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依稀說史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宗廟中被供奉時所稱的號。中國古代廟號存在的時間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商朝。根據宗法制度,對國家有重大功績、值得子孫後代永世祭祀尊重的君主,會特別追諡廟號。商朝時期,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叫“太”、功高者為“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為“中”。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氾濫。魏晉以後,基本上除了亡國之君或者傀儡皇帝以外都擁有廟號。而隋朝以後,基本阿貓阿狗皇帝都可以追諡廟號,甚至包括亡國之君也可以擁有廟號。廟號主要有“祖”、“宗”兩種,通俗點說就是開創為祖守成為宗。有開創之功一般稱為太祖、高祖,如唐高祖、明太祖。重新打天下、定秩序一般稱為世祖、聖祖、成祖,如漢世祖、清世祖、清聖祖、明成祖。太宗則有發揚光大的意思,如唐太宗、宋太祖、清太宗。世宗有守成有法的意味,如漢世宗武皇帝;世宗也有皇位傳承發生偏移的意思,如明世宗嘉靖帝就是旁系繼承皇位。

    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會有太祖或者高祖,也基本上都會有太宗。太祖和太宗是古代最常見的兩個廟號。一般情況下,太宗沒有昏君,在所有“宗”中的級別最高。其他廟號,如高宗、德宗、世宗、中宗等廟號,有的朝代有、有的朝代則沒有。

    高宗、中宗、世宗等廟號的獲得者,有的功勞非常大,有的則非常一般。比如中宗,唐中宗非常一般,漢中宗則是少有的賢君、明主。比如世宗,明世宗非常一般,漢世宗則是千古一帝。仁宗這個廟號,雖不能說都非常賢能,相對來說也沒有昏君。

    清仁宗嘉慶皇帝是一個非常一般的皇帝,是一個無大功也無大過的中庸君主。

    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皇帝。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是元朝比較靠譜的皇帝。

    宋仁宗趙禎更是被稱為千古仁君,評價非常高。

    我們發現者宋元明清都有“仁宗”這個廟號,唐朝卻沒有仁宗。為什麼宋元明清有仁宗,唐朝沒有仁宗呢?

    有人說劉禪是第一位“仁宗”,但是歷史上沒有多少人承認劉禪為“仁宗”。劉禪是一個亡國之君,連諡號都沒有,又有什麼資格當“仁宗”。漢朝時期,追上廟號的標準極為嚴格。漢景帝都沒有資格獲得廟號,更不是用說劉禪。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宋仁宗是第一位“仁宗”。宋仁宗具有開創性意義,第一位“仁宗”誕生之後,此後各個王朝或者政權大多有“仁宗”。比如,遼仁宗、夏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受中國影響的越南、北韓也有仁宗。

    宋朝之前沒有皇帝獲得“仁宗”這個廟號,唐朝沒有“仁宗”這個廟號也非常正常。唐朝只是眾多沒有“仁宗“廟號中的一個王朝而已。

    中國古代的廟號制度產生之後,並沒有明文規定所有朝代都必須有固定的廟號。

    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為太祖,但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卻是高祖。更沒有規定朝代必須有什麼“宗”。比如,漢朝、唐朝有中宗,宋朝、明朝、清朝則沒有中宗;唐朝、宋朝、清朝都有高宗,明朝卻沒有高宗;宋朝、元朝、明朝都有英宗,清朝沒有英宗。宋朝、明朝有神宗,清朝和元朝卻沒有神宗。中國古代廟號的字數有幾十上百個,唐朝皇帝也就是二十個左右。每一個朝代不可能把所有廟號用完,選擇廟號的時候自然會有所傾向。唐朝沒有仁宗也非常正常。

    宋朝建立之後,以文治國。宋朝皇帝的文化教養也非常高。宋仁宗更是踐行仁義道德標準,獲得“仁宗”的廟號也可以理解。“仁宗”這個廟號一經問世,便受到統治者的熱捧。

    元朝雖然是以武力國,但是元仁宗卻是一個文治皇帝。元仁宗重開科舉制度,重視儒學發展。

    明清兩朝也都非常重視文教,所以有“仁宗”也不奇怪。

    漢朝和唐朝都是以武力國,而且非常具有尚武精神。漢朝選擇廟號的時候並沒有把“仁”放入其中,唐朝選擇廟號的時候也會更加傾向於比較尚武的廟號,而沒有選擇偏於文治的“仁宗”。

    “仁”在中國古代有特殊的意義,是儒家的核心觀點,也是古代的最高道德標準。

    儒學有一個發展的歷程,漢朝時期儒學開始官方化,但是漢朝基本上是王道與霸道並用,實行儒表法裡。儒學並沒有影響到漢朝的方方面面。

    唐朝時期,儒學的研習和傳播面臨著新挑戰,儒學的系統和倫理綱常等都遭到了巨大沖擊。唐朝時期,實際上是儒釋道三教合流。唐朝的科舉考試主要考試科目為詩詞歌賦,而不是儒學經典。

    宋代時期,眾多儒學致力於重新詮釋儒學,將儒學上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形成新儒學體系——理學。

    元仁宗重開科舉之時,將儒學納入開始科目,四書五經成為考科舉考試內容。

    明清時期的八股去世,更是將四書五經定為考試範圍,儒學進一步傳播。

    宋朝以後,儒學已經影響了王朝的方方面面,“仁宗”這個廟號也成了一個香餑餑。

    綜合以上原因,宋元明清有“仁宗”這個廟號,而唐朝沒有仁宗。

  • 2 # 折緣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首先,仁宗這個廟號,比較特殊,它是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

    我們知道,唐以前的時代,廟號還沒有擔負起蓋棺定論的作用,廟號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會有,要進得了太廟的皇帝,才能夠擁有廟號,所以唐朝以前只會對那些值得後世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兩漢是沒有仁宗的,西漢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中宗孝宣皇帝四個人而已,其中高宗漢元帝、統宗漢成帝、元宗漢平帝的廟號,都被除掉了;東漢有廟號的皇帝分別是世祖光武皇帝、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三人,後來的穆宗孝和皇帝、恭宗孝安皇帝、敬宗孝順皇帝、威宗孝桓皇帝的廟號也相繼被除。

    但唐朝,諡號開始變得越來越長,每代帝王會根據自己的需求,給祖宗們加諡,或者改諡,導致諡號清一色的美諡,其蓋棺定論的作用越來越弱,而被廟號所取代。

    唐代是一個尚武的朝代,加上胡人帶來的開放風氣,所以儒家的“仁”的思想,在這樣一個時代,並沒有多大的市場,文人士大夫都以尚武為榮。而唐朝在盛唐時期加上武則天,攏共就7個皇帝,而且這7代皇帝的傳承,就沒有一代是安穩著陸,政權的移交充滿了血腥味,除了比較沒有存在感的中宗和睿宗,其他幾個皇帝都不是什麼好相與的角色,如此一來,士大夫們也沒有必要去給這些個皇帝上想一個儒家最高道德標準的“仁”這樣一個廟號。

    而中後唐時期,唐中央的權威越來越低,皇帝們權力一點一點流失,宦官集團的興起,加上藩鎮的不斷做大,在這樣的時代裡做皇帝,如果不是力挽狂瀾,是無法有什麼好評價的。

    這就是唐朝為什麼沒有“仁宗”的原因,大致上主要是唐朝前期皇帝們對於諡法、以及廟號沒有什麼特殊要求,而中後期的皇帝又 不太給力,同時儒學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沒有那麼廣泛而具有影響力。

    宋朝建立以後,宋太祖趙匡胤深感於五代武人亂政,動輒叛亂的情形,於是定下了以文制武的國策方針,大力發展儒學教育,科舉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讀書做官,成為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儒家開始迎來了空前的發展壯大時期。

    到了宋仁宗時期,雖然對外戰爭沒有什麼好業績,但在文化事業上所取得的成績,確實值得宋人驕傲,稱之為讀書人士大夫的全盛時代不無不可。在這個時代裡,君主的權力還沒有如後來的明清那般強大,文臣們可以做實權宰相,與帝王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主子和奴才。

    在朝廷大力鼓動文化興國的背景下,宋仁宗本人又是一個仁厚君主,同時期在位時間又是北宋皇帝裡最長的一個,所以大概是文人們有感於這樣的一個好時代,基本已經達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君治世”、“聖天子垂拱而治”、“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就結合諡法,創造出了“仁宗”這麼一個空前的廟號,來表達對聖天子時代的無比崇敬之情。

    對於那個時代計程車大夫們來說,宋仁宗確實稱得上他們理想中那種“垂拱而治”的聖天子,宋仁宗是那種能夠讓這些儒家士大夫們生出一種“士為知己者死”感慨的皇帝,所以廟號“仁宗”也就不奇怪了。

    至於宋代以後的皇帝,比如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大致上也是因為歷史上出了“仁宗”這麼個廟號,後世的皇帝怎麼說也按照慣例從太祖太宗高宗相對於排下來,在治政水平中上的皇帝宗選這麼一個,何況,元代開始,中央皇權極速發展,特別是到了明清兩朝,連宰相輔政制度都沒有,皇帝一言而決,上什麼廟號,還不是由著皇帝本人說了算。

  • 3 # 大唐御史官

    皇帝死後被稱為什麼宗、祖之類的叫做廟號。

    廟號的起源有可以追溯到商朝,商朝的廟號起初只有四種,後來慢慢增加。秦始皇廢除廟號,漢代又開始使用廟號。

    皇帝死後的廟號選擇有一定的規則,如下

    死後能被稱為仁宗的皇帝條件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唐朝22位皇帝的廟號如下:

    發現唐朝並沒有廟號為仁宗的皇帝。唐朝的皇帝沒有賢明的君主嗎?宋朝有宋仁宗趙禎,元朝有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明朝有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皇帝)。

    宋元明清的仁宗都配得上這個稱呼嗎?有人不這麼認為。

    唐朝可是中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如果沒有賢明君主怎麼可能。貞觀之治李世民當得起仁這個稱號,但是他的廟號被稱為太宗。

    開元盛世李隆基後半生令人噓噓,所以稱為玄宗。唐朝皇帝得到評價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李純,但他們都有自己的廟號。

    廟號的評價皇帝並不準確,但可以反應。

    唐朝為什麼沒有皇帝稱為仁宗,說到底唐朝的好皇帝太少,不能從始至終都是仁,都是吃老本。

  • 4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漢唐都沒有仁宗。

    廟號是祭祀用的稱號,起源於重視祭祀的商朝,不過周朝秦朝都沒有沿用,到漢朝才重新啟用廟號。

    在漢初的時候,廟號議定是比較嚴格的,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要有功或者有德的皇帝才能有廟號。

    廟號分兩類,祖和宗,祖有功而宗有德,功為開創之功,“功莫大於高皇帝”,漢朝功最高的就是漢太祖劉邦,他建立了漢朝;還有漢世祖劉秀名為中興,實為開創,他建立了東漢。德為守成之德,“德莫厚於孝文皇帝”,漢朝守成之德最高的就是漢太宗劉恆,他開創了文景之治。

    商朝留下的廟號只有“太、中、高、世”四個,其實在漢朝就已經有點不夠用了,僅西漢有廟號的皇帝就包括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中宗孝宣皇帝、高宗孝元皇帝、統宗孝成皇帝、元宗孝平皇帝,後面三個嚴重不符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東漢重立宗廟的時候,把他們的廟號廢除了。

    這種標準氾濫的情況也出現在東漢,東漢他廟號的皇帝有世祖光武皇帝、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穆宗孝和皇帝、恭宗孝安皇帝、敬宗孝順皇帝和威宗孝桓皇帝,後面四位的廟號被董卓廢除。

    兩漢二十餘位皇帝,有廟號的近一半,雖然規範後下降到七人,可新廟號的確出現了,而且數量超過舊有的古老廟號,從這些新廟號的字眼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廟號是直接從諡號裡邊選字的。

    諡號是給人蓋棺定論的一兩個字,有一套《諡法表》作為參照,凡是符合某個諡號釋義一條或者多條的人,就可以獲得這個諡號,當然,是去世後獲得,這也是對君主的一種警示,告誡他們不要胡來,不然得個惡諡遺臭萬年。

    作為人手一個的標配貨,諡號的數量自然是遠大於廟號,在廟號數量不足的時候,從諡號裡邊拿字補充是再適合不過了。這也體現出一種趨勢,即廟號日趨氾濫,失去了原有的獎勵措施,不再是明君專屬,而成為君主標配。

    廟號氾濫從漢朝開始,漢朝掙扎了一把,廢除了不少廟號,接下來的曹魏可不客氣,一上來就是三個祖,還有一個自己尊自己的魏烈祖曹叡,之後的兩晉南北朝,廟號要多亂有多亂,非祖即宗。

    到隋朝統一,其實廟號也很有種大路貨的感覺,只是隋朝時間短,這事讓唐朝繼承了,更關鍵的是,唐朝出現了超長諡號,比如李世民初諡文皇帝,叫唐文帝沒問題吧,後來加諡加到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那就只好叫唐太宗了,於是乎以諡號稱呼皇帝的習慣改成了以廟號稱呼皇帝。

    唐朝跟魏晉南北朝那些小政權和隋朝不同,它的歷史很長,近三百年,皇帝很多,漢朝出現的新廟號不夠用了,唐朝人就自己照著廟號繼續創,不過並沒有創出“仁宗”這個廟號,因為諡號裡面沒有“仁”,清朝有個仁皇帝是新衍生的諡號,還比仁宗晚。

    宋朝的廟號也有不少是新創的,但創的方法跟唐朝不同,不是按照諡號,而是按照字面意思,仁宗就是這個時代出來的,取自“仁者聖人”,還有英宗取自“三代之英”、哲宗取自“世有哲王”,這幾個除了神,都很少在諡號中出現,而像徽、欽、寧、理、度、端等幾個,就沒在短諡中出現過,在長諡中也很少見。

    從本意來說,廟號本身就是明君才有的,自然都是褒義,但隨著廟號標配化和每個皇帝表現得不同,廟號也分出了三六九等,出現了褒貶之分,尤其是對於那些新創廟號而言,首個獲得者的水平往往決定了廟號的地位。

    幸運的是,仁宗這個廟號遇到了宋仁宗這個皇帝,是他讓仁宗廟號成為高階廟號,所以後面會有元仁宗、明仁宗和清仁宗,像徽宗就不一樣了,之後三朝有哪個膽大包天的大臣敢提議給皇帝上這個廟號,分分鐘撤職查辦!

  • 5 # 遊夢居士

    首先這個仁字屬於廟號。

    仁是儒家中最高準則遺傳於周禮,先來看看歷史上第一位以仁字稱廟號的皇帝宋仁宗。

    在他的時期,有唐宋八大家的六位湧現,有包拯,有狄青。

    明仁宗朱高熾革除了許多弊端,把明朝推向了新高峰,可惜英年早逝。

    而在唐朝,佛教盛行,直到唐朝晚期才要求重新興起。皇帝自唐玄宗以前除唐太宗去除外,有哪個稱得上仁這個字?至於後期除了出現了唐文宗這類自稱每天工作到大半夜的皇帝,就只剩下軟弱無能的唐僖宗一類。

    加之唐朝臣子對皇帝的嚴格要求,沒有仁,也是很正常的。

  • 6 # 人生若只如初見

    仁宗廟號始於宋四帝趙禎,之前是沒有的

    廟號稱呼皇帝一般在唐以後,

    唐之前,皇帝會有諡號,但廟號非有為之君不可得!故一般以諡號稱皇帝!

    唐以後,廟號成為皇帝逝後標配,而諡號濫用

    為了方便,開始稱呼廟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pte從58-65一個月內有希望嗎?怎麼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