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上的隋煬帝在史書的描述中是一位十分殘暴、荒淫的皇帝,他為奪取皇位,曾弒父殺兄;為滿足個人私慾,他命令宇文愷修建東都洛陽;勞民傷財的他,徵發百萬民工修築長城、開通京杭大運河;楊廣還有一個愛好,喜歡到塞北、江南遊玩,要求沿路的官員僅供珍貴美食,弄得沿途百姓苦不堪言;當年,他還發兵三次征伐高麗……如此種種暴行,最終導致隋朝短命而亡。那麼貪圖享受的隋煬帝為何會拼著亡國的風險也要拿下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高句麗王朝呢?
8
回覆列表
  • 1 # 千秋百合

    隋煬帝征伐的是高句麗戰略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戰略上的眼光與政治水平是兩回事。

    隋煬帝楊廣接手的不是崇禎帝那個爛攤子,而是他老爸楊堅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給他留下的開國基業,在開皇年間,全國已有人口近700萬戶而且每年還要增加30餘萬戶,等到了隋煬帝手中,大業5年,全國共有900萬戶,4600餘萬人。而唐太宗貞觀初年,全國才不過300萬戶,隋朝的國力可見一斑。

    隋煬帝時候出現了自漢武帝以來幾百年未有過的富強局面,也讓隋朝迅速達到了鼎盛階段。隋朝時候得高句麗已經不再是一個遊牧民族,而是成長為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具有完整的軍事與政治制度,對隋朝的邊鎮幽州產生巨大的威脅力量。二是高句麗隨著自身力量的增加開始征伐四方吸收了回紇的善戰民族更與強大的突厥汗國建立軍事聯盟。不斷地侵擾隋朝北部邊防,相對於國家制度發展不全,內部存在極不穩定因素的突厥,使得高句麗起主導作用對隋朝的威脅更大。四是高句麗之戰是隋煬帝對關隴門閥和六鎮胡人的陰謀。這要從隋朝的建設說起,隋朝處在特殊的變革時代,自永嘉之亂以來,南朝北朝更迭紛紛,終無一朝善始壽終,原以為魏能長久,但僅百年又被周齊所代,昔日孝文帝也思改革,卻誤入歧途,以致門閥之風再起,宇文泰建關隴門閥,得以最終立國。可它還是毀於門閥之手,天下毒瘤,莫過於門閥,門閥之毒又莫過於關隴,導致數百年的天下分裂,無數短暫的朝代更迭,形成胡強漢弱的社會格局,一江南北的敵視對立,與朝廷鼎足的門閥世家,根深蒂固的九品中正,與皇權比肩的關隴權貴,虎視眈眈的突厥強胡,此起彼伏的邊患動亂等等。

    雖然隋文帝藉助關隴門閥登上皇位,加上幾年的征戰統一了天下。也正是因為藉助關隴門閥統一天下,但楊堅與楊廣父子二人深知關隴門閥的危害,為了在短時間的消除關隴門閥對朝廷的影響隋煬帝採取遷都洛陽之策,既防範河北地區的六鎮勢力而且打壓了部分關隴門閥的官員,官吏體制上進行改革扶持南方和河北地區計程車族,建立江都營造南方,為了使得以後的南方能夠敵過北方從而開創了京杭大運河。但是關隴門閥手中掌握的府兵卻是對國家的致命威脅,然高句麗之戰為隋煬帝找到了合適的理由來消弱這些府兵。早在高句麗之戰之前隋煬帝已經開始向江都轉移國庫兵糧,而在第一次高句麗之戰失敗損失三十萬大軍之後依舊發動第二次戰爭甚至不惜放棄北方。因為隋煬帝根本就不想贏得這場戰爭只是想將關隴貴族控制的府兵趕去送死,再把山東雜胡也一併趕去,讓他們統統死在高句麗。將北方士族集團力量消耗一定之後再遷移江南士族到北方,從而改革自南北朝以來有士族門閥控制官權與兵權的政治體制,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這就是為什麼隋煬帝不顧一切的要發動這樣戰爭。

    五是。更好維護中央集權,氣勢上壓倒高句麗,轉移隋朝內部多重矛盾。經過四年多的精心準備。一是修建永濟渠,為了東征而修的,二是修建300多艘船,三是廣泛徵常規士兵和特種兵,四是軍需物資戎車5萬輛,動用民夫幾十萬。隋煬帝也親自踏上了東征之路。

    如果當初隋煬帝能夠正視人民,聽從勸諫將人民作為立國之本。以時間來慢慢改革政治制度從而達到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因為隋煬帝急切的想完成千古一帝的夢想從而輕視人民。為了政治目的不惜發動舉國戰爭,而戰爭的故意失敗動搖了國家。正是此戰隋煬帝的“輕民”思想導致了國家的滅亡使得後來繼任者李世民獲得一定的警示。使得後者對於人民的重視放於國家之首位,也正是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奠定了以民生為主緩慢改革社會階級,為大唐的盛世奠定雄厚的基礎

  • 2 # 歷史賊有趣

    咱們提到隋煬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哥們兒就是一個昏庸之君,但是這樣的認識就一定準確嗎?要知道大家對隋煬帝的認識很多都是透過《隋唐演義》這樣的文學瞭解的形象,這是的認識是有偏差的。在歷史上,隋煬帝很有可能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主,只是他在位的一些作為都被後來取代的唐朝所抹殺了,抹黑前朝的皇帝這是每一個後來朝代都要做的事兒,要不然怎麼樹立威信,讓天下聽命於我。隋煬帝極有可能就是被極度抹黑的其中一位皇帝,在位時間雖然僅僅只有14年,但是他給後世留下了太多寶貴的遺產,至今都在使用著。比如說大運河,這可是養育了一大批人啊。再比如科舉制度,讓那些寒門子弟透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階級命運。在後世都是影響深遠的,不容小覷!

    隋煬帝在位時間不長,但是隋煬帝也沒有在《隋唐演義》裡演的那樣,整天沉迷於酒色,夜夜笙歌。在他在位期間,他也出征過,三次親征高句麗,這在歷史上,也是第一位遠征那麼遠的皇帝。但是也是這三次親征,讓隋朝距離亡國不遠了。在前兩次征討高句麗之後,隋煬帝本來是可以修養一下自己計程車兵的,再重振旗鼓,可是隋煬帝卻沒選擇這樣做,在第二次失敗之後,沒有休息多久,又決定再次親征高句麗,不惜自己的國家損失慘重。那麼為什麼隋煬帝會這麼好戰,在自己的兵力已經見損的情況下,依然出兵征討第三次,難道只是為了報前兩次失敗仇?其實不然!

    其實征討高句麗這個重任在隋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隋文帝是隋朝的開國之君,他統一了中國,在這個朝代開始的時候,高句麗也是十分忌憚隋朝,畢竟這是一個統一中國的朝代,實力肯定不能輕視的,因此俯首稱臣,甘願做藩屬國,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高句麗也開始慢慢發展壯大,高句麗當時有隋朝罩著,沒有人敢欺負,高句麗正是利用這個空子,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在背地裡面和南陳和突厥搞到了一起。這就讓隋文帝非常惱火了,因為南陳和突厥就是隋朝的敵對勢力啊。而高句麗卻去勾搭自己的敵人,所以在建國之後的第18年,隋文帝對高句麗發動了戰爭!

    在隋文帝的強攻之下,高句麗一下子就被打敗了,之後又開始轉變臉色臣服隋朝。但是並沒這樣結束,在隋文帝駕崩之後,隋煬帝即位,高句麗認為這新主沒有之前皇帝的魄力,所以又開始對隋朝挑釁,一下子惹怒了隋煬帝,哥們兒才上任就由你這樣欺負,隋煬帝的火根本就壓不下去。於是連著發動了三次親征。但是當時隋煬帝已經在修建大運河了,大量的人力、錢財都花在了那上面,這又開始征討高句麗,使得隋朝上百萬的人死在了那上面,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聊到這兒肯定會有朋友說,為什麼隋煬帝這麼笨,高句麗也威脅不了隋朝只是挑釁罷了,不必多次親征。其實隋煬帝這樣做,也是良苦用心,勿遺子孫憂啊!隋煬帝想為自己的子孫做點事兒,讓自己的子孫可以安居樂業,只是他操之過急,又是大運河又是打仗,讓百姓過得太困苦,導致起義四起,最後好心做了壞事兒,隋朝滅亡!

  • 3 # 鐵錘文史

    征戰高句麗,是隋朝兩代皇帝的共同選擇,不是因為他們窮兵黷武,而是高句麗實實在在給大隋帝國的江山帶來了危險。第一部分:高句麗的威脅

    高句麗王朝實際上是從西漢的郡縣制衍生出來的附屬國,在整個西漢時期,以及東漢中期,高句麗都是屬於俯首稱臣的狀態。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放鬆了對遼北的控制,實際上也是鞭長莫及。高句麗利用這個時機快速崛起,聯合其他少數民族,儼然有稱雄北方的勢頭。與此同時,高句麗對於中原王朝和江左政權一直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即表面上對中原王朝年年朝貢,實際上面和心不合。背地裡一直和江左政權保持密切聯絡,在軍事物資上支援南朝陳國與中原政權抗衡,歷史上曾經輸送戰馬和弓弩給陳朝,希望陳朝牽制隋帝國。

    這個從各自的利益上都是可以理解的。高句麗在北方,和中原王朝是比鄰而居,一個強大的中原王朝,始終是他們的心頭之患;而江南的王朝和高句麗畢竟遠隔重洋,陸地上還隔著一個北方的中原王朝,大家是一種可以互利的位置。相對弱小的江南王朝和高句麗王朝,南北呼應,可以對強大的中原王朝形成牽制。而一旦有一家滅亡,肯定是唇亡齒寒。事實上,就在江南陳朝被隋朝滅亡之後,高句麗的國王就“治兵積穀”,準備了兵馬糧草,準備有一天和中原隋朝一戰。

    第二部分 在隋文帝時期,就曾經發動針對高句麗的戰爭!

    當時高句麗和北方的契丹,突厥和靺鞨結盟。這對於統一天下的隋朝來說,是一個不可接受的事實。也對帝國北方的邊疆安全,形成了實際的威脅。高句麗和靺鞨聯手,對隋朝的遼西地區反覆騷擾,在一次聯軍被隋朝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以這次襲擊事件為藉口,組織30萬兵馬分水陸兩路征伐高句麗,沒想到這一次戰爭還沒打響,高句麗就認慫。現在看來,這是高句麗對大隋帝王實力的一次試探。

    隨著高句麗王朝在北方實力的增強,行事越來越囂張,從隋朝仁壽元年開始,高句麗再也沒有派人朝見大隋國王,這也給隋煬帝發動軍事討伐提供了藉口。

    第三部分 隋煬帝的底氣

    隋煬帝大業8年,調動了113萬大軍討伐高句麗,從隋朝的兵役制度可以推測,為了幹翻高句麗,隋煬帝幾乎調動了這個帝國的軍事力量!

    為什麼隋煬帝這個時候敢於亮劍了呢?

    這是因為,隋朝剛剛建國的時候,江南勢力剛剛掃平,自身軍事實力還沒有恢復元氣,加上除了東北的高句麗之外,西北的突厥,契丹和吐谷渾也是北方另外一支危險力量。一直等到隋煬帝利用離間計,粉碎了吐谷渾和契丹的西北威脅之後,才有足夠的實力,來對付雄踞東北的高句麗和他的一幫小弟兄。此外,隨著大運河修建完成,江南大批的軍事物資,都可以源源不斷的透過大運河漕運,輸送到北方戰場,這也是隋煬帝有底氣發動討伐高句麗的原因。

    總之,隋煬帝三次討伐高句麗,並不是什麼好大喜功的衝動之舉,而是為了帝國的最高利益,為了維護原有的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為了謀求大隋帝國在東亞的最高領導地位,這個是沒有錯的。錯處在於,隋煬帝急於求成,快速耗盡了建國幾十年積累的家底,讓底層人民積怨太深,最後落得個眾叛親離的可恥下場。

  • 4 # 富貴閒人plus

    個人愚見,僅供參考:

    對外穩定國際秩序,因為當時的大國體現是接受朝貢,而高句麗非但不朝貢還阻攔附近國家比如新羅等朝貢,如此一來不打你打誰?

    對內消耗關隴貴族,熟悉隋唐史的都瞭解關隴貴族在當時掌握的力量,不亞於民國時期的蔣宋孔陳四大家族,隋煬帝要集權就肯定要削弱他們這些世家大族的權利,而旁邊正好有個磨刀石,不干你幹誰?

    再者就是戰略位置,看唐朝疆域圖可以發現高句麗的位置很重要,東北在當時是東亞地區第二大平原,僅次於華北平原,而且還有山脈阻隔,可以說是帝王基業,它就跟關中平原一樣,自己可以固守,又可以打出去。

  • 5 # 使用者12616328389868

    隋煬帝要三徵高麗的四個原因:

    第一,隋煬帝在大業八年正月(612年)第一次出兵時,竟然動用了前無古人的113萬大軍,這樣規模的出兵,除了加重後勤負擔之外,在軍事上可謂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縱觀中國歷史,舉凡如此大規模的出兵,往往是慘敗而歸,最著名的殷鑑就是苻堅徵東晉時號稱投鞭斷流的97萬大軍。

    第二,隋煬帝進攻高句麗打的更是一場“政治仗”,這在第一次出征尤其明顯。隋煬帝在各大軍隊中都設立了受降使者,一旦高句麗請降,隋軍就得停止進攻,而這恰恰被高句麗軍隊所利用,在情勢不利時候多次以詐降獲得喘息時機。

    無論是出兵規模,還是“受降使者”,都說明了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意在不戰而勝,試圖透過炫耀武力以及展示兵勢壓服高句麗,這一訴求甚至壓倒了在軍事擊敗高句麗。而對此,也恰恰應和了以上隋煬帝意在重建國際秩序,而不是獲得領土的出兵動機。

    第三,對於高句麗這樣一個立國數百年的大國,試圖速戰速決在戰略上是非常困難的。透過持久戰逐步削弱高句麗國力,最後抓住高句麗最薄弱的時機出兵。

    第四,隋煬帝的出兵時機更有問題。由於之前動用國力過猛,又是修大運河,又是修糧倉,又是四處巡遊,在出徵高句麗之前理應與民休息幾年。

  • 6 # 破局攻心文案

    為了寬展帝國版圖,實現大一統,隋煬帝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就是急功近利,

    最後結局不好,大唐可以說是完全依照隋朝的制度!

  • 7 # 歷史的小學生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二月,高句麗王高元曾率萬餘騎兵進攻隋王朝的遼西,隋文帝起兵三十萬予以還擊,但因為“饋運不繼,軍中乏食,復遇疾疫”,只能罷兵。

    高句麗以蕞爾小國,竟敢侵略隋朝,確實應該教訓一下,問題是隋煬帝把一個用區域性戰爭就可以解決的事情,上升到全國總動員。隋煬帝於大業六年進行戰爭準備時,僅徵兵就達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負責後勤保障的人數達二百萬人之多,兩者合計約佔當時隋王朝總人口的十三分之一強。而所徵調的人員又多是壯丁,以五口之家為一戶,一戶有一個壯丁來計算的話,這三百多萬的壯丁就相當於全國壯丁總數的十分之四。壯丁都被政府徵調到前線,必然造成大量田地無人耕種,最後發展到“田疇多荒,加之饑饉,谷價踴貴”的地步。負責造船的工匠,由於官吏督役嚴急,強迫他們日夜站在水中,不能休息,導致腰部以下都生出蛆來,近一半工匠被虐待而死。從事後勤保障的江淮民夫,日夜不休的運送軍事物資及糧芻,造成大量死亡。貪官汙吏則趁機大撈一把,政府徵調物資時,這些官員先用低價收購所需之物,然後再發布命令,讓民戶出高價向他們購買,弄得百姓怨聲載道,窮困潦倒。就這樣,進攻高句麗,就成為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導火索。

    隋文帝第一次進攻高句麗是在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春,大軍一百多萬於當年三月十四日開抵遼河前線,經過幾天激戰,才渡河圍住高句麗的遼東城(今遼寧遼陽)。高句麗拼死抵抗,隋軍十萬之眾被拖在城下不能動彈。八月,隋軍水軍將領來護兒率領江、淮水軍進到浿水(今北韓大同江),企圖乘勝攻下平壤。高名麗採取誘知深入的策略,大敗隋軍。四萬精銳僅餘數千人,來護兒只得把軍隊撤至海上。

    隋煬帝希望速戰速決,除自己留在遼東外,繼教圍攻遼東城外,其他各軍全部渡過鴨綠江,直趨平壤。出發時,他命令所有士兵攜帶百日口糧,並嚴令“遺棄米粟者斬”。高句麗探知隋軍給養困難,就堅壁清野,避免與隋軍交戰。待隋軍人困馬乏之後,高句麗全軍出動,大敗隋軍。過江時的三十餘萬人,僅二千七百人生還。第一次徵高句麗就這樣失敗了。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煬帝第二次東征高句麗,圍攻遼東城兩月有餘仍不能下。負責督運糧草的禮部尚書陳玄感舉兵叛亂,進攻東都洛陽。隋煬帝只好撤兵,第二次進攻高句麗就這樣結束了。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二月,隋煬帝還想發動第三次東征,下詔在全國徵兵。三月,隋煬帝親至涿郡,七月前往遼西,來護兒的水軍也曾指向平壤。但此時的隋王朝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大起義,自己的統治也已搖搖欲墜,所徵調計程車兵大多不能按時到達,有的在路上相繼逃亡,根本無法組織起規模龐大的軍隊。第三次東征高句麗就這樣胎死腹中。

    隋煬帝懲罰高句麗是正義的,但是不惜民力,不恤民命的殘暴行徑必然遭到全華人民的反對,隋王朝也最終因為高句麗之戰把自己引向了覆亡的結局。

  • 8 # 子由拍案驚奇

    所謂的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他於隋仁壽四年,也就是公元604年的七月,正式即位。在位14年,隋大業十四年四月十一,被宇文化及叛軍殺害。

    隨之繼位的隋恭帝楊侑追諡楊廣為明皇帝。也就是說,我們後世之人應該稱呼楊廣為隋明帝。

    而隋煬帝的“煬”字則是推翻隋朝之後的唐高祖李淵給予楊廣的諡號。但是,後世以訛傳訛,以至於眾口隨俗。

    隋明帝楊廣在位14年期間,做了很多大事,其中,在他繼位8年之後,就開始了對高句麗的北伐之戰。

    後世有人把隋明帝楊廣對高句麗的征戰說成是意氣行事,可是,為了保證對高句麗的戰爭勝利,當時的隋朝在5年前就先開始做好了後勤準備。

    隋大業七年,即公元612年,隋明帝楊廣發動了第一次對高句麗戰爭。隋朝當時動員全國113萬軍事力量參戰,可是,由於戰術舉措錯誤,開戰就損折軍兵嚴重,特別是遼東安東一戰,殲滅高句麗軍隊一萬餘人,可是,卻奪不下一座城池,最後,出師軍隊損失慘重,撤回國內。

    轉年,不甘心的隋明帝楊廣再次征討高句麗,隋軍正在拼死攻擊遼東城之時,隨從大臣楊玄感竟然反叛,隋軍大亂,逼使隋明帝楊廣退兵國內。

    公元614年,隋大業十年,隋明帝楊廣第三次征討高句麗,這次物資儲備的更加充實,軍兵齊整,壓向高句麗,終於,高句麗國王表示降服,隋朝對高句麗的戰爭最後取得勝利。

    “那麼,“隋煬帝為啥要三徵高句麗,即便第二次征伐時國內農民起義不斷,他還是要攻打?”

    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說隋明帝楊廣徵討高句麗就是賭一時之氣,可是,為了征討高句麗,隋朝做了5年的軍事物資準備,這能是逞一時之氣嗎?

    隋明帝楊廣在軍事武功方面,多有建樹,在其登基後14年中,隋朝攻滅吐谷渾,討伐占城,出征契丹、琉球、伊吾等國。都為隋朝揚聲威於海內外,但是,三次征討高句麗,的確極大的消耗了隋朝的國力,那麼,這對高句麗的三次戰爭,隋明帝楊廣到底是處於什麼目的呢?

    隋之後的唐太宗李世民對此有過精確的回答;

    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好一個不遺後世憂也,就是說,明確的感到高句麗的現狀和發展已經是一個極大的隱患了,不能把問題遺留給後世子孫,不如在這一代直接解決了。

    隋明帝楊廣在位期間,他注意到,高句麗的國王高元從來不到長安覲見朝賀,每次都是派使者代替。而且,高句麗心懷叵測的大力與突厥、契丹、靺鞨等交結示好,在這些小國面前,屢次蔑視隋朝的存在。

    公元607年,也就是大業三年,隋明帝楊廣駕臨突厥地,遇見高句麗使者,就表示車駕要駕臨高句麗,可是,高句麗王高元竟然拒絕接駕。

    這些事情,都使得隋明帝楊廣明確的感到對待高句麗要下重手,不能養癰遺患。

    於是,連續三年,三戰之下,壓服了高句麗,但是,國力遭到大的破壞,以至於身死,可悲的是,後世之人,尚且把他三戰高句麗當做他窮兵黷武的典故來說,甚至眾口一詞的使用唐太祖李淵給的貶義字“煬”來稱呼楊廣,忘記了用正宗的諡號“明”字來稱呼隋明帝楊廣。

  • 9 # HB小楊

    在隋煬帝看來,高句麗人就是不肯服從於以隋朝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它是在和隋爭奪東北亞的主導權。為了重整國際秩序,隋煬帝連續三次征伐高句麗。

    其中氣勢最為浩大的是第一次,當時,隋煬帝意在震懾,出動了113萬大軍。結果,隊伍龐大,行動遲緩,後勤負擔沉重,最終自己把自己拖垮,慘敗而歸。

    第二次征戰,隋煬帝仍在打“心理仗”,在軍隊中設立了受降使者,一旦高句麗請降,就得停止進攻。這一點,被高句麗人充分利用,時降時戰,隋軍被戲耍得元氣大傷,仍是失敗而還。

    最後一次征討高句麗時,隋內亂加劇,隋煬帝中途取消了進攻高句麗的計劃。但民心已亂,烽煙四起,隋王朝很快走向了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犯錯一次就要被扣分罰款10到50元不等,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