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鳳鳴小朝陽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爺爺帶著孫子和外孫一起去河邊洗澡,爺爺噗通一下跳進水裡,結果孫子哭著大喊:我爺爺死了,我爺爺死了!外孫看了看孫子淡定的說:我爺爺在家呢!然後爺爺出來抱著孫子走了,把外孫留在原地。

    之前聽的時候都是當笑話來聽的,可自從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才深深的理解了“外孫是狗,吃完就走”的深刻含義。這句話的情景,大概在我們奶奶和媽媽那一輩人那裡,表現的更加明顯,軒媽分析了一下,之所以這麼說,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在這裡說的不是對外孫重男輕女,而是姥姥對自己女兒的態度,那個年代的人,家裡孩子都多,而且都以有兒子為榮,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對於姥姥來說嫁出去的女兒回來就是客人了,就算是有心對外孫好,可外孫畢竟是姓別人家的姓的,所以也有老話說外孫是白眼狼!

    老人說對外孫好,是看在自己女兒的面子上,其實,從另一方面來說,在姥姥眼裡,外孫就是別人家的人,你到我這裡來吃吃喝喝,將來你是不會給我養老的呀,外孫你吃我的,喝我的,但是我老了你卻在你奶奶面前盡孝,這不就是喂不熟的狗麼?

    在古代的時候,有很多秘籍或者家裡的重要東西都是傳男不傳女的,就是因為女兒終究是要嫁出去的,嫁出去之後就是別人家的人了,以後是要在婆家盡孝,死後要進婆家的祠堂的,所以,對於一個外人的孩子,姥姥自然是會覺得心裡的距離要遠一些的,畢竟自己還有自己的親孫子要疼愛。

    這些都是古時候的一些老舊思想,那為什麼現在這句話又重新被人拿出來說了呢?原因大概也有以下兩個方面:

    在古時候,女性是不用上班的,在家照顧好家庭,帶好孩子就可以了,可如今呢?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除了懷孕生子之外,女性也同樣是需要承擔家庭責任的。這就導致了,許多女性不得不在生完孩子之後就投入工作。

    那麼孩子的撫養就成了問題,有爺爺奶奶自然是爺爺奶奶帶著,這樣一來,姥姥見孩子的機會就少了。沒有爺爺奶奶的,就需要姥姥來幫忙帶了,可當姥姥幫忙把孩子撫養大之後,姥姥年紀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不行,此時,外孫跟自己的媽媽一家團圓了,哪裡還能顧得上年邁的姥姥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姑娘遠嫁的情況越來越多,女人一旦組成家庭懷孕生子之後,就會有了牽絆,就不能隨時隨地回家看望自己的母親,逢年過節回去一次,可能是你回家三天,但是孩子姥姥需要忙活四五天或者更長的時間來做準備,而外孫和女兒吃飽喝足之後,又回到了自己的溫馨小家。只留下孤苦伶仃的姥姥終日思念外孫。

    “外孫是狗,吃完就走”這句話並不是說姥姥不疼愛外孫子,只是相對來說姥姥跟孫子呆在一起時間比較少,每次到姥姥家,姥姥總是著急忙慌的做一堆的好吃的,可吃完之後呢?外孫就一抹嘴,轉身回家甜甜的叫著奶奶。

  • 2 # 媽媽向上

    這其實是偏見。

    為什麼這樣說?主要還是因為歷史原因。俗語說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 ,簡單點說就是女兒長大了就成了別人家的人,在古代還得改姓,古代的女人結婚後,在婆家很難知道她的姓名。所以,女兒就被灌上了是留不住的客人的標籤。對孃家人來說,女兒一旦嫁出去了就回不去了,白養了一樣。

    外孫,就是女兒生的孩子,跟孃家人的接觸就更少了,所以說吃了就走,孃家富裕,外孫還會願意多留下來,孃家如果貧窮,外孫恐怕去都不想去吧。

    很不贊同這個觀點,因為我身邊很多孩子不是由自己父母帶,也不是爺爺奶奶帶,反而是外公外婆在帶。關係自然也不像吃了就走這麼淡。

    而且像我這個年齡的人,自己外婆外公家雖然去的少,但是一年到頭,電話還是錢還是禮物都沒有少孝敬外公外婆哦,反而比他們孫子孫女還要孝順的多,關係自然也親熱一些。

    所以,現在女兒跟兒子都能平等,那外孫跟孫子怎麼就不能平等呢?

    這麼說純粹是偏見,帶壞小孩,帶壞社會影響。

  • 3 # 有書共讀

    有書君的大姐的兒子,比有書君只小兩歲,從小和有書君一起生活。有書君的母親有了好吃的,總是拿來分給我倆吃,只是外孫子吃完,有書君的母親總要半開玩笑,半感慨的說上一句“外孫是狗,吃了就走”。

    那麼,這句老話裡面到底包含了哪些含義呢?

    有書君覺得大概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這是外婆對外孫又愛又恨的情感表現

    農村人把小孩比作“小狗”並非是罵人的話。而是覺得小孩像小狗一樣,讓人又愛又嫌,同時又希望小孩像小狗一樣長得活潑健壯。所以,農村裡把孩子取名“狗娃”、“狗剩”、“狗兒”的很多。大抵,狗兒還是農村人覺得可親可近,討人喜歡的動物吧!

    外婆對外孫的情感就像對狗的感情一般,既覺得他活潑可愛,願意親近他,可是外孫終究是女婿家的人,是女婿家裡的血脈,這種血緣親情使得外孫總歸是要回到爺爺奶奶身邊,回到自己父母身邊的,你想怎麼留,都是留不住的。就像狗兒一樣,吃完飯了,搖搖尾巴,還是要回到自己的主人家去的。

    有書君的母親對外孫就是非常疼愛的那種。外孫在外婆家裡一直住到七歲,直到要上小學才回到自己父母身邊。

    外公外婆有好吃的要留給外孫吃,有好玩的,要帶他去玩。單位上放電影,外公總是把他扛在肩上帶他去看,外孫有個頭疼腦熱,就急得不行,帶他四處求醫問藥。

    可是,逢年過節,外孫還是要回到爺爺奶奶去過。上學以後,假期一結束,外孫更是說走就要走了。

    外婆心裡百般不捨,可是無法挽留,只好半真半假生氣似的說道:“外孫是狗,吃了就走。”

    二、“疼外孫,不如疼孫子”的思想作怪

    外孫是別人家的根,孫子才是自己家的根。農村裡有許多人“傳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總覺得疼外孫不如疼孫子划算。

    於是,他們就會搬出“外孫是狗,吃了就走”的老話來為自己偏袒孫子的行為做藉口,甚至還以此告誡他人,不要對外孫太好了。

    隔壁村裡的蘇老太太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的外孫到她家裡做客,她有好吃的就全留給自己的孫子孫女們吃,孫子孫女吃剩的,才分一點給外孫吃。

    有一次,她家裡殺雞吃,兩個雞腿,留給自己的孫子孫女吃,外孫就只吃到了一些碎肉和喝到一點雞湯。當外孫嚷著也要吃雞腿時,她把臉一沉說:“外孫是狗,吃了就走,可不敢和孫子孫女一樣喲!”

    正因為蘇老太太有這種思想,所以她處處偏袒自己的孫子孫女,以致外孫都不愛到她家裡做客。

    這下,蘇老太太更是在村民們振振有詞,我就說了嘛“外孫是狗,吃了就走”!

    三、時代變化,“外孫是狗,吃了就走”成了一句過時的老話。

    自從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後,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掌心掌背都是肉”,不管是外孫還是孫子,做長輩的疼都疼不過來,哪裡還會在意“外孫是狗,吃了就走”的老話呢?

    況且,現在物質豐富,外公外婆巴不得外孫天天來吃,天天和自己住在一起。所以“外孫是狗,吃了就走”就成了一句偶爾被提起的玩笑話了。

  • 4 # 若愚趣談

    “外孫是狗、吃了就走”是一句民諺,意思是,外孫是個串門的親戚,吃了飯就走了,在感情上沒有孫子親,也有一點白眼狼的意思。

    在中國傳統的家族觀念裡,只有父系才是家族傳承的正脈,因此,姓氏便來自於父系。外孫是女兒的孩子,雖然也帶著外公家的基因,但女兒嫁到了別人家,成了別人家的妻子和媳婦,成了自己家的親戚,女兒生的孩子是別人家的孫子,也只是親戚。孫雖是孫,但加個外字,就已經證明了與孫子的區別。

    實際上,外孫與外公外婆的關係,不是說不親,是因為雙方相處的時間不如孫子與爺爺奶奶相處的時間多,感情上自然要疏遠一些。再加上傳統的家族觀念,外公便覺得外孫近似於白眼狼。而“外孫是狗、吃了就走”這句話在南方比較現實,因為南方人的家族觀念較強。

    在東北,由於女性地位較高,嫁出去的女兒在孃家的時間多,外孫與姥姥姥爺相處的時間就多,外公外婆與外孫的感情就比較好。在城市裡,老人對待孫子和外孫幾乎不分彼此。因此,“外孫是狗、吃了就走”這句話,要分地域。人只有相處才有感情。像我們單位的很多南方人都在東北安家,他們的孩子幾乎見不到南方的爺爺奶奶,孫子與爺爺奶奶之間的感情就不行。而孩子經常見到姥姥姥爺,他們之間感情就特別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荒求推,耽美文,娛樂圈,謝謝好人,好餓呀,奶奶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