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和別人說話並不是壞事,這是希望交流和溝通的訊號,只要你所說的話不是謊言·沒有搬弄是非就好,但是言多必失,所以和別人說話也需要有個尺度,原則是不給別人帶來反感。
當今社會,人際關係已然成為人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有人為之頭疼,困於複雜的人事鬥爭中,甚至因此產生心理問題;有的人為了獲得名利,潛心鑽營,攀龍附鳳,趨炎附勢,喪失人格。兩種極端都是不可取的,我們必須在出世與入世的心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達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圓融無礙,將人際關係變為感受人間溫情,變為有利於我們自身圓滿的法器。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無數先哲和智者,為了在生活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法則,都對人際關係的處理進行了研究。這裡,單從佛教智慧裡擷英一小部分有關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以便指導我們更好的工作生活。
一,四攝法
攝即攝受,攝受力可以簡單理解為吸引眾生的能力。而出自《法界次第》的四攝法,指的是修菩薩行者度人的四種方法。也就是說菩薩欲化導眾生,須依此四法,讓人信服依附,然後教導佛法大道。四攝法是指:佈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佈施,即是法佈施,財佈施。眾生慳貪,我們就滿眾生的願好了。多慈悲喜捨,不要太過吝嗇,要知“千金散盡還復來”。和同事、朋友們交往,不要太過於計較得失。而有的人求知慾比較強,我們也該“事無不可對人言”,大方傾囊相授自己的知識,希望他人也明白為人處世,解決困難的辦法。而當別人給予了我們金錢和學識上的幫助,我們也該湧泉相報,禮尚往來,這“禮”才能繼續延續。倘若喜歡佔便宜,而吃不得一點虧,那自然也無人願意付之真情。
愛語,是因眾生根性不同,大多人難以聞過則喜,聽不進逆耳忠言,所以需用“順耳”的話來撫慰,從而使人心生親近之感,反而聽得進去意見和建議了。愛語不是毫無底線的說違心的好話,而是“善微言”,知道如何去說話。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出傷人,只會禍從口出。愛語也是告訴我們,不說假話,善說真話,學會用一雙發現美的眼光,去挖掘別人的長處和優點,並加以讚賞。
利行,則是指菩薩利益一切眾生,讓人心生歡喜。而落實到我們現實中的人,則是教導我們,要多做有利於他人的好事。其實善惡之間並非天壤之別的距離,也不是什麼兩種極端,善惡只不過一念之間,況且很多人對人的評價好壞,往往都限於階級、立場和維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人對他人的評價其實大多都是基於是否影響自己和一些人的發展。那麼,多做有利他們發展之事,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儘量少去妨礙別人的進步,就是我們的生存之道。蘇格拉底說,有用的即是善的,也是美的,這話不無道理。舊時麻雀成為四害之一,也是因為當時糧食本就短缺,麻雀又吃人的糧食。而貓狗是“人類的朋友”,也就是因為貓能抓老鼠,狗能看家護院。那麼,迴歸到我們,就需要我們自己能“藏器於身”,自己有本事,具備讓人有所求,又切實能幫別人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得到更多人的需要,慢慢再變功利為真情,直至收穫友誼。還要做到“行為世範”,要有較高的道德情操,心胸開闊,處世成熟,自然有了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同事,就是說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用通俗的話就是“普惠制”,能讓大家都能扮演角色,承擔責任,又能共同享有成果。有的人習慣性將事情託付給有本事的人去做,這樣一來,能做事的疲於應付,最終生厭,“無用”之人又得不到鍛鍊,久而久之也認為自己不被你需要,不再願意幫你。所以我們應讓人“同事”,一起享受過程和其中的經歷。至於最終收穫到的成果,則更該讓人一起同享,而不該忘記幕後工作者,也不應忽略本分人,必須避免“當由欲者不多,使與者忘少”的境地。
喜歡和別人說話並不是壞事,這是希望交流和溝通的訊號,只要你所說的話不是謊言·沒有搬弄是非就好,但是言多必失,所以和別人說話也需要有個尺度,原則是不給別人帶來反感。
當今社會,人際關係已然成為人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有人為之頭疼,困於複雜的人事鬥爭中,甚至因此產生心理問題;有的人為了獲得名利,潛心鑽營,攀龍附鳳,趨炎附勢,喪失人格。兩種極端都是不可取的,我們必須在出世與入世的心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達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圓融無礙,將人際關係變為感受人間溫情,變為有利於我們自身圓滿的法器。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無數先哲和智者,為了在生活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法則,都對人際關係的處理進行了研究。這裡,單從佛教智慧裡擷英一小部分有關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以便指導我們更好的工作生活。
一,四攝法
攝即攝受,攝受力可以簡單理解為吸引眾生的能力。而出自《法界次第》的四攝法,指的是修菩薩行者度人的四種方法。也就是說菩薩欲化導眾生,須依此四法,讓人信服依附,然後教導佛法大道。四攝法是指:佈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佈施,即是法佈施,財佈施。眾生慳貪,我們就滿眾生的願好了。多慈悲喜捨,不要太過吝嗇,要知“千金散盡還復來”。和同事、朋友們交往,不要太過於計較得失。而有的人求知慾比較強,我們也該“事無不可對人言”,大方傾囊相授自己的知識,希望他人也明白為人處世,解決困難的辦法。而當別人給予了我們金錢和學識上的幫助,我們也該湧泉相報,禮尚往來,這“禮”才能繼續延續。倘若喜歡佔便宜,而吃不得一點虧,那自然也無人願意付之真情。
愛語,是因眾生根性不同,大多人難以聞過則喜,聽不進逆耳忠言,所以需用“順耳”的話來撫慰,從而使人心生親近之感,反而聽得進去意見和建議了。愛語不是毫無底線的說違心的好話,而是“善微言”,知道如何去說話。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出傷人,只會禍從口出。愛語也是告訴我們,不說假話,善說真話,學會用一雙發現美的眼光,去挖掘別人的長處和優點,並加以讚賞。
利行,則是指菩薩利益一切眾生,讓人心生歡喜。而落實到我們現實中的人,則是教導我們,要多做有利於他人的好事。其實善惡之間並非天壤之別的距離,也不是什麼兩種極端,善惡只不過一念之間,況且很多人對人的評價好壞,往往都限於階級、立場和維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人對他人的評價其實大多都是基於是否影響自己和一些人的發展。那麼,多做有利他們發展之事,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儘量少去妨礙別人的進步,就是我們的生存之道。蘇格拉底說,有用的即是善的,也是美的,這話不無道理。舊時麻雀成為四害之一,也是因為當時糧食本就短缺,麻雀又吃人的糧食。而貓狗是“人類的朋友”,也就是因為貓能抓老鼠,狗能看家護院。那麼,迴歸到我們,就需要我們自己能“藏器於身”,自己有本事,具備讓人有所求,又切實能幫別人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得到更多人的需要,慢慢再變功利為真情,直至收穫友誼。還要做到“行為世範”,要有較高的道德情操,心胸開闊,處世成熟,自然有了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同事,就是說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用通俗的話就是“普惠制”,能讓大家都能扮演角色,承擔責任,又能共同享有成果。有的人習慣性將事情託付給有本事的人去做,這樣一來,能做事的疲於應付,最終生厭,“無用”之人又得不到鍛鍊,久而久之也認為自己不被你需要,不再願意幫你。所以我們應讓人“同事”,一起享受過程和其中的經歷。至於最終收穫到的成果,則更該讓人一起同享,而不該忘記幕後工作者,也不應忽略本分人,必須避免“當由欲者不多,使與者忘少”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