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秉燭讀春秋
-
2 # 軍武快訊
一般而言,導火索問題一般講的是一戰的比較明確,就是薩拉熱窩事件。對於二戰,一般以德軍閃擊波蘭作為二戰的開始標準,究其原因,根據歷史記載和個人總結具體有一下幾點:
一、一戰利益分配問題
一戰後,德國因戰敗失利,按照《凡爾賽條約》的簽署,德國失去了1/10的人口和將近1/7的國土面積,民眾和社會高層視失敗為恥辱,以德國為首的戰敗國和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積怨加深,德國必須在國力合適的情況下一戰,藉以血前恥並拿回自己的利益。
二、種族問題和民族主義
種族問題和民族主義這個問題不得不提下二戰罪惡累累的德國元首希特勒,要知道希特勒就是見證一戰失敗的一名參戰士兵,作為一個狂熱的種族主義者,他一手經營打造納粹黨,並佔據90%的議會席位,用6年時間使得德國從經濟崩潰的邊緣走向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使得納粹黨成為德國的第一大黨並贏得元首寶座。在其在任期間和整個二戰期間,大量屠殺猶太人,進行血腥的種族大清洗,罄竹難書。
-
3 # 空六航
二戰的導火索是因為一戰後西方國家經濟大蕭條以及三十年代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爆發的,一戰以後德國百廢待興由於凡爾賽條約的簽定大批部隊被解散當時又恰逢金融危機大批工人下崗失業由於當權政府的無能國內民不聊生,而以希特勒為首的部分退伍軍人趁機發動政變煽動民眾推翻當權政府組建納粹政府開始了對德華人民的法西斯式統治納粹黨上臺後為了轉移民眾視線先是佔領奧地利然後吞併了捷克的蘇臺德地區於1939年至1940年,與蘇聯一起瓜分了波蘭由於英法等國家實行綏靖政策即靜坐戰從而導致在與蘇聯一起瓜分完波蘭之後又去佔領了法國,從此二戰正式爆發。
-
4 # 木子侃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及一些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第一世界大戰結束的20年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上是認為從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結束。但是很多地區和國家在全面戰爭開始之前,就就已經同法西斯政權進行了戰鬥。像中國從1931年918事變就已經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了抵抗戰鬥,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就已經開始了全民族抗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本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戰爭,它不像一戰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那麼尖銳,但是在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下,一步步助長法西斯國家的囂張氣焰,以到最後不可收拾的地步。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直接的導火索,它是各種事件積壓導致,下面給大家簡單的列出幾點主要原因:
一、金融危機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四”(美國華爾街股市的突然暴跌事件)。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並後來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其中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金融危機後法西斯國家為了轉嫁國內危機,可是走上了戰爭掠奪的道路。
二、法西斯勢力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歷嚴重的經濟危機,西方資本主義遭受沉重打擊。以極權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為特徵的法西斯主義藉機在德、意、日三國抬頭。1922年墨索里尼擔任義大利總理,法西斯政權就開始在本國崛起。經濟危機給希特勒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希特勒以“政府無能”導致了金融危機以及政府接受《凡爾賽條約》讓德國走向了末路為藉口鼓動民眾,逐漸走向的政權的巔峰。日本建立起天皇制軍事法西斯專政。它們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擴張侵略,謀取世界霸權。
三、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西方大國為求自保,採取了犧牲小國利益去滿足法西斯國家,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在英、法、美的綏靖政策縱容下,德、意、日三國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這就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迅速增長起來。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綏靖政策走向失敗。
四、一戰的分贓不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五、國際聯盟的失敗
在西方大國控制下的國際聯盟,並沒有起到防止武裝衝突、加強普遍和平與安全的作用。它的作用只是幫助大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鞏固了戰後世界體系。受綏靖政策麼影響,缺乏對侵略行為的有力制裁,並且由於美國的缺席,進一步削弱了它的職能。到二戰前國際聯盟已經形同虛設,無力阻止法西斯勢力的擴張。
這些原因最終導致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爆發。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
5 # 始終先生
確切的說,二戰的導火索,應該是一戰的結果,著名的《凡爾賽條約》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德國外長赫爾曼·穆勒簽署了著名的《凡爾賽條約》,一戰正式宣告結束。
《凡爾賽條約》可以說是一紙極其不平等的條約。
首先,談判過程中,戰敗方德國、奧匈帝國全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與其說是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談判,不如說是戰勝國對“如何瓜分戰敗國”的閉門會議。
談判的最後結果是: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這筆錢直到2010年才償還完畢)。另外,談判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對一個以重工業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樣的條約無疑是毀滅性的,直接壓垮了德國的經濟。
在瞭解到條約的內容後,一股憤怒和屈辱的情緒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開來,從民眾到軍隊,都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不滿。(顯然,德華人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應該對發動戰爭負有責任,況且他們已經戰敗了)
所以說,《凡爾賽條約》雖然熄滅了一個已經引燃了的火藥桶,但它又埋下了另一個火藥桶。
既然德國自己的基礎經濟已經被嚴重破話,那該如何償還這筆巨大的債務呢?這裡就要提到二戰的另一個導火索,美國經濟。
一戰的時候,英法兩國為了打仗,向美國申請了貸款。等到一戰勝利後,英法兩國打算用德國的賠償款來償還美國的貸款。本來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古話說的好,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不能坐視英法兩國在一戰後迅速崛起,為了達到制約英法,平衡歐洲等戰略意圖,美國在一戰後,又向德國提供了大量的有償貸款。貸款後,為了能夠使得資本快速流通,美國政府又向德國提供了大量的技術、裝備和石油的基礎原料,並且鼓勵美國民間資本湧向德國。
1929年,美國華爾街股票崩盤,資本主義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爆發了,經濟危機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而獲得大量基礎設施和原材料供應的德國,抓住了這個機會,經濟迅速復甦,並一舉超過了英法。
手裡有了錢,再加上當年《凡爾賽條約》帶給自己的屈辱與憤怒。在納粹頭子希特勒上臺後,德國便開始了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很快,在1939年,經過幾年秘密武裝的德國,開始了邪惡的反撲之路。
-
6 # Wan156005358
看看今天的俄國所做所為,就明白當年德國為什麼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看看今天東亞南海米國的所作所為就明白日本為什麼會發動世界大戰。相同的兩個戰爭策源地,不同的兩個國家而已,都是以貿易戰為先導,偶發時間成為導火索。歐洲的德國換成俄國,希特勒換成普大帝;亞洲的日本換成米國。
回覆列表
二戰的導火索有人說是一戰勝利後,盟軍(主要英、法、美)內部各懷鬼胎,為了各自利益沒有公平對待戰敗國德國,主要體現在《凡爾賽合約》上。
說實話,戰敗國確實沒條件和戰勝國平等對話,況且一戰的罪魁禍首是德國,德國被懲罰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戰敗後,德國一部分人認為《凡爾賽合約》是不平等的條約,認為德國受到了不公平對待,這就為德國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隱患。
這就好比兩個人打架,被打的那一方沒得到合理對待,因此一直不服總想復仇。
據此有人認為二戰的導火索是一戰遺留問題造成的。
以上的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
(一戰)
但我認為二戰的導火索是德國元首希特勒發動的“閃擊波蘭”引起的。
希特勒為什麼要侵略波蘭呢?這要從一戰結束後說起,發動一戰的罪魁禍首德國被懲罰。在1914年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戰勝國把德國的但澤割給了波蘭,戰勝國的意思是給波蘭一個通往波羅的海的通道,因此這地方也稱為“波蘭走廊”。如此一來,“波蘭走廊”就把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分開了。
剛開始德國忍氣吞聲努力發展工業,也沒有實力去爭取什麼,隨後發現掙的錢都被戰勝國拿走了,國家經濟慘不忍睹,民眾怨聲載道。
正好這期間希特勒乘勢而起,建立了他的納粹黨派,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希特勒竊取了國家最高權力,成了德國的元首。
希特勒是典型的狂熱派和侵略狂,他豈能讓但澤被波蘭佔領,發誓要奪回來。希特勒上臺後,先禮後兵照會波蘭政府,但澤是我們國家的土地,必須迴歸。
波蘭說這是我們透過正當渠道得到的,憑什麼你德國要拿走?一句話,波蘭政府拒絕德國的所有要求。
隨後波蘭覺得自己地盤小,和德國抗衡有點吃力,於是就和英法兩國簽訂了協議,英法承諾在波蘭遭受入侵時出手幫忙,波蘭更加有恃無恐。
到了1939年4月,希特勒看到波蘭沒有還“但澤”的意思,於是就制定了白色方案,即入侵波蘭的“閃電計劃”,希特勒爭取用最短的時間解決波蘭,不給英法反應的時間,同時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兩國私下還秘密達成了瓜分波蘭以及波羅的海國家的協議。
(希特勒)
當希特勒把這些事情做完以後,於1939年9月1日對波蘭展開了進攻,歷史上“閃擊波蘭”戰爭爆發了,之後蘇聯也出兵佔領波蘭,英法加入戰爭,二戰隨之爆發。因此人們認為希特勒“閃擊波蘭”就是二戰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