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
4
回覆列表
  • 1 # 周朝文DMU

    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堅持北伐,其理由如下:

    第一,立國根本。蜀漢不像東吳,東吳可以胸無大志可以偏安一隅,而蜀漢不進攻,不北伐,那麼就跟守土之犬沒有區別,與之前的劉璋沒有區別,這個政權的凝聚力和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會被質疑。

    你一個大漢正統,卻偏居蜀中不思進取,也配叫漢朝?而且,長期苟且於蜀中,會慢慢消磨銳氣心志,失去天下大局的野望。孫子裝久了,最後可能真的變成孫子。在角落裡看久了,慢慢就只會看了,失去站起來的勇氣。比如東吳,孫策時期進取十足,隨時準備到中原幹一票大的,待到孫權,初時還有點想法,後面就真的成了一個稍微有點強的守土之犬了。

    第二,穩定內部。蜀漢內部也是有派系的,雖然蜀漢政權相對於魏吳兩國清明一些,但也並不是鐵板一塊。

    益州本土有本來就不怎麼聽話又很會拖後腿的本土派,比如皇戚吳家等等。這些多是世居益州的世家,掌握蜀中大量的人口與土地,在蜀漢的基層統治當中擁有巨大的能量。同時也最不想北伐,習慣於劉璋麾下的苟且,誰又願意拼命?再者,北伐或成或敗,益州派都得不到什麼利。

    執掌大權的,也最有能力的是已經失去根基的荊州派,還有五湖四海跟著劉備來到蜀地的元老們,比如諸葛亮蔣琬等人,這些人根基不在蜀中,不像益州本土派有滋養有根源有基本可以生息綿延,一旦偏安一隅,他們的力量會日趨弱小直至慢慢消亡。他們是最迫切的進取派 ,只有打下新的地盤,也會有新的土壤。

    蜀漢必須北伐,必須在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旗下,蜀漢政權才能統合力量、穩定政權,才能避免陷於內鬥無法自拔,畢竟三國裡蜀漢底子最薄,經不起折騰。

    第三,唯一生機。有些說蜀漢應該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的真是醉人,是不是有點太相信天府之國的可塑性了。蜀地是易守難攻,也是一大糧倉,但是再怎麼強也是僅僅一州之地,人口耕地資源就算給諸葛亮一個300%的buff也不可能跟魏吳比發育啊。

    蜀漢畢竟只有益州,而曹魏是青並徐涼冀幽豫袞加上司隸九州之地,大漢最精華的中原之地全部在其囊中。吳也有荊揚交三州,還有個夷州臺灣。你讓諸葛亮和魏吳拼發展,那也太強人所難了。就像玩遊戲,你一個單礦的和人家十礦的拼後期,何來的自信?

    由上,諸葛亮北伐是不得不為,不為就是等死,那若諸葛亮不北伐,蜀漢如何?

    首先內部不穩,蜀漢會和東吳一樣陷於內鬥中不可自拔還樂在其中。而且蜀漢內部版圖很奇葩,最有根基的益州本土派最無能無地位,最強的荊州派的根基被東吳奪走了,而元老派後繼乏力,一旦內鬥大規模開啟,它的慘象比東吳要厲害的多。

    而且前途無亮,蜀漢會發現自己越發展差距越大,越積蓄越毫無積蓄,最終活活悶死在四川盆地。畢竟,你增加十萬人口十萬錢糧的同時,人家得到的比你多十倍百倍,差距越來越大,統治者只會越來越迷茫,最終失去鬥志,守土待死而已。

    總之,北伐是蜀漢唯一生機,不北伐,死的更快更慘。至於整個三國形勢,蜀漢將毫無存在感,魏晉不會先啃這快又硬又毫無威脅的石頭,掌握北荊州的魏晉在沒有後患的情況下收拾東吳是沒什麼問題的。

  • 2 # 玉潤萬古

    諸葛亮明知蜀國實力不如曹魏雄厚,為何仍屢次興兵北伐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屢次興兵北伐,進攻曹魏,是三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從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至建興十二年(234年),短短七年之內,諸葛亮五次主動率軍北伐,進攻曹魏,且期間還防禦了一次魏的進攻。

    要知道,三國中蜀國最弱,曹魏實力則最為雄厚,在歷史上,弱者屢屢進攻強者,且發動戰爭的頻率及規模如諸葛亮這般較為罕見。一直以來,人們往往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諸葛亮數次北伐這個事件上,但對於其北伐的動機瞭解的過少或者不全面,弄清楚諸葛亮北伐的動機有利於加深對於三國曆史的瞭解,對諸葛亮北伐的動機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首先,諸葛亮北伐有以攻為守,藉以圖存的長遠考慮

    在古代,一個政權的強弱與否取決於政權所實際控制的人戶,即所謂“編戶齊民”。漢末天下大亂,全華人口損失慘重。《通典》記載,蜀亡時,“(魏)得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士十萬二千”。又按《晉書》所載,吳國為“戶五十二萬三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而曹魏則為六十六萬戶,四百四十萬口。

    需要注意的是,把三國的戶口數全部相加,並不意味著當時的中國就只有這麼多人口。這是因為雖然漢末混戰導致人口大量減少,但有相當一部分戶口沒有被政府控制,多為豪強地主和世家大族的私屬,所以實際人戶要高於三國戶籍的總和。但政權所能調動的人力物力不是由境內全部人口決定,而是由其政權真正有效控制的人戶決定。

    如前文所說,人們雖都知道三國中蜀漢實力最弱,曹魏最強。但對於前者具體有多弱,後者具體有多強,認識卻很模糊。透過上面資料可以看出,蜀國與曹魏的國力差距是相當大的,孔明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失守而退兵,但在退兵時仍不忘將當地居民遷入蜀境,即“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一方面可以看出蜀國對於人口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蜀國國力的弱小。

    如果諸葛亮不主動北伐,兩國之間和平相處,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國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也強調了這一點,即“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其次,益州的地形決定了只有北伐才能有恢復漢家的希望

    《隆中對》在後世可謂是廣為流傳。孔明先為劉備分析了一番天下大勢,他對劉備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劉備若想成霸業、興漢室,就要先佔據荊州、益州,成三分天下之勢,最後擇機兩路出擊,進取中原。後來劉備一系列的軍事、政治活動也確實是按照這個規劃進行的。

    但是,關羽丟荊州,劉備兵敗夷陵,使得佔據荊益,兩路出擊的戰略規劃破產。蜀國此時的版圖實際上只有益州一地,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劉備說“益州險塞”,這是因為益州四周山嶺環繞,較為封閉。益州的這種地形於交通而言是一弊端,後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名句便是一體現;于軍事而言,則為易守難攻之絕佳地形。

    儘管蜀地地形有利有弊,但就中國歷史來看,蜀地的地形在天下大亂,分裂爭霸的時期可攻可守,有逐鹿中原的資本。但如果蜀地以外的地區漸歸統一與穩定,那麼,蜀地的地形就會像一個牢籠一樣,將該地的割據政權死死的困在裡面,使得蜀地政權在與外部統一政權的戰爭中被消耗至亡。典型的例子有後世五代十國之一的後蜀,在天下大亂時其割據一方,但等到北宋開始逐漸統一時,則迅速滅亡。元末割據四川的有明玉珍大夏政權,在朱元璋基本完成統一後也迅速被明軍擊滅。

    因此,在荊州丟失,曹魏的統治逐漸鞏固,國力蒸蒸日上的情況下,蜀漢若既不想坐以待斃,又想完成統一,擺在諸葛亮面前的也只有“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條路可走了。

    最後,北伐以興復漢室為政治號召,利於團結內部和吸收外部人才

    建安十六年(211年),應益州牧劉璋之邀,劉備領軍入蜀。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軍攻取成都,佔領益州。但早在劉焉、劉璋父子主政益州時,益州內部就存在著本土官僚豪強勢力與外來勢力之間的對抗。劉備入川所依靠的是以荊楚人士為主體的荊楚集團,這就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新舊、客主矛盾更進一步激化。面對這種情況,劉備也採取了一些措施緩和矛盾,團結內部。如他將政權對益州本土勢力開放,透過設官分職分享給了本土勢力部分政治權力,使得兩方各得其所,彼此相安。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居於政治領導地位的仍是荊楚集團。

    但如前文所提及的,因關羽丟荊州和劉備兵敗夷陵,荊楚集團這個外來集團喪失了其大本營,沒有了紮根的土壤,同時集團內部也損失慘重,關羽、張飛、麋竺等人皆亡,在丟掉了荊州的情況下,荊楚集團很難補充新鮮血液。因此,看似強大的荊楚集團面臨著困於益州,後繼無人,有被益州本土勢力取而代之的危險。

    劉備政權建立的合法性在於其打出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政治綱領。在荊楚集團與益州本地勢力存在矛盾,且荊楚集團有被取而代之的風險下,只有透過這一政治綱領,不斷的發動北伐,才能使兩大集團實現暫時的團結,給荊楚集團以喘息之機,並且只有依靠北伐,打出益州,佔領更多的土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與魏吳相比,蜀漢的優勢是其所擁有的興復漢室的政治號召力,如果不發動北伐,一旦荊楚集團被益州本地勢力壓制,就會造成“王業偏安一隅”,與劉備“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號召相沖突,蜀漢也會丟掉在政治號召力上的優勢。

    並且,除了國力上的巨大差距外,困於益州一地的蜀漢與魏吳相比,人才的匱乏也是其一大短板,只有透過北伐,蜀漢才有可能吸納更多來自外部的優秀人才,如後來繼承孔明事業的姜維,便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過程中所得。

    綜合來看,促使諸葛亮五次北伐,以弱攻強的動機是多方面的。只有不斷地北伐,蜀漢才能夠以攻為守,拖延曹魏恢復經濟的程序,盡最大可能避免兩國國力上的差距更進一步擴大。

    同時,只有主動出擊,才能利用好興復漢室的政治號召優勢,跳出益州地形的束縛,緩和內部矛盾,吸收外部人才,才能求得發展,使興復漢室存有希望。

  • 3 # 讀史以明身

    1:首先我們需要知道,蜀漢政府是皇叔為了復興漢朝所建立的。漢獻帝禪讓後,皇叔為了復興漢朝,在蜀中建立了蜀漢。一直都是以正統自居。

    那麼問題來了,一直以漢朝正統自居的蜀漢如果不去北伐破魏繳賊,那你還能幹什麼?所以只要三國還沒有統一,諸葛亮就必然會北伐。

    2: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曾經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執政的蜀漢政府,是荊州派、元老派(跟隨劉備創業的人員)當權的蜀漢政府,他們在益州並沒有多大的根基,沒有土地,他們迫切的需要政績來提升自己的地位,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政治資源。

    蜀漢北伐曹魏更是為國家樹立了一個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政治敵人,也有效的轉移了國家矛盾,統一了蜀漢內部各階層的政治力量。

    3:諸葛亮的戰略眼光。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在出師表中就提到了聯吳制魏的大戰略路線,三國曹魏最強,吳蜀最弱,在複雜的環境下想要生存,必須透過以弱戰強。在隆中對中也提到過:“待天下有變”,待天下有變是在蜀漢統領的益州和荊州的基礎下去實行的。現在只有益州一個根據地,曹魏無變那就創造變化。

    4:合眾弱以攻一強。

    三國演義沒有告訴我們,蜀漢政府的每一次北伐都是根據吳國北伐的時間範圍來開展的。可以說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有效的避開了曹魏的主力軍團。

    在可以控制的資源下,贏得最大的勝利果實。可以看到諸葛亮的5次北伐都是在自己預先設定的戰場上,透過預先制定的戰略計劃有序的進行。甚至還幹掉了曹魏的當代名將張頜。

    5:以攻為守。

    在諸葛亮9年左右的北伐戰爭中,蜀漢從未丟過一寸土地,還經常展現出出師討賊的正義之師。我們可以說他無寸土之功於國家,興師勞民於國家的過錯,但是絕對不影響以攻為守的戰略方針。因為蜀漢和東吳和曹魏比不了發育。

    6:涼州的戰略意義。

    三國時期已經過去了步兵為主的戰國時期,三國是騎兵的天下。北伐得涼州就可以彌補了蜀漢兵種的不足,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產馬地。從而使蜀漢的軍隊更加的強大。

    綜上,諸葛亮北伐是不得不為之的一步棋,如果不北伐的蜀漢會怎樣?

    1:不北伐的蜀漢可能會影響到吳國的心態,吳國在和蜀漢的合作中一直都是盟友的身份。如果蜀漢不北伐,那麼蜀漢就可能成為吳國和魏國共同爭奪的戰略區域。對於魏國得到蜀國就可以得到吳國。對於吳國,蜀漢的戰略地位可想而知。甚至早在戰國時期司馬錯就提到了得蜀而得楚的言論。

    2:蜀漢可能會出現內鬥。諸葛亮的蜀漢政權很奇葩。在蜀漢最有發言權的益州本土人士,卻沒有發言權,這好像自己家一樣,在自己家裡,最有發言權的是自己的父親,突然來了一個外人當政,你們心裡好受麼,且這個外人還掌握著家裡的一切。對吧。

    3:最終會被曹魏所滅亡。益州怎麼能和擁有九州之地的曹魏做發育?最後會和曹魏的差距越拉越大。

  • 4 # 識海泛舟

    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蜀漢後期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期間六出祁山進行了五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那麼為什麼蜀國在實力和運氣都不佔優的情況下諸葛亮卻如此堅定的要北伐呢,下面簡單分析一下我的看法。

    北伐是政治口號

    諸葛亮在出徵前給劉禪上過一個《出師表》,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而其中有一句“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句話就是鎖定了北伐的目標,而事實是曹魏雄踞北方,漢室也並沒有恢復天下仍然沒有統一,因此必須要進行北伐。蜀國是以漢室宗親自居,因此必須要用這個政治口號才可以鼓舞民眾,才能使得自己的師出有名名正言順,但事實上蜀國統治階級內部也知道這是官方說法是政治口號,畢竟在那個天下大亂的時代,曹魏就一定有罪蜀漢就一定正義嗎,大家心照不宣。

    北伐的真實原因

    益州並不是進取之地,這就是為什麼蜀國實力最弱反而要一直北伐,我們都知道四川盆地中間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而四周都是崇山峻嶺,這裡實際上易守難攻,因此益州守成可以,但是出擊困難,由於荊州已丟失去了進取之地,因此在益州待下去只會坐以待斃,小國只能發憤圖強主動進攻才不會被別人魚肉,可以理解為以攻為守的政治策略。

    要解決內部矛盾,這個《出師表》中也給出瞭解釋,寫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而事實也是如此,蜀漢政權內部矛盾由來已久,主要是和統治階級由多股力量構成有關,因此諸葛亮知道這一點害怕禍起蕭牆,因此他只有採取對外發動戰爭來轉移內部注意力,加強內部凝聚力。

    諸葛亮的個人理想,諸葛亮本人還是有匡扶漢室拯救蒼生的宏偉抱負的,北伐既是蜀漢政權的政治口號,也是諸葛亮實現個人理想的現實途徑,而且早在隆中對裡就給劉備做好了政治規劃,但是隆中對的規劃的前提是“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現在諸葛亮的理想沒變但是形勢變了,所以諸葛亮必須高舉“漢賊不兩立”堅持這個理想堅持北伐。

    綜上所述,雖然“諸葛北伐,積年無成”,但是從蜀漢內外矛盾來看諸葛亮必須要進行北伐進行擴張,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固和長遠的發展。

  • 5 # 很很窮那種Poor

    諸葛亮是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這個小小地方,再怎麼發展也到頭了。但中原一旦恢復起來,統一南方只是時間問題。就像打星際,你只有一個基地,但有好幾個農民在採礦,別人有十個分基地了,但每個基地只有一個農民在採礦。那你怎麼辦?趕快暴兵出去打,爭取拿下別人一個分基地先。不然別人出多農民採了礦,開始暴兵了,你就完了。這是蜀漢“王業不偏安”的大背景。重複一下,中原的喪亂決定了南方割據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復完成,南方絕無割據的可能。

     除此之外,歷代都有人說,諸葛亮北伐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爭取引起中原新的動亂,阻撓或者拖延北方經濟恢復的過程。應該說,這是對的,這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對中他自己說,“天下有變”,再出去打,天下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就只能想辦法創造變化。但更加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諸葛亮帶著四川小小一個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動亂呢?諸葛亮的寶到底壓在什麼上面?大致,這和曹魏的兵制有關。曹魏的時候,因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個很髮指的制度,當兵的人世世代代當兵,做二等公民。大體平時要種地,打仗的時候發配邊疆,老婆孩子做人質,萬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馬上改嫁,快點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劉備進攻漢中的時候,那時候曹操就要從很遠的地方發兵,那裡當兵的就不高興了,就會起事端。簡單說,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時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決定了發兵的成本遠遠高於蜀漢。雖然蜀道很艱難,但是曹魏從全國集中兵家到關中去打仗,更加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劉備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團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進入益州,和當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著很多矛盾。一開始,關羽丟了荊州,劉備想奪回荊州,那時候劉備的思路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統治益州,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集團統治荊州。這樣呢,以荊州的政治經濟利益,滿足益州集團,也以益州之重,交給荊州集團。這樣,長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託和牽制。所以劉備一定要取荊州,益州集團,比如黃權,也大力支援。但劉備沒能奪回荊州。這樣產生的問題很大。對於益州集團而言,與其供一個土皇帝,還不如做大魏的一個州划算。事實上,很多益州本地計程車人,已經接受了曹魏代漢的合法性。所以諸葛亮的政策,必須堅持漢朝的正統,堅持北伐,也透過北伐,打壓反對北伐的地方。

  • 6 # 始終先生

    用“坐困愁城”形容當時的蜀國,是再恰當不過了。

    夷陵之戰對蜀國的打擊就不老生常談了。南中叛亂,蜀國修身養息了三年,才發兵平定。除了國庫空虛外,兵力不足也是蜀國當時的痛點。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諸葛亮在南平之戰三年後,急急忙忙的就開始第一次北伐,並屢敗屢戰呢?

    一、蜀國羸弱,坐困愁城

    《隆中對》提出:跨荊、益,保巖阻,圖天下。在諸葛亮的設想中,以益州、荊州為基礎,以漢中為屏障,天下若右邊,無論是從漢中北上進長安,還是從荊州北進中原,都是不錯的選擇。

    然而,荊州丟失,使得蜀國從兩條腿跑的設想,變為了一條腿挪步。原本以兩個州的人口做底蘊,經濟做支撐,隨時都可以應對一場區域性戰爭。現在只剩下益州一州,無論從人口基數還是糧食產量,都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無論是北魏,還是東吳,都要比蜀國實力強。長此以往下去,強徵恆強,弱者恆弱,蜀國不戰自亡。這是諸葛亮擔心的第一個問題。

    二、南中雖平,仍是隱患

    七擒七縱孟獲,諸葛亮雖暫時收服了孟獲的心。但畢竟不是永久之計,看看江東被山越禍害這麼多年,就是蜀國今後要面對的情況。而且南中多瘴氣,生存環境比較惡劣,不適合蜀漢長久派兵。因此,諸葛亮不得已採取了懷柔政策,“以蠻治蠻”,幫助蠻族建城邑,務農桑。

    在史書記載中,蠻族並沒有像《演義》裡講的那樣,永不叛亂,而是又接連發生多起叛亂事件,當然這些都是在諸葛亮死後發生的,但這就是諸葛亮擔心的問題。

    如果本就實力不強,南蠻再不斷的發生叛亂,那蜀國就更沒有出頭之日了。

    三、轉移內部矛盾

    這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劉備死後,長期被打壓的益州豪強有抬頭的勢頭,南中叛亂就是以益州本地世族雍闓、朱褒為首挑起來的。發動對外戰爭,能有效的轉移內部派系鬥爭,透過戰功分配,能夠有效的拉攏、穩定益州派系,協調荊州派、東洲派與益州派之間的平衡。

    四、人才凋零

    此時諸葛亮面對的人才凋零,不僅僅是沒有真正的人才問題,而是沒有智慧益州世族的問題。大量的蜀國精銳在夷陵大戰前後去世,導致諸葛亮可用的人才並不多。

    其次荊州丟失後,諸葛亮能依靠的,只有益州本土,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批的益州世家子弟會步入仕途,長此以往,作為“外來戶”的蜀漢政權就會遇到“主強客弱”的尷尬局面。一旦有一天東洲派也不能制衡益州派,那劉禪政權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綜合上述四點考慮,諸葛亮必須儘快發動北伐戰爭。第一,爭取擴大領土,擴大人口基數,發展益州外的勢力。第二,透過戰功來犒賞益州世家,緩和益州世家的不滿情緒。第三,完成劉備對自己的囑託,實現《隆中對》對劉備的許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領域的問題怎麼這麼少?關注的人不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