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淵博
-
2 # 百科識普
張姓在歷史上還真出過皇帝,張姓主要源自姬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改姓始祖,在歷史上,最早來自西漢初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在十六國建立前涼,北宋滅亡後,金人強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歷時一個月,金人撤退後,遜位還政於趙構,後來的南宋高宗,迫於叛國輿論壓力被趙構賜死。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24位,在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排在第3名共8750.2萬,佔華人口總數6.83%。
宋朝時期,張姓大約有490萬人,約佔全華人口的6.3%,為宋朝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省。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兩省,大約佔張姓總人口的27.7%,其次分佈於四川、河北、陝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國形成了華北、西北和中原地區張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張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華人口的6%,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佔全國張姓人口的36%,江蘇省成為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南方贛浙蘇、北部晉魯冀豫陝兩大塊張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佔全華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佔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佈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
3 # 那一縷陽光撒在豬鼻上
張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說。古書上記載黃帝的孫子揮創制出弓箭,這在當時對社會確實有很大貢獻,因此被賜姓張。張姓還有一支形成於春秋時期,是以祖輩的名字中的字作為姓的,南韓的開國者解張,字張侯,他的子孫以張為姓,這一支張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內。此外,居住在雲南的南蠻酋長於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張,此後其子孫便以張為姓。據《三國志》記載,張遼原本姓聶,後改為張姓,世代居住在許昌,成為大姓。
-
4 # 淡淡的一抹1
張姓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姓,源自於皇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為發明了弓箭,居功至偉,而賜姓揮公姓張於青陽(即今天的河北清河縣)
歷史上,張氏曾出過8位聖人,43門望族,63位宰相,100多位狀元,300多位名將。在古代,你擁有的資源越多,才有可能子孫延綿不絕。畢竟吃不飽穿不暖,一貧如洗,怎麼可能會有好的發展?
張氏出了這麼多社會頂尖人物,作為普通老百姓,會不會覺得張氏這個姓氏是非常吉利的呢?答案毋庸置疑,至少一部分人是相信的,且願意改姓為張,期盼自己的家族能夠世代長存。
所以說,張氏這個姓氏群眾如此之大,和歷史上出了這麼多名門望族不無關聯。
-
5 # 使用者楊緒成
公元301年,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位叫張軌的人是任西晉涼州刺史,公元314年張軌病死,其子張寔併成為十六國前諒世系皇帝。前涼世系是從公元314年至公元376年,分別是:張寔,張茂,張駿,張重華,張祚,張玄靚,張天錫。
-
6 # 青史如煙
張姓背後的秘密,為何幾千年竟沒有一個統一王朝是姓張的?還是張氏先人張百忍聰明,高山流水心自知,人間冷暖也只有知己知道,好好活著比什麼都強,百忍成鋼,千忍成仙,萬忍成佛,方為大道。
張王李趙在百家姓中從古至今佔據著重大比例,在整部二十四史中,當過皇帝的姓氏"李、趙" 是大有人在,唯獨張、王二姓比較少。
王姓吧,至少還有西漢末年的一個新朝開拓者王莽,哪怕是篡位吧至少還算有一位皇帝人選。更何況在五代十國紛亂局面之時,還有前蜀的王建也算過了一把國君癮,儘管不是皇帝,但畢竟也是稱過王吧。
唯獨張姓,自古以來人才濟濟,什麼張良、張飛、張九齡、張之洞等各類名人都有,只有皇帝之位空缺。
俗話說得好,"張王李趙遍地劉",張姓經常名列第一,人數從來都是最多的一個姓氏群體。為什麼這麼龐大的一個姓氏,卻鮮出現過帝王呢? 當然,儘管也有明朝末年大西王張獻忠這樣的梟雄人物,但畢竟不是帝王,正兒八經的皇帝人選卻實在難覓其一啊。
提起張姓的來源,那可是大有來頭,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 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從此,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就是今天山西太原西南的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
確實,春秋戰國時期的張子,即大名鼎鼎的張儀,就是出生于山西萬榮。他才華橫溢、舌如巧簧,能說會道的他把合縱拆開,使秦國大展拳腳、開拓疆域,也成就了自己一世英名。
翻遍史書,可以發現,張姓一直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在華夏大地的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自古以來,他們英才輩出,像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是張良和張騫;東漢也有科學家張衡和著名醫學家張仲景;還有創立天師道的張修、張魯;之後,什麼文學家張華,畫家張僧繇,書法家張旭,詩人張若虛,大將張俊,政治家張居正等等。
甚至,連最牛叉的人物--老天爺也姓張啊,不是有部戲劇《司馬茅告狀》中稱之為"張玉皇"嘛! 玉皇大帝叫張百忍,是統領三界最高的神。生前原是一個大寨的寨主,原名張友人,幼年時即聰敏過人,行善積德,後歷經3200劫難,方才修成金身。
據說,盤古開天之後,天地間一片祥和。但好景不長,只因各路神仙爭雄鬥狠,於是三界亂成了一鍋粥。太白金星想找一個才德兼備的人,透過有效的管理來扭轉這種局面。為此,他化裝為乞丐,四處尋找,後來在張家灣,發現張友人。張家灣是個幾萬人的大山寨,張友人就是此寨的寨主。男人治理好一個小家尚且不容易,張友人居然能夠將這麼大的一個寨子治理得井然有禮。問他有何高招,張友人笑了笑說,無非一個"忍"字。於是,人稱他"張百忍",可見張友人海納百川的胸懷。後來,經太白金星推薦,各路神仙經過試探,一致同意張友人管理天庭,便做了玉皇大帝。
也許,正是張玉帝的"忍"字思想,讓張氏後世子孫不敢張揚、霸道,更不敢有敢為天下先的豪邁。《百忍歌》中所言,"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試想想,以此為家訓的張氏後代,敢越雷池一步嗎,敢篡權奪位嗎,更別提折竿起義了。因而,張姓人距離皇帝的距離是太遠太遠。
好在明末之時出現了個張獻忠吧,稱得上是個異類,領導的農民義軍是所向披靡,打下了不少領域,並建立了大西政權,與大順、大清可謂是三足鼎立,三分天下有其一啊。但只因在四川殺人如麻,違背祖訓,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悽慘下場。
當然,你若是硬要掰扯說什麼南北朝五胡亂華時有張姓稱帝的,比如前涼的張詐,354年稱的帝,355年便被殺,如同兒戲。
按這樣說的話,清末民初之時,東北王張作霖還算得上半個呢,至少人家當上過北洋政府的執政者,按總統級別來說,那也相當於古時的帝王呢。 甚至,還有北宋末年的張邦昌,也稱過帝,1127年建立的偽大楚,相當於民國時間汪精衛建立的偽國民政府一樣,那是當不得真的! "
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是華人最熟悉的俗語,可是,血腥的權謀爭奪令多少帝王慘遭不測,有幾人能善終的?還是張氏先人張百忍聰明,高山流水心自知,人間冷暖也只有知己知道,好好活著比什麼都強,百忍成鋼,千忍成仙,萬忍成佛,方為大道。
張姓,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目前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83%,為世界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但根據中國大陸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資訊系統”(NCIIS),張姓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姓。最早出自於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姓源自於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發明弓箭司弓矢之長(正),而賜姓揮公姓張於青陽(今河北清河)。
基本資訊
詞目:張姓
讀音:Zhāng Xìng
姓氏:中華姓氏,百家姓排列第24位。
含義:姓氏,也寫作“張氏”,某人的姓為張就符合“張姓”條件,包括出生時就姓張和改姓為張的人。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儘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張氏祖庭
華夏張氏祖庭,坐落在張氏發源地的河北清河縣,此處每年召開世界張氏肯親大會,來自海內外的30多個國家的張氏子孫參加了2009年第四屆世界張氏肯親大會。清河縣張氏園區建設了一殿兩園。
“一殿”,即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大殿(華夏張氏祖庭),總體規劃構思源於原始的“明堂”意象,演繹上古祭祖建築的“品”字形古風,規劃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約90畝,加上外圍緊密區綠化、廣場、甬道等共計300畝。“兩園”,即張氏文化生態園和世界張氏工業園。
張氏文化生態園,環繞揮公大殿周圍,以現有1000多畝森林公園為基礎,以“弓形”湖水和“生態”之林為總體框架,輻射周邊近5000畝區域建設集生態、旅遊、文化、休閒為一體的高品位文化生態園林。
世界張氏工業園,包括如今省級開發區羊絨園區西擴部分和張氏生態園在內,概念規劃約30平方公里,計劃整體招商,成片開發,最終打造成以特色產業為依託,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張氏志士能人集聚創業的國際國內知名園區。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其姓氏名人佔據了《華人名大辭典》中總名人數的3.83%,排在名人姓氏第三位。而在華夏曆史上,張氏曾湧現出8位聖人、43門望族、63位宰相、100多位狀元和300多位名將,民間更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美談。
不免讓人產生疑問,到底是什麼鑄就了張姓的繁榮昌盛?張姓風水為何如此之好?
發源於宰相之都清河
明朝嘉靖乙末年張士鎬、張俊等人會修的《張氏統宗世譜》記載,"吾張姓之得姓者,自軒轅皇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曰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於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獨最。"
也就是說,自古以來,清河就是"中華張姓的祖源地",因"揮"居功至偉,官封弓正,賜姓張氏,世居青陽(即今天的河北清河縣)。
此外,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清河,還記載著很多全國著名的歷史人物,包括宋朝的打虎英雄武松,北魏朝中大司徒崔浩,唐朝時代詩人張牯,宋代詩人王邁等人。其中,清河古城舊址、武大郎墓、騰王廟、黃河古道等很多歷史古蹟更是他們生活在此的見證。
集趙匡胤神馬之靈氣
相傳宋代始年,宋太祖趙匡胤從山東來到清河地界,見四面環山,楊柳成行,環境甚是優美,便情不自禁牽馬到湖邊飲馬水,啃吃了岸邊青草。馬匹吃罷,頓時楊蹄、昂頭、對空長嘯、倍顯精神。
此湖就是清河縣三家灣,幾年以後三家灣從山西省洪洞縣遷移來了一戶姓馬的人家在此安家落戶,可能是依託了趙匡胤神馬的靈氣,這戶姓馬的人家,人煙特別興旺、日子富足有餘,很快就發展成為一個幾百戶人家的馬氏大家族,也就是日後的葛仙莊鎮。
雖然葛仙莊鎮是由馬氏家族發展起來,但是這裡卻為張氏後人留下了很多印記,坐落在清河縣城西的華夏張氏祖庭就是其一,並且每年都會有大批張氏後人前來探親祭祖。
據介紹,華夏張氏祖庭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氏族幾年聖地,其風格獨特。仿照四、五千年以前黃帝時期的祭祀建築形式,以黃河流域原始社會的酋長金字塔狀建築為原型,以上古"明堂"(效仿天圓地方,四周環水、四面沒牆的宮殿)為意象,以"亞"字型佈局為基礎,配以獨特的牌坊,高11.8米的漢白玉揮公雕像、祭祀廣場、門闕、望樓等,從而達到一種古樸、宏大、莊嚴、神聖的歷史場景感和紀念性效果。
每年四五月,世界張氏總會都會在此舉行懇親大會,今年已經是第七個年頭。今年5月28日,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南韓、加拿大、港澳臺地區以及中國大陸20多個省份的170多個團體,約5000餘名張氏後裔聚首清河,尋根祭祖共敘濃濃親情。
公開資料顯示:世界張氏總會把每年的四月、五月設立為"中華張氏祭祖月",每年的五月二十八日為"中華張氏祭祖節",兩項活動的地點均定在河北清河。
-
7 # 文化課
張姓雖然沒有出過皇帝,但還是繁衍出將近9000萬的人口,究其原因,張姓的昌盛在於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信奉多神的社會,再有就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
多神信奉就是對多神的崇拜,結果就會衍生出很多迷信行為,占卜,求卦預測人的吉凶未來就是其中比較流行的一項,當預測結果呈現凶兆時,於是人們驚慌失措,尋求破解的方法,占卜師的生財之道就是能夠給出破解兇象的方法,也符合人們“破財消災”的心理願望。
當一個家庭有新的成員加入後,家人首先的舉動是尋求預測嬰兒的未來命運,諸如榮華富貴、升官加爵、吉凶壽命此類等等,一旦結合生辰八字獲得的結果是凶兆且危及生命時,需要占卜師給出破解的方案,農村常見的方式是認乾爹,跟隨乾爹的姓氏,尋求對方宗姓的庇護,但這一方式新增了一門親戚,感情和財務上還需要付出一部分,且古代講究門當戶對,所以有很多障礙,最後想到的是把小孩寄養給神靈是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還不用投入感情去維護親戚關係。
離得最近的神靈是灶王神,上一炷香,磕三個頭就完成了認親程式。灶王爺源於神話故事《封神榜》裡的人物——張奎。那麼孩子以後就隨張姓,直至長大成人。在此過程中,後代有返回祖姓的,也有延續張姓並一直繁衍下去的,受此風俗影響,土地神和玉皇大地也是認親隨姓的物件,而玉皇大帝也姓張。這就是張姓能夠在大範圍擴張繁衍的因素之一。
灶王爺夫婦原型出自《封神榜》裡的人物,澠池縣長張奎和夫人高蘭英,此夫婦戰力非凡,戰績包括先後殺死黃飛虎在內的“五嶽神”,周武王的兩個弟弟,以及土行孫夫婦。二人死後,被姜子牙分別封為“七殺星”和“桃花星”。因其二人在報效商朝的時候忠勇有加,仁義雙全,所以在《封神榜》能夠影響到的地方被尊奉為“灶王爺”並被普及到千家萬戶。
時至今日,此風俗仍有保留傳承。在我家鄉的村鄰中,有一戶祖姓吉,次子姓張,箇中緣由人人盡知,大家早已習以為常了。
-
8 # 一覽眾山小觀四山五嶽
張姓的由來有兩種說法:1.源於姬性。上古皇帝的孫子叫“揮”他的官職在當時稱為“張”,所以揮的後代都跟著揮的官職,姓張了。2.源於改姓或賜姓。雲南南蠻酋長龍佑那,被宰相諸葛亮賜姓張。三國時期的張儀本不姓張,由於結怨太多,後人為了平安,就改為張姓。還有就是很多少數民族,比如女真、鮮卑、契丹、等少數民族,由於在戰爭中被打敗,為了在中國生存,就把姓氏改成張姓。
從上面張姓的起源不難看出,張姓並不是由唯一的先人經過傳宗接代延續下來的,只有上古皇帝之孫“揮”的後代,是真正的張姓,其它的張姓都是因為種種變故,透過其它姓氏改姓張而來。
也就是說,張姓跟其它姓氏的組成不一樣,其它姓氏都是由傳宗接代延續而來,而張姓不但是由上古皇帝之孫揮的後代張姓延續下來,還有其它姓氏的人,透過改姓加入張姓這個大家族的,所以張姓的來源眾多,才導致成為中國“三大姓氏”之一。
備註:中國三大姓氏分別是:張、李、王。
回覆列表
中國四大姓裡面,王、李、張、劉,李和劉作為漢唐皇族人多也在情理之中,而王姓的問題我們也知道,只是這個“張”姓它兩邊都不沾,但是為啥還有這麼多人口呢?如果你在網上搜索一定會看到,黃帝玄孫“揮”造弓箭因此被賜名“張揮”。這樣的姓氏起源,就像我之前說的,凡是提及“炎黃”起源的故事看看樂呵樂呵就行了。
比起西周封國姓氏,張氏出現非常晚,文獻最早的記載是西周末年輔佐周宣王的“張仲”,按理說貴族的氏大多源自於封地,然而歷史上卻從未出現一個“張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一直到71年新鄭(鄭州)韓城出土的一批銅器上面發現兩端銘文,一個寫著司寇長朱,武庫工師!另一個寫著司寇張朱,右庫工師!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張、長兩字作為姓氏其實是通假的,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一個叫做“長國”的國家呢?1997年在河南周口的鹿邑縣一個西周古墓被髮掘出,大多青銅銘文證明墓主是叫“長子口”的人,一個周朝的古墓裡面出現了已逐漸消亡的大量人殉,而且是典型的殷商風格。殷商?如果我們查閱歷史發現商朝曾收服一個叫“長”的強大部落,商朝令首領為公卿,封“長”子,所以這個位於河南周口的“長國”很有可能就是商朝遺留的古長人的後代。而在西漢劉《別錄》也曾記載一個叫做辛甲的長國貴族,故殷之臣最後又被周朝封到山西東部,留下了長子、長治、長平等眾多古地名。而在湖北武漢,又挖出來一個大鼎,上面寫著“長子狗”,一般也會認為是長國貴族的封地。所以在西周時代長國族人雖然爵位不高,但可能很識時務,不僅混進了周朝中央,也在各地開枝散葉。而在周朝崩潰的時候在河北突然出現一個叫做“長狄”的部落攻擊周朝封國,而史學界認為,他們很有可能就是“不服王化”的長人開始割據一方的結果,而巧合的是長姓自認的祖庭還很的就是“長狄”所在地河北邢臺的清河一帶。隨著齊、晉等強國的崛起,長人逐漸被吞併,徹底以“張氏”的身份出現在歷史上,不知道是否是張家自此發現比起當“顯形貴族”當“隱形謀士”才是亂世賴以生存的根本,等到春秋時期已經打破平衡的第一強國晉國大夫趙襄子被謀臣張孟談出計連同韓、魏兩家大夫完成了春秋走向戰國的大事件。趙魏韓三家分晉事件,戰國時期本來弱小的秦國卻因為吸收了縱橫家張儀,把超級大國的楚國楚懷王越忽悠越瘸,最終導致了秦楚藍田之戰!楚國的下坡路是越走越遠。等到秦國統一六國的時候,魏國信陵君的食客張耳遇見了一個從豐邑來的小朋友,劉三,至此在劉三同學成為“劉邦”的過程中,張耳同志一直起到關鍵作用。
除此之外更不用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最後又全身而退的張良了。等到漢朝,不僅有鑿空西域的張騫,中醫靈魂的張仲景。漢末天下大亂,張角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搞出了玄乎乎的黃巾之亂,當然還有更玄的那就是劉邦老鄉,號稱張良後人的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因為信個還要交“五斗米”卻又被稱為“五斗米道”。這教派在漢中、屬地迅速傳播,張道陵的孫子張魯稱為了割據兵閥,後來劉備的時候才吞了!這就是所謂“玉皇大帝也姓張”的來源。在全國張姓的單倍群統計中,張姓也正是在此時爆發極快!可能正是和張家締造的這亂世中的“救贖”有關,等到唐朝不僅有張柬之策動神龍兵變,推武則天禪讓,張九齡也有締造開元盛世的名相張九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等到明清,張居正、張延玉、張之洞也都是改變兩朝命運的人物。
這一系列無論深居民間還是高居廟堂的張氏族群在2000年間膨脹成超越皇族劉姓的存在,成為中國第一大姓,人口近億。而在分子人類學上張姓父系高頻分佈的Q1a1a1a單倍群,你可能想象不到這一型別在美洲土著中反倒是高頻分佈,是一種古北亞型別。聯絡商、周都把長華人看做“外服”或許有一定關係,除此之外張姓父系非常複雜,說明其祖源極多,很有可能和各地張家收家丁入贅等情況吻合,不得不說老子所言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正是張家的發展信條,但是也沒錯張家締造的道教畢竟還要追老子為始祖!即使在周口鹿邑挖那個長子口墓的時候,本身就是老子在太清宮旁邊,而鹿邑,正是老子的故鄉,楚苦縣。一開始看見“長子”很多人還以為是老子,而老、李在姓氏通假老子正是中國李姓追尊的始祖!張、李兩個大姓竟然都源自於這麼一個小縣。也就是同出而異門最後又殊途同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