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捉影俠與捕風怪
是真的 你說的是電視劇 所謂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也是真的 終明一朝沒有納貢 沒有和親 嫁公主換和平這一說 議和是有的
-
3 # 古曲古風
不和親、不納貢確實是真的,但是明朝確實議和過。孫太后給瓦刺送錢財只是想讓朱祁鎮在瓦刺的日子好過一點算不上是納貢,那只是處於一個做母親的本能。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蕃,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其來朝貢,則以恩禮待之。”明·敖英《東谷贅言》捲上
網友們總結過一句話“ 我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議和、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實際上這句話出處是明朝正德年間的一個文學家叫熬英的一部筆記小說《東谷贅言》。
從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到崇禎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大明朝存在了276年,翻閱史書,在有明一代,確實沒有過於外邦和親及納貢割地賠款的事件發生。
但是議和確實發生過,明穆宗朱載坖在位時曾與韃靼部首領俺答汗議和,史稱隆慶和議。俺答汗的孫子因為家事激化逃到了明朝,一直要求明朝開放邊貿的俺答汗遂以此為藉口發兵南下要人,同時要求朝貢和開放邊貿。處於土木堡之變的餘悸,明穆宗採取了內閣成員高拱、張居正的建議,與俺答汗議和,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開放是十一處邊貿,要求俺答汗每年進貢馬一次,明廷按優價收購,並給予賞賜。表面上看,這次議和表面上彰顯了大明天朝上國的優越感。而實際上對於大明是賠本買賣,既失去了奪回河套地區的機會,又造成了經濟上的損失,但好處還是有的,隆慶和議後,半個多世紀韃靼沒有再興兵南下。
孫太后贖回朱祁鎮的橋段處出在電視劇裡,歷史上孫太后只是給英宗送去不少禦寒衣物,而送給瓦刺的錢財都是英宗的錢皇后變賣宮裡器物得來的,這完全是出自一個做母親和妻子的的本能,他們這樣做,無可厚非!也先南下擄掠明朝出發點很簡單,他就是想弄點錢花,並不想吞併明朝,在土木堡之變俘虜英宗之後這個初衷也一直沒有變過。
英宗被俘之後,也先曾數次以放回英宗為由嚮明廷索取錢財卻遭到了拒絕,一方面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的皇帝癮還沒過夠,不願意讓朱祁鎮回國,一直反對也先放回英宗的請求;另一方面,朝臣中以于謙為首主戰代表提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也先幾次請求均遭到拒絕後,一怒之下也先再次出兵,兵臨北京城下,于謙奉命組織北京保衛戰大敗也先部隊,也先退回大漠。
也先大敗後,不敢再輕易南下,隨即與明朝展開和談,曾經奇貨可居的英宗對於此時的也先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索性讓大明的談判使者給帶了回去。
實際上,當時韃靼的軍事實力一般,在數量和武器裝備配比上都距大明相差甚遠,也先之所以挾持英宗,就是為了弄點錢花,他也自知自己的勢力薄弱難以與大明抗衡,所以北京保衛戰失敗了,英宗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留著還得好生伺候著,不如放回去省心。
與此可見,朱祁鎮能回到大明,與孫太后關係不大,所以也不存在孫太后重金贖回英宗一說。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提起明王朝,明粉們肯定會搬出那句“天子守國門”、必然會強調明王朝不和親、不納貢!至於所謂不議和,明王朝與北元、瓦剌、韃靼之間的恩恩怨怨又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不議和,豈不是要從明太祖朱元璋一直打到崇禎帝朱由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謂“天子守國門”所謂“天子守國門”是明粉們追捧最多的一件事,可明王朝遷都北京真的是為了“天子守國門”嗎?恐怕未必!眾所周知,南京這個地方四面平原,除了北邊的長江,幾乎無險可守!所謂紫金山,說白了不過就是一座不高的“土石堆”罷了……明太祖朱元璋當初定都南京時北方的半壁江山還沒有完全姓朱,剛剛打下的地盤安全又得不到保障,而長江以南恐怕也只有南京適合做國都了。實際上,明太祖對南京這個國都也並不滿意,他曾經考慮過家鄉鳳陽並動工興建都城。但是,鳳陽的地理位置還不如南京,無論政治、經濟、安全等諸多方面都不適宜作為國都,最終明太祖只能作罷,將鳳陽定位“中都”——類似陪都性質。
與此同時,明太祖還曾將開封定為了“北京”,這就是應天府南京這個稱呼的由來,最初並不是與現在的北京相對的,那會兒北京還叫北平呢!可經歷了亂世之後的開封早已千瘡百孔,根本不適合作為國都,這個“北京”也只能是徒有虛名了。再後來,明太祖還曾經打算遷都西安並派出皇太子朱標實地考察。洪武二十五年,隨著懿文太子朱標的辭世,一切戛然而止,明太祖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再去管遷都的事情了……
建文元年,時任燕王的明成祖朱棣舉起了“靖難清君側”的大旗,經過三年多的內亂,明成祖終於在建文四年攻入了南京城、成為了明王朝新的“大當家”。出於對南京城中洪武、建文舊臣的天然不信任,明成祖急切需要跳出這個是非圈子。加之洪武年間明太祖就已經有了遷都的設想,遷都之事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因為發跡於北平,北平不僅是明成祖的根據地,而且還曾經是元王朝的國都——大都。於是,北平也成了明成祖遷都的不二之選!經過多年擴建,明成祖終於在永樂十九年將國都遷往了自己曾經的封國北平並將北平改為了北京。
說白了,明成祖遷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安全原因,南京無險可守。二、對南京洪武、建文舊勢力的天然不信任,只有在自己的根據地明成祖才更加放心!至於所謂“天子守國門”,不過是附帶“產品”而已,明太祖當初坐鎮南京,難道就不能指揮徐達北伐了?不照樣將黃金家族趕回草原放羊去了?所以說,這種說法顯然是說不通的。更何況,除了明成祖時不時還御駕親征跟蒙古人打幾仗,明王朝後來的皇帝們誰還有精力、有能力去“守國門”?人在北京和人在南京又有多大區別?退一萬步講,如果明成祖當初沒有遷都,或許也就沒有後來的“土木堡之變”了……這哪裡是“守國門”?簡直是去丟人現眼的!還不如由專業人士鎮守邊疆呢。
明王朝為何不和親、不納貢再來說一說明王朝不和親、不納貢的問題,明王朝不是不和親、不納貢,而是沒有和親、納貢的基礎,也沒有這個需要!實際上,明王朝是有“和親”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子秦愍王朱樉就取了元將王保保的妹妹(《倚天屠龍記》中趙敏的原型)為妻!王保保兄妹是有蒙古血統的,而且王保保還曾經是正面與明王朝對抗的元將,這難道還不算“和親”嗎?
當然,這種“和親”與用女人買和平的那種和親並不是一回事。因為明太祖根本就沒打算買和平!從他一面打著“驅逐胡虜”的大旗,一面又承認元王朝的正統地位、編纂《元史》來看,明太祖實際上是將北元視為了“明王朝尚未統一的國土”。換言之,明太祖從來就沒打算“以長城為界”,他的終極目標是吞併蒙古故地!雖然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完成,但是從法理層面而言,明王朝接續了元王朝的正統地位,元王朝的國土理所當然都姓朱!這種思維直接導致明初的國家戰略思維是吞併而不是“以長城為界”,既然想吞併蒙古故地,又何來和親、納貢之說?
後來,隨著北元政權內部的分裂和明王朝實力的不斷增強,瓦剌、韃靼等蒙古各部雖然時不時給明王朝的邊疆製造點小麻煩,但明王朝在軍事、經濟實力上已經佔據了絕對上風,根本沒有跟他們和親、納貢的必要!以明王朝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足以拒敵於國門之外,根本無須將和平建立在女人的肚皮之上。至於“土木堡之變”,那不過是個小插曲而已。可即便皇帝落到了瓦剌手中,瓦剌仍然無法繼續南下……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明王朝根本不需要和親、納貢!
明英宗是重金贖回的嗎提問者說孫太后用重金贖回了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本人不知此言出自何處。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到,如果彼時的孫太后能夠用真金白銀贖回被俘的親兒子明英宗,她又為何要同意于謙等人擁立景泰帝朱祁鈺呢?這顯然不符合正常邏輯。而且,史籍中從來沒有提到孫太后用重金贖回明英宗之事。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明英宗被俘之後,也先手裡握著明王朝的皇帝,自然是獅子大張口!明王朝恐怕還很難滿足也先的胃口。正是因為也先胃口太大,才有了後來于謙等人擁立景泰帝之事。如果是真金白銀可以解決的問題,那就不是什麼問題了。在景泰帝成為皇帝之後,他還會用重金去贖回明英宗嗎?那就更加不可能了!最不希望明英宗回來的恐怕就是景泰帝了。因此,在景泰帝即位之後,明王朝對瓦剌空前強硬,根本沒有“和談”的誠意。說白了,景泰帝就是想借此激怒瓦剌、激怒也先,借刀殺人、借也先之手除掉明英宗,好讓自己的皇位更加名正言順!
可也先也不是傻子:“你們兄弟鬥,讓我背黑鍋?夢去吧?!”在見明英宗由“奇貨可居”變成“燙手的山芋”之後,也先索性大張旗鼓將明英宗送回了北京。“你們兄弟窩裡鬥去吧,最高鬥得個兩敗俱傷,我也先正好坐收漁利!”所以說,明英宗根本不是被明王朝用重金贖回的,而是景泰帝即位,他對也先已經沒有用了,留在手裡沒有好處、只有麻煩,倒不如給送回去,讓明英宗與景泰帝內鬥去。景泰帝同樣不傻,在於謙等人的支援下,明英宗一回到北京便被景泰帝幽禁在了南宮,也先的陰謀也落空了……
孫太后為何不干預話說,明英宗回到北京之後被幽禁,他的生母孫太后為何不出面干預?這還要從明王朝“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說起。明王朝雖然出現過張太后(誠孝昭皇后)、李太后(孝定聖皇后)那樣權勢較大的皇太后,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無論張太后還是李太后都沒有臨朝稱制或“垂簾聽政”完全取代皇帝做主的權力!明王朝的行政權力掌握在內閣和輔臣手中,皇帝年幼或缺位時,皇太后也僅僅是在內閣、輔臣意見相左時作出“仲裁”,或者代行皇帝的部分“拍板權”,無權直接插手朝政。一旦皇帝成年,或新皇帝即位,皇太后理所當然得“退休”。因此。在景泰帝即位之後,孫太后已然沒有“合法”權力了。更別說的涉及讓景泰帝歸政明英宗的問題了,如果孫太后真的干預了,不僅無法奏效,恐怕她的皇太后之位還能不能坐穩都是個未知之數……
孫太后重金賄賂瓦剌了嗎前面說了,明王朝的皇太后沒有直接插手朝政的權力。與瓦剌議和是明王朝官方的事情,孫太后根本無法繞開內閣自己直接與瓦剌接洽!在景泰帝即位之後就更加不可能了。彼時孫太后做的僅僅是讓人給被俘的明英宗帶入了禦寒的衣物,並沒有重金賄賂瓦剌或者也先本人,她也做不到、不能做,這是史籍中有明確記載的。
那麼有人賄賂瓦剌了嗎?有!她就是明英宗的皇后錢氏。但是,錢氏同樣不是以皇后的身份與瓦剌方面接洽的,她只是以私人身份派人向瓦剌高層行賄,說白了就是想讓明英宗過得好一些,希望瓦剌方面不要虐待明英宗,僅此而已,同樣與瓦剌釋還明英宗無關。話說回來,就錢皇后送去的那點兒散碎銀兩,恐怕也先還看不上眼!
綜上所述,明粉們鼓吹的什麼“天子守國門”、什麼“不和親、不納貢”,無非是政治和形勢使然,並不是明王朝的皇帝們有多偉大。至於說議和,沒有哪個朝代打仗不議和的,除非你直接吞併了對手!而提問者所謂孫太后重金贖回了明英宗之說就更加是子虛烏有了……國與國之間的問題,根本不是單純金銀可以解決的!“土木堡之變”本身就是所謂“天子守國門”的一場鬧劇……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明朝沒和親沒納貢沒割地沒議和,使一百多年的邊境烽火不起,促進了雙邊貿易,這也是事實!
而孫太后用重金贖回兒子要另當別論:朱祁鎮是其身上掉下的肉,血濃於水!不管兒子多麼不爭氣,不管母子隔閡多麼厚;只要兒子攤上事了,做媽媽的母愛之情就會洋溢。併力所能及地去幫助他,在中國幾乎成了傳統。
《大明風華》中,孫太后素知兒子有荒唐的一面,平時,對他有過責備與斥罵,甚至母子之間形成了對立狀態!但當兒子朱祁鎮被俘後,孫太后寢食不安、心急如焚;當她知道也先的目的是索要錢財後,就毫不猶豫地收刮後宮金銀財寶送出,以求也先放回朱祁鎮。
其實,正史中也有過類似描述:但寄錢的是朱祁鎮的皇后錢氏:
時英宗在迤北,數寄禦寒衣裘;英宗北狩,傾中宮貲佐迎駕。媽媽的衣服被朱祁鎮穿了,賢惠的正妻錢皇后的錢財則被送給了也先和他的弟弟,確有此事!
不過,孫太后和錢皇后寄錢寄衣物從來都是個人名義寄出的,沒有以朝廷的名義給瓦剌送衣送錢,這與傳統的賠款割地議和意義大相徑庭!
而景泰皇帝朱祁鈺沒為哥哥歸國送瓦剌任何利益!他內心並不想朱祁鎮再回來,傻子也知道不能一國不能有二主!
作為帝國元首,他曾一連派了兩支談判隊伍,代表自己與也先商談,這包括讓朱祁鎮回返的事宜。但那態度完全是居高臨下,是命令式的,非常強硬!沒給錢沒給糧沒賠禮,顯然,朱祁珏是不希望朱祁鎮活著回國的!
出乎意料的是:李實和楊善這兩支談判隊伍,竟陰差陽錯地完成了談判任務。也先足智多謀,經過北京保衛戰,他知道明朝有狠人在,繼續打下去自己是沾不了便宜的;他也知道朱祁鎮由皇帝變成太上皇后已經失去了籌碼的效用,再留他浪費自己糧食;還有,如果殺了這個軟骨頭、窩囊廢會讓大明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於己更為不利!
所以,也先真的沒要大明政府的錢財與賠款,硬是把貪生怕死的朱祁鎮給放了回來。因而,在朱祁珏執政期間,大明依然不折不扣地執行了“不和親不納貢不議和”的政策。
-
6 # 大秦鐵鷹劍士
大明朝在歷史上有三大外部敵人,分別是蒙古諸部、倭寇、後金汗國。從史書記載來看,大明朝確實沒有跟蒙古、倭寇、後金納過貢,和過親。
對於蒙古諸部,明朝採取武力征服與分化瓦解的策略,事實上有明一朝,蒙古諸部威脅不了明朝。朱元璋、朱棣兩朝基本上將蒙古打殘了,明英宗雖然被蒙古的瓦剌部俘虜,但瓦剌並沒有從明朝得到什麼好處,明朝從來沒有跟蒙古議和或者和親。也先曾打算將妹妹嫁給明英宗,還送給明英宗六名蒙古美女,明英宗均未接受。
對於倭寇,明朝直接採取武力剿殺的方式,很少採用招安的方式。倭寇是日本戰國時代戰敗的武士到中國沿海掠奪,部分失業的中國農民也加入了倭寇隊伍。明朝對倭寇以剿滅為主,以招安為輔。儘管明朝國力下降,但還是出了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名將,最終將倭寇剿滅。明朝還派兵進入北韓,擊敗了入侵北韓的日本軍隊。
後金汗國跟明朝打了很多年仗,儘管明朝處在下風,但明朝並沒有跟後金議和或者和親。1618年,努爾哈赤認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葉赫部,因而心生不忿,憤然頒佈"七大恨",起兵反明。1619年,後金與明的第一場關鍵戰役--薩爾滸之戰爆發,努爾哈赤以少勝多大敗明軍,從而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格局,使得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
明朝末年,大明處在天災之中,同時應對後金、李自成、張獻忠等割據勢力,在國之將亡的時候,崇禎沒有跟後金議和,也不沒有跟後金和親。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部隊,要求裂土封王,崇禎沒有答應,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7 # 香茗史館
孝恭孫皇后在歷史上的戲份其實並不多,雖然歷經六朝五帝,但《明史》中關於她的記載只有不到四百字。然而,由於孫皇后是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的女主,她的戲份實際上人為增加了不少,而關於其用重金贖回朱祁鎮這件事便是如此。
明英宗被瓦剌俘獲,孫皇后真的用金銀贖人了嗎?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卻遭遇“土木堡之變”,不僅損失慘重,且自己也被瓦剌俘虜。那麼,在兒子被瓦剌俘虜之後,孫皇后是如何做的呢?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也先俘虜瓦剌之後,最初是嚮明廷索要錢財,孫太后得知之後,立即搜刮後宮金銀財寶去疏通,以求也先能將朱祁鎮放回來。那麼,歷史上孫皇后果真用金銀贖人了嗎?
事實上史料對此並無記載,根據《明史·后妃傳》的記載,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之後,孫太后也只是“數寄禦寒衣裘”,也就是寄一些禦寒的衣物而已。而花錢贖人的,則是明英宗的皇后錢皇后,《明史·后妃傳》有載,“英宗北狩,傾中宮貲佐迎駕”,而這還是在朝廷當時議定先以金銀嘗試贖回明英宗的大環境下。
如上所述,孫太后在明英宗被俘之後,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搜刮宮中錢物意圖贖回兒子,這一點其實只是《大明風華》中的演義罷了。
明朝嚴禁後宮干政,歷史上孫皇后的存在感其實並不強明朝自洪武帝朱元璋起,便嚴禁後宮干政,即使是深受朱元璋敬重的馬皇后,也只能私下向朱元璋提一些建議罷了。
明英宗雖然八歲登基,年紀尚幼,但當時外廷有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三楊”輔政,內有太皇太后張氏管理內廷,孫太后其實並沒有太多參與朝政。同時,即使張太后地位尊崇,受制於祖訓,她也並沒有過多參與朝政,更多隻是管理宮內事務,教導皇帝的學習,也正是在她的限制之下,才使得王振始終無法擅政。
在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之後,雖然太皇太后已經去世,但孫太后在朝政中的話語權仍然不大。雖說扶立朱祁鈺繼位和之後的奪門之變,均有其點頭應允,但卻已經是大勢所趨,她的作用實際上並不大,根本不像《大明風華》中所演義的那般。
如上所述,由於孫太后對朝政並沒有太多參與,因此對於是否用金錢贖回皇帝,也不是她能夠u決定的,她只能等明代宗朱祁鈺與大臣們商議出一個結果之後,再決定該怎麼做。
此外,以金錢贖人與納貢完全是兩碼事,以金錢贖人只是一種交易,雖然皇帝被俘導致明朝處於被動,但也只是在談判中處於劣勢罷了。納貢則代表了臣服,而且是國家層面的完全臣服,當時的明朝顯然並沒有那麼做。
-
8 # 小破爛剪輯
大家好,我是歷史愛好者,我喜歡分析研究歷史。喜歡遠古歷史,古代歷史,還有近代歷史,我對歷史深有研究並且很感興趣。以下是我的分享:
明穆宗朱載坖在位時曾與韃靼部領袖俺答汗議和,史稱隆慶訂定合同。俺答汗的孫子由於家事激化逃到了明朝,一向要求明朝敞開邊貿的俺答汗遂以此為託言出兵南下要人,一起要求朝貢和敞開邊貿。
處於土木堡之變的餘悸,明穆宗採取了內閣成員高拱、張居正的主張,與俺答汗議和,封爵俺答汗為順義王,敞開是十一處邊貿,要求俺答汗每年進貢馬一次,明廷按優價收買,並給予恩賜。表面上看,這次議和表面上顯示了大明天朝上國的優越感。
-
9 # 舊時樓臺月
我們隨便學過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大明這個朝代是比較充滿傳奇色彩的朝代,而我們東方文明古國也基本是在這一時期崛起的,除了唐朝時期中國深受海外部落朝拜俯首稱臣之外,還有就是大明朝了,大明朝將中原推向了古代發展的巔峰,也讓中原變得動盪飄搖起伏,就像是一片漂流在水中的樹葉一般,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明朝是在戰火紛飛中建立起來的,自明太祖朱元璋這一代起,明朝內部勢力從未消停過,尤其是在建文這一代。
建文在自己爺爺的扶持之下順利登上皇位,在朱允炆登基之後因為害怕自己叔叔的勢力所以經常派人打壓甚至是限制朱棣的行動,而朱棣在姚廣孝的慫恿下終於起兵造反,朱棣於是就成為了歷史上少見的造反成功而且還有作為的皇帝。
朱棣登基也預示著大明朝迎來了短暫的興盛,朱棣登基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外揚國威,內治國民,給大明朝帶來了威名不過也正因為這一番的政治加上遷都,導致這一時期大明朝國庫空虛。大明朝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皇帝,所以沒有投降納貢的,也沒有議和的時候,更沒有采用和親的制度。
朱棣在軍事和政治上都是比較有作為的,這和他的出身環境分不開,朱棣出生時正值戰火年代,所以一直到朱祁鎮甚至是之後的朱姓皇帝,都是在軍事上持主戰的態度。
在朱瞻基這一代,朱棣其實看好的並非是他的兒子朱高熾,而是自己的孫子朱瞻基,朱瞻基出生的時候正值建文皇帝對朱棣打壓的時期,所以朱瞻基受到自己爺爺的影響,從小就比較聰慧過人,殺伐果斷而不像自己的父親朱高熾那樣過於仁慈,當然大明朝不議和不和親多少也很朱高熾有關係,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是在朝臣和百姓的心中確實比較尊崇的。
前段時間,在網上熱播的古裝劇大明風華講述的也就是大明朝的事蹟,很多網友看過之後表示這部劇完全不貼合曆史,其實並非如此,劇中的部分情節和歷史還是沾邊的。
比如朱瞻基和朱祁鎮的個性都是比較貼合曆史的,據史書記載,朱祁鎮在出兵瓦剌之前,確實是昏聵,和自己的母親孫太后的關係也是不好,不過與自己的祖母張太后關係還可以。在大明風華中,朱祁鎮因為聽信讒言誤入瓦剌的圈套,最終被俘,這在史書中也是有考證的,不過後面的劇情就不行了,朱祁鎮在被俘獲之後,大明陷入困局,之後並非是孫太后一個人主持朝局,張太后也是參與其中的,張太后在大明歷史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張太后在一段時期還垂簾聽政過,所以用金錢贖回朱祁鎮張太后也是有一份的。
至於為何孫太后不惜重金贖回朱祁鎮,其實現在很多學者看法不一,有的人說朱祁鎮並非是孫太后親生,其實這一說法後來被反駁了,因為這一說法相關資料無法證實,所以孫太后重金贖回自己的兒子,除了是親生的之外,還有就是為了大明,朱祁鎮回來之後不像以往,還是比較賢明的。大明在短短的100多年時間裡就經歷過多次皇族造反叛亂,多半都是動用武力,可以看出大明的統治集團也不是那麼好糊弄的,除了後期的帝王。
回覆列表
畢竟這是親生骨血,即使他再荒唐、再胡鬧,平時兩人在怎麼仇視,真要遇到事了,做母親的還是會傾盡所有去幫助他,這大概就是母愛吧!
《大明風華》中,孫太后得知兒子朱祁鎮在土木堡被也先俘獲,心急如焚,知道也先的目的是為了錢財之後,收刮後宮金銀財寶去疏通,以求也先放回朱祁鎮。當然正史中也有過同樣的記載,不同的是,孫太后寄的是寒衣,寄錢的是朱祁鎮的皇后錢氏:
時英宗在迤北,數寄禦寒衣裘;英宗北狩,傾中宮貲佐迎駕。孫太后的衣服被朱祁鎮穿了,錢皇后的錢則被送給了也先和他弟弟伯顏帖木兒。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孫太后和錢皇后從來沒有以朝廷的名義送衣送錢,而且送衣送錢這事也不是錢皇后首例,在朱祁鎮被也先脅迫做了“敲門天子”的時候,駐守大同城的廣寧伯劉安、知府霍宣同就獻了蟒龍袍給朱祁鎮,朱祁鎮賜給了伯顏帖木兒,太監郭敬獻上金一萬多兩,朱祁鎮也心安理得地拿了。至於最有資格和權威用錢贖回朱祁鎮的景泰皇帝朱祁鈺,他內心並不想哥哥朱祁鎮回來搶皇位,所以他一連派了兩支談判隊伍,出面和也先商談返回朱祁鎮的事務,可那態度完全是命令式的,不給錢不給糧不給禮,就要你們放朱祁鎮,咱大明的面子不能丟,目的就是為了激怒也先,讓他殺掉朱祁鎮。
只是誰也想不到:李實和楊善這兩支談判隊伍完美地完成了任務,也先不知抽了哪根筋還是在北京保衛戰中被打蒙了,真的不要錢不要禮,就這樣把朱祁鎮放回來了。
所以從官方層面來說,大明合格地執行了“不和親、不納貢、不議和”的祖宗規矩,至於那些送錢送衣的女人和將領們,他們這些東西說明了送給朱祁鎮禦寒和享用的,而他要轉贈給誰就不是他們該管的了,這是母親和妻子對兒子及丈夫的關心,以及臣子對太上皇的個人孝敬而已,也是人之常情,不關朝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