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陽張松濤
-
2 # 95278110
一是楊廣對內勞民過度,窮奢極欲,狂徵暴斂,連年戰爭失利,對外策略失敗,視人民群眾如螻蟻,老百姓造反可能活下去,不造反肯定活不下去,天下大亂後,楊廣不改弦更張,收拾殘局,而是自暴自棄,聽之任之。二是隋文和楊廣先後處死了虞慶則,張子善,史萬歲,高熲,賀若弼,宇文弼,薛道衡等元老大臣,逼死楊素,罷免蘇戚,隨著楊雄的去世,楊廣一人獨尊,失去對皇帝的監督勸諫更正作用,國家危難時,沒有有能力的人去解救,反道多乘勢落井下石。特別是無故處死高熲,影響極大,可以說楊廣自毀長城。三是楊廣攜禁衛軍主力長居揚州,失去對關中京城和中原地區的控制,更是重用奸臣宇文述和虞世基,搞的欺上瞞下,內外不通,矛盾重重,人人自危。四是李密的瓦崗軍是摧毀隋王朝的主力。五是李淵適時佔了天時地理人和,採取正確的政治路線,乘虛奪取關中成就帝業。蒼天給他三個非常優秀的兒子,兩個能獨當一面的統帥兄弟。千古以來也就只有成吉思汗有這樣的資源。
隋朝滅亡的原因
隋朝(581年-618年)的國家治理理念(實行科舉制度、均田制、發展教育事業、鼓勵國際貿易)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經濟發展也非常繁榮,軍事實力也很強悍,但是隋朝為什麼建國很短的時間內就滅亡了呢?主要有三點重要因素的疊加,導致了一個強大的帝國的土崩瓦解。
一、隋煬帝實施了科舉制度,嚴重影響了官二代的利益,一下子動搖了很多世襲集團的根本,導致這些既得利益集團紛紛起義,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是因為農民起義導致滅亡的朝代。由於隋煬帝步子邁的有點大,未能從根本上或者是沒有充足的時間來解決這一問題,這是導致帝國根基動盪的最主要原因。
二、隋朝初期建都長安,雖說有八百里關中平原,但到了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動盪,社會穩定,人口大幅增加達到了4600多萬。加上隋朝實行的均田制(這也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人口與土地的承載比發生了失調。關中平原已經不能滿足一個強大帝國都城發展,糧食供應困難,南方經濟開始發展繁榮,隋煬帝為了掌控中原及江南經濟,派宇文凱興建東都洛陽城,由於隋煬帝對洛陽都城非常重視,宇文凱規劃的洛陽城非常完備甚至奢華,因此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隋煬帝為了開通水運糧道,加強與江南的經濟聯絡,開鑿了大運河,又徵調大量民丁,花費了大量資金,導致國力開始虛弱。
三、三徵高句麗,把國家大量精銳的軍事力量都派往北韓作戰,導致了國內防禦力量空虛,同時戰爭是最耗費國家資源的,由於征討高句麗徵召了河北、山東一帶大量的農民,導致了農民起義。由於隋朝建立時間短,又是從十六國、南北朝發展過來的,人民對國家認同度不高,加上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根基,一時間農民起義、既得利益集團起義、南方復國勢力的起義遍佈全國,最終無力應對,導致帝國垮塌。
如果隋朝能穩步的發展,一件一件事情來解決,而不是急功近利導致國力的迅速衰弱,說不定隋朝能夠創造一個比唐朝更輝煌的朝代,可是歷史沒有如果,但隋朝至少給唐朝打下了一個走向輝煌 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