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城觀點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1月27日~前210年),又稱趙政、祖龍。他是第一次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傑出政治家,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嬴政是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來秦趙交戰時逃回秦國。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嬴政13歲時即王位;始皇帝九年(前238年),二十二歲的秦王政冠冕親政。而在他親政的前一年,21歲的嬴政果斷地平定了長信侯嫪毐的叛亂,隨後,他削除了權臣呂不韋的相權,開始獨攬朝中大政。親政後的嬴政重用李斯、王翦等堅持統一天下的文臣武將,自始皇帝十六年(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始皇帝用了10年時間,陸續兼併了六國,繼而於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開始平定南方百越,從而完成了統一大業,進入了君主專制的帝國時代。

    秦始皇(劇照)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富有雄才大略的傑出政治家,他第一次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被稱為“千古一帝”,雖然他有殘暴、專制、剛愎自用、奴役百姓等嚴重缺點,但他兼併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巨大功績是不應忽視的。

    司馬遷評價說:“始皇既立,併兼六國,銷鋒鑄鐻,維偃幹革,尊號稱帝,矜武任力。”(《史記·太史公自序》)

    李贄評價說:“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藏書·世紀列傳總目》)

    那麼,始皇帝嬴政為何能在十年間便滅了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呢?

    第一,平嫪毐叛亂,去呂不韋相權,獨掌朝政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三十五歲的莊襄王贏楚去世了,嬴政繼位為秦王,當時他13歲。即位後的嬴政並沒有能掌握朝政大權,除了他年紀比較輕之外,主要是因為相邦呂不韋掌控了朝政,不讓嬴政染指皇權。

    呂不韋擅權和強勢是他的理由的,嬴政的父親子楚之所以能成為安國君的嫡嗣,並繼承王位,是由於呂不韋的策劃和支援才得以實現的;嬴政和他母親趙姬也曾受到了呂不韋很大的幫助。而且,莊襄王繼位後對呂不韋極為信任,把朝中諸多大事都交由呂不韋去處理,讓他當上了相邦;此外,嬴政即王位也要歸功於呂不韋的大力扶持,所以,莊襄王在臨終前才會讓嬴政稱呂不韋為仲父。

    年輕的嬴政在仲父呂不韋的輔佐下當上了秦王,而呂不韋一直把持著朝政大權,這對於素來有雄才大略的嬴政來說是讓他感到非常壓抑的事。八年的時候,嬴政一直忍受著擅政專權的仲父,這一時期,他處處受約束,很難發揮出君王的大作為。直到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即在嬴政親政的前一年,21歲的嬴政才開始展露他作為君王的政治才能。

    嬴政即將親政,這讓太后趙姬的男寵嫪毐非常害怕,於是,嫪毐實施了謀反行動。

    嫪毐原是呂不韋的門人,是在呂不韋的安排下,嫪毐假受腐刑,剪眉除須,順利地以宦官身份入宮侍奉太后。當時,呂不韋是為了隔斷與趙姬的曖昧關係,以免除逐漸長大的秦王嬴政對他的疑心,同時,他又不想讓趙姬怪罪他,因而,呂不韋才使了個替代之計,讓嫪毐入後宮,避免趙姬再纏著他。而趙姬有了嫪毐來滿足她的慾望,也就舍離了呂不韋。嫪毐能進宮稱男寵,他也很滿意,他抓住機會成了倍受太后趙姬寵信的特殊男人,在太后的運作下,嫪毐被封為長信侯。趙姬很放肆,她與嫪毐私通後有了兩個私生子,而嫪毐因受寵於太后並有了爵位,變得他越來越狂妄,他自稱是秦王嬴政的“假父”。

    此前,當趙姬玩男寵而懷孕時,為便於掩人耳目,便以生病而宮中不利於她居住為名,攜嫪毐搬遷至秦國舊都雍城居住。後來,嫪毐封侯之後,以山陽(今山東省鉅野縣一帶)為其住地,以河西太原郡為其封地,其所得賞賜豐厚異常,雍城的一應事務皆取決於嫪毐,雍城宮中大小事均由他的處決,家中童僕賓客多至數千人,而社會上投奔嫪毐來求官求仕的賓客舍人也有千餘人。嫪毐多年在雍城經營,有了很大的勢力。

    此時,嫪毐的狂妄變得非常離譜了,有一次他與大臣飲酒作樂,醉酒時竟說他是秦王假父。訊息傳到了秦王嬴政耳中,嬴政異常憤怒,他下令密查。經密查後,嬴政得知嫪毐根本就不是閹人,而是長期與太后私通的男寵。

    嬴政親政在即,嫪毐得知他與太后私通並有私生子的事已經被秦王知道了,他非常害怕,當心親政後的贏政是不會饒過他的。於是,決定謀反。秦王嬴政在雍城籌備著舉行冠禮的事,嫪毐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后璽發動叛亂,他率兵攻向蘄年宮。可是,秦王嬴政早已意料到嫪毐會謀反,他事先在蘄年宮佈置好三千精兵,嫪毐率兵來攻,很快被擊敗;嫪毐轉而攻擊咸陽宮,也不在守在宮中的軍隊擊敗了,到最後,沒有人在跟隨,嫪毐只剩一人落荒而逃,他很快並抓住了。秦王嬴政將嫪毐車裂,曝屍示眾;同時,他將他的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不允許她出來;此外,秦王還令人摔死嫪毐與太后所生的兩個私生子。

    平定嫪毐的叛亂表現了秦王計劃周全、行事果斷,嬴政初次用兵,便顯示出銳利鋒芒。這初步展示了嬴政的帝王風範。

    秦王嬴政手中有了平亂的將士,而且,他已行過冠禮,是親政的秦王了。此時,他再也不想忍受相邦呂不韋的約束了,更不能容許呂不韋專權擅政,他有過殺掉呂不韋的想法,但因念其輔佐先王有大功,沒有付之行動;而且,當時有很多賓客辯士為呂不韋說情,因而,嬴政沒有懲罰呂不韋。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十月,秦王下令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職務,並把呂不韋遣出都城,令其前往河南的封地居住。

    可是,過了一年多,仍有各諸侯國的很多賓客去拜訪、問候呂不韋,秦王發現呂不韋的影響力仍在,他擔心呂不韋發動叛亂,故而寫了信給呂不韋,信中說:“你對秦國有何功?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何血緣關係?你竟能稱仲父。你還是攜家屬遷至蜀地居住吧!”呂不韋讀完信後,他知道與秦王嬴政的關係已經難以修復了,秦王已經把他當成了敵手,他擔心將來下場會更慘,於是,他便喝下酖酒,自殺而亡了。

    秦王親政的前後兩年內,嬴政成功地平定了嫪毐勢力的反叛,解除了權臣呂不韋在朝中的權力,他真正成了秦國的王,獨掌朝政,朝中軍政大事,完全由他做主了。

    之後,秦王聽取李斯的建議,撤銷了《逐客書》,繼續重用外來人才,特別是起了李斯、尉繚等堅持統一大業的文臣武將,並重用王翦、蒙恬、王賁、蒙驁、章邯等傑出軍事人才,開始了他滅六國、伐蠻敵的宏圖偉業。

    秦始皇畫像

    第二,滅趙,亡魏,敗燕,俘虜趙王,處死韓王

    秦王嬴政的幾代祖先,如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昭襄王嬴稷等,為秦國打造了強國基礎,至秦始皇繼位之時,秦國已經吞併了巴、蜀、漢中等地,在西南面,越過宛城到達郢都,秦國在那裡設定了南郡;秦都北面,佔有了河東、太原、上黨郡;東面,已管轄至滎陽。而且,秦還吞滅了東、西周,宣告周朝退出歷史舞臺,並在二週故地設定三川郡。這是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紮實根基。

    在平定嫪毐反叛,撤去呂不韋的相權之後,秦王嬴政執掌朝政,他任用主張“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的尉繚為國尉,起用主張兼併天下的李斯為丞相,積極推行統一戰略,開始實施滅六國的計劃。

    趙國是秦國的老對手,自長平之戰後,趙秦便接下來解不開的世仇,雙方屢有交戰,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燕國、趙國兩國發生交戰,秦國迎來了敗趙的好機會。秦王趁趙國後方空虛之際,派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攻趙,奪取了趙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十餘城池。趙軍守城據險抵抗,力圖避免決戰,戰事暫時進入了相持階段。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軍出兵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殲滅趙軍10萬兵馬,斬殺了趙將扈輒。接著,王翦揮師北進,追擊趙軍,但是,在宜安被趙國大將軍李牧擊敗。兩年後,王翦再次領命攻趙,此時他改變戰法,派屬下將領率一部分兵力襲擾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市),而他自己卻自率主力由上黨郡(今山西長子西南)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將趙軍攔腰截斷,不過,王翦的用兵意圖被趙軍主將李牧識破,因為有所防備,王翦未能成功。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了嚴重饑荒,王翦趁機分兵進攻趙軍,他派得力將領率兵經長途跋涉,突然包圍趙都邯鄲,而他自己卻親率主力東出井陘,襲擊趙軍。王翦派人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在都城散佈流言,稱李牧、司馬尚籌謀造反,趙王信以為真,改用宗親趙蔥和顏聚替代了李牧、司馬尚,並下令殺死了能征善戰的趙國名將李牧。王翦反間計的成功使趙軍立即陷入了被動狀態。次年,王翦令秦軍與趙軍決戰,趙軍在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被秦軍擊潰,主將趙蔥戰死,副將顏聚逃亡。王翦乘勝追擊,很快率秦軍南下攻克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把趙王遷俘虜了。趙國公子嘉率百餘宗親逃到代郡,自立為代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秦軍攻陷代郡,俘虜公子嘉,趙國宣告滅亡。

    秦始皇(劇照)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秦始皇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國。燕、代兩國發兵抵抗,但兩國軍力已抵擋不住秦軍的凌厲攻勢,兩軍被秦軍於易水以西擊潰。次年,秦軍揮師進攻燕都,拿下薊城。燕王無喜無奈,只好狼狽地遷都至遼東。秦軍將領李信帶兵繼續追擊,燕王喜聽從趙代王嘉的計策,殺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級獻給秦,以求和解。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南韓都城發生叛亂,秦國趁機出兵,平定南韓都城的叛亂,而在平亂時趁機處死韓王安。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魏,齊兩國發生戰爭,魏國出兵攻齊,接連打下齊國的13座城池,這讓秦國有了可乘之機。秦王以救齊為名,趁機派王翦等將出兵攻打魏國,攻取了魏國的支陽、在陽、河間(河北省獻縣東北)、北安、陽晉等邑,漳水以北流域已為秦所佔有。始皇帝十三年(前234年),秦國又出兵攻魏,一直打到渤海灣,魏軍潰敗,不能再戰。此戰的勝利對於秦國意義重大,六國被切開而成了南北兩段,六國想合縱就再也不可能了。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軍成功地攻佔了燕國都城薊城,在北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此時,秦王把秦軍的主攻方向轉向南方。秦王派名將王翦之子王賁率秦軍進攻楚國北部地區(今河南南部),佔領了二十餘城。此舉消除了秦國攻魏時側背的威脅,保證攻魏時秦軍後方的安全。

    隨後,秦軍轉而揮師北上,故意放出訊息,聲稱欲從河北邯鄲進攻魏國,此計引魏國統兵主將把魏軍的將主力放在河北。而秦軍卻趁魏軍40多萬主力集聚在北方防守之機,於次年突然率軍南下,突襲襲魏國,秦軍繞過楚地38座城池,出奇兵包圍了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安陽邑。秦軍還分出一部分封鎖了黃河,以阻擋在河北防守的魏軍南下支援。

    魏軍駐守大梁的兵力雖不多,但他們依託牢固的城防,拼死守護都城,秦軍一時難以攻陷。秦軍主將王賁發現秦軍已經控制了大梁周圍的流水通道,於是,他想到了水淹梁城的計策。王賁派人改造流水通道,接著,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一時滔天大水撲向大梁城,城牆在水中浸泡三月有餘,終於倒塌了,魏王假拼死抵抗,但魏軍已軍心渙散,部分官兵駕著小船向秦軍投降,還有不少已戰死,魏國都城淪陷。此時,在北面的王翦開始對魏國的防守部隊發動反攻,在平陰之戰中,王翦擊潰了原本駐守於黃河以北,此時正趕來救援魏都的40萬援軍,隨即佔領了魏國的全部土地,魏軍主力被殲滅,都城淪陷,魏亡了。

    秦滅六國示意圖

    第三,突襲滅齊,統一中國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軍啟動了攻滅齊國(今山東境)的計劃。 秦軍在擊潰了韓、趙、魏等國的軍事力量之後,所要征服的敵人就是距離秦國比較遠的齊國。在秦軍大肆對秦國附近的國家進行兼併時,齊國獨居一隅,對秦放鬆了防備。其實,齊國自濟西之戰(前283年)受到燕軍的重創之後,其實力一直未能恢復,秦國以遠交近攻為基本策略,在對付其他對手時,力爭讓齊國中立,以削弱六國抗秦的力量。齊國君為了自己國家的近期利益,對秦也以結好為主要政策,不敢聯手其他國家抗秦。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齊國拒絕秦國使者訪齊為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賁率領秦軍由原燕國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進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齊軍士氣原本就比較低落,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襲,措手不及,毫無抵抗之力,很快就被擊潰了,秦軍一進攻,便佔領了臨淄,俘齊王建,齊國也隨之滅亡,秦王在齊設定齊郡和琅邪郡。秦國滅齊之後,完成了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大業。

    第四,秦始皇為何能實現他先輩的遺願,滅六國,統一中國呢?

    首先,艱辛的少年經歷養成了嬴政倔強的性格和堅強意志,艱難處境卻有高人培養。

    嬴政的父親異人是秦國送到趙國的人質,所以,嬴政自小時候起,生活是比較艱辛的,而人質生活處境讓嬴政小的時候經常被人歧視,因而養成了倔強的性格和堅強的意志,這對於後來他執著堅持他的追求是有利的。

    此外,雖然說異人一家過的是人質的生活,處境不順,但是,嬴政卻是有高人培養教育的。據說,有一個叫姬昊的高人在嬴政年少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這姬昊是周王室的近親,一個非常奇異的人,他孤傲不羈,不同凡俗,不屑於與常人交往,他拜過不少名人當老師,但沒學多久就離開了,因為他覺得老師怎樣,他要自創學派;他周遊列國,有高深學問卻沒有能收到弟子,因為他的教育太特別了,別人受不了。他經常閉門寫書,並自稱有經緯天下之大才,認為自己能助諸侯稱霸,幫君主強國。他等待著明主來請他。經趙嶺介紹,姬昊成了嬴政的老師,這姬昊文武全才,他嚴格要求嬴政學好四門功課:一是認識文字,學習寫文章;二是研讀經史,如《詩》《書》《禮》《易》《春秋》和諸子學說等;三是熟悉秦國曆史和天下大勢,四是學習武功。

    這奇人怪人高人昊教在嬴政年少時便能對他進行教育培養,這是嬴政的幸運,也許,這高人姬昊已經看出了嬴政有帝王之相。反正,嬴政年少時是有高明的老師培養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塑造了一個有文韜武略的申越,當嬴政的保鏢和老師,或許就是以姬昊為原型來塑造的。申越盡心盡力照顧著嬴異人的妻兒,特別是把他畢生所學教給嬴政,指導嬴政熟讀兵法,研習治國要術等。這或許將姬昊誇張地描寫了,為的是說明嬴政從小是文武學識和武功的。

    其次,嬴氏家族的歷代君王,都有擊敗列國,征服天下的雄心壯志,這就像是灌注在他們血液裡的亢奮理想,一直有一種一統天下的志向和使命。

    嬴氏自秦孝公起,經由贏駟、嬴稷等,大敗各國,滅掉六國的志向越來越強烈,這已經成了一種家族傳遞下來的理想追求,而嬴政成了這個家族的新一代王,這種觀念和追求就更突出了。就連他的父親,性格比較軟弱子楚,也依然有兼併六國的雄心壯志,何況是素有宏大志向的嬴政。嬴政回到秦國之後,便在嬴氏家族圈裡成長起來,滅六國,統一天下已經成了他的信念,這從心理上給了他超乎尋常的推動力。

    再次,嬴政身邊有了一群有宏大志向的文臣武將,既對他樹立帝王信念和統一六國的信心有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在政治軍事活動中輔佐他滅六國,一統天下。

    嬴政繼位之後,呂不韋對他有重要影響,教給他一些處理朝政的知識和經驗,也對他掌握君王權術有一定的影響。之後,李斯對嬴政有很大影響,一是教給他帝王之學,讓他了解君王權術,並提醒他看清呂不韋等權臣的真面目等;二是讓嬴政堅定統一六國的信心,並提出了滅六國的相關策略。

    此外,任國尉的尉繚也為嬴政提出了“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的統一思想,王翦、王翦、蒙恬、王賁、蒙驁等將領堅持滅六國的軍事策略等也對嬴政又很大影響。

    而嬴政正是在丞相李斯、國尉尉繚、大將軍王翦等的輔佐下,積極地推行統一戰略的,在除去了呂不韋的相權之後,嬴政獨掌朝政,明顯地加快了他滅六國的戰略計劃,當時,朝中主政領軍的文武大臣主要的都屬於"統一派“,他們反對分封制,主張郡縣制,堅持滅六國戰略,志在統一中國。嬴政有了這一幫文武大臣的輔佐,當然能實現他滅六國、統一中國的理想。

    最後,嬴政之所以能滅六國、統一中國,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祖上的幾位傑出君王打好的基礎,積累下來的實力,正是嬴渠梁、嬴駟、嬴稷等秦國“雄主”的大作為大貢獻,才使嬴政有實力滅了六國。

    秦孝公嬴渠梁重用商鞅,變法圖強,奠定統一列國的初期根基。

    秦孝公(劇照)

    公元前361年,秦獻公嬴師隰駕崩後,嬴渠梁即位,是為秦孝公。當時,秦國在此前受到了吳起、魏太子擊等人的打擊,已算不上強國,被各國會盟時拒之門外,而秦孝公廣發求賢令,引天下士子入秦,於是有了商鞅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實施變法。而持久而有效的“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突飛猛進,一躍成為了戰國時期的一流強國,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

    秦惠文王嬴駟,第一個稱“王”的秦國君主,他銳意東進,開始征服其他國家,展示秦國的強勢力量。

    嬴駟(劇照)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離世後,十九歲的太子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嬴駟即位之初,透過車裂商鞅、斬殺公子虔等,即化解了變法者與守舊貴族的矛盾,同時,又維持變法的成果,並使他自己掌控了朝政大權。接著,嬴駟任用公孫衍等,攻下了魏國河西,突入河東,建立了秦國的東出基地。隨後,又在龍門相王,棄公稱王,改元更元,成為了秦國曆史上的“第一王”。

    之後,嬴駟重用張儀、司馬錯、嚴君疾等人,多次擊敗各國聯軍,滅亡了巴國、蜀國,佔據了巴蜀之地,又在秦楚大戰之中,重創楚軍,佔領了楚國富庶的漢中之地。從此之後,秦國對山東六國在地理上形成了壓迫之勢,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地位,為秦國後代君王打下了堅實基礎。

    秦昭襄王嬴稷採用遠交近攻策略,在多次戰役中擊敗敵國,取代周王室,傲視各國。

    嬴稷(劇照)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嬴蕩在周王畿挑戰周王室權威時,試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秦國陷入了惠文後與宣太后兩派的內鬥之中,此時趙武靈王出兵秦國,在燕當人質的秦公子嬴稷送歸秦國繼位,是為秦昭襄王。嬴稷繼位之初,便直接扣留楚懷王,顯示了他的巨大膽略,隨後,秦國多次打擊三晉與齊、楚等國,又與齊閔王攜手稱帝,藉此藐視周王室。嬴稷當政時期,秦國在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重大戰役中,重創了山東六國,使得秦國統治疆域幾乎擴大了一倍;嬴稷還滅了西周國,取周王室九鼎,將周赧王作為臣子對待,從此秦國取代了周王室的地位,以一統天下的姿態傲視各國。

    正是因為有了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和秦昭襄王嬴稷這三代“雄主”積累了強大的實力,嬴政才有可能滅六國,統一中國,成了“始皇帝”。

  • 2 # 紅色的音樂

      統一六國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也是中國封建制王朝的開始。  秦奪九鼎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一直受許多國家所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鐵所制。夏、商、周是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51年, 周赧王59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捲入這次活動。聯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昭王大怒。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儘快掃除統一天下的一個障礙。西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咸陽(途中一鼎落於泗水,所以秦國只得到8鼎,但習慣上仍稱九鼎)。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公元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總方針  秦王政親政後,聽取李斯進獻的滅六國的建議,著手規劃統一六國的大業。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去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  滅南韓  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趙國。因為,趙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強,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但是,趙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秦軍屢次進攻趙國均被趙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趙國的同時,秦對韓採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南韓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南韓。騰對南韓瞭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南韓滅亡。  滅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一年 。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殺手鐧—離間計。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佈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並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擊趙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公元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滅魏國  公元前231年,魏景閔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進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準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的當口,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3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滅楚國  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餘個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後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痺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鬥志漸漸鬆懈,加上糧草不足,準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佔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滅燕國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國君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同一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定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併入秦的版圖。  滅齊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後一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後,齊國一直沒有復強。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母親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死皮賴臉地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齊王建十六年),剛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後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後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後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製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秦齊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至此,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 首稱帝皇哦!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於統一了中國。天下初定,39歲的秦王政第一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3 # 又見小李vlog

    你下面我以下幾點說一下自己的看法。1、經濟方面,重農抑商、農業發展、秦國的國力逐漸發展壯大,最終經濟富足。

    2、軍事方面,實行軍功授爵,大大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和砍人積極性。不論任何出身和階級計程車兵,只要有軍功就可以得到爵祿封邑。

    3、秦王嬴政懂得重用人才,如對李斯、尉繚、蒙恬、王翦等人的重用,後來這些軍政精英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均做出了很大貢獻。

    4、對外則繼續採取“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在軍事上,嬴政實施了“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正確戰法。

    擴充套件資料:

    自秦孝公起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卿世祿制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政權。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國。

    除了外部的擴張和體制改革對資源調配效率的提升,秦國在原有的國土內部也進行了極力的開發。提高關中盆地的產能,對於秦國鞏固原有的經濟基礎大有幫助。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

  • 4 # 新爆點

    李斯早在擔任呂不韋門客的時候,很快就得到面見嬴政的機會,他不動聲色地向嬴政獻上消滅六國之策,指現時正是吞併六國最好的時候,如果不把握這個時機的話,一旦六國中興,訂立合縱的盟約對抗秦國的時候,秦國要席捲中原,吞併六國就要付上相當沉重的代價。另一方面,魏國大梁人尉繚亦指六國與秦國相比,六國諸侯就像郡縣的首腦,但六國合縱對付秦國卻是一樁大麻煩,為免重蹈智伯、夫差、齊湣王因敵手聯合攻擊而亡的覆轍,希望嬴政不要吝惜財物,給各國權貴大臣送禮,利用受賄的大臣,打亂六國諸侯的合縱計劃,這樣雖然損失些許財物,但卻可以消滅所有諸侯。

    嬴政深以為然,聽從了尉繚的計謀,為了顯示恩寵,嬴政還讓尉繚享受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每次見到他,總是表現得很謙卑,並任命李斯為長史,負責暗中派遣謀士帶著金銀珍寶去各國遊說。對各國能收買的六國權貴大臣,就多送禮物加以收買;不能收買的,就把他們殺掉;成功離間六國君臣關係後,嬴政隨即派良將隨後攻打。由於秦軍戰勝所付出的代價甚少,故嬴政任命李斯為客卿。

    嬴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由於策略得當,秦國也是強盛時期,所以在各謀士和嬴政的策略下,短短十年就統一了六國。

  • 5 # 楊朵的花世界

    其實秦統一六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嬴政是這個漫長過程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只有他成功了。嬴政的成功是因為之前的歷代有志秦王為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一個量變到質變水到渠成的過程,當然並不是說嬴政坐在了他先人的功勞簿上。

    周朝時,秦的先祖因為馬養得好就被封了國。一直到周幽王被殺,時任秦國老大的秦襄公派兵護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從此秦才成為真正地諸侯國,秦襄公也是秦的第一任君王,但實力並不強,而且因為偏居一隅常常被瞧不上。

     

    春秋時期,秦最有名的君王算是秦穆公。他搞了個秦晉之好,但並沒有在晉撈到便宜,反倒給人家養出了一個出色的重耳。不過在同晉撕破臉的那些戰爭中秦軍獲得了極大的鍛鍊。秦穆公時期有個大將叫孟明視,總是打不敗晉軍,鬱悶得要死,最後不得不沉下心來實打實的學習如何指揮、如何訓練,終是讓他鼓搗出一支兵強將勇的軍隊,為後來的虎狼之師設定了一個很高的門檻,好歹從晉那裡搶回了失地。無法從晉國得到全勝的秦穆公,轉而專心滅掉了西方戎族,獲得了大片土地,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除此,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了一個百里奚,又任用蹇叔、由余等皆是他善政的表現。

    三家分晉後便是戰國七雄。此一階段,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便是秦孝公。歷史學家們也大多認為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要統一自然要動用武力,動用武力需要解決兩個基礎問題:一是兵力,二是糧草。而商鞅推行的變法恰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那時,秦國規定17-60歲的男丁均要服役,即便是在任的低階官吏也要上戰場。而且男人上戰場,女人還要負責後勤運輸。光能上戰場還不行,還要訓練,秦國有著一整套的作戰訓練方法,而且是從基礎訓練開始,之後就是陣法、戰略戰術等等;此外就是備糧,猛往戰略要地送糧、屯糧。那時,秦國的一個縣儲備糧就能達到100萬斤以上,同時還要儲存武器、牲口用糧等等。綜上,秦孝公和商鞅真的是為子孫留下了厚厚的家底。

     

    之後的秦惠王任用了張儀,張儀用連橫之術,拆了六國反秦同盟,削弱了其他諸國的勢力,讓統一又向前邁了一步。

    等到秦昭王時,又偷偷把範睢帶回秦國,範睢獻策遠交近攻消耗了敵國的國力。此一階段有一場戰爭不能不提就是長平之戰,此一戰將軍白起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兵團作戰,數十萬秦軍打了一個漂亮的配合。以輕裝步兵引誘趙國主力出戰,以裝備勁弩的步兵主力在正面與之交鋒。與此同時,以數萬輕步兵、騎兵在兩翼展開對趙軍分割包圍,並斷其後方糧道。此一戰成就了一場經典戰役,成就了白起,成就了虎狼之師,也讓秦一統天下的目標有了實質性進展。

    13歲的嬴政繼位,然後跟自己的媽和假爹們折騰了幾年終於有了霸氣,然後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

    你問怎麼短短十年就能幹完這件事?他爹、他爺爺、他太爺爺們給他留了那麼多糧,養活了那麼多人口,鍛造出一支強大的虎狼之師,再加上他手底下還有

    王翦、蒙恬這些打架很牛的將軍,還有一個大牛人李斯,你說他不成功,誰成功?

  • 6 # 冷兵器研究所

    只有當你不知道秦國發展的漫長曆史時,你才會問這個問題。秦國的力量是多年積累起來的。它位於西部。它打敗了“蠻夷”義渠,封閉了四川,開闢了水路,改變了尚君的法律,不像東方的魏國和齊國。國力穩步增長,可以招收人才。範睢、李斯、張儀都是東方六國的人(值得一提的是魏國長期給秦國輸送人才),長期積累。從軍事表現上看,他並不是說秦王嬴政單獨完成的功績。事實上,嬴政的祖父輩的秦昭襄王和秦惠文王都比他的功勞要大得多,他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統一的基礎。

    看看秦昭襄王統治時期的成就:

    他在位五十六年,為魏出兵15次,為韓出兵8次,為趙出兵8次。他氣喘吁吁地擊敗了三國,佔領了三國的許多戰略要塞和廣大地區。他兩次襲擊楚國。簡單地說,他把魏削減了一半,把南韓削減了三分之二,把趙削減了三分之一,把楚國削減了四分之一。”。

    長平之戰一次性就消滅了趙國的45萬大軍,趙國從戰國後期超一流大國變成二流國家,逼迫楚國東遷直接毀滅了楚國的核心競爭力,毀滅東周,都是他乾的。當然,也有和他一樣無敵的名將白起。同時,六國雖然有蘇秦、公孫衍,戰國四公子之流。但是仍舊毫無卵用,只是等著被屠殺,雖然有所謂的五國攻秦發動了多次。但是除了成功攻打秦國一次以外(秦國歸還了一些土地),幾乎沒有能到函谷關的。

    秦昭襄王的策略很簡單,就是長距離接觸和密集攻擊+大國家分裂(楚和齊)。因為執行力強,他身邊的小國實力幾乎喪失,大國最後也只有楚國。軍隊是政治的延續。秦始皇的軍政一體化政策非常穩定,而其他國家顯然無法執行同樣的政策來抵禦強大的秦始皇。看看《常平之戰》(秦朝王昭王后期),我們可以看到與他相比的差異。歷代秦王運作後,特別是秦始皇即位治理五十年的工作,主要是繼續實行原來的戰略。秦始皇對六國的毀滅並不遙遠。可以說秦始皇能夠成功他父祖輩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但凡出現一代昏君都會給他加大難度,他都未必能順利的掃平六國。

  • 7 # A收銀軟硬體印表機等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根源。秦王嬴政也相當於今天的“富二代” “高富帥”。

    在其先輩的耕耘下,遇到了一位有膽識與魄力的君主-嬴政。

    廣納四方賢才,遵循遠交近攻的國策。13歲就即王位,年輕時就平定叛亂。任用了有才幹的將領,如王翦、王賁、蒙恬等等,除韓以外都為王翦父子所滅。

    同時,六國個求自保,亦自身一國不能抗秦。韓,派遣韓非向秦稱臣,終身死滅國。魏,君主無能喪失大量人才。燕,國小實力太弱。

    趙,戰國是唯一一個想要滅秦的國家,終因用人不明、孤軍奮戰而滅。楚,本為大國,變法不利,同時秦國名將善於用兵而國滅。

    齊,本為強國,幾十年前的五國伐齊,導致元氣大傷,雖有恢復,但終不再與秦國為敵,致使秦國大軍壓境時,舉國投降。

    秦朝二十級軍功爵位制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是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它是新興的地主階級為提高軍隊戰鬥力而採取一項措施,同時也是調整當時社會關係的途徑之一。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級。

    分別為:

    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分裂的局面。秦滅六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秦孝公商鞅變法。

    變法之後,秦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等各個方面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後期中華大地上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讓秦國在之後的統一戰爭中橫掃六合。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變法中由商鞅設立,目的在於提高秦軍的戰鬥力。

    為獎勵軍功,商鞅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接受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

    禁止私鬥。商鞅認為,在戰場上士兵 為國家而戰奮勇殺敵,是應當的;鄉里打鬥,為私而鬥於國無力。禁止私鬥,違反規定者將受到十分嚴厲的處罰。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製作用在於使秦軍的作戰能力大為提高,建立了一支所向無敵、橫行天下的虎狼之師。

    所以,秦王嬴政能夠橫掃六國其實與商鞅變法所制定的二十級軍功制有著莫大關係。秦國統一六國即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趨勢,也與前面幾點的作用密不可分。

  • 8 # 有料觀史

    在春秋初期秦國是個連諸侯國都算不上的附庸國,在周平王東遷之後才真正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並且在兼併西戎的過程中慢慢地強大了起來,掌控了周朝的發祥地岐山附近的大片土地,在戰國時期已經成為了七個大諸侯國之一。

    秦六世之功

    在三家分晉之後,沒有了強大鄰國的秦國漸漸生出了一統天下之心,覺得可以依靠著強大的武力戰勝山東六國,從秦孝公變法到秦王嬴政繼位,秦國一直都在積蓄實力,幾乎沒有什麼禍國殃民的昏君。

    可是就在嬴政繼位之後,秦國卻內亂不斷,跟其他幾位先王相比,嬴政遭遇的阻撓要多得多,他卻能夠以雷霆之勢,用了短短的十年時間就將六國一統,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秦國早就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

    叛亂不成氣候

    首先就是因為嬴政時期的叛亂都以很小的代價平復,雖然華陽太后和成蛟都曾經想要奪取嬴政的王位,可是藉著呂不韋的權勢,他很快就平復了朝廷中的反對聲音,之後又發生了嫪毐叛變,也是靠著呂不韋和昌平君等人一起處理的。

    這幾次小叛亂雖然對嬴政來說十分兇險,但是對於秦國的整體來說並沒有傷筋動骨,大秦的鐵軍和經濟都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嬴政把影響基本上都控制在了咸陽。所以對於其他的民眾來說嬴政還是那個高高在上的王。

    整體國力太弱

    其次就是六國的整體國力早就被削弱到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了。在秦昭襄王的時候,白起率領著秦軍就已經攻城拔寨將其他六國的實力削弱到了一定程度,如果不是秦昭襄王沒有堅持住最後一口氣,可能六國早就被滅了。

    白起攻城拔寨還有一點就是喜歡以頭顱記軍功,所以被俘之後的人一般都活不下來,這就造成了其他六國的人口越來越少,加上戰亂不斷沒法種地,很多人都逃到了秦國,此消彼長六國的整體國力早已衰弱不堪。

    君主昏聵無能

    最後就是六國的君主昏聵無能,要不說嬴政是滅六國的最佳人選,在嬴政一心滅六國的時候,其他六國的主君一點遠見都沒有,包括齊國和楚國這樣的大國,都坐視三晉和燕國滅亡,不肯出兵援助。被秦軍逐一擊破。

    如果六國能夠守望相助的話,可能還能阻擋秦兵一段時間,可是他們卻像一盤散沙一樣任人宰割,秦國在滅掉三晉和燕國之後兵勢已經不可擋,雖然項燕能夠擊敗秦軍二十萬大軍一次,但是卻扛不住秦國的六十萬大軍。

    小結

    所以嬴政能夠一統六國既是大勢所趨,又是各國君主的無能所造成的如果其他六國能夠繼續蟄伏,說不定有一天還能趁著秦國內亂奪回失去的土地,如果能夠重新佔據崤函要道,堵塞秦軍進關的入口,說不定還能反向蠶食秦國完成對八百里秦川的佔領。

    可惜蘇秦好不容易促成了合縱,卻被自己的師弟張儀給破壞了,不然嬴政也不會贏得這麼輕鬆。

  • 9 # 南風小城

    奮六世之餘烈,經過很多秦國優秀國君的努力秦國基礎打得很好了,統一六國是遲早的事,剛好這件事被秦始皇做了。由於嬴政重用能臣,所以才能短短時間內統一天下。

  • 10 # 濤聲依舊49193

    秦國統一中國並不是用了十年,而是五百年,先王秦獻公用五張羊皮買下了百里溪,啟用百里溪後,開疆擴土,征服四方蠻夷,發展農牧業,到秦穆公餚山收將士屍骨以振軍心打敗晉國:秦孝公用商央變法,以法治國,守信於民,使民勤於耕種,勇於參軍,奮力殺敵。再用張祿的遠交近攻,白起的坑殺趙軍,張儀的縱橫捭闔,正因為幾百年打下來的雄厚基業,秦始皇只是壓垮六國最後一把稻草而己,如果沒有以上傑出人物積澱下來的業績,贏政統一六國,真是難,難,難,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 11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在秦國10幾代君王的努力下,秦國實力已經遙遙領先其餘六國。在其先輩的耕耘下,遇到了一位有膽識與魄力的君主-嬴政。嬴政繼位後,秦國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戰略思路。即廣納四方賢才,秦國能在短短的十年時間統一了六國?這與秦國的多位文臣武將,良才將帥是分不開的,白起,李斯,王翦,王賁,尉繚,蒙武,蒙恬等等。又堅持秦昭襄王時提出的遠交近攻的國策,與東方的齊國建立良好關係,從而可以一點點蠶食韓,趙,魏等鄰國土地。嬴政13歲就即王位,年輕時就平定叛亂。任用了有才幹的將領,如王翦、王賁、蒙恬等等,除韓以外都為王翦父子所滅。同時,六國個求自保,亦自身一國不能抗秦。韓,派遣韓非向秦稱臣,終身死滅國。魏,君主無能喪失大量人才。燕,國小實力太弱。趙,戰國是唯一一個想要滅秦的國家,終因用人不明、孤軍奮戰而滅。楚,本為大國,變法不利,同時秦國名將善於用兵而國滅。齊,本為強國,幾十年前的五國伐齊,導致元氣大傷,雖有恢復,但終不再與秦國為敵,致使秦國大軍壓境時,舉國投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死神,火影,海賊王一起打七龍珠打得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