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臭弟弟小科

    漢字是一步步經過人們的改良發展而來,凡事都有一個過程,倘若那時候有了拼音,那麼當時就已經高度發達接近現代文明瞭。,若是照這樣發展,我們今天豈不是更強。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很簡單,秦始皇統一的“天下”太廣袤了,他沒有能力去逼迫天下人都把“我”字讀作“額”。(nge )一句話——秦始皇的行政力量沒有能力去統一語言,只可以統一文字。

    陝西人一張口說‘我’如何如何的時候,把“嗯”字吸著鼻子不發音,生生把“嗯”音憋到鼻腔裡面,再重重地發出一個音節“額”來,中原人不僅僅聽不懂,大機率還會發出笑聲吧!

    但是,陝西人拿出一張寫著古字“我”的竹木簡來,給中原人看的時候,中原人是完全看的懂秦始皇的虎狼之兵在表達什麼的——他手持兇器在吶喊示威呢!

    這時候,一定要聽話,不然就是刀斧招呼了,因為“我”這個字在甲骨文中本來就是一個殺人的兇器,不聽招呼就殺了你也!

    我,從戈從禾。禾,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凡我之屬皆從我。

    語言不相同,可以裝傻狡辯聽不懂命令。

    總看的懂圖畫吧!看得懂象形文字吧!也就沒有理由去狡辯不懂命令了。

    所以說,秦始皇必須統一文字,而不是統一語言。

    反觀拼音文字呢!

    拼音文字一般都產生於部落或者城邦國家,人口都不多,面積也不大,語言不用有意的去搞統一,也是天然統一的。

    他們還總是四處遷移,不象中國從很早開始就是定居的農耕社會了,非常容易儲存得住文字。

    一開始,這些部落或者城邦也一定是使用象形文字的,這可以從四大古文明全是象形文字這一點去證明。

    在古代,一個社會中能寫字的人一定非常少,那些遊牧部落或者城邦國家總是四處遷移,成天的打仗,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會丟失寫著字的竹木簡、羊皮紙和動物骨頭,也會非常容易失去會寫字會讀字的人才,也就丟失了文字。

    然後某一天,這個部落或者城邦國家又強大了起來,需要寫點什麼東西的時候!

    怎麼辦呢?

    就需要重新發明文字了,這時候,發明文字當然按照人們的日常語言來創造文字了,而不必要從頭開始畫圖創字,因為方便快捷嘛!反正他們的語言也是統一的。

    於是有了“拼音文字”,顧名思義,拼音拼音,拼的就是語音呀!

    在西方,比如希臘文字。

    在東方,比如成傑思汗發明蒙古文,桑布扎發明藏文,吉備真備用漢字偏旁創片假名,空海用漢字行書體創造平假名,世宗發明韓文。

    而,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秦始皇之前,象形文字從來也沒被丟失過!語言從來也沒有被統一過。

    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秦始皇之前,拼音文字從來也沒有被創造出來過。

    一開始就強調過了,中國太大了,尤其作為政治體他成熟的太早了,秦始皇的政治力量沒有能力去統一人們的語言。

    只好退而求其次,統一人們的文字了。

    統一語言這種事情,要兩千年後的推廣普通話運動才開始。

  • 3 # 犢眼看天下

    首先,這個提問就有問題,象形只是漢字造字四法(象形、指示、會意、形聲)之一,這四法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充分體現,經過金文、籀文到秦時的小篆,只是字形和筆畫的演變,但其表意表音的特點沒有變化。

    為什麼中國(中原地區)沒有出現拼音文字?這和我們語言有關,因為我們的語言基本上都是單音節,一個音節對應一個漢字,也就表達一個獨立的意思(早期的漢字都是獨字成詞),這種文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功能遠強於只能表音的拼音文字,所以我們的祖先不是想不到拼音,而是沒有必要。而其他地區的語言基本上都是多音節詞,也就是光發一個音表達不了完整的意思,這才需要多個字母組合成一個單詞來表達,和漢字單字即單詞完全不能比。

    再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各國的文字雖然同一個字字形有差異,但是都是同根同源,所用的造字方法及讀音字意是一樣的,只是在各國流傳的過程形成了差別。秦始皇(李斯)所做的工作是將這些字規範化,讓它們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再有就是簡化,使漢字更便於書寫。這時毛筆已經出現,與之前在金石上刻畫出來漢字不同,小篆筆畫中的曲線比較多。再往後出現的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都是為了便於書寫和傳播,在書寫方式上進行的改進。

  • 4 # 憂傷格格

    中國漢語和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不同,漢語具有“語言”一維線性功能和“文字”二維平面功能,漢字中字“義”由二維平面表意文字“形”和一維線性表文字“聲”構成表達,是三維立體資訊語言,以“形”表文字義,以“聲”說言語聲。這是漢語與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不同獨具的優勢特點,也因此成就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延綿不斷的一個根本原因。

    正因為漢字是表形文字, 並且在過去2000多年時間裡一直保持穩定,沒有因為讀音的不同而改變其形,中華大地上雖有不同的方言,也不影響華人之的溝通。即使在百多年前東亞地區,如北韓、日本、越南等國大量使用漢字,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但都可以透過寫字而彼此交流。

    學會漢字常用字就3500個,就能掌握近千萬的詞,足以無障礙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漢字的組詞能力極強,資訊量極大,兩個字三個字隨意組合就能給一個新事物命名,然後很容易就能被認知並記住。

    同樣是文字,拉丁文的英語詞彙量已有一百多萬,普通人幾輩子也記不完。據紐約時報統計,英語每年都會有一萬到兩萬新詞彙產生。由於詞彙量的原因,英語國家真的是隔行如隔山,不少西方人連常用的度量衡之間的換算都做不到。

    而漢語和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不同,漢語具有“語言”一維線性功能和“文字”二維平面功能,漢字中字“義”由二維平面表意文字“形”和一維線性表文字“聲”構成表達,是三維立體資訊語言,以“形”表文字義,以“聲”說言語聲。這是漢語與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不同獨具的優勢特點,也因此成就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延綿不斷的一個根本原因。

  • 5 # 海天雅士

    中國漢語和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不同,漢語具有“語言”一維線性功能和“文字”二維平面功能,漢字中字“義”由二維平面表意文字“形”和一維線性表文字“聲”構成表達,是三維立體資訊語言,以“形”表文字義,以“聲”說言語聲。這是漢語與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不同獨具的優勢特點,也因此成就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延綿不斷的一個根本原因。

    正因為漢字是表形文字, 並且在過去2000多年時間裡一直保持穩定,沒有因為讀音的不同而改變其形,中華大地上雖有不同的方言,也不影響華人之的溝通。即使在百多年前東亞地區,如北韓、日本、越南等國大量使用漢字,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但都可以透過寫字而彼此交流。

    學會漢字常用字就3500個,就能掌握近千萬的詞,足以無障礙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漢字的組詞能力極強,資訊量極大,兩個字三個字隨意組合就能給一個新事物命名,然後很容易就能被認知並記住。

    同樣是文字,拉丁文的英語詞彙量已有一百多萬,普通人幾輩子也記不完。據紐約時報統計,英語每年都會有一萬到兩萬新詞彙產生。由於詞彙量的原因,英語國家真的是隔行如隔山,不少西方人連常用的度量衡之間的換算都做不到。

    而漢語和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不同,漢語具有“語言”一維線性功能和“文字”二維平面功能,漢字中字“義”由二維平面表意文字“形”和一維線性表文字“聲”構成表達,是三維立體資訊語言,以“形”表文字義,以“聲”說言語聲。這是漢語與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不同獨具的優勢特點,也因此成就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延綿不斷的一個根本原因。

  • 6 # 史道驛站x

    漢字也稱方塊字,據說最早是由黃帝時期的倉頡創造的,因此有倉頡造字一說,倉頡也就成了中國文字的祖師爺。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為了記錄曆法、神諭以及當時的生活狀況,倉頡採用了一些符號來記錄,這就是文字的起源,關於倉頡具體創造了哪些文字,今天的我們也不得而知,畢竟倉頡離現在已經有5000多年了。

    中國文字如果要追蹤溯源的話,我們一般都會認可是從商代的甲骨文開始,甲骨文有了系統的文字體系,我們因此也經常說人類文明是從有文字記錄開始的,有了文字就記錄,就有據可查,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是楷書,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的。

    文字演變出現了兩個蛻變的階段,簡單說也就是古漢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第一個階段始於商代,終結於秦代,這個階段的代表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第二個階段始於漢代,一直延續至今,這個階段的代表文字包括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這兩個階段的分水嶺,是從小篆到隸書。

    在這裡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不同文字的歷史背景和特點,以及它們演變的過程。

    1、甲骨文

    甲骨文是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安陽地區,安陽是商代的殷都,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甲骨文記錄的內容大多與占卜有關,距今3000多年,由於文字是用刀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因此筆畫基本為直線,粗細均勻,立體感很強,象形圖畫的痕跡明顯,生動易記。

    2、金文

    金文主要是指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金文在商代末期至秦滅六國期間都有使用,歷經800多年,大概有三千多個字,後人研究識別的達兩千多個字。以象形為主,字型筆畫平直。

    3、大篆

    大篆出現在西周後期,大篆有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線條開始變得均勻柔和,不再雜亂。二是字型更加規範,結構整齊有序,慢慢的脫離圖畫形狀,有了方塊字的雛形,大篆上承金文,下啟小篆。

    4、小篆

    秦始皇滅六國後,為了政令釋出方便,推行了‘’書同文‘’,由丞相李斯負責實施,在大篆的基礎上,對文字進行一系列的簡化和規範,統一了文字,這種統一的文字就是小篆,小篆也成了透過政治手段,變為最合法的文字,因此說小篆在文字的演變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5、隸書、草書、行書

    隸書最早出現在戰國晚期,漢朝廣泛使用,相對於小篆,隸書線條更為平直,字型顯得更加簡潔,象形程度大大降低。

    草書源於漢代,草書是從隸書衍生而來的藝術品,正式場合使用較少,主要用於通訊和6、書法。

    行書出現在東漢晚期,它沒有楷書正規,又比草書好認,寫起來也比較容易。

    7、楷書

    楷書我們也把它叫做‘’正楷‘’,一聽名字就知道他的正式身份,它出現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它出現後,一直沿用至今。楷書字形方正,一筆一劃都清晰明朗,書寫和識別都很方便。

    說完了文字的歷史,我們還是回到問答上來,為什麼秦始皇統一的文字還是象形文字?

    秦朝在統一文字前,使用的文字是大篆,其它六國用的文字,雖說也有用大篆的,但也有用金文的,而且基本上都是象形文字,各國文字也是各有特徵,同一個字寫出來也是千差萬別,相互之間識別難度大。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也認識到這個問題,於是秦始皇來一個偉大之舉,統一文字。丞相李斯就是在大篆的基礎上,對文字進行了改造,大篆本來就是象形文字,改造後的小篆自然也無法脫離象形的影子。

    說到拼音,那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在秦朝根本沒有拼音這個東西。李斯再聰明也沒有辦法給文字註上拼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後,如果對方父母老是干涉你們的生活和工作,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