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陽125933863
-
2 # 東斯坦因
英美盟軍之所以將第二戰場的開闢拖延到1944年,其實是多個因素相互糾葛的結果。
首先,第二戰場是否開闢在於蘇德戰場
1941年 6 月 22日, 希特勒德國以閃電戰兵分三路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戰爭初期,蘇聯遭到突然襲擊,喪師失地,受到嚴重損失,大有危若累卵之勢。 為了扭轉危局,擺脫困境, 蘇聯政府要求英美開闢第二戰場。而對於英美來說,德國是首要敵人,蘇聯則是次要敵人(不然也不會有冷戰)。出於自己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想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 也就是說讓蘇德在蘇德戰場上互相廝殺,相互削弱。這也就有了英美在1942年時拖延開闢第二戰場。
到了1944年時,蘇聯憑藉自己雄厚的底蘊,已經完全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態勢,把德國打的落花流水。此時如果英美再不出手的話,蘇聯可能會一直平推到大西洋沿岸,佔據整個歐洲大陸,嚴重威脅英美國家利益。天下熙熙皆為利往,為了自身利益,英美不得不迅速開闢第二戰場,奪取部分歐洲大陸,使其不被蘇聯完全佔據。
其次,英國與美國就第二戰場的開闢存在分歧
開闢第二戰場是英美都認可。但在哪裡開闢第二戰場,英美兩國存在分歧。
美國出於全球戰略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國內輿論,希望在西歐登陸開闢第二戰場。
而英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則是希望在地中海沿岸的巴爾幹地區開闢第二戰場。因為地中海是英國的海上生命線 ,埃及的棉花、伊拉克的石油 、印度的糧食、 東南亞的橡膠和錫 ,這些英國在戰時的必需物 資都要經由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航線來運輸 。
於是英美兩國就因此起了分歧和爭執。
而想要開闢第二戰場的話,還就必須英美合作才行。英國是力量不足,需要美國提供支援才行;美國實力雖然冠絕天下,但在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上,美國也不可能甩開英國單幹,因為它需要英國提供盟國集結軍隊的基地 ,還要依靠英國強大的海軍和空軍作掩護,才能保證勝利完成登陸任務。
為了彌合分歧,使第二戰場能順利開闢。英美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來協調立場。這使得第二戰場的開闢被拖到了1944年。
其三,1942年時英美還沒有做好開闢第二戰場的物質準備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想要開闢第二戰場,除了要集結數量眾多的軍隊外,還需要囤積海量的軍火和後勤物資。
1942年時,英國已經被德國捶的半死,損失慘重。再加上大洋上神出鬼沒的德國潛艇。英國的物資供應非常的緊張,根本不足以開闢第二戰場。
而美國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才正式捲入戰爭。1942年時,由於時間太短,美國的戰爭動員還沒有完成。軍隊兵員的徵召、整編、訓練正在進行;龐大的工業實力也還沒有完全動員起來投入軍需生產。一時半時,美國也籌集不到足夠的人力、物力來開闢第二戰場。
1944年時,隨著美國的戰爭潛力被完全動員起來。英美有了足夠的物質和人員基礎來支撐第二戰場的開闢。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3 # 麥田軍事觀察
開闢第二戰場的核心,在歐洲大陸上實現登陸,目標直接指向法國,但是在1942年,英美根本沒有條件組織這場登陸作戰,當時美國才剛剛參與第2次世界大戰,戰爭動員還沒有完成,想要發動登陸作戰,所需的條件幾乎不具備,當時,英軍還在北非進行苦苦的支撐,雙方還沒有結束北非爭奪戰,在這種背景技術下,英國並沒有多少力量可以籌備於登陸作戰也就是說要想發動第開闢第二戰場,英美使不上勁。
在1943年沒有什麼大的改觀,英美都沒有條件開闢第二戰場的條件與急切性,到了1944年,二戰的結局已定,這個時候英美屬於摘桃子了,急切的想登上歐洲大陸,想擴大自己的地盤,而不是讓德國完全被蘇聯打敗,什麼也撈不到好處。
當時呢,1944年的時候,英美已經有足夠的實力來搞這場戰爭,這屬於此一時,彼一時形勢發生了變化了。
-
4 # 雲圖視界
回答,這個問題,請先看一段材料:
自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以來,蘇聯政府數次呼籲英美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美國參戰後(日軍偷襲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於1942年4月初步制訂出由法國海岸登陸直接進攻歐洲的計劃,這也是美國傳統的正面進攻戰略思想的反映。
英國的丘吉爾政府最初強調無力單獨開闢第二戰場(美國參戰之前英國確實沒有足夠實力),當美國參戰之後,加之戰局出現轉折,丘吉爾成為開闢第二戰場的積極倡導者,但他極力主張經由英國殖民勢力控制的北非和地中海登陸義大利,在南歐開闢第二戰場。1943年盟軍開展了登陸北非和西西里島的軍事行動(實際上這是英國為了維護自身傳統勢力範圍的選擇,因為埃及,印度等殖民地源源不斷輸入的資源必須經過地中海,不控制這一區域,英國政府就難以為繼)。英國付出巨大代價打敗了北非隆美爾德軍軍團(蒙哥馬利前期被隆美爾掉吊打的滿地找牙幾無還手之力,要不是德軍後勤缺乏,英軍有財大氣粗的美國支援,蒙哥馬利連褲衩都要輸掉),登入西西里之後,在義大利戰場再無建樹,直到二戰結束之時義大利才全境解放。
到了 1943—1944年,蘇聯在東線轉入大規模反攻,英美在南歐與德意軍隊作戰陷入膠著狀態,因為義大利戰局進展十分有限,英美開始加緊準備在法國大西洋沿岸登陸的“霸王行動”。1944年6月,英美盟軍在諾曼底成功登陸,到8月底戰役結束,共登陸超過300萬軍隊,德軍損失11.3萬人,坦克1000多輛,飛機3500多架。此時二戰歐洲戰局大局已定。
所以結論就是:
1,英美並沒有推延開闢第二戰場,最初讓英國單獨去開闢的話也並沒有那個能力,英國出於私心想先在地中海開闢第二戰場(英國確實是去打北非與西西里了),但後來義大利戰場進展並不好,所以只有選擇到法國海岸去開闢第二戰場;
2,前期德國軍事實力還很強大,開闢第二戰場真的不一定打得過(英國打一隻孤懸海外的隆美爾軍團都十分費力),因為英美軍隊還在擴充,幾乎都是新人沒有戰場經驗,真的打不過能征善戰的德軍;
3,英美的戰略轟炸直到1942年6月起美國加入之後才有起色,持續戰略轟炸逐漸癱瘓了德國的工業產能,軍事生產能力,其國力及軍事實力急劇下降,降低了德軍戰鬥力,否則很難打敗德軍;
4,東線戰場的原因,德軍主力持續與蘇軍多次會戰,如果德軍快速擊敗蘇聯,開闢第二戰場就沒有意義了(德軍最會玩閃電戰,如果擊敗蘇軍沒有後顧之憂了,可以快速回防本土,英美登陸不久立足不穩很難打贏),如果德軍戰敗,則開闢第二戰場會加速德國滅亡,所以1943-1944年蘇軍勝利不斷,英美也加快了第二戰場的開闢。
5,最主要的原因,戰爭準備工作。諾曼底登陸集結了三百萬以上的兵員參戰,需要配套武器裝備,後勤物資,糧食醫藥等等海量儲備,美國全國開足馬力擴軍備戰,加大生產,人員訓練等等,也需要時間啊,而且戰場上還在源源不斷消耗,還要支援英國,蘇聯,中國,法國等等國家,要積累足夠物資短時間根本不可能完成,其實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至於還有一些原因(比如關於蘇聯的政治因素)其他人很多都說了,不再贅述
-
5 # 紅色手電筒
1942年,英美也不算是拖延。當時,英美沒有能力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蘇聯人呢,出於自身的原因,在過去對於美英開闢第二戰場的作用一貫是貶低的,但是,應該承認的是兩棲登陸作戰是所有作戰樣式中最複雜、難度最高的樣式,尤其是像諾曼底登陸這樣一下子投入上百萬大軍的登陸作戰,其複雜程度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的。
登陸作戰是組織協調最複雜的作戰行動。
1942年英華人和美華人正忙著和德國潛艇幹仗,而且損失巨大。象灰獵犬一樣一下子幹掉了4艘潛艇的情況只有出現在電影裡,而且護航船隊的損失非常大,英華人已經快挺不住了。
1942年8月,英軍發動了迪厄普戰役。這次戰役英軍試圖在法國登陸,發動一個大的襲擊戰役。但是,被德軍打了回去,而且損失巨大,如果在42年進攻法國,那麼下場就是迪厄普的放大版。盟軍一方面是吸取了經驗教訓,另一方面,迪厄普的失利用來堵蘇聯人的嘴最合適了。
德國在1941年進攻蘇聯,蘇聯措不及防被打的丟盔卸甲、一潰千里,這個時候,蘇聯向西方盟國就提出了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提議,但是這個時候應該說英美沒有這個能力,一方面美國還沒有正式參戰,另一方面英國這個島國還面臨著德國潛艇的封鎖,雖然英國本土的工廠已經轉入了戰時狀態,而且生產的武器數量在一些方面已經超過了德國。但是,英國維持生產的各種原料都是要從海外進口,而這時由於法國的戰敗,德國潛艇可以從法國沿岸的基地直接進入大西洋,而英國由於當時的反潛護航並不順利,大量商船被擊沉,在1942年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純粹是白日做夢。說拖延有點冤枉英華人了。
不過,到了1943年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蘇聯那邊已經是穩住了陣腳,而且開始逐步的反攻,從斯大林格勒開始,經過一系列的戰役,德軍已經不能抵擋蘇軍的攻勢,在法國的德軍成為了德軍的補充訓練基地,大量被打爆了的德軍師到法國補充修整,補充人員,然後重新回到蘇聯,不僅如此原來在法國的一些戰鬥力比較強的德軍師也調到了蘇聯,在法國的德軍實力大大削弱了。
德軍的實力削弱了,但是英軍的實力正在增強,而且這個時候,美軍也已經進入了戰爭狀態,大量的美軍新銳師團從美國本土向英國集中,很快就超過了英國自己的軍隊數量,從實力上來說,英美已經具備了在法國強行登陸的能力,況且經過在地中海、義大利、北非的一系列登陸作戰,對於現代登陸作戰,美英軍隊已經是有了一定的經驗。同時,德國的“狼群”在大西洋上已經是從獵人變成了獵物,透過大西洋的交通運輸線基本上是暢通的。
蘇軍在東線的勝利是催促了盟軍迅速開闢第二戰場,否則在戰後真的就是什麼也撈不到了。
英美已經具備了在法國登陸的實力,而德國的戰敗已經是時間問題,這個時候對於戰後勢力範圍的劃分就開始提到了議事日程,這也就是為什麼丘吉爾始終堅持巴爾幹戰略的原因,就是在歐洲搶地盤的時候,誰的坦克在哪,誰的地盤就在哪,別的說什麼都沒用,英國是想首先從巴爾幹進入中歐地區,這樣蘇聯的勢力範圍就只能是收復蘇聯1941的國土就打住了。
德黑蘭會議是最終確定了盟軍在法國登陸的最終日期。
但是,蘇軍的進攻到了1944年已經非常凌厲,戰前對於大縱深戰役的研究,在這個時候結出了碩果,在先進的理論指導下,加上蘇聯工業化的成果,再加上美國的援助,蘇軍在1943年下半年的攻勢已經是勢不可擋。而英國巴爾幹戰略卻是進展緩慢,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死抱著巴爾幹戰略不放,到時候別說搶先進入中歐,就是西歐也會停上蘇聯的坦克,英國連個毛都不會撈著。這種情況下,在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上,最終確定1944年5月份英美盟軍將會在法國登陸。
-
6 # 將心比心88543750
因為42年的時候德國實力還在,美英打不贏,44年德國主力大部被蘇軍消滅,剩下的基本都在東線,所以美英趕快發兵去搶奪德國劫掠的財富。
回覆列表
美英沒有拖延開闢第二戰場,在解決了北非的德軍後,是丘吉爾說服了羅斯福,在所謂歐洲柔軟的腹部義大利開刀,1943年7月巴頓和蒙哥馬利從西西里島登陸,以義大利為跳板,企圖一石二鳥,但事與願違,義大利地理條件惡劣,德華人抵抗力頑強,英美聯軍進展極為不順,直到後來1945年德國投降,盟軍還沒有到達德國境內。美英見到德國在東線的潰敗,到了1944年,美華人又開闢了法國諾曼底的第二登陸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