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提這個問題和大家分享我一個對於姜維的想法:他帶領大軍遠離蜀都並且通敵直接導致蜀國滅亡,因為他本是魏國人也對蜀國沒感情。歡迎討論。請依據史實討論別拿三國演義說事
6
回覆列表
  • 1 # 市井講史

    但這裡“除黃皓”和“制姜維”應該是兩個層面的意思:黃皓是蜀漢後期亂政的重要宦官,是他從內部瓦解和排斥了蜀漢本就已凋零的人才網,削弱了蜀漢的力量,所以應該除掉;姜維是蜀漢後期唯一有能力阻擋曹魏的軍事將領,但諸葛瞻說“不能制他”,應該主要指沒能阻止他多次舉兵伐魏,空耗國力。所以,他說的姜維和黃皓在這裡應是兩回事。

    黃皓對蜀漢後期國家發展起的作品用很壞,這主要是因為他能左右皇帝劉禪的想法,而且他還是一個有政治野心的小人。像諸葛瞻這樣前丞相諸葛亮的兒子,現皇帝劉禪的姑爺最後都遭到黃皓排擠和打壓,另外連大將軍姜維都害怕被黃皓加害而躲在外面屯兵,不敢輕易回成都,這足可見黃皓對蜀漢後期國家政局的壞影響有多大,對蜀漢政權不能吸引人才起到的壞作用有多大!所以有人將蜀漢滅亡的責任扣到他頭上,說“蜀漢亡於黃皓”也不是一點依據都沒有。

    姜維在蜀漢後期對國家的發展應該說是正反作用都有,首先他對蜀漢的忠誠度是沒問題的,其次他的軍事能力也是比較出色的。但姜維被一些人詬病的是他掌兵權後,主導對曹魏進行了多次無效的北伐行動,使蜀漢國力虛耗。但現在看他始終抓著兵權不放,並數次主導北伐可能也是無奈和自保的手段,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手中的兵權更穩固,才能不被黃皓等輕易加害。

    其實,總的來看,蜀漢後期的困局主要責任還在劉禪身上,是他不能正確用人和主導國家發展,所以才使蜀漢越走路越窄,而在鄧艾數千疲兵殺到眼前時,他頓時全無應對之策,只好投降了之。所以,諸葛瞻在“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之前應再加一句“上不能佐皇帝”才更恰當!(文/講史論教)

  • 2 # 江左

    第一個問題,諸葛瞻臨死前說過“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這句話嗎?為此作者君專門查詢資料進行考證,發現無論是正史的《三國志》還是小說《三國演義》中都沒有提到過這句話,最後查實這句話的實際出處是寫於唐代的《元和郡縣圖志》,在該書第三十一卷 劍南道上一篇中記載其全文是“鄧艾平蜀京觀,在縣北三十三里。艾以景元四年徵蜀,大破諸葛瞻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進屯綿竹,埋人腳而戰。”父子死焉。”

    由於蜀國無史,《三國志》的《蜀書》部分是陳壽自行採集,難免有諸多遺漏。成書於明初的《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並沒有完全嚴格的參照正史。《元和郡縣圖志》是一本地理志,考察的是山川物產,可畢竟是一本官辦刊物,書中記載的內容可信度較高,也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所以作者君認為既然古人都相信有這句話了,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信呢

    第二個問題,如何評價黃皓姜維對蜀國滅亡的責任?這個我們來慢慢分析。

    第一,自古以來建立在四川的政權都逃不過被建立在中原地區或者是江東地區的政權兼併的命運,這與古代巴蜀地區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經濟落後都是有著直接的關係。而蜀漢政權相對於在它之前西漢末的公孫述政權、在它之後的成漢政權、前蜀政權和後蜀政權都要活得久一些,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第二,雖然硬體太差,不過被滅政權的當權派不可能一點責任也沒有。黃皓做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佞臣,對蜀漢的滅亡無疑要負一定的責任,但毫無疑問的,肯定沒有蜀後主劉禪的責任大。做為一名皇帝,劉禪當得也太走心了一些。

    第三,姜維官居蜀國大將軍,蜀亡之時,率領孤軍與數倍敵軍奮戰,劉禪投降之後,忍辱負重,最終與國同亡。上不負諸葛武侯知遇之恩,下不負劉後主委任之命,只可惜時不與之,蜀漢亡國他又需要負什麼責任。難道說南宋亡國,文天祥、陸秀夫要負責任?唐朝亡國,張巡、顏真卿要負責任?

  • 3 # 廣州吳三省

    歷代醒猛的皇帝都會把廟堂的事與宮裡的人嚴格的區分開,決不允許宮裡服侍自己的人指染到政治。甚至以祖宗成法、制定律規、打面石碑永久擺在顯眼的地方等方式方法告誡後代:閹人不得干政。

    閹人最接近於皇帝。對皇帝的一舉一動見之親眼,知之真切,擁有了廟堂上的臣工難以擁有的資源。勢必成為一些難以接近皇帝的人所畏懼,也是一些希望結交的臣工所爭取的人。清醒的皇帝必定知曉其中的利益關係。可憐劉禪並非清醒的皇帝。

    曾經詳細閱讀過《三國志·蜀後主傳》的讀者朋友,大概可以瞭解劉禪這個人。劉禪天賦不過中人,性情中庸溫和,壞人或者能人都談不上。後世有句俗語“扶不上牆的泥巴”專用於劉禪,其實劉禪也不是一個傻不拉幾的人。只是在蜀漢最需要一位英主的時候讓一般的劉禪佔了那個位置。

    歷史上的許多現象真的很難說得清楚。所以只能用一句老話來說明蜀漢的那個時候,“氣數已盡了”。姜維曾力諫劉禪遠離黃皓,劉禪對姜維說:黃皓無非只是一個小人物。就沒有聽從姜維的勸誡。姜維就此害怕了起來,帶兵去甘肅練兵和屯田,之後再也沒有回到成都了。

    劉禪講的話也沒錯,在他眼裡黃皓是個小人物。他沒法搞明白,被皇帝寵幸的小人物不當大人物都很難。黃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能壞事的人,就偏偏這麼一個人是最接近劉禪的。黃皓的美好的春天能不來臨了嗎?黃皓肯定是撓到了劉禪身上最癢癢的神經,所以劉禪很寵信他。

    後來,黃皓能夠饞害忠良,危害蜀漢,沒有平庸的劉禪使之然肯定是沒有的。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兵敗時做了深刻地自我檢討:“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其實,也並非全是諸葛瞻的錯。劉禪寵幸,也不是諸葛瞻想除掉就可以除掉的。

    魏將鄧艾進入蜀地以後,聽說黃皓奸詐陰險,就將他收押監禁,定期處決。黃皓很會來事(不會來事就不是黃皓了),賄賂了鄧艾身邊的人,得以免死。蜀國滅亡後,司馬昭聽說了黃皓禍國殃民的光輝事蹟,就將他凌遲處死。

    看來,只有明主才能清醒地分開幫忙的人和幫閒的人,不加混淆。也只有明主才能杜絕黃皓這樣的閹人。劉禪肯定不是一代明主,更不是一代英主。漢蜀走向滅亡,黃皓應該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4 # 歷史笑春風

    在蜀漢的歷史上,姜維是最後一位大將軍。他在費禕的時期,就矢志北伐,多次率領軍隊襲擾曹魏。在費禕死後,姜維在掌握軍權後,就按照他的意願,開始了對曹魏的大規模進攻。他發動的攻擊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也給了曹魏沉重的打擊。直到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施展詐降計,想恢復蜀漢政權。因為種種原因,姜維沒有如願,自己也死於亂軍之中。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他從小聰明伶俐,長大後娶了劉禪的公主。當時的蜀漢百姓,出於對諸葛亮的敬仰,愛屋及烏,對他稱譽有加。在曹魏的滅蜀之戰中,姜維的主力被鍾會牽制在劍閣一線,鄧艾乘機率領軍隊偷渡陰平,襲取江油,兵鋒直指成都。蜀漢君臣只得起用諸葛瞻,讓他率領蜀漢最後的主力去迎擊鄧艾,希望他能夠力挽狂瀾。

    可是諸葛瞻優柔寡斷,在率領軍隊到達涪城後就不進軍了。當時他手下的黃崇建議他趕快進軍,依據險阻擋住鄧艾,不能讓鄧艾進到平原地帶。可是諸葛瞻就是不動,以至於黃崇急得落淚。鄧艾則乘此機會,長驅直入,打敗了諸葛瞻的前鋒。隨後,雙方在綿竹進行決戰,諸葛瞻雖然和鄧艾殊死作戰,最終還是戰敗。諸葛瞻父子和黃崇等人都戰死沙場。

    在《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了一件事,那就是諸葛瞻在戰敗之際,對他人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那麼,諸葛瞻在最後的時刻,對於導致戰敗的原因,沒有佔領江油依託險阻抗擊敵人感到悔恨,可為什麼要對黃皓和姜維有如此大的冤仇呢?黃皓亂政,除之有名,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矢志北伐,為什麼諸葛瞻還要這樣對待他呢?

    我們首先從正史上查詢不到這件事,在正史上,只是記載有諸葛瞻兒子諸葛尚說的話,當時諸葛尚嘆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使敗國殄民,用生何為。”諸葛尚說完這話後就衝入敵陣戰死了。從諸葛尚的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父子主要的矛頭還是針對黃皓的,並沒有說到姜維身上。

    在蔣琬、費禕死後,劉禪逐漸親政。可是,劉禪在親政後,由於沒有了正直大臣的強有力監督,他就逐漸走上了歪路。其中任用奸佞小人黃皓就是劉禪最大的錯誤。黃皓是劉禪身邊的宦官,在得到劉禪的寵信後,他開始插手朝政,把蜀漢政權搞得烏煙瘴氣。

    當時,吳國的使者薛珝在回國後評價自己在蜀漢的見聞時說,“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黃皓對蜀漢政權的危害了。

    更有甚者,黃皓與姜維不和,他還想為他的黨羽謀取大將軍的職位。姜維在得知後想要除掉黃皓不果,只得率領蜀軍主力到沓中種麥屯田避禍,讓開了漢中的防禦大門。當姜維得知曹魏將要發動滅蜀之戰的時候,專門向劉禪發出了警告,想要劉禪趕快加強漢中的防守。可這件事被黃皓壓下了,他蠱惑劉禪說曹魏沒有能力攻破漢中防線。就這樣,黃皓的胡作非為,貽誤了戰機,是蜀漢滅亡的一個原因。諸葛瞻父子出於對蜀漢政權滅亡的痛惜,當然恨不得斬了黃皓不可。

    那麼正史上沒有記載諸葛瞻說的外製姜維這句話,歷史上就沒有這件事嗎?我們從歷史上的史實來看,這件事是很可能存在的。在景耀五年,諸葛瞻和董厥一起上表劉禪彈劾姜維,認為姜維好戰無功,國內疲敝,要奪姜維的兵權,讓閆宇來接替姜維。如果是這樣,諸葛瞻對姜維的反感還是很嚴重的。

    那麼,姜維北伐是諸葛亮的遺願,作為蜀漢的忠臣,諸葛亮的嫡子,諸葛瞻為什麼對姜維如此反感呢?這主要還是出於大家對姜維個人能力的評價。在《三國志》中,對姜維的評價是這個人粗有文武,能力一般。我們看費禕的言語,就知道他對姜維的看法。當時費禕在阻止姜維北伐的時候,就指出諸葛亮尚且不能北伐成功,我們就更不如諸葛亮,沒有北伐成功的希望。所以,我們謹守社稷,等待將來有能力的人出現繼續北伐。

    從費禕的言語中,他根本就不認可姜維的能力。但是,姜維對自己的能力並不是這麼看的。他不管能不能北伐成功,反正是要北伐的。在北伐初期,姜維還取得了一些勝利。可是到了後期,姜維連一次勝仗都打不成。就這樣,姜維率領越打越少的軍隊,為了北伐而北伐,依然不停的對曹魏發動沒有希望的進攻。就這樣,姜維耗盡了蜀漢的軍力、人力、物力,將蜀漢拖入了滅亡的深淵。

    諸葛瞻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姜維這樣胡作非為。他想要制止姜維,可惜力不從心。蜀漢在魏延死後,內訌中損失了所有的有進攻能力的將領,只得依靠姜維這樣水平的將領。劉禪在軍事上也只能依靠姜維,最後也沒有撤換姜維。

    所以說,諸葛瞻把整個蜀漢滅亡的原因歸結為黃皓弄權於內,姜維窮兵黷武於外。這也是符合當時蜀漢的實際情況的。再加上姜維改變漢中的防禦措施,開門揖盜,讓敵人輕易突破了秦嶺天險,直接打到蜀漢腹地。這一切,更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諸葛瞻想要改變這種情況,為此,他不惜先任用黃皓的親信閆宇去代替姜維。雖然這樣一來可以暫時停止姜維的北伐,可也無異於飲鴆止渴。其實,當時蜀漢的局勢已經如同薛珝所說的,大廈將傾,非一木能支。這樣,諸葛瞻只得在臨死前,懷著對黃皓、姜維的怨恨而戰死了。

  • 5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諸葛瞻在臨死時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此話道出了蜀漢政權滅亡的原因。一是自己有責任。身為蜀漢的重臣,既沒有除掉黃皓這個禍國宦官,也沒有控制住姜維的頻繁北伐,致使蜀漢滅亡,這是諸葛瞻的自責。二是黃皓弄權,是蜀漢滅亡的主要原因。黃皓身為宦官,不做正事,結黨營私,把持朝政,陷害異己,一天到晚哄劉禪開心,把整個朝庭被弄得烏煙瘴氣,使劉禪貪圖享樂,荒廢朝政,害了國家,害了人民。實質上,這裡隱含著對後主劉禪的指責,身為君主,親佞遠賢,荒廢國事,甘當亡國之君,怎能不令人痛心。三是指責姜維,頻繁北伐,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導致蜀漢滅亡。這個指責不是完全正確的,姜維對蜀漢的忠誠是不可懷疑的,之因為有姜維的頻繁北伐,才使劉禪的政權延續幾十年,蜀漢朝中的一些重臣,總認為姜維是魏國的降將,對姜維始終有懷疑的心理,因此每次北伐,人力財力都限制,黃皓及其死黨從中打攪,陷害姜維。如果說蜀國滅亡姜維有責任,那就是姜維防守不嚴,給鄧艾偷襲成都以可乘之機。這三個方面的原因,黃皓弄權是蜀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人們常說,司馬炎滅蜀,要殺黃皓。可見黃皓是蜀國滅亡的罪人。諸葛瞻、姜維有過失,和黃皓比起來,那小多了,實際上,從夷陵之戰開始,蜀國就一步步走下坡路了,蜀國的滅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 6 # 信陵小司徒

    (一)慘敗綿竹 父子殉國

    蜀漢景耀六年、曹魏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十一月,曹魏滅蜀之戰已然展開三個多月,此時,曹魏西路徵西將軍鄧艾,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蜀漢大將軍姜維、左右車騎將軍廖化、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率領蜀軍主力五六萬人與魏鎮西將軍鍾會相持於劍閣之時,魏徵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一路攻破江油,兵峰直指涪縣、綿竹一帶。

    此時,蜀漢集團雖然大驚,可是尚不乏抵抗之志,諸葛亮之子衛將軍諸葛瞻率領其子諸葛尚以及張飛之孫尚書張遵、黃權之子尚書郎黃崇、李恢的侄子羽林右部督李球前往涪縣、綿竹一帶,抵抗鄧艾。

    此時,諸葛瞻猶豫不決,在涪縣一帶盤桓不前,尚書郎黃崇多次勸諫諸葛瞻要搶佔險要地勢,據險防守,一旦魏軍三萬餘人進入平原地區,那時候他們將無險可守,更為被動,可是最終,哪怕黃崇失聲痛哭,諸葛瞻也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果然,鄧艾長驅直入,蜀軍先鋒潰敗,諸葛瞻被迫退保綿竹,此時,鄧艾派遣使者送信給諸葛瞻說道:

    “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

    諸葛瞻大怒著說道:

    “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

    於是,諸葛瞻斬殺鄧艾使者,率軍與魏軍決死一戰,最終,諸葛瞻並黃崇、張遵、李球全部戰死殉國,其子諸葛尚嘆息著說道:

    “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而沒有提早斬除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

    最終,諸葛尚自然也是戰歿沙場,蜀漢最後一批蜀二代、三代,最終以這樣的方式,報效了自己的國家!

    而在這裡,不管是諸葛瞻還是其子諸葛尚,都提到了黃皓與姜維,於諸葛瞻來說,提到對內不能除掉黃皓,對外不能制衡姜維,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二)內無轄制 外無制約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蜀漢的權力結構,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其時,大司馬蔣琬掌管總體軍政,大將軍領益州刺史費禕也是掌管著軍政之權與蔣琬相互牽制。

    而侍中董允則以侍中守尚書令,管理禁宮之內以及朝政之事,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延熙九年(公元246年),這一年,大司馬蔣琬、侍中董允的相繼去世,留下了一個大將軍費禕,逐漸的受制於皇帝劉禪。

    因為,此時劉禪的權力進一步得到解放,董允在世的時候,每每匡正劉禪,禁宮之內的妃子人數,都在董允的管轄範圍,所以,劉禪是很怨恨董允的,而彼時,由於劉禪逐漸渴望權力,宦官黃皓,便是應時而出。

    可是,此時由於董允尚且在世,每每訓斥黃皓,礙於董允的威勢,黃皓始終不敢為非作歹,彼時他的後臺劉禪也不是很硬朗,所以,截止董允去世時,黃皓不過是一個黃門丞而已。

    可是,蔣琬、董允相繼去世後,局面發生改變了,彼時大將軍費禕沒有開府治事的權力爾一直尋求開府治事,朝政雖然掌管在費禕的手裡,但是費禕的職權進一步被逐漸壯大的劉禪的皇權所轄制,不給費禕開府治事的權力便是重要的表現。

    而此時,一個關鍵人物的登場,再次給予了黃皓干政的機會,那就是接替董允擔任侍中的陳祗,陳祗此人,身為蜀漢的尚書令,很有能力,但是歷來評價不是很好,因為此人雖然有才,卻是相當的會做官,或者說,很是圓滑,誰都不得罪。

    陳祗一方面聯結大將軍費禕,一方面為了徵求皇帝的支援,而與黃皓互為表裡,從這以後,黃皓才真正有了機會參與朝政。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遇刺,此後兩年內,蜀漢沒有設定大將軍,只是以衛將軍姜維都督中外諸軍事,朝政實際上落到了尚書令領侍中陳祗的手裡。

    但是,陳祗在世的時候,雖然與黃皓互為表裡,可是朝政控制的還算不錯,不僅劉禪、黃皓對他滿意,後來逐漸升遷為大將軍的姜維也是很感謝陳祗對自己北伐的支援,所以此時,黃皓雖然權勢上升,但是陳祗尚且能夠轄制。

    (三)一朝得道 無所匡正

    可是,景耀元年(公元258年)九月,蜀漢朝政再次出現了轉變,因為能夠在朝內製衡黃皓的陳祗病逝,此後,黃皓直接升任為中常侍、奉車都尉。

    此時,大將軍姜維身在外邊帶軍,且從延熙末期開始,大將軍姜維幾乎不參與朝政,致使尚書令陳祗的職權實際要大於姜維,而此時,接替尚書令陳祗的樊建雖然不屑於與黃皓交往,卻也無法制止黃皓。

    因此,黃皓的權勢日漸加重,甚至因為劉禪的弟弟劉永憎恨黃皓,便被黃皓進讒言,使得劉永許多年不能朝見劉禪,看到這樣的一幕,大臣們紛紛依附於黃皓。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諸葛瞻從軍師將軍升任為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可是此時,黃皓的權勢更甚於當年,諸葛瞻雖然掌管朝政,可是卻並沒有也根本沒辦法制約黃皓,使得蜀漢裡的投降派日漸抬頭,難以制止。

    而彼時,姜維依舊率軍在外,朝政方面,儘管他是大將軍,卻也是無暇過問,諸葛瞻對此也是沒有匡救之策。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十月,姜維第六次出兵伐魏,慘敗於侯和,此時,姜維才反應過來黃皓的肆意干政可能會造成禍端,於是姜維直接請求劉禪誅殺黃皓,卻不成想,劉禪只是讓黃皓向姜維道歉。

    而此時,大將軍姜維深感恐懼,因為朝中幾乎都附和黃皓,且劉禪明顯的支援黃皓,所以,姜維乾脆不回成都,率領四五萬蜀軍主力,遠赴沓中,名為屯田,實為擁兵避禍。

    而此時,諸葛瞻因為反對姜維的連年北伐,黃皓也因為忌憚、怨恨姜維,因此,兩人竟然在此刻達成了默契,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一右大將軍閻宇,來代替姜維。

    此時的諸葛瞻,已經不能說是無所匡救,應該是助紂為虐、昏招跌出了,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夏秋之際,姜維便是得到了鍾會治兵關中的訊息,於是上書劉禪,請求調兵遣將,早做準備。

    可是,黃皓卻以鬼神巫術來迷惑劉禪以及群臣,包括諸葛瞻在內,也都認為,蜀道艱險,魏軍來了,也是無功而返,有什麼可怕的?

    就這樣,一直到了諸葛瞻敗死綿竹,所以,不難看出,從諸葛瞻執掌朝廷政務的兩年多的時間裡,他既沒有壓制黃皓,更沒有控制住蜀漢朝臣的心理,使得譙周等人公然散佈亡國論的時候,滿朝大臣,竟然無一人反抗。

    此外,諸葛瞻自然也沒有好好地與大將軍姜維進行合作,導致蜀漢軍政分家、各自為戰、互相猜忌、最終影響了國家大事。

    所以說,蜀漢的滅亡,黃皓有罪、姜維有責、諸葛瞻也有著重任,雖然蜀漢的最終滅亡,有著多方面的因素,可是人為因素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故而,諸葛瞻才會說出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這樣的話,也就不難理解了。

  • 7 # 老薑聰蒜

    唉,諸葛瞻臨死前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沒有。《三國志》沒有記載,《三國演義》也沒有《三國演義》是這樣說的,鄧艾令眾兵射諸葛瞻,諸葛亮中箭,臨死前大呼一聲:“吾力竭矣。當以一死報國”,然後就自殺了。

    這句話應是後人偽造的,這口氣應是劉禪亡國後的口氣。為什麼這樣說呢?能做到除黃皓,制姜維的,只有劉禪一個人,想做到而沒有做到,後悔了,也只有劉禪一個人。說白了,蜀國是你劉禪的,跟其它人沒半點關係,這也是劉禪手下大臣勸劉禪投降的原因。反正投降了,不影響我們做官,我們依舊吃香喝辣的。

    內不能除黃皓,劉禪感受深,聽他的話,請什麼神婆保平安,姜維寫信給他,注意魏國突襲,他也不信。他一味相信有天兵天將幫他守城。

    外不能制姜維。劉禪也感受很深,就是姜維總是以先主劉備的話來壓自己,“匡扶漢室為己任。”所以,時時討伐篡位的曹魏和政權。搞得那些當官的,還有鄉紳土豪,個個心裡不爽,想好好地睡個安穩覺也不行。所以,鄧艾的一萬大軍一到,他們就逼我投降,這些都是的姜維折騰的。

    更主要的是你姜維說避禍就離我而去,都城十萬大軍也沒給安排個大將守一守,你姜維太自私了。我劉禪是個不講禮的皇上嗎?我坐位幾十年也沒殺過誰。你避禍也就算了,把大將都帶走了,我沒辦法,就啟用了武侯的兒子,他哪會帶兵打仗,這是趕鴨子上架。所以,寡人的江山完了,還被後世稱為扶不起的阿斗。

  • 8 # 狐狸晨曦

    蜀漢滅亡的直接罪人,當然不止宦官黃皓一人,也不止是信用黃皓的皇帝劉禪。畢竟蜀漢是劉備和諸葛亮建立的,復古西漢“儒表法裡”體制的古典軍國主義國家,從來不是東漢和晚唐,區區一個宦官絕沒有那麼大的能量,也無法從根本上左右天下大勢。

    諸葛亮受命託孤後,總攬大權,對劉禪抱有很高的期望,不止是希望他做一個祭由寡人”的禮儀天子,而是希望劉禪成為自己和劉備復興漢室事業的真正繼承人。因此,他才對劉禪嚴格要求,勉勵他夙興夜寐,嚴於律己。

    而當諸葛亮大軍北伐之時,叮囑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相府和皇宮俱為一體,獎懲功過,不宜因親疏有所區別),又特意安排了“秉心公亮,義形於色”的賢臣董允,受命統帥宮中宿衛,對劉禪嚴加管束。

    蜀漢侍中:董允

    劉禪身為天子,皇后和妃嬪加起來僅僅十二人。他想擴張後宮,還被董允嚴辭回絕。他別說在朝堂上,做不了如秦始皇、漢武帝那般Regal甚重的集權帝皇,甚至在自己後宮,也不能一手遮天任意妄為。

    劉禪和張皇后

    因此劉禪雖不敢、不願因此嫉恨諸葛亮,但被黃皓這樣擅長阿諛奉承的小人趁虛而入,得其信任,也是人之常情。

    董允在世時,一直刻意壓制黃皓,使之不得升遷要職,難以為禍。劉禪連自己的親信也不能擢升,當然對董允潛藏深刻不滿。董允死後,陳祗接任侍中、尚書令的職務。他以為“堵不如疏”,刻意與黃皓交好,內外勾結,因此得到了劉禪的充分信重,藉此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尚書令:陳祗

    當時,大將軍姜維身為“羈旅託國”的曹魏降臣,卻又手握重兵,位極人臣,被劉禪委以軍國重任,因此人緣一直不佳,許多蜀漢重臣對他皆有疑慮。身處嫌疑之地、朝中政敵眾多的姜維,甚至在府中豢養了大批唯命是從的“死士”(“陰養死士”),此等做派,正和北邊的司馬懿、司馬師父子類同。

    蜀漢大將軍:姜維

    段谷之戰,姜維被鄧艾打得大敗,部屬星散流離,死傷數萬人。侯和之戰,姜維率軍反攻,又再次失利,未達到戰略目的。

    蜀漢滿朝文武,無論重臣如諸葛瞻、董厥;還是元老宿將如張翼、廖化,皆對姜維屢次北伐無功,“軍旅數出,百姓彫瘁”“好戰無功,國內疲弊”甚為不滿。

    此時的姜維,之所以沒有和興勢之戰失敗的曹爽,新城之戰失敗的諸葛恪那樣,也因此被各方政敵反攻倒算,下臺甚至喪命,便是因為文臣之首陳祗,以及陳祗背後的皇帝劉禪,同樣也是姜維的最大支持者。蜀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譙周做《仇國論》,欲徹底將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方略否定,正是陳祗挺身而出,與之爭辯,將其駁倒。

    公元258年,陳祗病逝後,劉禪為之痛惜流涕,整個蜀漢朝堂也失去了能彌合各方矛盾的中間人。

    黃皓終於得以操弄中樞權柄,離間皇族和百官,在其讒言下,劉禪的弟弟,甘陵王劉永十餘年不得朝見,名將羅憲與之不和,被貶為巴東太守。

    如此竊奪朝權的宦官,當然是所有朝臣和士人的死敵,因此不管是北伐派如姜維、還是休兵派如諸葛瞻,他們不論彼此政見有多少分歧,在誅殺黃皓這點都是志同道合,誓欲除之。

    在劉禪的眼中,黃皓卻只是個自己隨時可以如螞蟻一般拈死的“趨避小臣”,姜維請求誅殺黃皓的表章,不但是小題大做,也嚴重冒犯自己的帝皇威嚴,才會斷然回絕。此事的惡果是讓蜀漢朝堂的激烈矛盾公開化,彼此已註定是你死我活。從此在黃皓的刻意欺瞞下,後主劉禪被“隔絕內外”,只能聽到黃皓想讓他聽到的聲音。

    劉禪和黃皓

    姜維求殺黃皓不得,率領蜀軍精銳遠至沓中,屯田避禍,間接促成了魏國決定大軍南伐。姜維又自作聰明變更從魏延起沿用了幾十年的的漢中防禦部署,更讓戰略要地漢中丟失,蜀漢門戶大開。他提出「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的表章,黃皓卻因為銜恨姜維,迷信鬼巫,竟因私廢公,將此表章直接壓下,對劉禪隱瞞。

    因此,鄧艾精兵偷渡陰平小路時,蜀漢上下才回猝不及防。諸葛瞻率領留守軍隊倉促應戰,卻在綿竹之戰一戰敗死,蜀漢的機動軍隊已經損失殆盡。成都城所謂剩下的數萬兵馬,是一群只有紙面意義的老弱病殘,怎能對抗鄧艾剛剛大勝的百戰雄師?

    而姜維所部數萬人馬雖然星夜馳援,卻被鍾會十餘萬大軍窮追不捨,就算劉禪能神武天縱,堅守成都到姜維及時趕到,想迎戰合計二十餘萬的兩路魏軍,前景同樣凶多吉少。因此,劉禪才會絕望投降。姜維聞訊,拔劍斷石,痛哭啼血。

    老年姜維

    在朝堂眾臣群起抵制下,劉禪堅持信任了黃皓這個小人幾十年,晚年更令此人掌握了中樞機要大權,以至於被“隔絕內外”,確實對蜀漢亡國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也是他在位期間的最大錯失。

    難怪無論蜀漢重臣如姜維、諸葛瞻,還是蜀漢故臣如陳壽、李密,均視黃皓此人為蜀漢亡國的罪魁禍首,也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後世眾多論者。

    然而,秉承陳壽《三國志》一脈相承的傳統史家說法,將蜀漢亡國的罪責推給黃皓這麼一個奸佞小人,固然是大快人心,卻也流於表面。率領精銳兵馬遠離主戰場去屯田,又更改漢中防禦部署的姜維;帶領留守兵馬縱兵浪戰、全軍覆沒的諸葛瞻,同樣負有相當責任,只是他們壯烈殉國,成了忠臣烈士,才獲得在傳統觀念不被批判的豁免權。

    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可以說從關羽丟失荊襄、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兩戰合計近十萬大軍以及大批良將的損失,就已註定了它偏安一隅,兵寡力微,先天不足。

    以諸葛亮之曠世奇才,十年北伐,耗盡心力亦只奪取武都、陰平這邊遠兩郡。隨著諸葛亮逝去,時間推移,中原經濟和人口的不斷恢復,佔據中原九州之地的魏晉帝國,對南方吳蜀政權在國力上已形成壓制性優勢,而蜀漢立國時便存在的荊益士族之爭亦只能一時壓制,不可能徹底解決,是以天時地利人和皆失,實非人力所能挽回。

    因此,天下大勢如此,這樣的蜀漢,本非一姜維可救,同樣也並非殺一黃皓可救。這就和鴉片戰爭,清朝再打十次、百次也一定會輸一樣,不論清軍主帥是誰,最終結果都並不會有什麼改變。林則徐在戰爭之初就被罷官,反倒是成全了他的英名和晚節。

    將國家和政權敗亡的原因,僅僅歸結於某個臉譜化的奸臣、奸佞誤國,以此簡單化歷史,正是古今論史的一大通病,也因此將真正值得後人反思的根本弊端都掩蓋了,絕對達不到“以史為鏡”“讀史以明智”的初衷。

  • 9 # 優己

    諸葛瞻自己本身才最該給蜀國滅亡負責!在綿竹之戰中,明顯就是諸葛瞻的戰略失誤所導致的!諸葛瞻沒有任何資格指責別人。

    在綿竹之戰的時候,鄧艾只有幾千人的輕裝兵馬,完全沒有攜帶任何攻堅重武器,也就是說,就算鄧艾再能打那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瞻只要固守待援,完全可以等到姜維回師,這樣要麼包鄧艾的餃子,要麼鄧艾就得趕緊撤退,如此,蜀漢之圍自解。結果諸葛瞻看似忠臣實則蠢驢,仗著兵力多於鄧艾,竟然捨棄優勢與鄧艾野戰,完全忽略了蜀漢禁軍常年沒上過戰場,看似人多實則不堪一擊。結果,蜀軍全軍覆沒。這一仗戰敗造成了許多塔羅牌效應。一是鄧艾士氣大震,蜀漢膽驚不敢應戰;二是攻破綿竹城后里面有大量的攻城重武器,鄧艾可以利用繳獲的蜀漢重武器攻打成都城!造成成都城守不住。

    所以就此來看,諸葛瞻才應該對蜀漢滅國負責,而且是萬劫不復的責任,賴不得他人。

  • 10 # 古今之言

    估且不論這句話是誰說的,但“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這句話表達了一個意思,蜀國的滅亡是黃皓和姜維造成的。這句話不能完全贊同。

    黃皓是奸臣弄臣這一點是比較確定的,蜀國後期內政混亂,用人不明,最大的原因就是黃皓擅權,搬弄是非,有能者不能居其任,無能者卻能擅其職,使蜀國內政治理不進反退。因此,蜀國的滅亡他是要背鍋的。

    但蜀國滅亡的根源,在關羽失荊州時就已經埋下了。三國格局確立後,魏蜀吳三國綜合實力相差不遠,都在努力休養生息,積蓄實力。而三國中魏國佔據中原和北方,地域最廣,人口最多,幾乎是孫劉兩家之和;吳國大約有兩州之地,地域和人口最少;蜀國佔有荊州、益州和南蠻地區,地域和人口居中;按照諸葛亮的設想,佔據荊州和漢中後的蜀國可以兩路出兵,是具有戰略優勢的。

    但關羽失荊州後,蜀國兩路出兵的優勢消失,更重要的是蜀國失去了最主要的兵源地和最精銳的荊州軍。這種情況下,蜀國地小人稀的缺陷就暴露了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魏蜀兩國綜合實力的差距會逐漸拉大,等魏國徹底消化了地盤,蜀國將會面臨以一州之地對抗魏國九州之地的局面。

    諸葛亮非常清楚蜀國將來的局面,所以生前不斷北伐,想在魏國沒有恢復過來之前完成北伐。姜維明白蜀國的局面,也理解諸葛亮的苦心。所以姜維接班後,頂著壓力,繼續北伐,就是為了爭那一線生機。

    即使姜維不北伐,等魏國實力恢復也會主動進攻蜀國,蜀國不可能有機會偏安一隅。

  • 11 # 大蔥侃侃侃

    姜維統攝軍政,黃皓保持朝政,看上去是他們的行事影響了蜀漢的國力,但這只是表面原因,真實原因,一來自於劉禪本人的不思進取,二來自於蜀漢自身國力的弱小。

    先說姜維,姜維的出道背景,大家都知道,一般人看來,他是諸葛亮的學生,老師走後理應繼承遺志,率軍北伐。但實際上,諸葛亮之後有蔣琬、董允,費禕,三人與諸葛一起並稱蜀漢四相,除了諸葛亮,後面三位的施政方略都是與民休息,不動干戈。

    這與姜維積極北伐的理念是相左的,客觀上也是政治立場的分歧,雙方肯定有矛盾,不然四相中的最後一位費禕,被魏國降將離奇刺殺,就不會被很多人解讀為姜維私下陰死了他,進而剷除自己北伐的最後一道障礙。

    果然,費禕死後,姜維開始大舉北伐,勝負各半,但蜀漢的家底薄弱,這樣頻繁的軍事行動,並不利於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蜀漢國力反而急轉直下。畢竟就那點人口,死一個少一個,就算不死,耽誤了農時,不去好好種地生子去打仗,也是拖累經濟的發展。

    從這個角度說,姜維的類似於窮兵黷武的行徑,加速了蜀漢國力的衰退,何況劉禪也不會容忍身邊出現一個類似於相父諸葛亮這樣的強勢人物,打壓或者抑制姜維,就成了必要的舉措。

    再說黃皓,黃皓這人,不好說是個小人,也不好說是個權臣和姦臣,你說他禍亂朝政吧,就那麼大點破地方,所謂禍亂朝政,不就是讓姜維不折騰,劉禪不鬧騰嗎?這對於主政者而言,可能有不誤正業的嫌疑,但老百姓卻因此得到喘息的機會。不然,黃皓要是不折騰,姜維就要折騰,你是願意死在異地他鄉,還是就在自己家裡蹲著老死?

    而且,也沒看到他讓劉禪大興土木,誅殺朝臣,終劉禪一代,沒有出現搶班奪權,沒有出現大興土木,沒有出現宮廷政變,沒有出現草菅人命,在三國那個亂世,你還要怎麼樣?

    如果說黃皓是一個奸臣的話,那他也奸的太失敗了吧,在造孽的道路上,成績根本拿不出手,對不起那些後輩和同行們。

    所以,大家只看到了黃皓亂政,姜維黷武,但卻忽視了,蜀漢最後那幾年,政權一直牢牢把握在劉禪自己的手中。無論是姜維,還是黃皓,都沒辦法動他分毫,終蜀漢一代,從未出現過什麼權臣,政權牢牢掌握在皇帝自己手裡。說明,這些人的能量,看上去很大,但歸根到底,還是有限的,大頭還是在劉禪那。

    應該說,是劉禪自己沒有父親那麼大的志向,關起門來過過自己的小日子,跟老百姓互相不折騰,就是他的最大的理想了。這一點,有點像他老子曾經的上級劉表,才把權利讓渡了出去。

    蜀漢滅亡的原因,還是歸於氣數已盡。那麼大點地方,遇到更強大的勢力,土崩瓦解在所難免,出來幾個英雄人物,也只不過苟延殘喘個把年罷了。

  • 12 # 吳名8

    蜀漢失利原因是國力潛力弱小,諸葛死後,精英階層得過且過,戰力下滑十分明顯,亮在時,治軍,練兵,武器,對魏軍能以少勝多,後期姜維也有問題,純為戰而戰,敗仗越來越多,亮若在也會看勢而休生養息。姜維差諸葛孔明太多,而劉禪典型富二代,寵黃皓,戰略沒方向,或根本沒戰略,而諸葛瞻實際能力太差,姜維只是戰術師,對全域性把控力太差。戰略無,地少,人稀,國力下滑,戰力下滑嚴重,漢中防守問題,戰略,戰術,都出現了問題,再加上運氣,導致了鄧艾偷襲陰平成功,這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

  • 13 # 戰塲YOK1942419

    黃皓是內侍,劉禪又是一個老實人,容易聽身邊人的話,變成黃一黨會左右政局,繼而排除異己,會影響帝國的前景,不是小事情。姜維立志繼承武侯遺志,才會九伐中原,但他沒武候在朝廷的權威,內外權臣就會角力,這樣會做成內耗不斷,這是姜維還不夠決斷,應該早向黃一班人下手,扶殖自己人在朝廷呼應,這在蜀漢帝國的狀況來說,可能更好點。

  • 14 # 煙雨江南1573

    關於歷史事實其餘諸位已經闡述的夠明白的了,我在這裡不再贅述,直接入主題。

    一,黃皓。

    黃皓是劉禪身邊的近臣,是黃門侍郎。我定義他為“弄臣”,“佞臣”。說白了他就是後主劉禪身邊的一條狗,如果劉禪想除掉他比碾死一隻臭蟲還容易。為什麼後主這麼寵信黃皓呢?因為黃皓迎合了後主的口味。如果把蜀漢的滅亡責任安在一個宦官身上顯然是不妥的。他沒有那麼大能量,只不過是劉禪的一隻替罪羊而已。

    二,姜維。

    姜維是“勇將”,但不是“賢臣”。他北魏降將的身份令他在蜀漢集團中地位很尷尬。他因為四六不靠只能迎合後主北伐中原的政治主張。他也許看不清蜀漢集團的真實實力,也許明白天下大勢而不方便說破。反正他的九伐中原讓疲敝的蜀漢更加羸弱。不要說北伐僅僅是姜維一個人的主張,沒有一國之君的支援像戰爭這樣的大事是沒法進行的。所以姜維只能算是劉禪的一個幫兇,真正的滅國責任還是應該有劉禪來負責。

  • 15 # 五味社

    任何政權的滅亡絕非是因一人或極個別人的緣故,蜀漢政權亦是如此。

    雖然諸葛瞻身為諸葛亮之子,但名過其實。從不聽黃崇速佔險要而錯失良機,最終戰死綿竹可見起其軍事才能普通;國事上才能平平,將就庇護黃皓,唯獨反對姜維北伐,可見諸葛瞻遠沒有諸葛亮的才能。畢竟他是忠良之後,自然很重視名節這一點,所以把蜀漢之害歸結為姜維和黃皓,而錯在於自己不能剷除他們。

    其實黃皓和姜維並非諸葛瞻一人能剷除,除非諸葛亮在世,諸葛亮死後,劉禪取消丞相,僅有尚書令,並且讓蔣琬、費禕分權,起到制衡的作用,黃皓和姜維的存在,也是劉禪利用彼此,相互制約。因此,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進入劉禪時代,沒有任何人可以凌駕皇權之上,更何況諸葛瞻。

  • 16 # 流落黃泉地

    綠光君也算是地道的三國迷了,在這裡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下對於這問題的理解。

    1、首先,蜀漢政權的滅亡歸根結底是由於國力的衰弱所導致,眾所周知,諸葛亮在世之時發動了七次北伐,已經讓蜀國的國力削減了不少。而姜維也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國力早就消耗一空。在三國鼎立之時,蜀國最旺盛的時期,人口疆土也是三國中最為少的,劉備發動東征東吳的戰役失敗後,蜀國所剩的人口已經不到百萬,而對比起魏國的四五百萬人口,基本上沒有太多的還手之力。

    2、其次才是決策者(劉禪)的失誤。眾所周知,蜀國曆史上有四賢相。諸葛亮過後,先後是蔣婉,費禕,董允,在他們為相之時,對於劉禪是正顏厲色的匡諫。在此期間,蜀國朝政相對清明,不過在他們都去世後。劉禪幼稚的政治思維就展漏無疑。對於沒有了諸葛亮們的壓制,他也開始為所欲為。寵信宦官黃皓,敗壞朝政,蜀國後期內鬥嚴重,也是導致滅亡的重要因素。至於黃皓此人,不提也罷,也就是見錢眼開,排除異己,阿諛奉承之輩。

    3、關於姜維的責任,其實是兩面性的,姜維此人也算是諸葛亮的親傳弟子了,軍事能力還是比較突出的。但要命的是姜維的政治頭腦是基本上沒有,沒有諸葛亮那樣的治國能力,在蜀國後期國力虛弱之時依然選擇北伐,因此失敗也是必然的。

    4、我們再反過頭來說說諸葛瞻所說的那番話的原因,從一開始,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幼子,從小就光芒矚目,而蜀華人士評價諸葛瞻,雖有文采,但是名過其實,並無太多軍事實力。在董允死後,他也變成了把持朝政的大臣,在朝內並沒有阻止黃皓作亂朝政。而在外極力反對姜維北伐,多次進諫收回姜維兵權。而在綿竹之戰,由於他的猶豫導致戰略失誤,直接敗於鄧艾手下,使得成都完全暴露在了敵軍之下。這責任不可謂不大。在其戰死之時後悔當初沒有今早除掉黃皓,並且對於姜維依然保持懷恨態度。

    5、總之諸葛瞻和姜維都沒有挽留蜀國大廈將傾局面的能力,兩人在此事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蜀國滅亡也是必然的局面,只不過如果沒出現這些事情,那麼也不會那麼快並且沒什麼像樣的抵抗。而事實正面劉禪確實缺少治國的能力,不過他卻有明哲保身的睿智,也是其優點之一了。

  • 17 # 文史文哥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他對蜀漢忠心耿耿,但是能力上卻比諸葛亮差很多。特別是後面綿竹之戰帶著幾萬人打鄧艾的幾千人還打不過,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然而他臨死之前說了這樣一句話

    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

    似乎把蜀漢滅亡的原因歸咎於黃皓和姜維的身上,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諸葛瞻戰死綿竹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瞻是如何戰死綿竹的。

    鄧艾是從陰平小道奇襲蜀國的,到了涪城這個地方,蜀軍涪城守將馬邈沒有據城死守,直接投降了鄧艾,所以鄧艾補充了一些軍事物質,但也不會超過萬人。魏軍從絕境中恢復了元氣,後來又進軍綿竹。諸葛瞻帶著幾萬人迎戰鄧艾,在綿竹大平原上展開了輸死決戰!沒有想到幾萬人的軍隊在鄧艾幾千人的軍隊面前不堪一擊。諸葛瞻戰死綿竹,並且也說了黃皓和姜維的話。那麼黃皓和姜維真的要為蜀漢滅亡負主要責任嗎?我麼來看看黃皓和姜維幹了什麼事情?

    黃皓弄權

    不管是從《三國志》還是從其他的史書上來看,黃皓確實是蜀漢滅亡的主要負責人之一。諸葛亮死後留下了蔣琬費禕董允等一大批能人干將,有這些人主持朝政,蜀漢政權才能夠平穩度過。然而劉禪卻廢掉了丞相一職,決定大權獨攬。這給黃皓有了可乘之機!不過董允在世的時候,還是能夠阻止黃皓弄權,在劉禪面前也能夠說得上話。可是董允死後,黃皓就唆使劉禪幹了很多不利於國家的事情。比如排擠姜維,讓他去屯田不修邊防,比如去慫恿劉禪花天酒地,不問朝廷之事。劉禪本身就是一個自控能力不強的人,黃皓的行為加速了劉禪的腐敗!

    所以後來的史學家一說到黃皓無不對他批評痛恨的。諸葛瞻身為諸葛亮的兒子,竟然沒有任何辦法去阻止黃皓弄權這個事情。當然這裡面也有劉禪的因素,諸葛亮奪走了劉禪大部分的權力,劉禪自然要對諸葛家的人有所排擠。

    姜維忠誠

    很多人批評姜維北伐中原,窮兵黷武,耗費了蜀漢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徒勞無功。當然這是有道理的!我想諸葛瞻也是反對姜維一直北伐。但是姜維雖然是魏華人,但他自從投降諸葛亮之後,一直對蜀國非常忠誠!這一點來看,很多蜀漢的人都是不如姜維的。

    劉禪聽從譙周的話,投降鄧艾之後,姜維還是想要復辟蜀漢。策反了鍾會,然後和鄧艾火併!可惜最後的結果是鄧艾、鍾會、姜維都死了,最後的勝利者是司馬昭!

    綜上所述: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只是諸葛瞻的一廂情願!蜀漢真正滅亡的原因是國力確實不如魏國,人才凋零。不過像諸葛瞻、姜維這樣對國家忠誠的人,他們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荒野大鏢客2在哪裡才能釣到冰河裡的傳說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