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黃論道觀天下
-
2 # 小李o
政府扶持,由於基礎薄弱,國外競爭激烈,政府需要扶持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去引領經濟發展,在重要行業,對內對外都要有競爭力
-
3 # 夏後邪邪
明治維新這一歷史事件,應該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維度去看待。
從狹義來說,它是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後進行的一系列資本主義改革,包括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實行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包括後面國家資本主義民營化等措施。
從廣義來說,明治維新事實上可以看作一場資產階級革命,我知道大家看到這裡會覺得我的答案很矛盾,為何明治維新既是一場改革又是一場革命呢?事實上,我個人是將明治政府上臺之前的倒幕戰爭和之後的西南戰爭都一併算了進去,那麼明治維新這麼看起來就含有“革命”的成分。
樓主的問題,主要是問為何財閥的可以混的風生水起,財閥是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商人團體,它的生存和興衰非常依賴於所在國家的性質,如果是幕府統治時期,日本的發展為了保障國內的實物賦稅、藩役等利益,是斷然不可能會支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的,這邏輯和封建時期的中國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是一樣的。
而日本的明治維新,由於比較成功得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所以給資產階級統治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土壤,這也是日本財團在日後可以發展的風生水起的原因。
而相較於同時在進行西化的中國相比起來,為何日本的成就會比較徹底以及成功呢?這就得從廣義的明治維新所起的作用說起了。
和中國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日本的明治維新還有“革命”成分在,它透過暴力手段將日本國內的一些守舊既得利益集團摧毀,使得日本政治環境鬆綁,往後資產階級政府才能毫無束縛的去進行一系列改革。
在這裡最重要的兩場“革命”性質的戰爭可以先引入一下作介紹:倒幕運動、西南戰爭。
倒幕運動是日本歷史上以“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為目的的一場革命運動。具體過程不細說,它的高潮是戊辰戰爭。隨著倒幕運動進入高潮,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次年發動王政復古運動,要求德川幕府辭官納地,遭到幕府勢力抵制,因此倒幕派和幕府爆發戰爭。戰爭結局以德川幕府戰敗告終,自此明治新政府取得對日本的統治權,日本幕府時代終結。
西南戰爭是明治政府建立後,由西鄉隆盛領導的武士階層發動的一場武裝叛亂,它的實質仍然是封建勢力殘餘對新式政體的反撲,最終政府調集軍隊征討西鄉隆盛,戰爭以武士戰敗告終。
兩場戰爭,如果將他們看作一場革命,你會發現他們的革命目標非常具有針對性,分別是封建統治的兩個代表勢力:幕府、武士。
經過這兩場戰爭,日本國內進行改革的道路被掃清,這和當時進行洋務運動的清朝有著本質區別。
正是因為這樣,往後的日本才能放開手腳去進行一場資產階級改革,從頭到尾改變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同時,日本政府還集中資源建立新興工業和企業,在這些企業成長起來後又實行了企業私有化運動,將這些由國家一手培育起來的企業賣給財團,扶植資產階級的成長。
因為有了這些宏觀背景,日本的國內才形成一個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土壤,這是日本財團得以混的風生水起的原因。
-
4 # 億星文化
提起日本的三井、三菱等企業集團,其知名度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還有人對他們的大名一無所聞,那也太孤陋寡聞、見識短淺了。
其實,他們早在德川幕府時期就已經小有名氣,只是限於“士農工商”的身份限制,這些財閥很難大展宏圖。明治維新實行資本主義工業化改造,這給了財閥以莫大的發展機遇。就三井而言,明治維新8年後,其業務就遠涉上海、香港乃至倫敦,屬下企業更是五花八門,像芝浦製作所、鍾淵紡織等可謂比比皆是,發展前景十分喜人。
當然,三菱也不遜色,明治中期,諸如海運、船舶製造及鐵路建設等方面都發展的如火如荼,其他像住友、富士等企業集團同樣令人刮目相看,他們合力推動著日本闊步向前,在很短的時間裡,便將日本推向強國地位,令當初欺負日本的西方“蠻夷”不禁心悅誠服。那麼,明治時期這些財閥獲得快速發展的訣竅是什麼呢?
財閥企業擁有競爭優勢,這種優勢來自於廉價勞動力日本工業在1900年前後基本普及了機械化,生產力提高了不少。不過與歐美相比,日本的機械化水平還有不小的距離,勞動者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創造的價值還遜色於同行業的西方國家的工人,鑑於此,日本各大財閥要想取得競爭優勢,就必須降低產業工人的薪資待遇,尤其是那些缺少技能的勞動者,唯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上風。
相對而言,日本勞動力豐富,勞動者具有東方人能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他們只要能謀得工作,一般不會斤斤計較於工作報酬,這樣日本財閥企業的優勢就顯現出來,這是其發展壯大的原因之一。
政府為財閥企業的突飛猛進,做了有力鋪墊明治初期,為加快推進實施“殖產興業”政策,政府開展了各項基本建設,為財閥企業提供了便利。後來政府還在海運、機械製造、造船等方面給予財閥企業利好,對其進行貼補,以促進他們做大做強。
1906年,政府將鐵路運營權收歸國有,並禁止從境外採購機車、鐵軌等,還加大徵收從國外進口的與國內有競爭力的貨物關稅,這就如同充當了企業“保護傘”角色,有了國家的保駕護航,財閥企業何愁得不到發展?
財閥各企業相互開展競爭,利國利己與國外競爭是必要的,但因國內各大財閥旗下有不少產業是重疊的,因此他們相互間也必須開展競爭,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促使自身轉型升級,帶動國家整體發展。
的確,在追求財富過程中,企業老闆和勞動者個人都能主動從國家戰略出發,時刻注意培養自己的競爭意識,就像政府和軍隊進行相關採購事宜,國內各有關企業之間都能摩拳擦掌,開展競爭,在為國家或軍隊提供最優產品或服務的同時,自身實力、知名度也在不知不覺中壯大和提升。
綜上所述,三井、三菱等財閥企業之所以在明治時期能夠獲得全方位發展,與廉價勞動力、政府優惠措施及企業間開展競爭有很大關聯。不僅如此,不少財閥還將儒家思想用於企業的發展上,就像陶瓷業巨頭森村市左衛門所言,“在商場要獲得成功,其要訣便是要決心為社會、人類以及國家的未來而努力,有時甚至不惜犧牲個人自己 ”。既然有著強大的責任心和事業心,財閥企業自然能夠突破阻礙,克服困難,與國家一起創造輝煌。
三井、三菱等財閥不僅知名度高,歷史也比較悠久,不過在德川幕府時期它們的規模還微不足道,然而明治維新開啟後,它們卻獲得了巨大發展,在日本有著舉足輕重的的地位。
回覆列表
落後就要捱打明治維新成功以後奠定了日本強大的基礎,但是也使和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居走上了對我侵略擴張的道路,也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在日本,存在著六大“以資本為紐帶”的“財團型”企業集團。豐田、本田、佳能、松下、東芝、索尼、NFC……站在這些光環耀眼的日本金牌製造業企業背後的,是擁有全球獨有商業模式運營的日本六大財團。它們才是真正水面下的巨鯨,是日本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重要玩家、幕後操盤手
明治維新之前的財閥到現在已經所剩無幾了,那個時候他們是以特權經營為起步的。
比如說田家族原是明治維新時代的特權商人,以經營錢幣兌換起家。1863年,安田善次郎以25萬兩黃金為資本,在東京開辦“安田屋”錢莊,發展順利。1879年,安田經政府批准後,以錢莊為基礎創辦私營安田銀行,並逐步向紡織、建築、鐵路交通等領域擴充套件,形成了包括一批企業的經營集團。1912年,安田又組建起“安田保養公司”的持股公司,從而初步形成了在日本經濟中有較大影響的安田財閥。
1923年,雄心勃勃的安田善次郎一次吞併了10家銀行。至30年代初,安田財閥已擁有包括14家銀行、12家工商企業以及6家保險公司的大型財團。1952年日美條約簽訂之後,三井、三菱等財團積極恢復,而安田集團則恢復較晚。一直到1960年底,才以富士銀行(即安田銀行)為首,開始集合“二戰”前的安田集團所屬企業,組建起“芙蓉開發”組織;1966年正式成立“芙蓉會”集團組織。芙蓉會以富士銀行為核心,共同投資先後創辦了中小企業研究中心、芙蓉航空服務、芙蓉綜合租賃、芙蓉海洋開發、芙蓉情報中心、芙蓉石油開發等企業,增強內部聯絡,表現出強有力的集團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