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道若龍

    不完全認同這句話。因為從邏輯與內容上都有問題。從邏輯上說,這句話有以部分代替整體的毛病。文化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之寬泛的概念;知識只是文化這個總概念中的一個組成要素,所以不具有代表全部的功能;從內容上看也說不通。知識確實是文化的內容之一。但是文化本身是包括整個人類活動的全部精神結晶。如同"盲人摸象"故事一樣,知識只是大象的一條腿或者一隻耳朵而已,不能用一條象腿或象耳代表大象。

    可是這句話為什麼能夠流行呢?這緣於知識的兩個特性。一是知識獨具的特性。知識是記錄文化的主要載體。這個載體是文化的外在形式,具有人類感官體驗的易感性。人們容易感知它的存在。而構成知識內在價值一一文化的其他要素,如氣質、情操、境界、冥想、幻覺、崚嶒、靈感,甚至經驗丶技藝丶敎訓、感嘆與滋味等,儘管都是以知識的面目出現的,但是不完全等於知識。

    例如戰國時期的齊國國王有一天在堂上讀書,堂下有個木匠在做車輪。木匠問齊王在幹嘛?齊王說我在學習知識。木匠說國王別讀了。真正的文化在書本知識裡是學不到的。國王大怒說你若不講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我殺了你。木匠說我做了幾十年的車輪,從選材、加工烘焙到製作過程中,有些外在的能夠紀錄在書上,已經成為知識;最"裉勁"的部分是無法言傳的。只能憑藉內心去感悟。所以我兒子跟我學了十幾年也沒有學到手。國王點了點頭,覺得在理。現實生活中也常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東西存在。這個不能"盡言"、"盡意"部分,是知識所包容無了的。二是由於文化形式與內容的相互包容性,容易被混為一體。因此往往透過借代的手法,將二者混同使用。

    總之這句話有失準確性,所以不能完全認同。

  • 2 # 要利民

    知識是"知道認識""的意思。文化是人類各種各樣活動總結上升至文字化的總結。每個人有的知識僅有限於某一個方面,不可能具備文化的全部。

  • 3 # 慧光2787

    完全贊成!

    知識是人們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的總和,就是各種各樣的學問和事理。人類的知識不是絕對正確,不僅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否定舊的認知,而就同一件事而言,也有著不同的觀點、思想、主義、理論等,但都是知識,所以知識不是真理。

    而文即文化,不是知識,而是真理。"文以載道",能反映客觀真理的學問才是文。孔夫子的"述而不作",佛的"法爾如是",表達的就是這種意思。所以聖人出世,比如孔子、老子、佛,就是把他們所證悟的真理如實敘述出來,這就是文。

    孔子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之說,實際就把文說得很透徹了,不離道德仁的藝,就是文。藝就是世間百科,一切學說和事理,不離道,藝也是文;背離道,藝就是藝。

    所以,佛家也好,儒家也好,並不是消極,並不反對人們玩科學,玩技術、玩才藝,但一定不要離開道德仁義,不離是福,離是災禍,比如核戰、生物戰、太空戰,對人類都是滅頂之災!

  • 4 # 十梅庵人SH

    文化教育

    人生閱歷積累

    每個人的人生過程不同、經歷不一樣,在這個生存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事情,親歷親受有些問題解決了取得了經驗,有些問題解決的不好有了教訓,其結果都增長了知識。我家的先輩們大多沒上過學,沒什麼文化但他們都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看起來他們都是從生活中積累了很多知識。

    不同途徑的傳授

    包括這麼幾個方面:一是口口相傳、言傳身教,透過他們傳授的知識你可以走捷徑,省去不少麻煩,他們失敗的教訓也可以使你不在重複他們走過的老路減少失誤。二是自己看書學習取得,這也是間接接收了別人的知識從而豐富了自己。三是透過手機、電視等影片傳播而獲得,如今手機、電視等廣泛普及也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

    總而言之知識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透過學習而取得的,沒文化而有知識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取得的。

  • 5 # 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這個不一定。發現有些大學生,肯定是有知識的,但是狗屁不通,沒文化。

    還發現一個80多歲老太太,目不識丁,但是給人感覺,很有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孩子報興趣班有什麼要注意的嗎?一頭霧水,怕耽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