膀右臂

    保羅•沃伯格(Paul Warburg),德國猶太移民,1901年到美國,庫恩雷波公司 (Kuhn Loeb and Company)的高階合夥人,英國和法國的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代理人,美聯儲的總設計師,第一任美聯儲董事。

    這些重要人物來到這個偏僻的小島,對來此打獵毫無興趣,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起草一份重要的檔案:聯邦儲備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

    只有讓國會透過這個法案,那才有可能組建他們希望的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才可以透過金融的手法控制美國、以至於世界經濟,從來達到獲利的目的。

    經過三年的設計、遊說、運作,1913年9月18日,美國國會以287對85票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

    許多年以來,究竟誰擁有美聯儲一直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美聯儲自己總是支吾其詞。

    《美聯儲的秘密》一書的作者尤斯塔斯(Eustace Mullins)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終於得到了12個美聯儲銀行最初的企業營業執照(Organization Certificates),上面清楚地記錄了每個聯儲銀行的股份構成。

    美聯儲紐約銀行是美聯儲系統的實際控制者,它在1914年5月19日向貨幣審計署(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報備的檔案上記錄著股份發行總數為203053股,其中:

    洛克菲勒和庫恩雷波公司所控制下的紐約城市國家銀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即花旗銀行前身,擁有最多的股份,持有30000股;JP摩根的第一國家銀行(First National Bank)擁有15000股;當這兩家公司在1955年合併成花旗銀行後,它擁有美聯儲紐約銀行近四分之一的股份,它實際上決定著美聯儲主席的候選人,美國總統的任命只是一枚橡皮圖章而已,而國會聽證會更像一場走過場的表演。

    保羅•沃伯格的紐約國家商業銀行(National Bank of Commerce of New York City)擁有21000股;

    羅斯切爾德家族擔任董事的漢諾威銀行(Hanover Bank)擁有10200股;

    大通銀行(Chase National Bank)擁有6000股;

    漢華銀行(Chemical Bank)擁有6000股;

    這六家銀行共持有40%的美聯儲紐約銀行股份,到1983年,他們總共擁有53%的股份。經過調整後,他們的持股比例是:花旗銀行15%,大通曼哈頓14%,摩根信託(Morgan Guaranty Trust) 9%,漢諾威製造(Manufacturers Hanover) 7%,漢華銀 行(Chemical Bank) 8%。

    美聯儲紐約銀行註冊資本金為一億四千三百萬美元,上述這些銀行究竟是否支付了這筆錢仍然是個謎。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他們只付了一半現金,另一些歷史學家則認為他們根本沒出任何現金,而僅僅是用支票支付,而在他們自己所擁有的美聯儲的賬戶上只是幾個數字的變動而已,美聯儲的運作其實就是“以紙張做抵押發行紙張”。

    難怪有的歷史學家譏諷聯邦儲備銀行系統既不是“聯邦”,又沒有“儲備”, 也不是銀行。

    1914年9月3日,紐約時報在美聯儲出售股份的時候,公佈了主要銀行的股份構成:

    紐約城市國家銀行發行了250000股票,傑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7498股;JP摩根公司14500;威廉•洛克菲勒10000股;約翰•洛克菲勒1750股;紐約國家商業銀行發行了250000股票,喬治•貝克擁有10000股;JP摩根公司7800股;瑪麗•哈里曼5650股;保羅•沃伯格3000股;雅各布•謝夫1000股,小JP摩根1000股。大通銀行,喬治•貝克擁有13408股。漢諾威銀行,傑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000股;威廉•洛克菲勒1540股。

    “從1913年到1949年,美聯儲的資產由1.43億美元暴漲到450億美元,這些錢直接進了美聯儲銀行股東們的腰包。”

    ——埃斯塔克•穆林斯

    “從1913年到1949年,美聯儲的資產由1.43億美元暴漲到450億美元,這些錢直接進了美聯儲銀行股東們的腰包。”

    ——埃斯塔克•穆林斯

    當1914年10月25日美聯儲正式開始運作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發大財的機會來了。

    裡面的故事是從宋鴻兵的《貨幣戰爭》裡看來的,雖然不那麼靠譜兒,但事兒就是這麼個事兒,美華人民也想知道美聯儲到底是啥回事,可就是說不清楚。

    其實,這個世界上說不清楚的事很多,並且是真的;而能說清楚的很少,特別是為了清楚而清楚的事兒基本都是假的!

  • 2 # 格物資本

    美國建國後,其實聯邦政府有兩次建立中央銀行的探索嘗試,第一次探索是在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的推動下於1791年建立的“第一合眾國銀行”(First Bank of the U.S.),但該行只存在了20年,因其特許期只有20年,到1811年特許期期滿時被迫關閉;第二次是在財政部長詹姆斯·達拉斯(James Dallas)的推動下於1816年建立的“第二合眾國銀行”(Second Bank of the U.S.),該行也只存在了20年,也是因20年特許權期滿,未能獲得續期,在1836年時被迫轉為一家州立銀行。

    這兩家銀行都是由聯邦政府組建的國家性質的銀行,和聯邦政府關係密切,都有可能發展成為美國的中央銀行,但最終都因特許期問題而中斷。1836年後,一直到1913年,美國都沒有再進行過組建央行的嘗試。

    第二合眾國銀行停止運營後,美國進入自由銀行時期(1837-1863年),1863年開始又建立了國民銀行體系。

    由於國民銀行體系存在諸多的弊端,導致美國先後發生了四次金融恐慌(1873 年、1884 年、1893 年和 1907 年),且每次金融恐慌爆發後,國民銀行體系的制度安排不但不能遏制危機蔓延,反而使危機擴大化,加劇經濟波動。尤其是1907年的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華人更是深刻意識到美國需要建立一家中央銀行,來幫助化解金融危機,同時統一貨幣發行權。

    1907年後,美國透過銀行改革重新開啟了對中央銀行的探索之路。在1907-1913年間,經過眾多美國官員、銀行家、經濟學家等人士的共同努力,先後提出了多種組建央行的方案,在不斷的爭論和反覆修改過程中,聯邦儲備體系的構想逐漸成型,並被寫成法案草案,提交給國會。

    法案草案被提交到眾議院和參議院後,又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和修改,最終在1913年12月23日,兩院達成一致法案文字,即1913年《聯邦儲備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同日總統威爾遜簽署該法案成為法律,這標誌著聯邦儲備體系(美聯儲)誕生。

  • 3 # hording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簡稱美聯儲,是美國的中央銀行制度。20世紀初,在一系列金融恐慌,特別是1907年金融恐慌後,人們普遍希望建立由中央政府控制貨幣體系以換屆金融危機,在這種情況下1913年12月23日《聯邦儲備法》生效,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建立。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是美國曆史上的第三個中央銀行系統,在此之前的兩個具有中央銀行的系統是美國第一銀行(1791-1811)和美國第二銀行(1817-1836),但這兩個銀行各自只有20年的特許權,特許權到期後,都未能成功展期。這樣的話,從1837年開始美國進入了所謂“野貓銀行體系(Wildcat banking)”時期,也就是自由銀行制度時代(Free Banking Era)。1863年(1864年修訂),為了獲得支援內戰的資金,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了《國家銀行法(National Banking Acts of 1863 and 1864)》,從而建立了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s)體系,美國進入到了國家銀行體系(United States National Banking System)時代。這一國家銀行體系是由貨幣監理局(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OCC)進行管理,具體來說貨幣監理局的職責是授權、規範和監督國家銀行、儲蓄機構、以及獲得美國聯邦許可的外國銀行在美國的分支和代理機構。雖然貨幣監理局具有授權、規範和監督的作用,但整體來說,由於缺乏現代意義的中央銀行,因此美國國家銀行體系仍然存在著重大缺陷,會導致週期性的金融恐慌,這一恐慌導致銀行擠兌,從而對正常經濟秩序造成嚴重破壞,導致經濟蕭條。

    美國第一銀行舊址(上)和美國第二銀行舊址(下)

    具體來說,由於在國家銀行體系下,獲得聯邦授權的國家銀行發行貨幣必須以美國國債作為儲備金,這在美國國債價值穩定時,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但一旦國債價格下跌,那就能會導致這些銀行儲備金不足,這迫使這些銀行透過拒絕提供新貸款或透過調節已經貸出的貸款來減少流通中個貨幣量。說到底就是美國國債相對來說價值波動比較大,不適合作為準備金。除此之外,由於美國長期以來是一個農業國,而且即使在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的二十世紀初,美國農業仍然在美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的季節性強的特點導致了貨幣的季節性流動高峰。而美國國家銀行體系又是一個金字塔形的,沒有彈性的儲備系統。其中獲得全國性授權的農村或農業銀行被要求在聯邦儲備城市銀行中留出儲備資金,而聯邦儲備城市銀行有被要求在中心城市銀行擁有儲備金。這就導致在春耕播種季節,農業或農村銀行利用其儲備金為春耕播種提供資金,並在秋收時利用貸款利潤恢復和增加儲備金。但是由於缺乏存款保險,如果有流言銀行存在流動貨幣不足,那就會導致恐慌性擠兌。19世紀最後四分之一時間到二十世紀初,美國經歷了一系列金融恐慌,其中最嚴重的是1907年金融恐慌。

    1907年恐慌時的華爾街(上)和1904年到1910年之間的道瓊斯指數(1907年11月15日因為金融恐慌大跌到53點,下)

    正是1907年的金融恐慌使得美華人相信,美國需要銀行和貨幣改革,從而能夠在金融恐慌發生時,能夠提供穩定的流動資產儲備,進而能夠實現週期性的擴張和收縮性的貨幣與信貸政策,並且調解美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1908年5月27日和30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先後通過了《奧德里奇-弗蘭克法案》,並由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20日當晚簽署生效,從而建立了國家貨幣委員會。這一委員會主要負責研究美國以及歐洲主要國家的銀行法。這一委員會提出的報告和建議,即《奧德里奇計劃》成為了建立美國現代聯邦儲備體系的1913年《聯邦儲備法案》的主要基礎。

    主張美國需要彈性貨幣制度的漫畫(1908年,上)和尼爾森·奧德里奇(Nelson Wilmarth Aldrich,下)

    《奧德里奇計劃》旨在解決銀行業面臨的週期性恐慌的困境,從而獲得了美國銀行家協會的支援。這一計劃主張為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銀行,即國家儲備協會準備至少1億美元的資金,並且在不同部門設定15個分支機構。這些分支機構由會員銀行根據投資額度控制。國家儲備協會根據黃金儲備和商業票據發行貨幣,從而將發鈔權歸於銀行,而非政府。國家儲備協會還會承擔部分會員銀行的儲蓄金,並具有確定折扣準備金,公開市場買賣,持有聯邦政府存款等職責。從這個角度來說,根據《奧德里奇計劃》建立的新的美國“中央銀行”將會是一個私人企業,政府雖然出任董事會成員,但卻幾乎沒有影響力。雖然多數共和黨人和華爾街銀行家支援這一計劃,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跨黨派支援,導致這一計劃未能在國會透過。

    眾議院銀行和貨幣委員會主席的卡特·格拉斯(Carter Glass,1913-1918)

    民主黨雖然反對《奧德里奇計劃》,但主要是認為這一計劃是“金錢信託”計劃,也就是完全便利了大銀行控制美國的貨幣政策,因此在1912年選舉中,民主黨還是支援修訂銀行法,既保護民眾免受金融恐慌,又要防止所謂“金錢信託”的統治。而隨著民主黨在1912年選舉中獲勝並控制了總統和國會兩院,新當選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同樣致力於銀行和貨幣改革。威爾遜認為奧德里奇的計劃“60%-70%是正確的”,因此當弗吉尼亞州眾議員,眾議院銀行和貨幣委員會主席卡特·格拉斯(Carter Glass)向還是當選總統的威爾遜提交了以《奧德里奇計劃》為藍本的法案草案時,威爾遜主張這一計劃必須加入由聯邦政府任命聯邦儲備委員會,從而保持對銀行家控制的內容。在威爾遜向國會提交了修改後的法案後,部分民主黨議員仍然反對,認為在進行重大貨幣改革之前應該摧毀所謂的“金錢信託基金”。為了讓該法案透過,威爾遜承諾這一法案通過後,會提出反托拉斯法,以獲得反對這一法案的民主黨議員的支援。

    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上)與《聯邦儲備法》生效的報道(下)

    最終經過數月的聽證、修正與辯論,1913年12月22日美國眾議院以298票比60票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而參議院則在12月23日,以43票對25票也通過了這一法案——大約30名參議員在最終法案透過時因為聖誕節假期而缺席最終版本的法案投票。這樣,最終版本的《聯邦儲備法》就代表了三個政治團體的妥協:多數共和黨和華爾街銀行家贊同《奧德里奇計劃》;進步派民主黨要求建立政府所有,並由政府控制的儲備體系和貨幣供應政策以對抗“金錢信託”;而保守派民主黨則提出了一個分散的、私人擁有和控制,但華爾街卻沒法統治的儲備體系。《聯邦儲備法》在1913年12月23日由威爾遜總統簽署後生效,美國聯邦儲備體系至此正式建立。

    美聯儲總部(上)和12個聯邦儲備區(黑色帶數字標誌為聯邦儲備銀行,紅色圓點為24個分支機構,五星標誌為美聯儲總部所在地,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整個80、90年代華夏科技界都在幹什麼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