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貓40994931

    我從另一方面分析,在南斯拉夫的黨衛軍自身德語就說的不好。

    迫於戰事吃緊、兵員不足,納粹招募大量非德國人組成的黨衛軍,這些人來自歐洲各國的,穿黨衛軍制服會德語,但德語並不如正宗德國人,戰鬥力不及一線作戰部隊,因此,納粹為對付南斯拉夫游擊隊,投入大量這樣的黨衛軍,例如歐根親王山地師,甚至招募當地穆斯林組成的汗扎師。被“貓頭鷹”當投名狀的特遣隊,實際就是這類黨衛軍,所以上校對“貓頭鷹”稱特遣隊並不可靠,是可以犧牲的。

    游擊隊化妝為黨衛軍,德語即便說得不好而不被懷疑,是說得過去的。

    電影裡說不過去的BUG,應該是貓頭鷹一隻衝鋒槍打死一隊特遣隊,雖然衝鋒槍有32發子彈,但無論如何一梭子將十幾個人都打死是做不到的。

  • 2 # 陶短房

    電影是一種藝術,是有藝術虛構成分的。

    二戰期間鐵托游擊隊的對手不僅有德軍,也有義大利軍和克羅埃西亞民族武裝“烏斯塔卡”,因此在真實的歷史中鐵托游擊隊偽裝成“烏斯塔卡”來矇騙包括德軍在內敵人的次數更多,因為“烏斯塔卡”說克羅埃西亞語,而鐵托本人和許多鐵托游擊隊高層就是克羅埃西亞人,軍中有許多克羅埃西亞將士,且克羅埃西亞語和塞爾維亞語其實就是同一個語種中差異不大的兩個方言。

    偽裝成義大利軍或德軍對南斯拉夫游擊隊也不是太難的事。

    克羅埃西亞沿海歷史上是義大利文化圈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地方(如阜姆,即現在克羅埃西亞的裡耶卡)曾被劃歸義大利,這些地方的許多居民能說流利的義大利語,文化上也和義大利很接近,因此許多來自這一地區的游擊隊員說義大利語毫無問題(電影《橋》中游擊隊員唱的《啊朋友再見》就是一首義大利游擊隊用義大利民歌改編的,也確實在二戰中流行於南斯拉夫游擊隊中的克羅埃西亞戰士裡)。

    民族構成最複雜的波黑,在一戰結束前還是奧匈帝國領土,這裡會說德語的人比例不少,《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的故事正好就發生在波黑境內,這裡的游擊隊找幾個戰士冒充德軍,可謂毫無難度。

    值得一提的是,鐵托游擊隊中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和大學生參加,他們文化程度較高(鐵托游擊隊後來陸海空三軍俱全,還辦了高階軍校),偽裝敵軍這樣的“戲法”對他們而言只是小把戲

  • 3 # 薩沙

    其實南斯拉夫人中,會說德語的有不少人,偽裝成德軍沒有問題。

    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敗,南斯拉夫大部分地區轉而為奧匈帝國控制。

    在這裡的很多官員,就是奧地利人,說的就是德語。

    統治者說德語,當然會有一些南斯拉夫人會說德語。

    另外就是是南斯拉夫的知識分子。因為奧匈帝國是統治者,南斯拉夫知識分子把德國當做第一外語。大學生幾乎都選擇德語。

    所以很多人都會說德語,說的還很不錯。

    老百姓中,最常見的就是加入奧匈帝國的軍隊。

    這些士兵受到奧地利軍官的培訓,也多少能說一些德語,人數還相當的多。

    同時,由於不少奧地利人來到南斯拉夫,雖他們相對封閉,仍然有不少通婚的現象。

    比如《橋》中的貓頭鷹,他的母親就是德國人,受到德國人的信任。

    因為存在通婚,民間有了德國人,德語自然會流行起來。

    所以,當時能夠說德語的南斯拉夫人並不少,能說基本對話的更多了,偽裝成德軍是完全沒問題的。

    電影並沒有胡編亂造。

    另外,就是外形了。

    其實很多斯拉夫人也是金髮碧眼,外表和德國人非常接近,不容易分辨出來。

    同時,德國也不是希特勒嘴裡真正的純種民族。歷史上,德國人也和其他民族尤其是東歐民族通婚。

    所以,德國人中有很多也有東歐人的外貌,這並不算稀奇。

    游擊隊偽裝成德國兵,只是偶爾和零星的,德國人當然不容易發現。

    如果頻繁接觸,當然就會穿幫了。

    其實,一個民族識別另一個民族是非常容易的。

    比如我們中國人要識別會說中文的 南韓人、日本人,有個最簡單的方法:唱一段周杰倫的 雙節棍!

  • 4 # 牧羊人38241019

    二戰期間南斯拉夫游擊隊偽裝成德軍的事情是常有,這應斯拉夫的多民族特性來講起。

    南斯拉夫不僅僅是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塞爾維亞與馬其頓及黑山等等幾個主體民族之外還有太量的德商也就是巴納特日耳曼人,而且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埃西亞人長時間屬奧匈帝國統治,而奧匈帝國的統治階層奧地利人就是日耳曼人。

    所以說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甚至還有一部分塞爾維亞人黑山與馬其頓人會熟練的德語也正常。

  • 5 # 寒夜流星

    刨根問底有意思嗎?真要這麼鑽牛角尖兒,那就什麼電影也別看!就拿中國家喻戶曉的武松打虎來說吧!日本有很多研究《水滸》的專家,從宋朝的氣象條件、地質條件,陽谷縣的地理沿革、人文環境,人類的生理結構、體力耐力等等因素考察,認為景陽岡從來都不是什麼深山老林,只不過是丘陵地帶小土坡,不可能藏得住老虎這樣的大型貓科動物,並且老虎也不可能單隻存留,必須要有種群才能繁衍。再說人的體力根本不可能與老虎這樣的凶猛動物抗衡,更別說以拳腳打死,等等。得出的結論是“武松當時醉眼朦朧,很可能打死的是一隻大狗”。據說這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有充分的依據,理由非常充分。但是咱們中國人不予認可,但是也不與爭辯,藝術作品用不著鑽牛角尖兒,“反正武松打死的就是老虎,武松打虎,不是打狗!我們不用舉證,《水滸傳》就是最好的證明”!至於日本“專家”認不認可,那無所謂,所有的人都相信《水滸》,不相信狗屁專家!所以,對於藝術作品,信則信,不信則一笑可也,犯不著刨根問底。即使對離奇的抗日神劇,應當質疑和批評的是作者不嚴肅的創作態度,而不是作品本身。不爭論、不辯論,這才是應有的態度!

  • 6 # 一個老豆

    裝扮成敵人打擊敵人,是拍電影的慣常伎倆,無間道就是這麼提煉出來的。

    南斯拉夫電影盛行的時候,全世界的二戰電影都流行裝扮成敵人去搗亂。加里森敢死隊不裝扮成德國人都不好意思完成任務,血戰雪山堡,東木和理查德伯頓裝成德國人,把人家的將軍都幹掉幾點,邁克爾凱恩演的德國人,裝成英軍,妄圖幹掉丘吉爾,當然,那時候的德國人是全人類的敵人,這個不可能成功。

    後來香港人熱衷往黑惡勢力團伙派遣特工警察,俗稱臥底,並把這個詞彙傳遍大江南北,到了無間道時,因為橋段實在太好了,引得美國人,南韓人,俄國人紛紛複製,且在影院賣的不亦樂乎。

    至於眾多抗日奇俠,一般都不屑裝扮成日本人完成任務,都是直接突突突,或者撕了。

    唯一在電影中看到的扮敵人印象深刻的,是昆丁的《無恥混蛋》,法鯊飾演的英國軍官,自幼學習德語,受命裝扮成德國人去德國執行祕密任務,到德國第一站,被一個喝醉的德國小兵不停的討論他的口音問題,於是,悲劇了,接下來的各種突突突,哐哐哐,害女主角下半場都是一瘸一拐的。

  • 7 # shbyao98

    您是操心太多了。文藝表演都一種形式,電影藝術表演是可以的,適當誇張也沒有什麼挑剔的。電影是用來觀眾欣賞的,適當的批評更會增加觀眾√電影的熱愛。只是老兄您那,估計是跑題了,這裡先不討論藝術的真實與藝術的提煉。就是論事,既然游擊隊敢化妝成德國鬼子,義大利墨索里尼分子,他們肯定是會懂得對手的語言,熟悉敵人的所作所為,才可能戰勝敵人,否則不是特工游擊隊員了,而且歐洲的地緣政治和和區域縱橫交錯連線,居民會懂別個國家語言也是正常的。你是個可愛的影迷,有質疑很好。

  • 8 # ruixuezhaofeng

    看到前排的回答,一個國際領域的愛好者忍不住說幾句——

    在影視及文學領域,有“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兩大標準。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和“橋”等均有游擊隊假扮德國士兵的場景,筆者認為,從相貌、體徵到操德語,影片“藝術真實”完全合格且可以給出高分;至於“歷史真實”,也足以及格以上。因為影片的看點和細節都有歷史依據,糾纏於南斯拉夫人會不會說德語意義不大。

    南斯拉夫是個大的組合體,現已一分為七(國)。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兩國受德語文化——更確切說是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影響最大。但切記,只有這兩個國家,波黑的薩拉熱窩、塞爾維亞等都在奧斯曼/斯拉夫文化圈內,德國文化痕跡不多,更不要說德語。

    1、斯洛維尼亞:中世紀大部分時間在哈布斯堡治下,具體到奧地利多個省的幾個行政區內。1918年底,第一南斯拉夫即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誕生。1941年,德國、義大利入侵。1945年11月29日社會主義的南斯拉夫誕生。

    2、克羅埃西亞:1102年至1527年,克羅埃西亞在匈牙利統治下擁有相對獨立的地位。1409年,達爾馬提亞和伊斯特拉歸屬威尼斯直至18世紀。1527年起克羅埃西亞被奧斯曼和奧地利分割。1699年,兩帝國簽署條約,以薩瓦河為界,這也就是今天克羅埃西亞和波黑的大致邊界。1867年奧匈帝國建立後,克沿海歸維也納統治,北部從屬匈牙利王室。此後歷史經歷與斯洛維尼亞重合。

    3、塞爾維亞、波黑、黑山、馬其頓等沒有上述兩家的奧地利文化洗禮,只有在一戰中被奧匈和德國入侵的黑暗歷史。1918年後他們都在南斯拉夫版圖內,二戰中的“淪陷經歷”與斯、克一致。

    結論:

    1、波黑薩拉熱窩、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會德語者肯定有,但不是主流,因為兩地沒有在德語文化圈內,也沒有在奧匈或德國的長期有效統治下。

    2、奧地利人的德語口語也非“標準”,基本為德南方方言,他們與德國巴伐利亞人聯絡密切。

    3、從歷史真實和生活細節看,南斯拉夫游擊隊扮成德軍必有破綻;從藝術角度看,沒有人會以此大做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是怎麼養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