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趣的牛1991

    我在IT行業中的國有控股企業和上市公司待過,基本上每年都有不少校園招聘需求,確實遇到這個問題。

    原文如下:

    除了其他日常和專項事務,我需要處理的對話訊息和簡歷確實有點多。在快速瀏覽的過程中,多數情況下會使用快捷回覆進行對話處理。但遺漏或忘記答覆少部分不合適的候選人是很可能出現的事情。自2月中旬復工以來,線上求職的應屆畢業生明顯多了起來,僅與年前秋招的情況就能形成鮮明對比。

    不得不說這一屆畢業生太難了。考研競爭激烈、開學延期、招聘銳減,找到工作的又無法如期實習,一不小心還可能因為企業經營問題被取消offer,畢設和論文也只能居家創造。但每一屆都有每一屆的難處,時代對於人類整體而言是相對公平的,它並不摻雜任何主觀因素和偏愛。

    說回這位畢業生。他的簡歷資訊極少,除了基本個人資訊外,沒有看到符合崗位所需要的技能描述或專案經歷,自我評價部分也是寥寥數字。我又來回看了兩遍,依然找不到可以推薦的亮點。這裡還是忍不住囉嗦一句,沒有多少企業能有那樣的成本和精力,對著資訊匱乏的簡歷特地給你打電話,交流你的求職意向和個人能力,如果第一關都不能對自己負責,誰還能幫到你。

    我所在的企業是一家上市公司,在省內和地方上稱得上名企。並且由於還算完整的應屆生培養體系,以及內部人才在市場上的認可度,常被戲稱為黃埔軍校。對於應屆生的招聘,除了一些並不算特別苛刻的基本要求(如學歷)外,用人部門最看重技能基礎的掌握程度、專案(競賽、課程設計)經歷和溝通表達能力,最後才將在校成績列入加分項。在我看來這樣的錄用門檻並不算高,然而面對連年增長應屆生薪酬水平,想要找到滿意的人選反而一年難過一年。此處不做評價,只講直觀感受。

    說說對應屆生就業和高校人才培養的看法。我相信多數企業在應屆生招聘上主要看重軟硬體研發基礎和綜合素質,如果技術能力強,溝通協調能力也好,是有很好的機會能夠成為專案經理或團隊主管的培養物件的。這一點放在任意一家公司都適用,當然也存在十分看重學歷的準唯學歷論者,那不在本次討論範圍。

    首先,建議技術類在校學生實打實做幾個課程設計,或者參加一些計算機、軟體、電子類比賽,減少那些沒有太大意義的勤工儉學和學生工作。應該真正去參與到設計環節,思考業務邏輯,去碼足夠量的程式碼,然後在專案結束後好好總結,並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我們見過太多簡歷寫得漂亮、專案經歷兩三頁的候選人,但經不起細節提問;不是懷疑作假,而是學生的自我總結不夠。一次有效的梳理總結可能勝過兩三個專案實戰。

    其次,希望高校能把職業規劃指導培訓重視起來,並將之進一步前置。這裡不說職業規劃教育,因為這是學生們的個人人生選擇,外部應該尊重並且站在合適的位置。外部(學校、家長等)的干預應該適可而止,而學校應該做到的是提醒學生的重視並給予一定的指導。並且這個提醒和指導要再前置,最遲也應該從大二開始。很多學生直到步入大四才開始意識到應該著手進行求職準備了,應該要好好規劃自己的未來,嚴格來說這真的太晚了。學生究竟是想考研還是就業,最好早早地確定,早早做準備。如果考慮就業,那麼至少先把行業和職業弄清楚,客戶經理、市場營銷、售前顧問、技術支援、產品經理、專案經理、軟體開發、硬體研發、品質測試等等崗位究竟是什麼,做什麼,有什麼要求,發展前景和職業路徑如何,都應該提前讓學生們瞭解,幫助他們根據個人情況,做出基本的判斷,以便更好地進行職業和學習規劃。

    從這一點引申出來,希望高校跟企業走得近一點。很多學校的課程安排得相當充實,但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夠給學生們一個學期的實習時間。除了提前讓學生體驗職場,找到自身不足和提升方向,這也是高校深入企業、獲取人才市場資訊、更好地調整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同時,學校選擇合作單位的眼光也可以不侷限於大企業和知名企業,我理解這樣做能夠減少選擇的成本和風險,但如果學校能夠幫助學生去選擇更多型別的企業,包括創業公司和社會機構團體,這對學生而言將是一大福音,在學習和實習體驗上將會有更多樂趣,甚至可能影響他們的人生選擇。當然,安全第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教育不是為社會機器塑造一個合適的螺絲釘,而是為了讓心裡那個最好的自己走出來。教育應該是傾聽孩子的聲音,幫助他成為他自己,幫助他在未來生活中找到他想要的幸福。

  • 2 # 吳地僕人朱國慶

    院校培育人才適用性不到位,高大上的數理化課程設定用不上,大國工匠專業少,企業盈利為目的,工資待遇低,畢業生手棒文憑企望值太高,學了點文化狂尊自大心氣傲,異想一步登天當白領,不願拾級登梯苦中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哪些底線,主人最好不好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