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留學行為=投資行為
留學本身是一種【投資】。類似於炒股,別說【掙回本】,倒貼幾十萬上百萬的也是大有人在的,是的留學也是這種,大多數人是倒貼的。
那我們能不能把炒股和留學的都看成傻子?
留學掙回本的成功率我沒法量化,比如成功的機率是50%,那麼你留學不留學?
看你對風險的承受力了唄。承受不了,預期不到,那就不要,就這麼簡單。
所以避免兩個極端吧。
【認為留學必然回本,投資必然成功,留學是一種無風險高回報的行為】
不用無風險,保守一點來說,留學回本率超過70%,全中國會有大量的學生砸鍋賣鐵,借錢貸款的擠破頭出國。
【認為有風險的投資都是傻子,你怎麼能買股票呢?賠錢了怎麼辦?你怎麼能留學呢?很多人都回不來本,你不是撒錢嗎?】
對有些人來說是高風險,但對有些人來說是能承受,因人而異,家家不同。
2、留學行為=奢侈商品
首先,這是一種消費行為,留學就好比你買了一個奢侈品包包,這個包包能給你帶來什麼,留學就能給你帶來什麼。
你買一個奢侈品包包也是裝東西,買個普通包也是裝東西。
但不同就在於體驗和自我滿足感,以及引來的或好或壞的評價和眼光。
為什麼去面試,去相親,去見客戶的時候需要倒騰一下自己?不就是為了改變別人對你的部分認知麼?
買奢侈品,有錢就去花。買了奢侈品不一定會給你帶來直接的金錢收益,但可以帶來精神滿足或者是間接的一些利益和效益。
有人或許覺得這個比喻不通,無妨!
留學給人帶來的主要是經歷,三觀的微調,以及不去留學的人無法感受到的一些生活,這才是價值之所在。並不只是為了一紙文憑。
3、留學的目的有很多,但是絕不包含要掙回成本。
如果你或者你父母讓你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要掙回成本,那麼我建議你不要去。
按照這個理論,花錢去名校的都是傻子,根本不可能掙回來的,即便是掙回來了,也不是透過留學這個動作掙回來的。
所以確定好你留學的目的很關鍵,當然主要無非也就是以下幾個:
本專業感興趣,決定繼續進修,而國內感覺水平不夠,出發點在於專業興趣
對科研有較高期望,去更好的高校或課題組進修,之後科研走到底,出發點在於科研興趣
國內本科/碩士讀完感覺背景對之後職業發展不利,出國鍍個金,出發點在於職業含金量
想通過出國在自己喜歡的或者家人所在的國家過一輩子,出發點在於海外移民
家裡有錢,還年輕,想出去看看,玩幾年,多拓展拓展視野,再決定人生的路。出發點在於體驗人生
重點說一下父母的想法吧,因為大部分資金還是來自於父母的。
既然回報率這麼低還有很多家長趨之若鶩要送孩子出國留學呢,其實很簡單,一個概念解釋一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什麼意思呢?
假設你是做爸媽的,你一分錢沒有,你的孩子只能出去廠裡打工,上不了大學。舉例月薪3千。如果你有5萬塊(假設數值),你可以送一個孩子上大學,那這5萬塊錢可以讓一個孩子大學畢業,他的畢業月薪6千,你這5萬塊就能達到翻倍的效益,也是從無到有大學學歷。
理論上,如果你有50萬,你可以送10個孩子上大學,畢業以後10個孩子就一起是6萬一個月。
但是,你花50萬送孩子留學,畢業回來之後,畢業收入最多也就一萬多。即使你繼續成倍砸錢,你一個孩子也很難能得到翻倍的收益。
這個收益率就叫做邊際效用遞減。
再比方說,只是舉個例子,不需要較真!
花費0元,不念大學,得到一個60分的孩子。
花費5萬元,念大學,得到一個75分的孩子。
花費50萬元,國外念大學,得到一個80分的孩子。
花費100萬元,國外研究生畢業,得到一個85分的孩子。
發現了嗎,即使花的再多,能夠成長的是有限的,而且越到高分會越來越貴。
有錢人是人傻錢多嗎?他們不會算這個賬嗎?
並不是,他們是在拿一筆錢,去買一個最重要的“可能性”。在行為之前,我就接受了拿不回來對等回報的結果。這筆錢存在銀行賬戶也不會改變我的生活階層,但是我花這筆錢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可能性。
就像,我們普通人買珍珠一定要看到珍珠再買。有的人這種投資就像他買了一堆蚌殼,開不開得出來,他無所謂,那就可以去買來開。
留學行為買的也是可能性,一個孩子未來無限的可能性,越好的學校帶來的可能性越高機率越大而已。
還是要選擇去美國、德國、法國等歐美國家留學,留學這些國家不僅能滿足家人的虛榮心,而且能使自己更加傲慢與偏見。
1、留學行為=投資行為
留學本身是一種【投資】。類似於炒股,別說【掙回本】,倒貼幾十萬上百萬的也是大有人在的,是的留學也是這種,大多數人是倒貼的。
那我們能不能把炒股和留學的都看成傻子?
留學掙回本的成功率我沒法量化,比如成功的機率是50%,那麼你留學不留學?
看你對風險的承受力了唄。承受不了,預期不到,那就不要,就這麼簡單。
所以避免兩個極端吧。
【認為留學必然回本,投資必然成功,留學是一種無風險高回報的行為】
不用無風險,保守一點來說,留學回本率超過70%,全中國會有大量的學生砸鍋賣鐵,借錢貸款的擠破頭出國。
【認為有風險的投資都是傻子,你怎麼能買股票呢?賠錢了怎麼辦?你怎麼能留學呢?很多人都回不來本,你不是撒錢嗎?】
對有些人來說是高風險,但對有些人來說是能承受,因人而異,家家不同。
2、留學行為=奢侈商品
首先,這是一種消費行為,留學就好比你買了一個奢侈品包包,這個包包能給你帶來什麼,留學就能給你帶來什麼。
你買一個奢侈品包包也是裝東西,買個普通包也是裝東西。
但不同就在於體驗和自我滿足感,以及引來的或好或壞的評價和眼光。
為什麼去面試,去相親,去見客戶的時候需要倒騰一下自己?不就是為了改變別人對你的部分認知麼?
買奢侈品,有錢就去花。買了奢侈品不一定會給你帶來直接的金錢收益,但可以帶來精神滿足或者是間接的一些利益和效益。
有人或許覺得這個比喻不通,無妨!
留學給人帶來的主要是經歷,三觀的微調,以及不去留學的人無法感受到的一些生活,這才是價值之所在。並不只是為了一紙文憑。
3、留學的目的有很多,但是絕不包含要掙回成本。
如果你或者你父母讓你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要掙回成本,那麼我建議你不要去。
按照這個理論,花錢去名校的都是傻子,根本不可能掙回來的,即便是掙回來了,也不是透過留學這個動作掙回來的。
所以確定好你留學的目的很關鍵,當然主要無非也就是以下幾個:
本專業感興趣,決定繼續進修,而國內感覺水平不夠,出發點在於專業興趣
對科研有較高期望,去更好的高校或課題組進修,之後科研走到底,出發點在於科研興趣
國內本科/碩士讀完感覺背景對之後職業發展不利,出國鍍個金,出發點在於職業含金量
想通過出國在自己喜歡的或者家人所在的國家過一輩子,出發點在於海外移民
家裡有錢,還年輕,想出去看看,玩幾年,多拓展拓展視野,再決定人生的路。出發點在於體驗人生
重點說一下父母的想法吧,因為大部分資金還是來自於父母的。
既然回報率這麼低還有很多家長趨之若鶩要送孩子出國留學呢,其實很簡單,一個概念解釋一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什麼意思呢?
假設你是做爸媽的,你一分錢沒有,你的孩子只能出去廠裡打工,上不了大學。舉例月薪3千。如果你有5萬塊(假設數值),你可以送一個孩子上大學,那這5萬塊錢可以讓一個孩子大學畢業,他的畢業月薪6千,你這5萬塊就能達到翻倍的效益,也是從無到有大學學歷。
理論上,如果你有50萬,你可以送10個孩子上大學,畢業以後10個孩子就一起是6萬一個月。
但是,你花50萬送孩子留學,畢業回來之後,畢業收入最多也就一萬多。即使你繼續成倍砸錢,你一個孩子也很難能得到翻倍的收益。
這個收益率就叫做邊際效用遞減。
再比方說,只是舉個例子,不需要較真!
花費0元,不念大學,得到一個60分的孩子。
花費5萬元,念大學,得到一個75分的孩子。
花費50萬元,國外念大學,得到一個80分的孩子。
花費100萬元,國外研究生畢業,得到一個85分的孩子。
發現了嗎,即使花的再多,能夠成長的是有限的,而且越到高分會越來越貴。
有錢人是人傻錢多嗎?他們不會算這個賬嗎?
並不是,他們是在拿一筆錢,去買一個最重要的“可能性”。在行為之前,我就接受了拿不回來對等回報的結果。這筆錢存在銀行賬戶也不會改變我的生活階層,但是我花這筆錢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可能性。
就像,我們普通人買珍珠一定要看到珍珠再買。有的人這種投資就像他買了一堆蚌殼,開不開得出來,他無所謂,那就可以去買來開。
留學行為買的也是可能性,一個孩子未來無限的可能性,越好的學校帶來的可能性越高機率越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