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巴蜀農家

    我們大巴山裡面種植馬鈴薯是在每年過年前後那一段時間,山裡面屬於坡地,種馬鈴薯都是先平好地,然後用鋤頭鏟十五釐米左右的小溝,土溝距離是二十五釐米左右,溝裡面先用上農家肥,農家肥旁邊挨著土的地方種馬鈴薯種,每個馬鈴薯種距離也間隔有十五釐米,然後就又把土弄回溝裡,把種子掩埋起來就可以了。等到出苗有二十五到三十釐米左右的時候就可以繼續施肥一次。施肥以後為了防病蟲害,每個星期用草木灰撒一次,要散開撒,等到四月初就可以吃肥肥胖胖的土豆啦。

  • 2 # 農民新見

    馬鈴薯又稱洋芋、山藥、土豆,作為一種蔬菜作物,其富含著大量的蛋白質及各種各樣的維生素與礦物質等豐富的營養再加上其美味的口感,深受人們的喜愛,也是世界第4 大糧食作物。因馬鈴薯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且其栽培方法簡單、產量高,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

    一、早熟馬鈴薯栽培技術

      1 、深耕整地

      馬鈴薯這種作物因其特性比較適合在沙壤土中種植,應深耕整地,以保障其根系在疏鬆、透氣性好的土壤中充分的發育併為其薯塊膨大提供良好的條件。因為馬鈴薯的鬚根穿透力很差,深耕可以使得土壤變得疏鬆,而疏鬆的土壤有著良好的透氣性且能提高蓄水保肥與抗旱的能力,因而有利於馬鈴薯根系的生長髮育。

      2、 肥料準備

      馬鈴薯是喜肥作物,特別是有機肥肥料,更適合其生長。有機肥料不僅能為馬鈴薯的生長提供較為全面的營養,還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一般馬鈴薯的種植應施有機肥15~30t/hm2(或農家肥75t/hm2左右),過磷酸鈣750kg/hm2、硫酸鉀600kg/hm2、尿素150kg/hm2。

      3 、催芽

      馬鈴薯在播種前應當挑選出好的種薯。種薯應當符合品種特徵、表皮光滑完整且無病蟲害、無凍傷、顏色好等要求。播前催芽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淘汰病薯,應當選擇幼芽髮根快、出苗早而齊的薯種,因為發棵早、結薯早的薯種有利於高產。換塊時切刀用酒精或高錳酸鉀水溶液消毒且切口離芽眼要近,這樣可刺激種薯早發芽,利於早出苗。春播需種薯1800kg/hm2左右。

      4 、播種

      馬鈴薯的種植應適時。適時播種對植株的生長髮育至關重要,也是取得高產的關鍵環節。

      在土壤10 cm 深處地溫達到8~10 ℃時播種;馬鈴薯春播出苗時要避免霜凍,一般根據當地終霜日前推20~30 d 為適播期;北方一般在4 月20 日左右播種;應把薯塊形成期安排在適於塊莖形成、膨大的季節,平均氣溫不超過23 ℃,日照時數不超過14 h,有適量降雨。多雨地區要實行小整薯播種,避免田間爛薯,造成減產。

      5、 田間管理

      “早”――對馬鈴薯的田間管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馬鈴薯的種植應做到前期早發、中期穩長、後期晚衰;對於馬鈴薯種植田間管理的重點應放在種植前期及時的中耕除草、追肥、培土與後期注意排、灌,防止病蟲害上面。馬鈴薯植株齊苗後應及時人工除草;

      對於馬鈴薯來說,追肥宜早不宜晚。當馬鈴薯的苗出齊80%後就應進行第1 次追肥。應施碳酸氫銨600~750 kg/hm2(或尿素225 kg/hm2)左右。追肥後,應及時灌水。現蕾期進行培土、澆水。開花初期薯塊進入迅速膨大的時期,結合除草進行第2 次培土、澆水。應在植株封壟前完成培土,以防塊莖外露變綠。結合植株長勢情況來決定第2 次追肥。一般不追肥,若需要,可少量追施尿素,約150 kg/hm2。

      二、早熟馬鈴薯的病蟲害防治

     1、 病毒病的防治

      馬鈴薯的病毒病主要是依靠塊莖一代代傳下去,其實生種子帶毒率很低。儘管帶毒率低但也會成為馬鈴薯初侵染來源。因病毒種類不同,病害在田間的傳播方式也有差異,應針對其不同的特點採用合理有效的抑制方式。年感染的植株往往只有一部分塊莖帶毒,對已形成的塊莖,病毒可能已來不及侵入。

      2、 早疫病的防治

      在植株處於逆境時期通常易發生馬鈴薯早疫病。逆境的發生原因通常是來自於植株缺肥缺水、生長衰弱或氣溫偏高。馬鈴薯在封壟後,植株生長的穩定期開始,這時就要求每隔10d噴施1次保護性殺菌劑,即百菌清75%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在田間管理過程中,一旦發現植株出現早疫病的症狀,應及時噴施治療性殺菌劑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做到每7d就噴施1次,一共應噴施3次。

      3 、晚疫病的防治

      在不同地區及氣候條件下馬鈴薯晚疫病的症狀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最初的症狀是暗綠色圓形浸水的小斑點。這一症狀經常出現在較底層的植株葉片上以及圍繞在葉尖和葉緣上,隨後再擴散至整個葉面。植株在潮溼的環境中生長,葉片的背面可能會有白色絨毛出現在病斑的邊緣。受侵染的塊莖表面會呈現出紫褐色不正常的、大小不一的、凹陷的區域。這時應當及時採取以下防治措施:選擇健康種子播種。種薯最好單收、單存、單藏;時刻監控天氣狀況。尤其是8月,以便在需要時採取預防措施。

  • 3 # 硯子在鄉村

    對於任何一種農作物來說,若不能依照科學的方法進行種植,則會影響農作物的健康成長。對於馬鈴薯這種農作物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不能科學的進行灌溉、施肥等等,則會不利於馬鈴薯的健康生長。嚴重的話,容易引起各種疫病,產生疫病之後如果不能有效的及時治療,則會影響的馬鈴薯的產量,從而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來談一下關於馬鈴薯的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的分析,並提出相應的措施,以供參考。

    1 馬鈴薯種植技術分析

    1.1 品種選擇

    在品種選擇上,根據筆者多年來的觀察,認為應當選擇脫毒馬鈴薯。這個品種相比於其他品種來說,生命力較為頑強,存活率較高。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馬鈴薯有兩個休眠期,分別是春季和秋季。當然如果農戶想提高農作物產量的話,可以選擇日間套種的方法。除此之外,對於馬鈴薯的處理工作,一定要慎重對待。在處理過程中,必須選擇較好的品種。而且也要保證它能夠生長在適合的溫度下,只有這樣,才能對其進行催芽。筆者在這裡強調一下,在種植馬鈴薯的種子的時候,一定要把種子和百草清摻到一起,以此來防治病蟲害的出現。

    1.2 切塊催芽技術

    所謂的切塊催芽技術也即為要讓每一塊馬鈴薯的切塊在進行馬鈴薯播種之前, 保障每個馬鈴薯要有一個芽,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必須警惕。只有這樣保證了發芽率,才能促進後期的工作順利進行。與此同時,當切好之後,要記得用有水和多菌靈兌好的液體,及時對馬鈴薯進行消毒,以保證它的存活率。

    1.3 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是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在進行管理的管理中,一定要做好起攏、鬆土、澆水的基本工作。除此之外,要根據季節、土的溼度的不同,結合實際情況,適時的對其進行灌溉、施肥以及雜草的祛除。這些基本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防止馬鈴薯的莖葉不規範生長。當然,在進行管理時,還要注意播種的時間是否合適,以及要保持適合的地表溫度,以保證馬鈴薯的存活率。

    2 馬鈴薯病蟲害型別以及防治措施

    2.1 馬鈴薯早疫病

    早疫病也即為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長出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斑點,剛病發時,不容易引起農戶的注意,但隨著態勢的發展,這種疫病就會導致馬鈴薯枯萎。這種病的出現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馬鈴薯沒有足夠的水得以吸收或者生長環境的溫度不夠適宜。針對與此,筆者認為,農戶應當對其進行適時的澆水、施肥,以保證馬鈴薯的健康生長。

    2.2 馬鈴薯晚疫病

    這種病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地表太過於陰暗潮溼。而這種病主要表現出來的特徵,對於不同的地區來說也是不一樣的,但它們之間的共同特徵也即為馬鈴薯的葉子下面有綠色斑點,而且這種斑點很容易蔓延到整個馬鈴薯。針對此,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防治。首先是要選擇生命力頑強的種子,保證其存活率;另外,種植馬鈴薯的時候一定要選擇較好的或者適合的天氣,尤其是不要選擇在陰天下雨的時候進行種植,以免產生種子變質的情況出現;根據馬鈴薯不同時期的生長情況,定期的進行施肥以及噴灑農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馬鈴薯的質量與產量。

    2.3 馬鈴薯黑脛病

    當馬鈴薯換上這種病的之後,最突出的表現也即為它比正常生長的馬鈴薯要小。而且,馬鈴薯的葉子也呈黃色,隨著病態的發展,它會一點一點的變黑直至枯萎,與此同時,馬鈴薯還有異味存在。這種病相對於上面的那幾種病害來說很容易蔓延整片的馬鈴薯。針對這種病所帶來的破壞性,我們必須警惕,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進行防治。第一點,一定要選擇生命力頑強的種子,並且要對種子進行藥物浸泡。第二點,當發現有黑脛病出現的時候,要立即採取相應的措施,將患病與健康的馬鈴薯進行隔離,以免造成更大的後果。如果在這過程中,馬鈴薯病態嚴重,一定要進行銷燬,同時要對旁邊的馬鈴薯進行檢查,以免感染到黑脛病。

    2.4 地下的害蟲

    害蟲對於馬鈴薯來說,有時具有致命的危害。對於害蟲來說,尤其是地下的害蟲,我們的肉眼在正常情況下是看不到的,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於人們對於蟲害的防治。即使如此,作為農戶來也必須要做些防治性的措施。比如說,收穫季過後,要對田地進行大規模的翻整,從而破壞害蟲過冬的巢穴,而且在翻地的過程中,還能將田地的則草清除,一舉兩得。當然也可以藉助相應的高科技技術,比如說引誘劑把害蟲殺死等等。

    3 結語

    總而言之,對於馬鈴薯的種植,一定要從源頭抓起。對於種子的選擇要格外慎重,並將其和一些藥物相結合,以保證根源處防治病蟲害的發生。當然,也要根據馬鈴薯每個時期的生產情況,給予相應的灌溉、施肥、噴灑農藥等等,以保證在生長過程中出現不利於馬鈴薯生長的病蟲害。同時,當病蟲害出現時,也莫要慌張,及時的採取相應的措施,來防止病蟲害的進一步蔓延,從而保證馬鈴薯的健康生長。

  • 4 # 海島仁哥

    一、選用早熟品種。秋馬鈴薯的生育期短,生長的時間不長,一定要選擇適宜秋季種植的早熟、休眠期較短的品種,如中薯三號、費烏瑞它、東農303、克新四號、早大白、鄭薯六號等早熟品種。

      二、播前浸種催芽。催芽處理,是秋馬鈴薯生產成敗的關鍵。秋播馬鈴薯用種,最好是採用小整薯(50克左右)播種為好,這樣可以避免播種時遇高溫多雨天氣大薯切塊後消毒不嚴造成大量爛薯。

      催芽方法:一般整薯催芽用10~15ppm赤黴素溶液,浸種20~30分鐘;切塊催芽用5~10ppm赤黴素(九二0)溶液浸種15分鐘。再用70%的甲基託布津500倍液或拌草木灰對薯塊消毒,晾乾催芽。浸種時先用少量酒精將赤黴素溶解,然後加水稀釋到所需的濃度,將種薯裝入簍內或網袋中,再放入藥液浸泡即可。浸泡後將種薯撈出放在沙床(床寬100釐米,沙土的厚度為5釐米)上,攤放薯塊的厚度為20釐米左右,然後在上面及四周覆蓋溼潤的沙土5釐米厚左右。待芽長至2釐米左右時,扒出並放到陰涼有散射光的地方進行綠化,2~3天后選擇晴天早上或傍晚播種。

      注意:浸種催芽時,要嚴格配製赤黴素溶液的濃度。赤黴素溶液要隨配隨用,忌隔夜再用。此外,種薯堆積不要過厚,否則易造成爛薯。

      三、掌握播期和密度。我省播種時間可選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8月高溫、多雨,田間積水時易引起爛薯,影響出苗及植株生長,所以雨後要及時排除積水並進行中耕,以利出苗。一般種植密度為每畝5000~6000株,畝用種量150~180公斤,寬行窄株有利於培土,行距40釐米、穴距25釐米,莖芽朝下,蓋土厚度為5釐米左右。待苗高15釐米左右進行培土,可增加土壤通透性,加大晝夜溫差,有利優質高產。

      四、科學配方增施鉀肥。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1000~1500公斤優質有機肥,同時施入馬鈴薯專用複合肥(9:9:7)60~80公斤,或45%硫酸鉀複合肥,開溝條施覆土。特別要注意多施鉀肥,施鉀肥時,以施硫酸鉀為好,切忌施氯化鉀。

      五、加強田間管理。

      1、抗旱排澇。秋馬鈴薯地塊一定要能排能灌,播種後如遇連續高溫、乾旱天氣,可用稻草或麥草等覆蓋畦面,以降低土溫,及時灌水,促進發芽;如遇暴雨要及時排水,避免爛種、爛苗。

      2、適量追肥。出苗後結合中耕鬆土,畝施尿素10~15公斤,以促進幼苗快長;中後期用磷酸二氫鉀加塊根膨大素進行葉面噴施1~2次。

      3、中耕培壠。齊苗後到現蕾封壠前,中耕鬆土2~3次,防除雜草,破板結,培厚壠,為馬鈴薯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疏鬆條件,以利於提高結薯率和薯塊質量。

      六、防治病蟲害。主要病害是晚疫病,蟲害主要是地下害蟲和蚜蟲。

      晚疫病防治:在秋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內,要防治三次。防治藥劑,以幾種不同藥劑交替使用的防效較好,第一次在馬鈴薯團棵期,用52.2%抑快淨防治,第二次在馬鈴薯初花期用72%克露防治,第三次在盛花期用68.75%銀法利進行防治。

      地下害蟲防治:可結合整地,畝用辛硫磷200毫升,拌土撒施防治;蚜蟲可在發生期用40%的氧化樂果乳油1000~2000倍液噴霧防治。

  • 5 # 八零後新農人

    栽培種植技術

    1、催芽處理

    催芽處理是馬鈴薯種植技術中的關鍵,主要將選取的種子放在溼潤且厚度在10cm左右的沙土中,將種子平放在裡面,上面覆蓋一層5cm厚度的過篩沙土,用噴水壺進行澆水保持土壤溼潤狀態,保持溫度在20℃左右即可。

    2、整地需求

    栽種前需要將土壤進行消毒,主要噴灑稀薄的硫酸銅或者草木灰溶液,以防止病菌的滋生,基質應以疏鬆肥力足且富含有機質的土壤為主,同時馬鈴薯是不適合連作的,否則容易發生病害,澆入有機肥後進行鬆土即可。

    3、入栽定植

    栽種前需要在土表埋入少量稀薄的有機肥肥粒,以加快根系的生長,一般早熟的種苗間距需保持在20公分左右,中熟品種的則在25公分左右,栽後覆蓋一層6~10cm左右的細土,澆入水分後保溼,進行深耕處理即可。

    4、栽後管理

    如果天氣很冷的話,需要覆蓋一層地膜,以避免植株凍傷,在生長期間需控制溫度在16℃~20℃左右,到了3月的時候就要開啟地膜以利於通風,長勢就好的時候可追施1~2次的磷酸二氫鉀,保持土壤溼潤即可。

    一、馬鈴薯主要病蟲害

    1、病害: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環腐病、病毒病、瘡痂病、癌腫病、黑脛病、線蟲、黑痣病2、 蟲害: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甲蟲、小地老虎、蚜蟲、蠐螬、螻蛄、塊莖蛾

    二、病害主要症狀及發生條件、防治技術

    (一)馬鈴薯晚疫病

    1、症狀:此病可侵染葉片、莖蔓和薯塊。葉片染病,多從中下部葉開始,先在葉尖或順緣出現水漬狀綠褐色小斑點,周圍具有較寬的灰綠色暈環,溼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充套件成黃褐至暗褐色大斑,邊緣灰綠色,界限不明顯,常在病健交界處產生一圈稀疏白黴,雨後或清晨尤為明顯。空氣乾燥,病斑變褐、乾枯,破裂或捲縮。莖杆和葉柄染病,多形成不規則褐色條斑,嚴重時致葉片萎焉捲曲,終致全株黑腐。薯塊染病,初生淺褐色斑,以後變成不規則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邊緣不明顯,病部皮下薯肉呈淺褐色至暗褐色,終致薯塊腐爛。

    2、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晝夜溫差大,空氣潮溼,多雨,多霧,平均氣溫10--22℃,有利於病害發生。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播種帶菌薯塊,發芽出土後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生孢子囊。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形成發病中心。病菌孢子囊還可隨雨水或澆水滲入土中侵染薯塊,產生病薯,作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

    3、防治技術:

    (1)選用脫毒抗病種薯。品種主要有合作88,威芋3號,滇薯6號。

    (2)種薯處理。嚴格挑選無病種薯作種薯,採用25%甲霜靈錳鋅2克兌水1千克將200-2500千克種薯均勻噴灑後,晾乾或陰乾進行播種。

    (3)栽培管理。選擇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後田間積水;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清除。

    (4)藥劑防治。採用25%甲霜靈錳鋅2克兌水1千克將200-2500千克種薯均勻噴灑後,晾乾或陰乾進行播種。

    (二)早疫病

    1、症狀:葉片病斑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具有同心輪紋,溼度大時病斑上產生黑色黴層,發病嚴重時,葉片乾枯脫落;莖上很少有病斑或無病斑;塊莖上產生褐色圓形或近圓形稍凹陷病斑,邊緣分明,皮下呈褐色海綿狀幹腐。

    2、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為害葉、塊莖。病菌易侵染老葉片,分生孢子萌發適宜溫度26-28℃,瘠薄地塊和肥力不足道田塊發病較嚴重。

    3、防治技術:早疫病於發病初期用 1 : l : 200 波爾多液或77%的可殺得可溼性微粒粉劑 500 倍液莖葉噴霧,7~10 天 1 次,連噴 2~3 次。

    (三)青枯病

    1、症狀:青枯病是由一種細菌性病菌引起的病害,植株稍矮縮,葉片淺綠,下部葉片先萎焉後全株下垂,早晚恢復正常,4-5天后全株萎焉死亡。

    2、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高溫、高溼、多雨的地區發病重,最適宜溫度30℃-37℃,一般酸性土壤發病重。

    3、防治技術:目前還未發現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藥劑,主要還是以農業防治為主。可用可殺得800倍液進行灌根或用農用鏈黴素灌根。

    (四)馬鈴薯環腐病

    1、症狀:此病是維管束病害,全株侵染。一般病薯外觀症狀不明顯,縱切薯塊可見自基部開始維管束變色,重時變色部分可達1圈,可破壞維管束周圍的薄壁細胞組織,使皮層與髓部部分或全部分離,形成離核。生長期地上部常表現枯斑或萎蔫二型。隨病情發展,病株根、莖、蔓維管束逐漸變褐,新鮮病蔓有時會溢位菌液。

    2、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病菌生長溫度2--36℃,適宜溫度為20--23℃,地溫19--28℃有利於病害發展。病菌隨種薯越冬,也可隨病殘體在土面越冬。未曾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傳播媒介。病菌在田間透過傷口侵入,藉助雨水或澆水傳播蔓延。遠距離傳播主要透過種薯調運。

    3、防治技術:

    (1)實行無病田留種,採用整薯播種。

    (2)嚴格選種。播種前進行室內晾種和削層檢查、徹底淘汰病薯。切塊種植,切刀可用53.7%可殺得2000幹懸浮劑400倍液浸洗滅菌。切後的薯塊用新植黴素5000倍液或47%加瑞農粉劑500倍液浸泡30分鐘。

    (3)生長期管理。結合中耕培土,及時拔出病株帶出田外集中處理。使用過磷酸鈣每畝25公斤,穴施或按重量的5%播種,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五)馬鈴薯病毒病

    1、症狀:此病在田間常表現花葉、壞死、卷葉3種症狀型別。花葉型即葉片顏色不均,呈現濃淡相間花葉或斑駁。壞死型即在葉、葉脈、葉柄和枝條、莖蔓上出現褐色壞死斑點,後期轉變成壞死條斑。卷葉型即葉片沿主脈由邊緣向內翻卷,繼而葉片變硬、變脆,嚴重時葉片捲曲呈筒狀。

    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高溫乾旱、管理粗放、蚜蟲數量大,病害發生嚴重。 25℃ 以上高溫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有利於傳毒媒介蚜蟲的繁殖、遷飛和傳病,使病害迅速擴充套件蔓延,加重其受害程度。病毒主要在帶毒薯塊內越冬,為播種後形成病害的主要初始毒源,在田間病毒透過蚜蟲和汁液摩擦傳播。

    3、防治技術:

    (1)建立無毒種薯繁育基地。採用莖尖組織脫毒種薯,確保無毒種薯種植。

    (2)選用抗耐病優良品。

    (3)栽培防病。施足有機底肥,增施鉀、磷肥,實施高壟或高埂栽培。

    (4)出苗後施藥。早期用10%的吡蟲琳可溼性粉劑 2 000 倍液莖葉噴霧防治蚜蟲。

    (5)藥劑防治:噴灑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溼性粉500倍液。

    (六)瘡痂病

    1、症狀:瘡痂病菌是一種線菌,只侵害薯塊。發病初期在薯塊上產生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小點,表面粗糙,呈瘡痂狀硬斑,一般只在薯塊皮部發病。

    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溫度高時發病較重。

    3、防治技術同環腐病。

    (七)線蟲病

    1、症狀:主要為害根部,植株矮小、黃化,薯塊表面生黑褐色小斑點或褐色潰瘍斑,儲藏中病斑擴充套件腐爛。

    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種薯傷口傳播病菌,引起枯萎病、黃萎病等土壤傳播病害。

    3、防治技術:用55%莖線靈顆粒劑1--15kg/畝,撒在苗莖基部,然後覆土灌水。

    (八)瘡痂病

    1、症狀:瘡痂病菌是一種線菌,只侵害薯塊。發病初期在薯塊上產生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小點,表面粗糙,呈瘡痂狀硬斑,一般只在薯塊皮部發病。

    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適宜發病溫度25-30℃ ,中性或微酸性沙土發病重,溫度高溼發病較重。

    3、防治技術:同環腐病。

    三、主要蟲害防治技術

    (一)地下害蟲:主要包括小地老虎、蠐螬和螻蛄。防治技術可用毒土防治的方法,對小地老虎用敵敵畏0.5kg兌水2.5kg噴在100kg幹砂土上,邊噴邊拌,製成毒砂、傍晚撒在苗眼附近;蠐螬和螻蛄可用75%辛硫磷0.5g加少量水,噴拌細土125kg,施在苗眼附近,每畝撒毒土20 kg。

    (二)瓢蟲、甲蟲的防治技術:用90%敵百蟲顆粒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噴霧。

    四、綜合防治技術措施(一)切斷病源

    1.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從無病蟲地區引種,選無病留種田留種,因黑脛病、環腐病、瘡痂病、晚疫病、青枯病等可透過薯塊傳播,在選種時要選用抗病蟲害種薯,選擇的薯種要經過脫毒處理。

    2.購種及種薯切塊、催芽、播種過程中要撿出畸形、病、爛及萌芽過早或不萌芽的種薯,撿出後集中處理,切勿亂扔。

    3.將種薯於切塊前在Sunny下曬兩天,防病效果較好。

    4.消毒處理,切塊時嚴格刀具消毒,切塊後藥劑浸種處理。切塊時,發現病薯要用40%甲醛120倍液或0.1% ~0.2%昇汞消毒刀具後再進行。切塊後,進行藥劑浸種處理,可針對病害選取藥劑,如:甲醛防治晚疫病、青枯病、瘡痂病等;由於馬鈴薯環腐病存在於微管束中,一般藥劑很難殺死薯塊內的病菌,可用濃度為50mg/L的硫酸銅或農用鏈黴素浸泡種薯塊10分鐘;用多菌靈防治立枯絲核菌等半知菌類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二)農業防治措施

    1、及早耕翻田塊,在冬、春季節檢查成蟲越冬場所,及時清理田間病蟲殘株,消滅病蟲源,上茬作物收穫後及早翻耕,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及收穫後要認真清理病蟲株殘體。如生長期內出現的黑脛病、青枯病、環腐病病株應儘早拔除,清理乾淨,避免病害隨水傳播蔓延,減少病菌在田間殘存、積累。

    2、合理輪作換茬,馬鈴薯不宜連作,發病較重的地塊實行3年以上輪作換茬。如發生青枯病則與禾本科作物進行 3~5 年輪作,發生瘡痂病則與豆科、葫蘆科、百合科蔬菜實行 5 年以上輪作,透過合理輪作能減少病菌、線蟲及有害昆蟲的數量,減輕有害生物造成的損失。

    3、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補施微肥,增施有機肥能有效改良土壤,抑制有害菌在田間的活動,增強植株杭性。如瘡痂病嚴重的地塊增施一層塘泥,能有效減輕瘡痂的病危害。要根據馬鈴薯生理需求適量施用氮肥,增施磷肥,多施鉀肥,補施微肥,以減輕生理性病害的發生,增強植株抗性,減少發病。

    4、適期早播,合理排灌,及時治蟲。適期早播能減輕晚疫病等病害的危害,乾旱時要順壟溝澆水,使水浸人壟內,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害隨水傳播。遇澇要及時排水,農事活動要減少對植株的損傷。苗期有效防治蚜蟲,避免傳播病毒。

    5、預防晚疫病流行,如有晚疫病開始流行,種植品種又不抗病,種植密度大,田間植株繁茂的薯田,應在植株還沒有嚴重發病前把地上1/3~1/2的植株枝葉割走,運出薯田,以增加薯田光照,降低溼度,能有效防治病菌對薯田的危害。

    6、嚴禁牲畜和閒人進入薯田踐踏,減少對塊莖的人為傷害,成熟後及早收穫,留種田更應早收,以減少塊莖在田間受侵害的機會,預防田間腐爛。

    7、種薯儲藏前要嚴格挑選,儲藏後加強管理,防止儲藏溫度過高,造成有利於病害發生的條件。

    8、在田間地頭查詢蠐螬的成蟲金龜子、小地老虎、塊莖蛾幼蟲或成蟲人工捕殺,夏季如瓢蟲開始危害,可以在上午10時以前或下午4時以後拍打植株,利用其“假死性”捕殺。

    (三)藥劑防治

    根據不同的病蟲害方式情況及發生時期適時進行藥劑防治,防治技術同前。

  • 6 # 洪洋河

    一:選地和播種期要合理:馬鈴薯種植要選擇地勢高燥、土松肥沃、土層深厚、易於排灌的砂質壤土。土壤的pH值範圍應控制在5~8的微酸性土壤地塊。

    馬鈴薯由於分佈地區較廣和栽培季節不同,所以各地的播種期也不盡相同。但一定要掌握的總原則是:一是要把馬鈴薯塊莖形成和增長期安排在適於塊莖生長的季節;二是要充分利用當地對出苗的有利條件,並躲過不利條件;三是要根據品種、種薯情況和間套作物來確定。催芽的種薯應適當晚播,反之則可適當早播。四是在北方一季作區,當地晚霜前20~30天,氣溫穩定在5~7℃時是該地的適宜播種期。

    二:一定要堅持輪作換茬:為了更經濟的利用土地和有效的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必須對馬鈴薯恰當調配茬口。適於馬鈴薯的前作物有穀子、小麥、玉米等。如果馬鈴薯作為蔬菜栽培時,最好的前作物是大蔥、大蒜、芹菜等。馬鈴薯的輪作年限至少要在三年以上。

    三:堅持深耕整地:深耕整地是調節土壤水、肥、氣的有效措施。可以利用機引深耕整地,達到上翻下松,深翻15~18釐米,深松25~30釐米。根據研究資料表明,深耕整地的產量比不深耕整地的要增產10%左右。

    四:堅持選用良種:選用良種是獲得馬鈴薯高產的重要物質基礎。一年兩作區,需要選擇早熟品種,這樣可以在高溫來臨前成熟,避開高溫的影響。一年一作區應選擇中晚熟抗病品種,以充分利用生長季的自然條件獲得高產。

    五:堅持以基肥為主:馬鈴薯施肥以馬糞、廄肥等效果比較好。在肥源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在秋季或春季結合耕翻整地進行全面施肥,一般每畝施有機肥650~1650千克。

    如果採用氮磷鉀作種肥,每畝施硝銨13.5~15.5千克,施用過磷酸鈣23.5~26.5千克。鉀肥應根據各地區土壤含鉀量具體確定。在我們北方地區,由於土壤含鉀量比較高,所以施鉀肥的效果不太明顯。

  • 7 # 丫頭苗苗的農村事

    栽培種植技術

    1、催芽處理

    催芽處理是馬鈴薯種植技術中的關鍵,主要將選取的種子放在溼潤且厚度在10cm左右的沙土中,將種子平放在裡面,上面覆蓋一層5cm厚度的過篩沙土,用噴水壺進行澆水保持土壤溼潤狀態,保持溫度在20℃左右即可。

    2、整地需求

    栽種前需要將土壤進行消毒,主要噴灑稀薄的硫酸銅或者草木灰溶液,以防止病菌的滋生,基質應以疏鬆肥力足且富含有機質的土壤為主,同時馬鈴薯是不適合連作的,否則容易發生病害,澆入有機肥後進行鬆土即可。

    3、入栽定植

    栽種前需要在土表埋入少量稀薄的有機肥肥粒,以加快根系的生長,一般早熟的種苗間距需保持在20公分左右,中熟品種的則在25公分左右,栽後覆蓋一層6~10cm左右的細土,澆入水分後保溼,進行深耕處理即可。

    4、栽後管理

    如果天氣很冷的話,需要覆蓋一層地膜,以避免植株凍傷,在生長期間需控制溫度在16℃~20℃左右,到了3月的時候就要開啟地膜以利於通風,長勢就好的時候可追施1~2次的磷酸二氫鉀,保持土壤溼潤即可。

    一、馬鈴薯主要病蟲害

    1、病害: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環腐病、病毒病、瘡痂病、癌腫病、黑脛病、線蟲、黑痣病

    2、 蟲害: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甲蟲、小地老虎、蚜蟲、蠐螬、螻蛄、塊莖蛾

    二、病害主要症狀及發生條件、防治技術

    (一)馬鈴薯晚疫病

    1、症狀:此病可侵染葉片、莖蔓和薯塊。葉片染病,多從中下部葉開始,先在葉尖或順緣出現水漬狀綠褐色小斑點,周圍具有較寬的灰綠色暈環,溼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充套件成黃褐至暗褐色大斑,邊緣灰綠色,界限不明顯,常在病健交界處產生一圈稀疏白黴,雨後或清晨尤為明顯。空氣乾燥,病斑變褐、乾枯,破裂或捲縮。莖杆和葉柄染病,多形成不規則褐色條斑,嚴重時致葉片萎焉捲曲,終致全株黑腐。薯塊染病,初生淺褐色斑,以後變成不規則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邊緣不明顯,病部皮下薯肉呈淺褐色至暗褐色,終致薯塊腐爛。

    2、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晝夜溫差大,空氣潮溼,多雨,多霧,平均氣溫10--22℃,有利於病害發生。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播種帶菌薯塊,發芽出土後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生孢子囊。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形成發病中心。病菌孢子囊還可隨雨水或澆水滲入土中侵染薯塊,產生病薯,作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

    3、防治技術:

    (1)選用脫毒抗病種薯。品種主要有合作88,威芋3號,滇薯6號。

    (2)種薯處理。嚴格挑選無病種薯作種薯,採用25%甲霜靈錳鋅2克兌水1千克將200-2500千克種薯均勻噴灑後,晾乾或陰乾進行播種。

    (3)栽培管理。選擇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後田間積水;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清除。

    (4)藥劑防治。採用25%甲霜靈錳鋅2克兌水1千克將200-2500千克種薯均勻噴灑後,晾乾或陰乾進行播種。

    (二)早疫病

    1、症狀:葉片病斑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具有同心輪紋,溼度大時病斑上產生黑色黴層,發病嚴重時,葉片乾枯脫落;莖上很少有病斑或無病斑;塊莖上產生褐色圓形或近圓形稍凹陷病斑,邊緣分明,皮下呈褐色海綿狀幹腐。

    2、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為害葉、塊莖。病菌易侵染老葉片,分生孢子萌發適宜溫度26-28℃,瘠薄地塊和肥力不足道田塊發病較嚴重。

    3、防治技術:早疫病於發病初期用 1 : l : 200 波爾多液或77%的可殺得可溼性微粒粉劑 500 倍液莖葉噴霧,7~10 天 1 次,連噴 2~3 次。

    (三)青枯病

    1、症狀:青枯病是由一種細菌性病菌引起的病害,植株稍矮縮,葉片淺綠,下部葉片先萎焉後全株下垂,早晚恢復正常,4-5天后全株萎焉死亡。

    2、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高溫、高溼、多雨的地區發病重,最適宜溫度30℃-37℃,一般酸性土壤發病重。

    3、防治技術:目前還未發現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藥劑,主要還是以農業防治為主。可用可殺得800倍液進行灌根或用農用鏈黴素灌根。

    (四)馬鈴薯環腐病

    1、症狀:此病是維管束病害,全株侵染。一般病薯外觀症狀不明顯,縱切薯塊可見自基部開始維管束變色,重時變色部分可達1圈,可破壞維管束周圍的薄壁細胞組織,使皮層與髓部部分或全部分離,形成離核。生長期地上部常表現枯斑或萎蔫二型。隨病情發展,病株根、莖、蔓維管束逐漸變褐,新鮮病蔓有時會溢位菌液。

    2、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病菌生長溫度2--36℃,適宜溫度為20--23℃,地溫19--28℃有利於病害發展。病菌隨種薯越冬,也可隨病殘體在土面越冬。未曾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傳播媒介。病菌在田間透過傷口侵入,藉助雨水或澆水傳播蔓延。遠距離傳播主要透過種薯調運。

    3、防治技術:

    (1)實行無病田留種,採用整薯播種。

    (2)嚴格選種。播種前進行室內晾種和削層檢查、徹底淘汰病薯。切塊種植,切刀可用53.7%可殺得2000幹懸浮劑400倍液浸洗滅菌。切後的薯塊用新植黴素5000倍液或47%加瑞農粉劑500倍液浸泡30分鐘。

    (3)生長期管理。結合中耕培土,及時拔出病株帶出田外集中處理。使用過磷酸鈣每畝25公斤,穴施或按重量的5%播種,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五)馬鈴薯病毒病

    1、症狀:此病在田間常表現花葉、壞死、卷葉3種症狀型別。花葉型即葉片顏色不均,呈現濃淡相間花葉或斑駁。壞死型即在葉、葉脈、葉柄和枝條、莖蔓上出現褐色壞死斑點,後期轉變成壞死條斑。卷葉型即葉片沿主脈由邊緣向內翻卷,繼而葉片變硬、變脆,嚴重時葉片捲曲呈筒狀。

    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高溫乾旱、管理粗放、蚜蟲數量大,病害發生嚴重。 25℃ 以上高溫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有利於傳毒媒介蚜蟲的繁殖、遷飛和傳病,使病害迅速擴充套件蔓延,加重其受害程度。病毒主要在帶毒薯塊內越冬,為播種後形成病害的主要初始毒源,在田間病毒透過蚜蟲和汁液摩擦傳播。

    3、防治技術:

    (1)建立無毒種薯繁育基地。採用莖尖組織脫毒種薯,確保無毒種薯種植。

    (2)選用抗耐病優良品。

    (3)栽培防病。施足有機底肥,增施鉀、磷肥,實施高壟或高埂栽培。

    (4)出苗後施藥。早期用10%的吡蟲琳可溼性粉劑 2 000 倍液莖葉噴霧防治蚜蟲。

    (5)藥劑防治:噴灑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溼性粉500倍液。

    (六)瘡痂病

    1、症狀:瘡痂病菌是一種線菌,只侵害薯塊。發病初期在薯塊上產生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小點,表面粗糙,呈瘡痂狀硬斑,一般只在薯塊皮部發病。

    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溫度高時發病較重。

    3、防治技術同環腐病。

    (七)線蟲病

    1、症狀:主要為害根部,植株矮小、黃化,薯塊表面生黑褐色小斑點或褐色潰瘍斑,儲藏中病斑擴充套件腐爛。

    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種薯傷口傳播病菌,引起枯萎病、黃萎病等土壤傳播病害。

    3、防治技術:用55%莖線靈顆粒劑1--15kg/畝,撒在苗莖基部,然後覆土灌水。

    (八)瘡痂病

    1、症狀:瘡痂病菌是一種線菌,只侵害薯塊。發病初期在薯塊上產生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小點,表面粗糙,呈瘡痂狀硬斑,一般只在薯塊皮部發病。

    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適宜發病溫度25-30℃ ,中性或微酸性沙土發病重,溫度高溼發病較重。

    3、防治技術:同環腐病。

    三、主要蟲害防治技術

    (一)地下害蟲:主要包括小地老虎、蠐螬和螻蛄。防治技術可用毒土防治的方法,對小地老虎用敵敵畏0.5kg兌水2.5kg噴在100kg幹砂土上,邊噴邊拌,製成毒砂、傍晚撒在苗眼附近;蠐螬和螻蛄可用75%辛硫磷0.5g加少量水,噴拌細土125kg,施在苗眼附近,每畝撒毒土20 kg。

    (二)瓢蟲、甲蟲的防治技術:用90%敵百蟲顆粒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噴霧。

    四、綜合防治技術措施

    (一)切斷病源

    1.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從無病蟲地區引種,選無病留種田留種,因黑脛病、環腐病、瘡痂病、晚疫病、青枯病等可透過薯塊傳播,在選種時要選用抗病蟲害種薯,選擇的薯種要經過脫毒處理。

    2.購種及種薯切塊、催芽、播種過程中要撿出畸形、病、爛及萌芽過早或不萌芽的種薯,撿出後集中處理,切勿亂扔。

    3.將種薯於切塊前在Sunny下曬兩天,防病效果較好。

    4.消毒處理,切塊時嚴格刀具消毒,切塊後藥劑浸種處理。切塊時,發現病薯要用40%甲醛120倍液或0.1% ~0.2%昇汞消毒刀具後再進行。切塊後,進行藥劑浸種處理,可針對病害選取藥劑,如:甲醛防治晚疫病、青枯病、瘡痂病等;由於馬鈴薯環腐病存在於微管束中,一般藥劑很難殺死薯塊內的病菌,可用濃度為50mg/L的硫酸銅或農用鏈黴素浸泡種薯塊10分鐘;用多菌靈防治立枯絲核菌等半知菌類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二)農業防治措施

    1、及早耕翻田塊,在冬、春季節檢查成蟲越冬場所,及時清理田間病蟲殘株,消滅病蟲源,上茬作物收穫後及早翻耕,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及收穫後要認真清理病蟲株殘體。如生長期內出現的黑脛病、青枯病、環腐病病株應儘早拔除,清理乾淨,避免病害隨水傳播蔓延,減少病菌在田間殘存、積累。

    2、合理輪作換茬,馬鈴薯不宜連作,發病較重的地塊實行3年以上輪作換茬。如發生青枯病則與禾本科作物進行 3~5 年輪作,發生瘡痂病則與豆科、葫蘆科、百合科蔬菜實行 5 年以上輪作,透過合理輪作能減少病菌、線蟲及有害昆蟲的數量,減輕有害生物造成的損失。

    3、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補施微肥,增施有機肥能有效改良土壤,抑制有害菌在田間的活動,增強植株杭性。如瘡痂病嚴重的地塊增施一層塘泥,能有效減輕瘡痂的病危害。要根據馬鈴薯生理需求適量施用氮肥,增施磷肥,多施鉀肥,補施微肥,以減輕生理性病害的發生,增強植株抗性,減少發病。

    4、適期早播,合理排灌,及時治蟲。適期早播能減輕晚疫病等病害的危害,乾旱時要順壟溝澆水,使水浸人壟內,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害隨水傳播。遇澇要及時排水,農事活動要減少對植株的損傷。苗期有效防治蚜蟲,避免傳播病毒。

    5、預防晚疫病流行,如有晚疫病開始流行,種植品種又不抗病,種植密度大,田間植株繁茂的薯田,應在植株還沒有嚴重發病前把地上1/3~1/2的植株枝葉割走,運出薯田,以增加薯田光照,降低溼度,能有效防治病菌對薯田的危害。

    6、嚴禁牲畜和閒人進入薯田踐踏,減少對塊莖的人為傷害,成熟後及早收穫,留種田更應早收,以減少塊莖在田間受侵害的機會,預防田間腐爛。

    7、種薯儲藏前要嚴格挑選,儲藏後加強管理,防止儲藏溫度過高,造成有利於病害發生的條件。

    8、在田間地頭查詢蠐螬的成蟲金龜子、小地老虎、塊莖蛾幼蟲或成蟲人工捕殺,夏季如瓢蟲開始危害,可以在上午10時以前或下午4時以後拍打植株,利用其“假死性”捕殺。

    (三)藥劑防治

    根據不同的病蟲害方式情況及發生時期適時進行藥劑防治,防治技術同前。

  • 8 # 鄉村利姐

    馬鈴薯具有豐富的營養,廣泛的 用途,較高的經濟價值。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馬鈴薯內所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糖類和各種維生素冤、生育期短、產量高、經濟效益高,各地均有種植,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糧、菜、兼用作物。下面我就說一下:早熟馬鈴薯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方法的關鍵要點有哪些?一、品種選擇

    選用優良脫毒馬鈴薯品種,適宜品種應早熟、高產、穩產,抗病性強,品質好、耐貯藏運輸。結薯集中,薯塊大,產量高,商品性好。

    二、栽培方法

    (1)選地整地:選擇地勢高、耕層深厚、土壤疏鬆、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微酸性的砂壤土地塊為宜。深耕使土壤疏鬆、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協調土壤中水、肥、氣、熱肥力因素、為馬鈴薯根系和匍匐莖、塊莖的生長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

    (2)馬鈴薯塊莖播種後產生的根系為鬚根系,穿透能力較差。土壤疏鬆有利於根系的生長髮育,有強大的根系,可以增強吸收土壤中水分,養分的能力,源源不斷輸入地上部分,使植株生長健壯,光合能力增強,光合產物增多,為高產提供物質基礎。因此,深耕是馬鈴薯高產的基礎。深翻25cm左右,再整平。來年深耕時每畝深施優質農家肥3000kg,馬鈴薯專用肥50kg,磷鉀肥各50kg作底。

    三、切刀處理

    種薯切塊前,要對切刀進行消毒,防止切塊引起細菌感染。用30%高錳酸鉀300倍液或75%酒精浸20min,切刀要隨切隨消毒,避免病菌的交叉感染。切刀使用75%酒精或5%的高錳酸鉀溶液擦拭或浸泡l~2min消毒。把經過催芽(芽長不超過0.5cm)的種薯縱向切開後再橫向切,去除所有的病、爛、內部不良變色的薯塊及雜薯,並銷燬。芽塊大小一般為30~50g,由種薯數量、天氣情況、設計密度決定。切塊後立即用(含有種薯重量0.1%甲霜靈或種薯重量0.3%多菌靈不含鹽鹼的石膏粉或植物草木灰拌種)並進行攤晾。隨後立即播種。

    四、播種

    1、播種時間:由於近年來老家的倒春寒現象、立體農業氣候特徵較為顯著,針對不同的海拔高度或氣候帶選擇適宜的播期,當氣溫穩定為10℃,或當10cm土層溫度穩定地透過7℃~10℃時,即進入適宜播種期。

    2、播種方法:播種時,芽眼朝上,避免種薯與肥料接觸,種肥位置保持在種薯稍下方2~5cm,覆土厚度10cm左右,播後及時鎮壓。擺種株距25cm,播種密度4500株/畝,用種量150kg/畝左右。

    五、田間管理

    1、中耕培土:中耕培土是提高馬鈴薯單產的重要管理措施,耕培土使結薯層土壤疏鬆通氣,利於根系生長,匍匐莖的伸長,塊莖的膨大等在整個馬鈴薯生產過程中,培土2~3次,且要分次進行,在馬鈴薯生長前期(苗高5~10cm)進行中耕培土,此階段以除草和暄土為主,可提高土溫,促進發芽生長曰中後期(現蕾期)中耕培土,可增強土壤通透性,利於塊莖膨大,高度以不埋沒主莖的功能葉為宜,以避免薯塊外露,降低品質。

    2、合理施肥:馬鈴薯生長速度較快,除了施足底肥外,還要注意追肥,促進健壯生長。追肥方法可採用溝施、穴施、根外追肥等,施肥後及時覆土。前期儘可能使馬鈴薯早生、快發、多分枝,施肥以氮肥、磷肥為主,每畝施尿素10kg,也可每畝用25擔左右糞尿,每擔對尿素100g澆施,中期控制莖葉生長,促使其轉入地下塊莖的形成與膨大曰後期謹防早衰,保持葉片光合速率,製造養分供塊莖的膨大,中後期的追肥應以鉀肥為主,每畝施磷肥20~25kg,鉀肥5~10kg(或草木灰100kg)。開花後若出現徒長,及時噴灑適量的多效唑或矮壯素等控制莖葉生長。現蕾期及時摘除花蕾,可適量噴施銅、硼、鋅等微量元素肥料。

    六、水分管理

    播種時要求土壤溼潤,如果墒情較好,則無需澆水;如遭遇嚴重春旱,應先灌水再播種。幼苗期一般不需要澆水,特別乾旱時才澆小水。發棵期需水量較大,要根據天氣及土壤水分含量情況灌1~2次水,保證土壤見幹見溼。現蕾期原則上不灌水。結薯期是塊莖形成和迅速膨大期,此期需水量佔全生育期總需水量的50%以上,要保證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結薯後期,收穫前7~10d停止灌水,利於收穫。

    病蟲防治的方法馬鈴薯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青枯病、早疫病、晚疫病、瘡痂病、環腐病、軟腐病等;蟲害主要有馬鈴薯瓢蟲、蟎蟲、蚜蟲、地老虎、蚜蟲、薊馬、跳甲、葉蟎、小象甲、芫青甲、蠐螬、金針蟲、黃螞蟻等。在防治上以預防為主,積極進行綜合防治,如選用抗病品種、合理用藥等。1、早疫病

    早疫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可侵染塊莖。發現病株噴施治療,殺菌劑用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1000倍液等,每隔7~10d噴灑1次噴2~3次防效較好。

    2、晚疫病

    晚疫病是一種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毀滅性病害。晚疫病主要侵染馬鈴薯的莖、葉和塊莖。防治重點是早發現。在連續2d相對溼度大於75%,氣溫在10℃以上,就有可能發病,發現病株可噴58.0%瑞毒黴窯錳鋅500~600倍液防治。及時噴灑25%瑞毒黴淵甲霜靈冤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64%惡霜窯錳鋅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2%克露可溼性粉劑7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溼性粉劑700~800倍液,或72%霜黴威水劑800倍液。以上藥劑可選1~2種混合、交替使用,每隔3~5d噴施1次,連噴5~7次。

    3、瘡痂病

    瘡痂病多發生於鹼性土壤,主要危害馬鈴薯塊莖。塊莖感病後,表面先產生褐色小點,擴大後形成圓形或不定形木栓化褐色或棕褐色病斑或斑塊,後期病斑呈凸出狀或凹陷狀的凸起瘡痂或凹陷瘡痂。防治瘡痂病可實行5年以上輪作曰可在播種前用硫磺粉45~60kg/hm²撒施並翻入土中,或用50%五氯硝基苯30~45kg/hm²,拌細土750~1500kg/hm²配製成毒土;或選用無病種薯,播種時用40.0%福爾馬林200倍液浸種薯曰提倡高畦淵壟冤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環腐病

    環腐病是透過病種進行傳播的,主要透過切刀消毒和藥劑拌種預防,應選用抗病性高的品種或無病種薯,儘量採用整薯播種曰播種前在室內晾種一週,不斷剔除病薯、爛薯曰播種前用50mg/kg的硫酸銅浸泡種薯10s;發病初期可用3%中生菌素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灌根,結合中耕培土,及時拔除病株。

    5、軟腐病

    防治軟腐病,應避免大水漫灌;發病初期用50%琥膠肥酸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

    6、病毒病

    病毒病防治應大力推廣脫毒品種,加強田間管理,預防高溫乾旱,選用無病種薯;發病初期用20%病毒A500倍液噴霧防治。

    7、青枯病

    青枯病是馬鈴薯病害中僅次於晚疫病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染病後可選用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2%農抗120水劑150~200倍液、53.8%可殺得懸浮劑1000倍液葉面噴霧,或用25%青枯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23%絡氨銅水劑250~300倍液等灌根,灌藥液0.25~0.50kg/株,每隔7~10d灌1次,連續防治2~3次,注意藥劑交替輪換。

    8、其他蟲害防治

    瓢蟲用敵敵畏或敵百蟲噴霧。防治馬鈴薯瓢蟲可以捕捉或誘殺成蟲;人工摘除卵塊;用2.5%的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73%的克蟎特乳油2000倍液等防治。蟎蟲可用2.5%的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的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等防治。蚜蟲主要是桃蚜,可使用50.0%抗蚜威2000倍液噴霧,或用2.5%的聯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10.0%的吡蟲啉可溼性粉劑。用藥時應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採收

    適時採收:馬鈴薯在生理成熟期收穫產量最高,但馬鈴薯並非要到生理成熟才收穫,可根據栽培目的、經濟效益或塊莖需要等於商品成熟期擇期收穫。馬鈴薯的植株如果出現大量的枯葉時,則根莖將停止膨大,此時幹物質的含量達到最大限度,是馬鈴薯的最佳收穫階段。收穫後塊莖要進行適當晾曬,嚴格剔除病爛薯和傷薯。商品薯要按照級別分別裝箱,清除腐爛的病薯,及時上市,爭取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忍不住追番,但又怕耽誤學習怎麼辦?(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