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簿攝影師的自留地
-
2 # 心向青山
公元1644年,這一年崇禎自殺,李自成攻佔北京,隨即被清朝擊敗,退回關中。
此時的中原三分天下,南明尚有半壁江山。
於是,清朝多爾袞兵分兩路,一路阿齊格進攻李自成,一路多鐸南下進攻南明。
但一年之後,公元1645年,南明弘光政權即被清朝消滅,究其原因
1、史可法能力不足,在擁立福王和潞王上優柔寡斷。
最後,馬士英這個投機者夥同武將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等強行擁立了福王,拿下定策之功。
史可法曾說過不能立福王的把柄在馬士英手上,只能讓出首輔大臣給馬士英,導致朝中大權落入一幫宵小手中。
史可法民族氣節毋庸置疑,但在大明鉅變之時沒有力挽狂瀾之能。
2、弘光帝朱由崧沒有任何中興大明的能力,遠不能與趙構相比。
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史可法一點都沒說錯,但沒有能力堅持。
3、武將擁兵自重
弘光帝不被東林黨人待見,只能依靠擁立他的武將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和馬士英之流。
但這些武將雖然擁兵自重外,清兵南下之後便立即投降,沒有一個“中興名將”
4、南明聯虜平寇之策,極其短視
清軍入關打的是為大明覆仇的旗號,可偏偏南明政權信了,玩起了聯虜平寇。
還記得宋朝聯金滅遼、聯蒙滅金嗎?南明是一點教訓都不吸取,奈何!
其實,清朝入關後其實力遠不足以兩線作戰,南明的降將是弘光政權滅亡的重要推手。
5、弘光政權滅亡之後,南明又苟延殘喘了17年,究其速亡原因,始終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治核心,各自為戰,終被各個擊破。
兩撅名王的李定國曾是南明最後的希望,但出現的還是太晚了!
-
3 # 扣毛
第一:面對的敵人態度不一樣
南宋面對的,只是一個剛剛崛起,剛剛逆襲滅掉遼國的金國。本質上,金國不要說攻擊南宋,連滅亡北宋都屬於意外收穫,最開始只是想來敲詐一下的,沒想到欽宗和徽宗如此不濟事,竟然讓一個大國被一戰而下。
所以,金國本身對於佔領中原地區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他甚至於扶植了偽齊和偽楚兩個偽政權去代理自己統治中原地區,自己則領兵北歸,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了不得的事。
而南明面對的,卻是一個從努爾哈赤算起,立國已經三代的後金/大清帝國,而且與明朝征戰多年,從一開始的立國之本就是要消滅明朝取而代之。多年交手的經驗,讓滿清的統治者對於明朝的軍事實力和國家情況可以說是瞭如指掌。
第二:自己本身的情況不一樣北宋被滅是一個突發事件,由於徽宗和欽宗一系列妄想和談,消極避戰的二逼操作,導致金國滅北宋實質上沒有與宋軍主力發生什麼戰鬥。宋軍最精銳的陝西西軍在勤王的路上就被喝令停止,沒有與金軍交戰太多,主力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損失。江南地區更是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再加上金人非常勤勞的抓走了趙家皇室所有能夠競爭皇位的王室子弟,導致連趁著這個機會奪取皇位搞內戰的人都沒有,趙構只需要渡過長江振臂一呼,就能立刻整合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資源,完成抗金統一戰線。
但是南明就不行了,明朝滅亡前與後金和農民軍鏖戰多年,主要軍事力量幾乎損失殆盡,為了守衛遼東,明朝連鎮守西南的土司部隊都調去了。洪承疇在松錦大戰葬送掉的十三萬明軍,基本就是明朝最後有能力野戰的軍事力量了,從那以後,明朝徹底失敗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南明的建立並沒有給這個情況帶來任何積極的改變,僅有的一點軍事力量還掌握在類似於左良玉這樣小算盤打的叮噹響的軍閥手裡。
而且崇禎在煤山上吊前,沒有指定任何繼承人,朱家生的又多,這導致有資歷問鼎皇位的王爺都在這個時候有了想法,福王政權,魯王政權,唐王政權……自己之間就不停的內鬥,而且內鬥的激烈程度甚至比抗擊滿清都要強,實力弱小還不團結,南明不亡都沒有天理。實際上,整個南明戰鬥史中,取得成就最高的,卻是之前被認為是暴徒的張獻忠農民軍和海盜出身的鄭氏家族。
-
4 # 宋安之
表面來看,南明條件的確比南宋好。
其實內在來說,南明是遠遠不如南宋的。
首先以兩個朝代的前身來說,南宋之前的北宋存在了167年,南明之前的明朝存在了276年,這其中門道就多了去了。
大家知道一般大一統王朝除了元朝,要麼是二世而亡,要麼是近三百年而亡。其中近三百年而亡,原因在於土地兼併帶來了各種社會矛盾,還有就是龐大的官僚機構歷經二百多年,早已是腐朽至極,根本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還會起到反作用。
大家想想北宋滅亡時,才167年,社會矛盾還不是很激烈,官僚機構也不至於腐朽,也就是說宋皇室不至於人心盡失,官僚機構也不至於腐朽至極,所以南宋可以很快的建立並且穩定下來。
而明朝呢,當時已經276年了,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激烈,官僚機構已經腐朽至極。
如果說靖康之恥使北宋在北方的官僚機構一掃而空,最起碼將那些不好的官僚給帶走了。使南宋可以破而後立。
但明朝可沒有這樣,留都南京六部留了一群大爺,腐朽的官僚機構被完美的繼承下來,所以這些大臣們不是想著對外,而是窩裡鬥。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大臣為了自身利益,不立血統最近的福王朱由崧,反而要立血統疏遠的潞王,最後搞得福王放下身份去求武將支援,埋下南明江北四鎮飛揚跋扈的隱患。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是靖康之恥,康王趙構是皇子中唯一一個漏網之魚,正統性無人質疑。
而南明是崇禎帝的三個兒子是不知所蹤而是沒有確定死亡,給人留下一個懸念,一開始就有問題,只能從藩王中選擇了,自然問題多多了…
當然其他亂七八糟的原因還有很多,說說這些大概原因就好了,具體以後再慢慢說哈。
-
5 # ys琪琪
明末環境不見得比靖康之際好。兩宋之交時只有一個外患,那就是金人。北宋皇室太宗一脈被一網打盡,獨獨漏了個康王趙構,所以也沒有人和他爭皇位。金人扶持的兩個偽政權,但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先是偽楚張邦昌,只30多天就垮了,其本人後來還哭著去趙構面前認錯叫屈。後來金人扶持了劉豫偽齊政權,這個偽齊政權卻成了南宋朝廷戰和兩派的共同打擊物件,和派說不要和金人打滅了劉豫就行,戰派更不用說了。南宋比南明內外環境好多了。
明末就不同了。自崇禎自縊,北京朝廷瓦解時,有四股勢力不容忽視:明帝國殘餘力量,李闖,滿清,張獻忠。單單李闖和張獻忠就攪得明朝廷十幾年不安寧,直至京師陷落皇帝自殺。北方的滿清就不用說了,歷時三朝慢慢壯大,明軍主力消耗殆盡。就地理位置而言,京師陷落至清軍入關前短短的個把月間,西安河南河北是李自成的地盤,四川湖北西部長江上游是張獻忠的地盤。清軍入關後形勢更加嚴峻,清軍秋風掃落葉般滅李闖,直指南明。南明面對的是三股敵人,天時地利皆無,豈能不亡。
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皇位之爭。南宋初,趙構的皇位沒人和他爭,北宋皇室除他外,被一網打盡,趙構唯一擔心的是他哥和他爹南歸。南明就不同了。由於崇禎皇帝沒有及時送出太子和其餘皇子,以至於京師陷落跑都跑不出來,太子和皇子被李自成控制住。南逃到南京的福王朱由崧即皇帝位,年號弘光(朱由崧是明神宗孫),此後有隆武和永曆政權,他們都是自主登位的,非來自崇禎遺命。大明藩王遍佈全國,龍子龍孫幾十萬,沒有一個正統就沒有說服力,以致於政令不一,不能凝聚一個拳頭,短短几年間土崩瓦解。試想一下,崇禎早點把太子安排到南京坐鎮,時局之危或可緩解一二猶未可知啊。
-
6 # 歷史飛凡觀
弘光政權沒有自己的軍隊,幾個地方軍閥根本靠不住,辮子軍殺過來時,不是反水就是潰逃,再加上朱由崧也不是個有能力的人,後來就是混日子等死
回覆列表
北京陷落十天訊息傳到南京,對崇禎和他的兒子們的下落不明,南京的養老官員們封鎖訊息。《書事七則》中記載:諸大老每集議事堂,惟相向攢眉,竟日無一語,間曰:事如不可知,將奈何。沒多久又被逃出來的大學士證實崇禎死了。這時南京沒有組織抵抗,而是在擁立哪一位藩王的問題上爭論不休。
有實權的史可法本來支援朱由崧,被視為東林黨首的錢謙益支援朱常洵,史可法擔心和東林黨鬧出事,和有軍隊的鳳陽總督馬士英密商結果是:以親為賢,惟桂乃可。折中選了桂王朱常瀛,並告知了南京的官員,沒想到馬士英手下大將劉良佐,黃得功等人都擁立朱由崧,擔心自己被架空,就直接改為擁立朱由崧,這下史可法上對君沒有策定之功,下對官出爾反爾。
朱由崧任監國後,馬士英任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史可法也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但已失勢,自請督師淮楊,在敬陳第一緊急樞務事中說:”從來守江南者,必於江北,即六朝之弱,猶爭于徐、壽、潁、泗之間,其不宜畫江而守矣“。督師淮楊可見當時史可法不是想守長江天險。
朝延在江北設立四鎮,守護江南,四鎮之一的高傑受命在揚州安頓家屬,部下在附近村莊到處搶掠殺人,揚州罷市不讓高傑入城,高傑居然下令攻城,揚州進士鄭元勳從中調停,被群情激憤的百姓當場打死,還得史可法親自上門勸說,最後在附近的瓜洲安頓。《南渡錄》中記載:”傑防可法甚嚴,一切出入文移必呈傑始達可法,可法留傑營月餘,不得要領“。可見史可法雖為督師,基本上是無兵可用。
這時大順軍佔著山西,清軍不敢輕易南下,當時山東一址地區處於權力真空狀態。
朝延內部在忙著黨爭,清朝派明降臣方大猷招撫山東,王鰲永招撫河南,固山額真葉臣領兵攻打山西。清朝兵部右侍郎金之俊報告:”山東全區並無一賊,目下獨苦無官“。雖然有些地方武裝作戰,基本也是白送,朝延的策略確是”借虜平寇”,想等著清軍打民軍,自己休養生息。山東的官紳們等不到明朝的支援,就這樣讓給了清朝。
雖然有一些官員不同意借虜平寇政策,但官小言微。其中吏科都給事中章正宸說過:”今江左形勢視之晉宋更為艱難,肩背腹心三面受敵,斷宜以進取為第一義,進取不銳,則守禦必不堅,近傳闖渠授首,未可輕信,賊計甚狡,必亡走入秦,度暑必盡銳而出,與獻賊合,睥睨長江,又聞虜踞宮闕,動搖山東,失令不治,轉弭秋高,虜必控弦南指,飲馬長淮“。
清朝方面看到弘光政權坐擁數十萬大軍,對山東等地空白地區無動於衷,看透了弘光政權的軟弱,多爾袞給史可法寫了一封信,自封正統,否認弘光政權的地位,要求它投降,並以聯闖平南要挾。
史可法的回信仍以借虜平寇為目的,並對起草回信的黃日芳說不必口角也。
1645年初,比鐸已經南下的時候,史可法還以借虜平寇為目的命江北四鎮之一的高傑北上平寇來到睢洲,鎮守該地的河南總兵許定國已經降清,高傑被伏兵殺死。
同年三月,左良玉在李自成進入襄陽地區時,以清君側為由避戰東進,此時,弘光還下旨“上游急則赴上游,敵急則禦敵”。可以看出完全亂了陣腳。
三年初七,多鐸統兵出虎牢關。
四月初,守九江的袁繼鹹堅守城池不許左良玉進城。
四月初四,左良玉病死了。
四月初五,多鐸從商丘南下。
四月十三日,多鐸在泗洲過淮河,明泗洲總兵不戰而逃。
四月十八日,多鐸兵臨揚州城下。史可法檄各鎮援軍,無一至者。劉良佐和原高傑部下不戰而降。揚州城內總兵劉肇基建議趁敵大眾未到出城一戰,史可法說:銳氣不可輕試,且養全鋒以待其斃。幾日之後劉肇基戰死。
四月二十一日,明總兵張天祿投降,隨後參加攻打揚州。同日,史可法寫下遺書:清軍於18日進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
四月二十二日,揚州城內的甘肅總兵李棲鳳、監軍高岐鳳投降,史可法怕阻止他們出城生變未阻止。
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失守。
五月初五,多鐸到達長江北岸。
五月初九,清軍在瓜州以西渡江,明江防水師一觸即潰,當時過江。
五月初十,弘光朱由崧和馬士英幾個人不作任何部署,凌晨出城逃走。
五月十五日,弘光朝延官員出城投降,多鐸佔領南京。
幾日後多鐸向清朝延報,來降總兵23員,副將47員,馬步兵238300名。人數已經超過了多鐸南下兵力的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