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嘻嘻啊啊
-
2 # 妮妮莞爾
其實不然:就說“兒童醬油”可並不一定適合兒童——1)考慮到攝入量及含量,調味料中的蛋白質、氨基酸、有機酸等等營養成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能指望靠醬油來補充。2)低鹽不低鹽:標籤說了算。無論什麼年齡段人群,我們都建議清淡飲食,注意限制鈉的攝入。而嬰幼兒及兒童發育尚未成熟,更需要口味清淡。
市面上不少打著“兒童“專用招牌的商品並不鮮見,價格較貴,往往在包裝上設計出孩童喜歡的卡通形象或趣味造型來吸引兒童和家長購買。
兒保專家指出,給孩子多樣化的飲食結構,遠比“特供”來得安全和營養均衡。
-
3 # 鼓瑟吹笙g
很多寶媽非常相信有兒童字樣的食品,但是很多有兒童字樣的食品並不適合某個月齡的寶寶。需要我們自己長點心,擦亮眼睛。我舉個例子,兒童醬油也許對於4到6歲的兒童是安全的,可是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呢?寶寶不同年齡段每日鈉的攝入量如下,0至6個月0.4克,7至12個月0.9克,1至3歲1.8克,4至6歲2.3克,也就是說1歲以內寶寶在母乳或者奶粉和輔食中,鈉的攝入量已經足夠,在新增兒童調料是否安全呢!!!
所以,食品本身沒問題,看我們怎麼用
轉自網路:
其實在《新增輔食8個月後,這三點餵養心得,是我最想分享給你的》一文分享的第二點心得,就是關於調料的,但裡面說得更多的是鹽。最近有粉絲問我,1歲前不要給寶寶吃鹽,1歲後也少吃,這些我都知道了。那其他調料呢?比如味精可以吃嗎?現在市面上賣的兒童醬油呢,是不是放心大膽地加就好了?所以這篇文章,再來說說兒童醬油、雞精這些事兒~一、兒童調味料,其實並不一定適用兒童在第二點餵養心得說過:1歲前寶寶的飲食中不需要額外加鹽,因為這時腎臟發育不全,過多的鈉會增加其代謝負擔。最新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1-3歲的嬰幼兒每日需要攝入的鈉為700mg,其實從日常飲食中,很容易就能獲得:牛奶、肉、魚、蔬菜、雞蛋甚至米飯,這些食物裡面都含有鈉。只要寶寶不是缺吃少食,從食物攝入的鈉就夠了,更別提還會吃零食啥的,鈉攝入分分鐘超標。高鹽高鈉飲食容易引起成年後的高血壓,也會過早刺激孩子的味覺,要用更重的口味才可以滿足他們。其實也是我們一直在說的,別用成人身經百戰的味蕾,去臆測寶寶應該要喜歡什麼。不只鹽,也包括糖、雞精味精這些調味品。所以,言而總之總而言之,寶寶都是越晚接觸調料品越好。關於鹽或鈉,近幾年的科普還是比較成功的,很多家長在給寶寶新增輔食的時候都有了這個意識。於是精明的商家也嗅到了商家,推出了兒童調味料,比如兒童醬油。在兒童醬油的宣傳中,除了天然、有機等必備的高大上元素外,最重要的賣點肯定是:低鹽低鈉。家裡的普通醬油,或者說成人醬油吧,鈉含量一般為900-1200mg/15ml。現在也有減鹽醬油,鈉含量一般在500-900mg/15ml。有趣的是,所謂的“兒童醬油”,在鈉的新增上,並沒有比成人醬油、特別是減鹽醬油好到哪裡去。比如下圖就是某“有機醬油”旗下的嬰幼兒醬油(圖左)。可以發現,嬰幼兒醬油的鈉含量和成人醬油(圖右)一模一樣,只是多標註了鈣含量和鐵含量,價格就比成人的高出三倍。說好的“低鈉減鹽”呢?這可是品牌打出的宣傳口號呀!更有趣的是,對比市面上大部分所謂的兒童醬油或嬰幼兒醬油,都是如此。有寶媽特地從日本揹回高大上的“兒童醬油”,結果一看,好傢伙,兒童款的鈉含量甚至高於成人款的。線下購買的這些還算良心了,雖然鈉含量並沒有減,但至少如實標明瞭。電商平臺的部分商家就比較簡單粗暴,直接偽造了鈉含量的資料。在2015年的315晚會上就曝光過兒童醬油的事兒,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搜尋。所以關於“兒童醬油”,個人建議是真沒必要。給寶寶新增醬油的原則,其實和鹽一樣,越晚新增、越少新增越好;真要新增的話,家裡原本用的啥,還是用啥就好啦,不需要特地購買嬰幼兒的。如果還是覺得“兒童醬油”對寶寶更好,最好線上下實體店購買,也可以自己對比一下我上面分享的“900-1200mg/15ml”這個資料。(是15ml,有些精明的商家會用10ml來計算。)二、雞精和味精,可以給寶寶吃嗎?味精雞精,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更可怕,特別是味精。比如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味精吃多了,頭髮會掉光?從此就只吃雞精了……在網上搜一下“雞精的危害”等問題,可以出來幾百萬條結果,才發現“頭髮掉光”這些都是小事,關於雞精的危害,可以說是無所不包了:會造成肥胖病、腦創傷,對心臟發育也有危害,更神奇的是還可以破壞遺傳因子。腦洞開這麼大,既然這麼可怕,食藥監為何還不禁售?我們人類又是怎樣活下來的?關於這些,也是到自己生了小孩之後,才一條一條縷清楚。首先——1.雞精比味精更高階?只能說這又是商家營銷的結果。雞精,還有現在新出的什麼蔬菜精,各種精,其基礎都是味精。只是會在味精的基礎上再新增一些雞肉粉或蔬菜粉,搖身一變,好像檔次就提高了。價格嘛,當然也是水漲船高咯。所以其他精,並不比味精更高階,也不會比味精更不可怕。2.味精真的那麼可怕?1908年,日本科學家池田菊苗從昆布中提取出了穀氨酸鈉,發現這種物質可以有效地提升食物的鮮味,從此就有了味精。在味精誕生的一百多年間,關於味精的安全性已經做過了重重實驗,比如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在為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提交的味精研究報告中就認為:在日常使用量級中,味精是安全的。歐美監管體系中,味精的使用也是無需限制的。其實有趣的是,所謂的味精有毒論,是美華人在吃完中餐館之後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並歸咎於味精,但各種研究都找不到證據。歐美權威機構不斷在闢謠“中餐=味精=有毒”的謠言,而我們作為被汙衊的物件又來傳謠,也是非常因吹斯汀了~如圖是businessinsider.com上關於味精的闢謠文。文中列舉了幾種含穀氨酸鈉的食品,也提到從日常飲食中攝入的穀氨酸是味精的20-40倍。穀氨酸鈉本身就廣泛存在於自然味道中,我們平時說的“鮮美”的鮮,比如用“鮮”這個詞的魚和羊熬的湯底,裡面的鮮味本身就是穀氨酸鈉。第一點所說的醬油,還有家裡用的蠔油等,都含穀氨酸鈉,所以新增這些,也可以有“味極鮮”的效果。3.穀氨酸鈉的問題,還是鈉這也很有趣。說到最後,也不建議在飲食中放太多雞精、味精的原因,其實和醬油、鹽一樣,還是鈉的問題。一分子穀氨酸鈉和一分子鹽中都含有一個鈉原子,高純度味精中的鈉含量是13.6%,雞精不到20%,而食鹽是39.3%。所以從鈉攝入來說,吃雞精和味精,還比鹽好一些。說這麼多,其實總結起來還是,雞精、味精和醬油、鹽一樣,本身沒有那麼可怕,但是也要控制攝入,特別是對寶Bora說,越晚加、越少加,越好。三、關於給寶寶調料的其他思考1.糖如果寶寶和大人吃一樣的飯菜了,其實糖的攝入可能也會很多。無他,我們的飲食習慣還是挺喜歡放糖的,紅燒要來一點兒、糖醋要來一點兒,再加上寶寶從其他途徑如零食,攝入的糖只會更多。嬰幼兒攝入過多糖分,不僅容易引起肥胖、齲齒等問題,也會加大成年後患糖尿病、心腦血管等疾病的機率,這些家長應該都比較清楚。所以原則還是最上面說的,不管是寶寶還是成人的飲食,都是少油、少糖、少鹽,才比較健康。2.科學育兒,也分場合在外面吃,比如火鍋湯底啥的,我們都不會特地要求人家不要放調料,畢竟還有其他人要吃嘛,是怎樣小臭也就怎樣吃了。我們偶爾也會給小臭提供月餅、香腸等零食,這些其實都是高糖、高鹽的。只是都是偶爾。科學育兒這根弦,也不要一直繃得太緊嘛,特別是在別人還要遷就你們的情況下~只是說在家裡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儘量給寶寶提供更健康的飲食,給ta打下一個好的身體基礎。3.用食物來調味少油、少糖、少鹽,也不意味著寶寶就要吃單調乏味的食物,可以透過各種方式讓寶寶感受食物的香味。比如,可以用姜、蒜、蔥,肉桂、胡椒,這些食物來調味;可以自制或購買無新增的花生醬、芝麻醬、番茄醬等,來增加食物的風味;可以用檸檬汁、蛋清、姜,醃製魚、牛肉的腥味;可以用海鮮、魚、菇等,熬出湯底的鮮味。等等等等。相信家長們在這上面下功夫,會比單純地往寶寶的菜里加鹽、加糖、加味精,而讓寶寶更加接受和歡喜。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