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退休工程

    我意為現在漢字的運用十分混亂,規範的簡化字在用,取消的簡化字也在用,杜造字層出不斷,網路字簡直只能猜。不過文字不過是意思的記錄,只要能看懂意思就好。但我想作為一個國家標準。我以這個標準還是以民國初期的繁體字為標準為好,這樣不論海外或者合灣華人都能認識和撰寫。

  • 2 # 野狐習禪

    題主好,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她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她是深刻的,也是豐富的,它具有著很大的開放性和相容性,有著很強的自我造血功能。漢字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中居功至偉,在科技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她也能完全勝任傳遞資訊、交流溝通的需要。

    近代、當代漢字經歷過拉丁化、再簡化的衝擊,但都終歸失敗。這裡野狐就漢字的發展和簡化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字是中華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是世界上唯一一種持續至今從未中斷使用的文字。文字在最初誕生時各民族大致是一樣的情形,都是從圖畫開始,世界各地發現的史前巖畫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中國文字起源最流行的說法是倉頡造字說,顯然文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時所造,只能說倉頡對整理規範早期文字做出了很大貢獻。中國目前最早的定形文字就是十四世紀殷商出現的甲骨文,甲骨文中定形的漢字已經多達四千多個,目前可以辨識的有兩千多。甲骨文是以象形為主,已經廣泛涉及到了表音,中國文字從表意到表音兼表意的情況在甲骨文中逐漸得到了完備,漢字的六書在甲骨文中已有充分的表現。

    早期文字是沿著圖畫——圖形——符號來發展,在符號與音意的契合上華人發明的“指事、會意、形聲”的造字方法適應了文字發展的需要,使得中國漢字健康持續的向前發展,而埃及、蘇美爾等國家民族難以完成文字發展中質的飛躍,只好改道而行,文化也因此發生了斷裂。

    二文字的簡易過程

    文字從產生就沿著簡易的道路向前發展,大篆—小篆—隸書—楷書,文字的簡易是和書體演變同時進行的。大篆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小篆以前的各種書體包括甲骨文、金文、古文、籀書等統稱大篆,其文字型現了早期文字不穩定的特點,一個字常有好多種寫法,部件多少、位置都會有出入變化,筆畫長短粗細也有很大差別。到秦朝的小篆,筆畫線條、字形都得到了進一步統一,字的象形已經很微弱了,只是很少的字可以隱約看到象形的意思。

    在文字的發展過程中,隸變是一次具有革命性的變化。文字由長方形變為了扁方形,小篆的圓筆代之以方便書寫的方筆,書寫的速度提升了,字形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從東晉到唐,是文字的楷化過程,楷化只是把隸書的蠶頭燕尾去掉了,是字更加的規範方正,堪為楷模,所以叫楷書,也叫真書。書體演變至此,大勢已定,宋代的活字印刷的仿宋體,其後的黑體字也是在楷書的範疇之中。

    漢字在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演變過程中遵循著自身的發展規律,文字的普及化進一步加強,但文字所承載的文化資訊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文化內涵不斷地得到豐富。所以說中國文化的綿延不絕得以於漢字的穩定持續發展。

    三 漢字拉丁化和簡化、再簡化的問題

    漢字拉丁化就是用拉丁字母的拼寫代替漢字書寫,把漢字改造成拼音文字,在文字上和西方國家接軌。近代,在列強侵略,國家危亡的情況下,一些思想家民族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為了快速擺脫積弱積貧的面貌,病急亂吃藥,一些人錯誤的以為打倒了孔家店,改造了漢字中國就強大了。這種缺少遠見的提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新文化運動之後,這種說法慢慢降溫,現在很少有人再會有這種想法了。

    這次文字改革,是一次人為的政治文化活動,不是文字自身發展過程中自然生髮出來的需要。時至今日,很多人對此都有非議,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對此就明確表示反對。當時臺灣、香港有不少人,對這此文字改革也發出嘲笑,說:“親不見、愛沒心”,平心而論,這種改革使不少漢字失掉了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愛”的繁體字中間有個心,在強調愛是要用心去愛的;“親”的繁體字右邊還有一個“見”字,強調了親情之間的關係是要經常能看得見的,為何《常回家看看》那首歌會火,就是因為這方面出問題了。

    第一次漢字簡化,國家是很慎重的,儘量做到符合漢字變化的規律,比如“開、關”兩個字,本來是象形字,門裡面兩隻手、或是兩個人在開、關門,後來演變為了形聲字,門為形符,開、關為音符,簡化後門不見了,只是用其音符來代替這兩個字,一下簡單易認,易寫了,也和原字有關聯。“車”本來也是象形字,後來用車輪來代替整個車,發展為指事字,在繁體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車輪,現在的車沒有了輪子,有點不知所云。

    建國初的漢字簡化對於識字掃盲起到了很大作用,對文化的普及也是功不可沒。但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毋庸諱言,這次簡化漢字使得傳統文化中的東西無形中受到了一些損害,所以不斷有聲音呼籲恢復繁體字,但野狐以為這顯然是不可能了,好在此次簡化漢字只是受點皮外傷。

    1977年12月20日公佈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試用了八年後宣佈廢除,這次簡化純粹有點瞎胡鬧,漢字被傷筋動骨,此後多年文字的使用出現了熱鬧混亂的局面,經過多年整治才得以療傷痊癒。

    如果說選擇的話,我還是選繁體字,我喜歡讀豎排繁體字的書,讀起來有感覺。繁體字和簡化字就像京劇和流行歌曲的差別;至於拉丁化,那是一些愛華人士特定情形下一時情急發出的異響,本來也沒成氣候,所以不存在選擇使用的問題;二簡字,回頭看看,那簡直是一個笑話,官方自己都廢除了,誰會選呀。

  • 3 # 愛生活愛三農

    個人感覺漢字在適當的簡化是最理想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這點是任何文字都沒法比的。這些也都是老祖宗給我們傳下來的瑰寶。我們何必去放棄他呢。但是有些字確實很生僻,又沒有什麼意義的字可以適當的簡化一下。畢竟大家能用上,能看懂的字才有用嗎?只有少數人能看懂,會寫的字有什麼用?難道就是為了證明他們有學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用鐵水做魯伯特之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