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博古觀津

    明代小件琢器不一定有接胎痕。接胎工藝是由於瓷土質量不高難以拉坯成型不得已而為之的產物。明代早期中期製作工藝講究,接胎痕經過打磨處理,已經很難看出接胎痕跡。到了明晚期,由於部分瓷器接胎痕處理的比較粗糙,從外觀都能看出接胎痕。總之接胎痕能不能看出來,與接胎痕打磨處理時候精細有直接關係。

  • 2 # 傳基文化

    中國玉很早就有了!

    從漢代玉璧

    玉的文化就是中國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中國的一種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國整個的歷史時期,因此而形成了華人傳統的用玉觀念,這就是尊玉、愛玉、佩玉、賞玉、玩玉。所以君子愛玉,希望在玉身上尋到天然之靈氣。玉乃石之美者,色陽性潤質純為上品。寶石也如此。其價值高低並不完全取決於成份,翡翠白玉中不值錢的為多數。如同人一樣,哪個民族都出英雄。好玉乃石之珍品。

    玉器之最

    1、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一件玉製品是:距今8000年前,山西湖縣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所出土的用水晶制的小石刀。

    2、中國至今發現年代最早的裝飾用彩石玉器是距今7000-68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璜、珠、墜等。

    3、在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俏色玉器是:距今3000年前,殷商時代,河南安陽小屯村北出土的營玉鱉,巧妙地把握了玉料的自然色澤和紋理特點,將原有黑褐色皮保留下來琢成鱉的背甲,頭、腹、足均為青白色,黑色雙目和白爪上都留著黑色爪尖,從而把玉鱉表現得更為真實、神韻天成,妙趣橫生。

    4、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翡翠製品是:北京明定陵中出土的翡翠如意(公元1368--1644年)

    5、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漢代玉器是: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縷空羊脂白玉、仙人奔馬、玉熊玉鷹、玉避邪皆以和田玉製成。

    6、自古以來,中國最大的一件玉製品是《大禹治水圖》玉山,現藏故宮博物院寶館,為青白玉,高224釐米,寬96釐米,重約5300多公斤,由清代揚州玉工製作,前後共用了10年時間完成。

    7、中國最早的大件玉器是:元代《瀆山大玉海》,現存置在北京團城玉弓亭內,重 達3500公斤,高0.7米,直徑1.35米,橢圓經圍4.93米,底深0.55米,壁厚0.22米,醞酒三十餘擔,傳為忽必烈醞酒器物。

    8、明代末期的陸子岡是中國最著名的琢玉大師。

    9、中國最早的一部金石學圖錄是寬闊代呂大臨編撰的《考古圖》。

    10、中國第一部專門的玉器目錄是元代的《古玉圖》,成書於1341年。

    11、中國第一部古玉學術研究專著是清光緒15年(1889年)吳一薇編撰的《古玉圖考》。

    12、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後的第一部運用發掘出土玉器並參證古文獻進行論述的重要著作是近代考古學家郭寶鈞先生所編撰的《古玉新詮》。

    13、中國最大的玉王是1984年遼寧岫巖縣內採掘到中國最大的一塊玉石王,需要有15個成年人拉手才能圍上,長7.55米,寬6.95米,高5.7米,體積106.8立方米,重量為267.76噸,形狀不規則,質地細膩,有深綠、綠、淺綠、紅、黃、黑六種顏色。

    14、中國最大的水晶王是屹立在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院內的重達3.5噸的水晶大王,1958年出土於江蘇東海縣房山鎮拓塘村。

    歷代美玉鑑定(一)

    中國玉文化有著一萬年的萌生髮展的悠久歷史。它又有著無限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奧運徽寶就是古老的玉文化傳統與當代奧林匹克人文價值相結合的傑出作品,也是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玉文化的有力見證。

    古玉鑑定分為時代、功能、玉材、形飾、銘刻以及名稱、價值、價格等若干資訊,其中首要的是時代(年代)鑑定。時代(年代)鑑定可分為宏觀的時代(年代)鑑定和微觀的時代(年代)鑑定兩大類。宏觀時代鑑定的年代量比可以“紀”乃至“十紀”為其最低量標,而微觀時代鑑定只能以十年或幾十年為最小量標,準確的微觀量比可落實到年月甚至日時的最微小量標。以“紀”或“十紀”為量比的宏觀年代鑑定的標準,可分為神玉—王玉—民玉三大階段。這三大階段則是古玉宏觀時代鑑定的最大、最長的切斷層面,這是我們鑑定時必須首先把握的基本時代觀。

    距今10000-4000年為巫玉階段。史前玉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的推動力是神。神是巫覡創造出來的,她(他)依靠神的力量統治社會。反映巫覡的玉像、玉面像見於紅山、大溪、凌家灘、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在中國東北、東南、長江中下游及西北等地蘊藏豐富的五大玉資源,促使史前社會有了巨大的發展,形成三大玉文化板塊及五個支玉文化亞板塊,為中華文明鋪設了奠基石。

    三大玉文化板塊包括東夷玉文化板塊、淮夷玉文化板塊和東越玉文化板塊。

    東夷玉文化板塊以狩獵經濟為主,兼種植,距今10000-5000年。分佈在今東三省、內蒙東部、河北、山東及江蘇北部,以紅山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玦、匕、勾雲形器、圜形邊刃器、龍、?等。在工藝鑑定上,無平面呈起凹狀,形不規正,具有象微性、示意性、粗獷雄奇的風格。

    淮夷玉文化板塊以農耕兼狩獵經濟為主,距今5300年,分佈在今長江中下游、安徽、江蘇南部,以凌家灘遺址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龜殼、長方形片飾等。

    東越玉文化板塊以農耕為主,距今5500-4300年,主要分佈在今江蘇、浙江太湖地區,以良渚文化為代表,以瑤琨琢磨玉器,重要器形有璧、琮、鉞、璜、梳背、錐形器、串飾等。工藝精緻工整,器形規正,紋飾較細膩,鏤空陰刻較精,風格精細俊秀。

    五支玉文化亞板塊則是指夷玉文化亞板塊、華夏玉文化亞板塊、鬼玉文化亞板塊、羌玉文化亞板塊和荊蠻玉文化亞板塊。

    夷玉文化亞板塊以農耕為主,距今4500-4000年,分佈在今山東省,以海岱龍山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圭、璋、璇璣、冠飾等。玉料可能是《禹責》上的“怪石”,即今泰山西南所產蛇紋石玉,稱“泰山玉”,以綠色為主,風格精巧明快。

    華夏玉文化亞板塊以農耕為主,距今4200-3800年,分佈在今山西省南部,玉資源不明,以陶寺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琮、璧、步搖等,風格硬直簡單。

    鬼玉文化亞板塊以農耕為主,距今4200年,分佈在今陝西、山西北部、內蒙中部,以石峁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璋、牙璋、刀等,多用黑玉,擅長切割磨製薄片器,風格森嚴鋒銳。

    羌玉文化亞板塊以農耕經濟為主,距今4200年,分佈在今甘肅、青海、寧夏。玉資源來自青海格爾木、甘肅榆中玉石山等地,遠距離玉須進入金山、崑崙山,以齊家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璧、琮、璜、璜聯璧等,風格草率粗糙。

    荊蠻玉文化亞板塊以農業經濟為主,距今4200-4000年,分佈在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玉資源不明。以石家河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頭像、獠牙面(儺面)、龍、鳳、蟬、獸面等,多用陽線紋,風格樸實平易。

    從夏至清為王玉階段(夏商周—清代)。王掌握著生產、使用玉器的大權。三代王玉到了秦漢成為帝王玉。

    玉器的主要功能為禮器(“六端”)、祭器(“六器”)、儀杖、工具、用具、器皿、佩飾、人物、動物等等。鉈機為青銅或鐵質。歷朝玉器均有自己的時代風格,非常清晰明確,這就是客觀的時代風格鑑定的鐵證。

    春秋時期“君子比德於玉”已很普遍。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個重要貢獻,即將玉從神那裡解放出來,交給“君子”,作為德的載體。

    間於玉文化的王玉階段之中,民玉文化也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從宋至清為中國玉文化的民玉階段(宋—清代)。

    玉除了為帝王朝廷專用之外,由於工商業發達和玉器的商品化生產,工商、富戶人家置朝廷禁制於不顧,從店鋪購置玉器用於喜慶、佩戴、文房、宴飲、鑑賞、收藏等物質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玉是商品玉,沒有禮玉特殊的階級屬性,與王玉不同,民玉的特點是與民間生活更加貼近,有著生動清新的藝術風格。

    玉的種類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製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圭”。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發現。

    玉笏 上朝時所執的玉製手板。即“廷”。《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注:“球,美玉也。”

    鎮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執鎮圭,為六瑞之一。也作“鎮圭”。《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執鎮圭。”注:“鎮,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蓋以四鎮之山為緣飾,圭長盡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左傳》僖公十一年“賜晉侯命”注:“諸侯即位,天子賜之命圭為端。”《周禮·考工記·玉人》:“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穀圭 古玉器名。古代諸侯,用以講和或聘女的玉製禮器。又稱“谷璧”。《周禮·春官·典瑞》:“穀圭以和難,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考工記·玉人》:“穀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圭”。古代帝王、諸侯侯朝聘或祭祀時所執的玉器。《周禮·春官·典瑞》:“公執桓圭……以朝覲宗遇會同於王。”鄭玄注引鄭司農雲:“以圭璧見於王。”《後漢書·明帝紀》:“親執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 古代玉器。用以測日影、四時、土地。《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

    璧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圓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徑長一尺二寸,天子禮天之器。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禮天須用蒼色,蓋璧形圓,象天蒼,象天之色。谷璧子所執,飾谷紋,取養人之義。薄璧男所執,緣飾為蒲形,蒲為席,取安人之義。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另有一種系璧,形較小,為佩於紳帶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多光素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商周時代的璧,厚薄不勻,形制也不規整,內外大多不夠圓。春秋戰國時,璧則相當規整,並有蠶紋、谷紋、蒲紋、獸紋等雕飾。漢繼承前代風格,雕工比較精細。漢以後至宋、元時,玉璧不多見。明、清時又興盛,出現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見精細的浮雕和螺旋狀紋飾。玉璧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禮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有起信物和裝飾物作用的。漢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來穿線做佩飾或掛在牆上做裝飾用。璧在漢墓中發現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之間,甚至還鑲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飾用。玉璧用途很複雜。大致可分以下幾類。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標誌;三作佩系;四做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屍腐用。

    瑗 古玉器史。大孔的璧。《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邊小。”

    玉琥 古代玉器。一種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稱“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認為:“我以為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紋’二字。至於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佩,無孔的當為玩器或陳列品,可稱玉虎”。

    玉虎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拾遺記·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畫之形,何得飛走?’使以淳漆各點兩玉虎一眼睛,旬日則失之,不知所在。”參見“玉琥”。

    珩 古玉器名。玉飾品,雜佩上部的橫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於璧環之上。

    環 古玉器名。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爾雅·釋器》:“肉好若一謂之環。”郭璞注:“肉,邊;好,孔。”邢丙疏:“邊、孔適等若一者名環。”玉製的環。古時用作佩飾。《宋史·輿服志三》:“滾冕之制……小綬三,結玉環三。”又:“后妃之服,小綬三,間施玉環三。”《晉書·周訪傳》:“訪大怒。敦手書譬釋,並遺玉環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 “佩”亦作“佩”。玉做的佩飾。《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蕭德言《詠舞》:“低身鏘玉佩,舉袖拂羅衣。”

    環塊 古玉器名。兩種佩玉,圓形的玉環和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塊。《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具劍,佩環塊,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玉帶鉤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發明,用以鉤連腰帶。帶鉤有銅、玉兩種。流行於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銅帶鉤上有的鑲嵌綠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戰國初期墓中,發現一件玉帶鉤,是目前已知較早的一件。在河北滿城、江蘇銅山小龜山等西漢墓及河北定縣北莊東漢墓中,均有玉帶鉤出土。

    玉鉤 玉製的鉤,故名。有帶鉤、簾鉤、帳鉤等。《宋書·符瑞志下》:“漢桓帝永興二年四月,光祿勳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氣,得玉鉤、塊各一。鉤長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鏤。”《列仙傳·鉤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鉤。”

    玉劍飾 指用於劍上裝飾玉件。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四種。玉劍飾始於戰國。戰國劍較短小,劍首小而薄,邊沿外敞,較鋒利,格少(多用銅、鐵),劍有厚長和薄短兩種,帶扣也小。漢代劍首長而大,格多,劍與戰國相似。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一把鐵劍,其上四種玉劍飾俱備,並有高浮雕玉飾。漢後,玉劍飾不多見;明清兩代仿製較多。

    玉衣 古玉器名。玉製的葬服。又稱“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採用金縷或銀縷、銅縷聯綴而成。《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金線、繒絮,……璧珠璣玉衣。”從1946年在河北邯鄲郎村漢墓中發現象氏侯劉安意的穿孔玉片開始,到1978年底為止,相繼共發現玉衣22套以上,屬於西漢的共11套,屬於東漢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儲存比較完整,可以復原。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東漢、魏晉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飾較簡單。用其隨葬,主要是巫術的原因。

    含玉 古玉器名。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殮時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周禮·天宮·天府》:“大喪共(供)含玉。”大喪,指皇帝喪。其餘則有含璧、含珠、含瑁、含米、含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死者口中就含有貝。據記載,春秋時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墓,在死者口中發現一件帶孔的蟬形玉。玉蟬作為含玉,在漢墓中發現較多。

    玉蟬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為蟬形,故名“玉蟬”。據徐廣稱:“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史記·屈原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說文》:“蛻,蛇蟬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性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不食和飲露,脫胎於濁穢汙垢之外,不沾汙泥濁水。這是戰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參見“含玉”。

    玉塞 古玉器名。已知在漢代有九竅塞,即填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孔竅的九件玉器。這九件玉器在河北滿城兩座漢墓中都有出土。九竅玉塞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於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與“含玉”不同。東晉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這同玉衣也能使屍體不朽的迷信說法是一致的。

    玉節 玉做的符節,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禮·地官·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公羊傳·哀公六年》:“與之玉節而走之。”

    玉璽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自秦以後,以玉為璽,為皇帝所專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盤 玉琢成的盤。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琅,何以報之雙玉盤。”杜甫《嚴公枉駕草堂》詩:“竹裡行廚洗玉盤”。

    玉魚 刻玉為魚,是一種珍玩和佩飾。馮贄《雲仙雜記》:“貴妃(楊貴妃)苦熱,肺渴,每日含一玉魚,藉其涼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魚袋》:“《六典》符寶即載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銀,佩以為飾。”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諸將》詩:“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玉帶 唐、宋官員所用的玉飾的腰帶,以之分別官階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本朝玉帶雖出特賜,須得合門關子許服,方敢用以朝謁。”又:“本朝親王皆服玉帶。”《宋史·輿服志五》:“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方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明代惟親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帶,見《明史·輿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賜及一品用銜玉版帶。見吳榮光《吾學錄·制度》。

    玉珠 用玉琢成的珠。《晉書·輿服志》:“後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 古代王冠垂掛的玉飾。《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遂延。”《疏》:“天子玉藻者,藻謂雜採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後漢書·輿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後遂延,玉藻。”

    玉佩

    白玉的品質類辨

    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軟玉當中,白玉始終位居最高檔次。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始終以白玉為貴。這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幾千年賞玉、用玉,在不同的玉材對比和選擇中,逐漸認識到白玉的質地最好,結構最細膩,外觀最賞心悅目,同時也最能體現剛柔兼備的品質,因而才成為集審美與實用於一體的寶石級珍品。

    白玉與其他軟玉比較,它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特點:

    1、從內部結構即白玉脈理的審美層次看,因為透閃石含量極高(一般在95%以上),雜質礦物極少(一般在1%左右),而微晶粒度又極細,顯微晶質和隱晶質交織而成的脈理,文靜、勻貼,能給人以清醇、堅實感,這是其他軟玉難以企及的。

    2、純淨、細膩的白玉造就了它溫潤而澤的外表,它那種光潔與柔和所體現的秀雅、端莊,與生俱來。用它來雕琢各種藝術形象和器皿,姿態紛呈,含蓄耐看,其他軟玉很難表現這樣的獨特審美效果。

    3、中國白玉的摩氏硬度為6.0~6.5度,以它為材料進行雕琢,精細入微,輪廓、線條可以達到堅挺、流暢的效果。使用、擺放也無須過多地擔心它是否會蝕變或損壞。

  • 3 # 胡說小黃

    明代瓷器內部有接胎痕很常見,尤其是小件窄口的東西,但是也不一定都有接胎痕,也有很多沒有接胎痕的,不能以有沒有接胎痕來判斷到沒到明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浩克的能力其實不是起源於伽馬射線,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