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子媽88
-
2 # 恆恩Donkey
肯·福萊特(Ken Follett )出生於威爾士,是當代最負盛名的歷史懸疑小說作家之一,第一次讀到福萊特的作品是那部令他聲名鵲起的《針眼》(後來國內的譯本改名叫《風暴島》),當時即對作者在不偏離真實歷史事件程序的前提下創造故事,把握情節走向並賦予人物豐富情感的能力深感敬佩。福萊特作為小說作家一直以來筆耕不輟且產量頗豐,《世紀三部曲》更是讓其在國內名聲大噪,在讀者的心目中作為歷史小說家的地位可能已排在瑪麗·瑞瑙特(Mary Renault)等同為英倫歷史小說作家之上。
《聖殿春秋》是一部充滿福萊特標誌性元素的小說,龐大的背景故事、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從上而下無所不在的矛盾衝突,在本書中都得以體現,而作為商業小說必須具備的陰謀、命運衝突乃至於處於含蓄和露骨之間的愛情描寫(福萊特在這方面絕對是一號人物)都可稱得上精彩絕倫。同時這部小說還具有一個福萊特其他小說有些忽略的優點,那就是對背景細節的仔細刻畫,福萊特的歷史小說大多具有很長的時間跨度,且人物眾多情節複雜,這就使得其需要將主要精力都花在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人物與情節上,對一些次要細節的描寫就偶爾一筆帶過。但在本書中福萊特不惜花費大量的文字向讀者描述了這些次要細節,這使本書在福萊特小說中顯得頗具特色。
《聖殿春秋》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中世紀的英國,一群並不顯赫的人物是如何在各方強大勢力的輪番衝擊下,修建了英國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故事。
首先需要對這個故事的事件背景進行一些補充,故事發生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前的歐洲用天朝的評價來說就是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實際情況也差不多,自從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尤其是西歐就基本處在不停的動盪之中,社會衰落到了很多羅馬帝國時期修建的道路居然因為被森林重新覆蓋而中斷的地步,封建貴族和普通人民都被連綿不斷的戰爭損耗折磨,但是基督教卻在這期間慢慢變成了可以與世俗的封建貴族階級相抗衡的一股強大勢力,此時教皇烏爾班二世所發動的東征與其說是為了救援東羅馬帝國,同時以有道伐無道,解放聖城耶路撒冷,不如說是大家都快沒活路了,不如找一個共同且富有的敵人,大家團結一心出去搶一把,烏爾班二世在其拯救聖地的演說中,極其露骨的說道:
讓我們投入一場神聖的戰爭——一場為主而重獲聖地的偉大的十字軍東征吧!讓一切爭辨和傾軋休止,登上赴聖地的征途吧!從那個邪惡的種族手中奪回聖地吧!” 那個地方(耶路撒冷),如同《聖經》所言,是上帝賜與以色列後嗣的,遍地流著奶和蜜,黃金寶石隨手可拾。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豐富超過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個充滿歡娛快樂的天堂。我們這裡到處都是貧困、飢餓和憂愁,連續七年的荒年,到處都是悽慘的景象,老人幾乎死光了,木匠們不停地釘著棺材,母親們悲痛欲絕地抱著孩子的屍體。東方是那麼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身可拾,我們為什麼還要在這裡坐以待斃呢?”
不要因為愛家庭而拒絕前往,因為你們應愛上帝勝於愛家庭;不要因為戀故鄉而拒絕前往,因為全世界都是基督徒的故土;不要因為有財產而拒絕前往,因為更大的財富在等待著你們。”讓那些過去做強盜的人,現在去為基督而戰,成為基督的騎士吧!讓那些過去與自己的親朋兄弟爭戰不休的人,現在理直氣壯地同那些褻瀆聖地的野蠻人戰鬥吧!讓那些為了微薄薪水而拼命勞動的人,在東方的征途中去取得永恆的報酬吧!身心交瘁的人,將會為雙倍的榮譽而勞動,他們在這裡悲慘窮困,在那裡將富裕快樂。現在他們是主的敵人,在那裡將成為主的朋友!”
毫不遲疑地到東方去吧!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等待,趕緊回去料理好事務,籌備足經費,置辦好行裝,於冬末春初之際,奮勇地踏上向東的征途!”本著主賜予我的權柄,我鄭重宣佈:凡參加東征的人,他們死後的靈魂將直接升入天堂,不必在煉獄中經受煎熬;無力償還債務的農民和城市的貧民,可免付欠債利息,出征超過一年的可免納賦稅。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途中,不論在陸地或海上,或在反異教徒的戰爭中失去生命的,他們的罪愆將在那一瞬間獲得赦免,並得到天國永不朽滅的榮耀。”
一千年前的歐洲,基本就相當於現在的某些極端國家,宗教和上位者對普通平民的精神生活以及物質生活壓制極大,而《聖殿春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講述一群教士、工匠和平民為了各自的信仰和目的,共同修建教堂的故事。
故事有一位貫穿始終的主人公,王橋修道院副院長(王橋教區主教是名義上的院長)菲利普,菲利普是英國當地土著,幼時家中橫遭劫難,除了自己和弟弟弗朗西斯之外,全家都被屠戮,而兄弟二人因為無親可投,只能進入救助他們的教士所在的修道院中生活,在此處福萊特著意描寫了教會是如何在經濟和土地權益上成為可以抗衡貴族采邑制度(采邑和封地不同,采邑不是世襲罔替的)的一股力量的原因,即大量在戰爭中成為孤兒或成人無力撫養的孩子被送進修道院,而在進入修道院時,原則上需要贈給教會一筆財產或土地,教會憑此積累了大量的土地,同時基督徒需要向教會繳納什一稅,這又讓教會積累了財富。
此時正是英國諾曼王朝後期,老國王和王儲已死,剩下的可能繼承王位的幾位候選人為了王位展開了激烈角逐,而菲利普不幸深陷其中,在菲利普見到了沃爾倫副主教後,菲利普竟然成為了王橋修道院的副院長候選人,在和沃爾倫達成了一樁交易後,菲利普成為了副院長而沃爾倫成為了王橋教區的主教。
菲利普在第一次見到沃爾倫時告訴了他一個訊息,這一訊息導致了本書一個重要人物阿蓮娜家族被威廉家毀滅,從而將菲利普、湯姆一家、阿蓮娜、威廉和沃爾倫等主要人物牽扯到了一起。
湯姆一家在經過幾多波折後又回到了王橋修道院,機緣巧合之下王橋舊教堂被其繼子傑克燒燬,菲利普經過多番周旋之後終於獲得斯蒂芬國王的許可,開始重建教堂,菲利普僱用的建築匠就是湯姆,這也使得湯姆有望達成自己最大的願望:經自己之手修建一個全新的教堂。其後在教堂的修建過程中,在教堂修建的地點的問題,以及修建教堂所需要的資金、物料、人工等等方面,菲利普、湯姆與沃爾倫、威廉等人多次角力,並且捱過了教堂崩塌等災難後,在湯姆繼子傑克手中終於建成了英國曆史上第一座哥特式教堂,修建教堂花費了兩代人數十年之功。
期間故事發展隨著歷史的程序可謂跌宕起伏,各色人等在歷史中沉浮掙扎,作為一部歷史小說,閱讀時絕對稱得上酣暢淋漓,作者對於十二世紀英國社會的精準把握,以及將歷史事件中真實人物在小說中進行呈現的手法也非常純熟。
福萊特在《聖殿春秋》中從各方面展示了他對於教堂的熱愛,在文中,他藉由湯姆以及傑克之口,對教堂的建築構成進行了鉅細靡遺的講解。將教堂的各個組成部分以及附屬建築的建設過程、作用等都向讀者娓娓道來,使讀者對教堂有了非常直觀的感受。
同時,福萊特在推進小說故事程序時,也以教堂在建設過程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來體現教堂對當時民眾的巨大影響力,在一般印象中,教堂只是作為宗教信仰的體現,對民眾的影響應該更多的體現在精神層面,福萊特的小說中卻表現了教堂對於一個市鎮乃至城市的興起或衰落也有重要影響,教會建設教堂除了國王等貴族給予資助之外,更大的資金來源應該是自有土地上的佃租,前文已經提到教會在中世紀開始逐漸佔有大量的土地,教會透過將土地出租給農民以收取地租,而且無論教會還是貴族都透過壟斷磨坊這一方式獲得更多的收入,一個信仰虔誠其管理良好的教區,透過收取什一稅、地租、磨坊收入以及信徒的貢獻應該可以積累起大量的財富,這些財富除了用於日常開支以及救濟窮苦之外,修建教堂幾乎是唯一的理論上的用途,教堂的修建曠日持久且工程難度極高,科隆大教堂斷斷續續修了600多年,巴黎聖母院至少修了200多年,就算是到了現代,修建大教堂也是個特重大工程,巴塞羅那的聖家族大教堂從1882年開始建設,至今沒有完工,據說為了紀念高迪逝世100週年,可能在2026年完工,那也是140多年呢。
同時教會提供給修建教堂的工人的待遇都不錯,這導致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第一、修建教堂成了工人們的終身保障,由於工資高、耗時長,建築人員幾乎是終身制,這些人員基本都成為了鄉紳;第二、建築人員長時間在教堂工作,使得一些小商人為了向這些人提供服務從而駐紮在工地附近,這就成了市場的雛形;第三、教堂都有比較大的廣場,這就成為了大型交易市場的天然地點,慢慢的在教堂周圍就形成了以建築工人和商人為主的小型市鎮,乃至於設防的城市,福萊特在小說中就描述了這一過程。
福萊特對於教堂在中世紀英國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作用,都用筆墨進行了大量的展現,使得小說不僅具有商業價值,也多了幾分歷史普及的意味,這對於一部歷史小說價值的提升助益良多,也是福萊特不同於其他作家的一方面。
福萊特對教堂修建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有諸多描寫,但其仍然沒有忘記小說中更重要的一方面,即修建教堂是對文中諸多人物所堅持的信仰以及希望的終極體現。
菲利普作為虔誠且堅定的教士,自然必須將至美的教堂獻給上帝作為其一生孜孜以求的最重要目標去實現,而在與各方勢力的角逐中完成這一目標,就是體現其對信仰之堅持的具體表現,而菲利普也出色的完成了這一任務。
其他人物對於修建教堂也都抱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湯姆一生追求親手設計並修建一座教堂,這是對於他作為一位工匠的最高褒獎,同時也是能讓他全家一生溫飽的最好方式。除此以外,湯姆在內心中還有另一個祈求那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埃格妮絲,湯姆一直後悔在埃格妮絲產後出血死亡之前,他無力為妻子找到一個教士進行懺悔,並且他還丟棄了剛剛產下的幼子,這使得他一直想要建設一座教堂,請求上帝寬恕他的妻子,這也是他堅定追求建設教堂這一贖罪方式的原因,他希望埃格妮絲可以經由他修建教堂的行為得以進入天堂。
還有就是阿蓮娜,建設新教堂其實一開始與其無關,但是漸漸的建設新教堂成了她在精神上對抗威廉的一個象徵,阿蓮娜是那種在極端絕望時仍要尋找希望的女性(福萊特在自己的作品中堅持創造這樣的女性形象),最終她也實現了對殘酷現實的反擊,而建設教堂無疑就是一個反抗命運的標誌,所以在教堂建設最困難的時候,她冒極大地風險資助建設,甚至於使自己破產,重新陷於絕望也再所不惜。
《聖殿春秋》中眾人對於承諾的不離不棄是全書重要的核心表述,全書中很多次眾人都陷於完全絕望的地步,而最終都以要完成個人承諾這一信念支援他們於絕境中尋得希望。實現自己的承諾可以看做本書的一大主題,這些承諾不管是建成新的教堂還是奪回爵位和領地,都是每個人堅持自己行動的重要動力,而透過堅持承諾所創造出的至美教堂,也可以說得上是對他們的最高獎賞,因為王朝更迭不休,人事幾番沉浮,但經歷過無數磨難建立起來的教堂看起來卻經得起滄海桑田的考驗,教堂不止在王橋,也在個人心中。
不過,信仰畢竟是屬於每個人,希望也是在每個人的心中才能創造出至美的奇蹟,強加給他人的信仰恐怕會適得其反。
最後,說起本書結尾的那一句“世界將不復是舊模樣了”,還想多提一個書中人物,真實存在的托馬斯·貝克特,此公可算得上幹一行愛一行的楷模了,書中菲利普站在教會的角度對他讚譽頗多,而後世對其的評價就不那麼讚賞了,托馬斯是書中出現的最後一位國王亨利二世的密友,作為金雀花王朝的首位君主,亨利二世為了控制教會將其任命為坎特伯雷大主教,這位仁兄估計是知道自己過於愛崗敬業一定會跟國王鬧翻,死活不願意幹,國王一看這是淡泊名利的好同志啊,非要他去。最後國王后悔了,托馬斯不但沒有如國王所願幫他控制教會,還大肆指責國王迫害教會。
當時在英國教會權力極大,教士犯法只能由教會法庭審判,這在哪都不能忍啊,民間對此怨聲載道,小說中沃爾倫最後居然可以作為教士苟活就是沾了這個光。
亨利二世於是頒佈了《克拉倫登憲章》,強化國王的司法管轄權,托馬斯激烈反對(這位同志在當主教之前居然就是大法官兼上議院議長),這導致了托馬斯最終被亨利二世派人刺殺。亨利二世因為此事跣足前往坎特伯雷“贖罪”,丟盡了作為國王的尊嚴。
所謂的“世界將不復是舊模樣了”,應該說的就是自從這以後教會在英國地位日高,成為重要的統治組成部分,直到300多年後,另一位亨利(亨利八世),為了離婚與天主教決裂自創英國聖公會,國王才算是一雪前恥,而這位被封聖的托馬斯就慘了,都300年了還被人挖了出來審判,最後被焚屍,這也可以作為信仰堅定的菲利普們所行之事的另一面註解了吧。
回覆列表
非常喜歡《聖殿春秋》這本書,當初選擇看這書,一是因為作者是肯·福萊特,二是被書封面的一句話吸引“做自己喜歡的事,直到世界為你改變”。
之前讀過福萊特另一部長篇《巨人的隕落》,驚歎他可以把一戰寫得那麼生動。福萊特有一種能力,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依託於真實歷史事件,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和小說中的虛構角色巧妙結合在一起。加上其細緻的人物刻畫、情節高潮迭起、引人入勝,讓讀者在這種虛虛實實的故事中,置身其中,和主人公一起喜怒哀樂。
這本《聖殿春秋》也同樣是部超級大部頭書籍,1000多頁,花了兩個多星期才讀完。值得一提的是,列本書大綱的時候,作者肯•福萊特僅27歲,中間由於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數次擱筆,直到1989年,他50歲的時候,才正式出版,至今暢銷不衰。
同《巨人的隕落》一樣,這本書也是大場景,人物眾多,有上層貴族、有教士、也有底層人民,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講述了一段關於夢想、勇氣、信仰、愛情、貪婪和復仇的故事。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關於堅持。
作者把背景設在被我們認為的黑暗的中世紀的英國,一個名叫“王橋”的小鎮。故事圍繞著建築匠湯姆想要修建一座“美麗的大教堂”展開。
為了修大教堂,明明可以擁有自己的一所房子,生活穩定的湯姆,選擇了另外一條艱難的路,帶著一家老小,輾轉各個城市,只為尋找修建教堂的機會。期間目睹妻子因生產而死,絕望的他把自己剛生下來的小兒子丟棄在荒野。後來又因為內心的不安,回去尋找。
在得知自己小兒子被修道院修士收養之後,他又開始了尋找修建教堂的機會……湯姆的繼子傑克也像湯姆一樣,為了修建一做美麗的教堂,精益求精,勇敢向前。
王橋修道院副院長菲利普也是這樣一個為夢想堅持的人,由於父母雙亡,他和弟弟被修道院的院長收養,成為了一位修道士。為了心中對上帝的信仰,在擔任王橋修道院副院長期間,他積極改革,希望振興修道院,他認為這是上帝的意旨。他為人正直,堅守正義,善良勇敢,博愛每一個人,一直保持著初心……
還有對愛的堅持,即使是跟著湯姆流離失所,吃不飽、穿不暖,他的妻子艾格尼斯仍然毫無怨言,即使在她生產臨終之時,也是說你值得修建這樣一座美麗的教堂……艾倫可以為了愛人,被人誣陷為女巫,還有伊蓮娜和傑克的愛情……他們不懼世俗,只願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著。
“做自己喜歡的事,直到世界為你改變”。這是本書作者肯·福萊特的真實寫照,也是本書內容的寫照。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也許看起來無法想象、困難重重,但是當你一步一步走下去,會發現,會有四面八方的力量來幫助你,那些你所以為的困難,也是從另一方面在成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