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七杯紅茶

    正常情況之下成年人,BMI的正常範圍為18.5到24之間,

    1.如果當bmi大於等於24,且小於28,即為超重

    2.而當bmi大於等於28時,即為肥胖

    3.而當bmi小於18.5即為,即為偏瘦

    計算方法BMI=體重kg/(身高m乘身高m)

    例如:一個身高1.65m,體重52kg的女性,其BMI為52/(1.65✘1.65)=19.11,屬於正常體重

  • 2 # 金皓陽

    BMI計算方式是: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

    亞洲女性標準值:18.5—22.5

    低於18.5是瘦

    高於22.5是超重

    28以上是肥胖

    bmi值作為參考值,不能作為絕對值,對於健美人群或一部分健身人群來說bmi值就不夠準確

  • 3 # 對鏡依亭霜

    BMI指數(Body Mass Index)是指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指數,最早用於統計公眾健康方面研究。

    在2001年中國成人體質指數分類中建議:BMI在18.5-23.9 kg/m2為適宜範圍,24.0-27.9 kg/m2為超重,≥28.0 kg/m2為肥胖,但是BMI不能區別身體的瘦肉和肥肉,所以在診斷肥胖上並不是非常準確。

    既然BMI不準確為什麼還繼續沿用呢?首先它的計算和流程非常便捷,不需要精細的儀器輔助,可以估算出大部分人身體的狀況,而且基本上符合大多數人,擁有方便、快捷的優點,即使是非專業人都可以計算。

    人人都想要一個理想且標準的BMI,它的數值越高,就代表個人越胖,而這種肥胖的存在有哪些危害呢?

    BMI高的危害:

    1.心血管疾病:BMI值高代表身體脂肪含量高,過多的脂肪必然需要脂質的產生,脂質產生和運輸過程中,含量增高會對動脈血管造成損傷、侵害,時間一長,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如果不及時制止脂質繼續堆積在血管內壁,就會逐步形成心絞痛、心肌梗死(都屬於冠心病)等較高風險疾病。很多胖子到醫院診斷為冠心病後,醫生都建議其減重,原因就在此。

    2.糖尿病:我們生活中會遇到許多糖尿病病人,尤其是中年以後得病(2型糖尿病),基本上都有個共同—胖(BMI值高)!肥胖與2型糖尿病有正相關性,意思是說肥胖的人得2型糖尿病的人機率更高,所以減重在2型糖尿病病人治療方面是必不可少且重要的事情。

    3. 肥胖相關腎病:這個病許多人可能沒聽說過,但是腎病不及時治療引起慢性腎病、腎衰竭就非常麻煩。在腎病科見到過幾例,沒有原因的眼皮腫、腿腫,小便有泡沫,最終做腎穿刺才發現是肥胖相關性腎病,雖然很不起眼的病,依然會發展為嚴重的腎病。

    肥胖不僅僅只有這些疾病,統計學發現許多疾病都與肥胖有關,或者說肥胖也會加重某些疾病,這也就是為什麼提倡保持良好身材。

    許多人認為只要自己的BMI值在正常範圍內,雖說身材不一定完美,至少會健康,這種說法事實上並不一定!

    常見的身材大致可以分為蘋果型(中心型)、梨型(上細下小)、香蕉型(上下均勻)。有研究表明蘋果型身材的女性在絕經後的死亡風險較高,雖然BMI在正常範圍內,這可能於中心型身材的女性腹部脂肪多,可以誘發肝臟、胰腺等相關疾病,並且脂肪過多就減少了肌肉對內臟和肢體的防護,增加患病率和死亡率。男性也是同樣,啤酒肚並不好看,可能會增加糖尿病風險,縮短壽命!

    最後小結:保持良好的BMI很重要,擁有勻稱的身材也很重要,肥胖帶來的不僅僅視覺不適體驗,更多的是自身的器官健康問題!堅持合理搭配飲食、規律作息運動才可以降低BMI。 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點個關注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 4 # 醫護有約

      大家都知道常見的體重衡量指標是BMI,也就是身高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的平方。如果BMI指數在25~29.9之間,就屬於超重了。如果BMI大於30的話,那就屬於肥胖的範圍了。

  • 5 # 愛上健身的Neil

    BMI的公式: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

    成人的BMI數值:

    過輕:低於18.5

    正常:18.5-23.9

    過重:24-27

    肥胖:28-32

    非常肥胖, 高於32

  • 6 # 子樂健康科普

    不管男性女性,成年未成年,BMI只有一種演算法

    體重、BMI的標準測量方法

    在清晨校準的光束下用同一臺醫用身高體重測量儀,均在患者空腹情況下測量身高及體重,身高精確到0.1cm,體重測量精確到0.01kg。

    BMI計算為重量(kg)與身高的平方(m2)之比。

    近年來全球超重和肥胖的發病率明顯升高, 中國的肥胖症患者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以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作為體質量評估的標準發現, 華人群超重 (BMI>25 kg/m2) 和肥胖 (BMI>30kg/m2) 的百分比分別為35.7%和12.8%。美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 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發病率為68%。肥胖的發生和年齡有關。60歲之前, 肥胖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60歲後, 肥胖的人數卻逐漸下降。在絕經期, 婦女體質量的增加涉及許多因素, 如年齡增長、運動量減少、瘦體質量 (lean weight) 下降等, 能量消耗在靜息和整體狀態下均減少。女性性激素的缺乏也會導致體質量增加, 同時影響體脂分佈。絕經前期女性的腰圍和脂肪量呈持續上升的趨勢, 絕經前婦女的體脂主要分佈於下半身 (腰型分佈) , 絕經後婦女的體脂分佈則表現為中央性脂肪沉積 (腹型分佈) 。

    美國全國婦女健康研究 (Study of Women’s Health Across the Nation, SWAN) 發現, 與自然絕經婦女相比, 手術絕經女性肥胖發生的可能性增加78%, 嚴重肥胖的發生率增加5倍。

    肥胖和絕經期潮熱

    潮熱常表現為突然發生的強烈溫暖感, 同時伴隨出汗、潮紅或寒戰。出汗部位一般見於面部、頸部和胸部。超過一半的中年婦女會經歷頻繁的潮熱不適, 持續時間通常為7.4年, 末次月經結束後4.5年消失。

    肥胖和潮熱之間的關聯存在很大爭議。既往認為, BMI越高的女性內源性雌激素水平越高, 潮熱的風險就越低。然而近期一些學者卻發現了不同結果。一項基於749名40~65歲女性的橫斷面研究表明, 肥胖人群的潮熱嚴重程度遠高於BMI正常的人群。SWAN一項包括1 546名試驗者的研究資料提示, BMI和腰圍在絕經期早期與潮熱呈正相關, 而在絕經後期與潮熱呈負相關。

    在婦女健康倡議 (WHI) 進行的飲食干預試驗 (減少脂肪攝入量, 增加水果、蔬菜和全穀物攝入量) 中, 經過1年試驗後體質量減輕10磅 (1磅=0.454 kg) 或下降10%的患者與體質量未變的患者相比, 其潮熱症狀更有減輕或消失的可能性。同時臨床研究也表明減重術後的中年女性, 潮熱程度較術前明顯下降。

    一項涉及1 611名絕經期女性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 潮熱是絕經期最嚴重的三大症狀之一, 超過80%的女性希望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體質量, 降低絕經期症狀的危害。

    肥胖和絕經期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疾病, 其特徵是骨強度降低和骨折風險增加。骨強度主要體現在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和骨量兩個方面。雌激素對骨骼的影響主要是抑制骨吸收。絕經期婦女由於雌激素的缺乏, 容易引起骨吸收和骨重建的失衡, 從而導致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女性BMD受年齡、BMI、腰臀比、鈣和維生素D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研究認為, BMI在一定的範圍內與BMD呈正相關, 但這種相關性具有上限效應, 過度肥胖或體質量過低都會成為骨質減少的高危因素, 中度肥胖不是骨質減少的預防因素。

    研究發現, 當BMI為26.7 kg/m2時, 骨質減少和骨質疏鬆症發生的風險率最低, BMI的進一步增加容易引起代謝綜合徵, 如高血壓、高血脂、胰島素抵抗等, 造成BMD的下降, 從而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綜合考慮BMI對骨質疏鬆發生的危險性, 並對其進行分類評估, 可以改善骨折風險的評價標準, 從而預防相關疾病。

    總體而言, 絕經期女性的骨質減少、骨質疏鬆症和骨質流失率明顯高於絕經前女性。絕經期肥胖女性的特徵是髖部 (全髖和股骨頸) 和腰椎 (L1~L4) 骨密度較低, 骨折風險較高。透過直接吸光光度法測量, 與未進行減重的絕經期女性相比, 進行適當鍛鍊從而使體質量下降的絕經期女性BMD丟失的風險下降。

    然而不建議存在骨質疏鬆症高風險因素的絕經期肥胖女性短期內大幅度減輕體質量, 因為相關研究表明, 絕經期間體質量的驟然下降會造成永久性骨質流失。在絕經期間, 女性透過調節生活方式, 進行適度的鍛鍊, 穩定自身體質量, 促進適度減肥, 可減少髖骨骨質丟失率, 延緩股骨近端骨丟失, 從而有助於降低骨折風險。

    肥胖和絕經期下尿路症狀

    下尿路症狀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 主要包括尿頻、尿急、尿流不暢、尿失禁和尿路感染, 在女性中發病率較高, 且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對女性的日常生活造成負面影響。據報道年齡≥40歲的女性人群中約66%患有LUTS。

    尿失禁是LUTS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 其定義為“喪失排尿自控能力而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包括急迫性尿失禁、壓力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肥胖是尿失禁發生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研究發現肥胖女性的腹內壓較高, 增高的腹內壓可透過削弱盆底支撐結構而導致尿失禁。有學者對338例有尿失禁症狀 (尿失禁發作≥10次/周) 的超重和肥胖女性進行減重計劃, 發現體質量下降大於5%的女性, 尿失禁發作頻率顯著減少, 並且在體質量下降後的18個月內, 尿失禁的總髮生率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發作頻率均減少70%以上。減重手術已被證明是改善肥胖女性尿失禁症狀的一個有效措施, 且緩解程度與體質量下降呈正相關。

    尿路感染是LUTS中的另一常見症狀。由於女性尿道與陰道和肛門之間的解剖學位置緊密相連, 故尿路感染多發於女性。絕經後婦女尿路感染的患病率為8%~10%, 其中5%的女性在一年內感染會復發。由於絕經期女性血中迴圈雌二醇水平隨BMI的升高而降低, 雌激素缺乏又會使陰道內乳桿菌減少, 導致酸性陰道環境的喪失, 使得病原菌在此定植並過度生長, 因此肥胖的絕經期女性較正常體質量女性更易患尿路感染。肥胖與尿路感染相關的研究有很多, 但是關於絕經期女性肥胖與尿路感染的關係, 以及減輕體質量是否會預防尿路感染髮生的報告較少, 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

    肥胖和絕經期睡眠障礙

    對於絕經期女性, 睡眠障礙和體質量增加是影響健康生活的主要問題。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大約40%~60%絕經期女性正遭受睡眠障礙的困擾。年齡的增長和絕經狀態是中年女性睡眠障礙發病的決定性因素, 更年期症狀如盜汗、潮熱、抑鬱等是絕經期女性睡眠障礙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 肥胖也是中年女性睡眠障礙的影響因素之一。澳洲女性健康老齡化 (Healthy Aging of Women, HOW) 研究發現BMI較高的人群睡眠呼吸紊亂、失眠和睡眠分散的患病率較高。較高的BMI和腹部肥胖會降低睡眠深度和睡眠效率。

    睡眠障礙同時也影響肥胖。一項Meta分析顯示, 睡眠時間短是肥胖的一個危險因素, 睡眠時間平均每下降1 h, BMI增加0.35 kg/m2, 其機制可能與睡眠缺乏增加交感神經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興奮性, 以及在短睡眠狀態下體內炎症反應的異常啟用有關。

    綜上, 睡眠障礙與肥胖之間相互影響, 肥胖易導致睡眠障礙, 而睡眠障礙使中年女性脂肪沉積。所以如何平衡絕經期女性的睡眠和體質量至關重要。

    有學者發現有效的有氧運動可以促進絕經期女性體內的褪黑素釋放, 從而改善睡眠質量。Alfaris等對肥胖人群進行長達2年的行為減肥干預後發現, 減肥可以增加短期睡眠持續時間, 建議肥胖的絕經期女性首選透過運動療法干預體質量, 改善睡眠質量。

    [1]王雪,陳怡潔,杜旖旎,張治芬.肥胖對絕經期症狀的影響[J].國際婦產科學雜誌,2019,46(01):11-14。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腰間盤突出神經根水腫怎麼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