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洋洋在職場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在先秦時期,就有關於洗澡的描述,而在唐代,也有白居易寫的:“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描述楊貴妃出浴的情景,那麼古代人是如何洗澡的呢?他們是天天洗的嗎?

    洗澡是分地域的,就像我們現代的也一樣,也分南北方。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古代北方是如何洗澡的

    早期普通的遊牧民族一輩子只洗三次澡。

    中國古代的蒙古大草原雖然經歷從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等。但這些民族一直處於遊牧狀態。各部落為了尋找適合自己的領域,一直不停的移動著自己的帳篷。草原雖然肥沃,卻沒有充足的水源,就算髮現了,也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洗澡,就算髒了需要洗澡,也只能用水擦擦,根本沒有中原地區那些充足的洗浴裝置。

    為什麼說一輩子只洗三次澡呢?

    新生兒降生以後,孩子的父親會抱著孩子洗澡,代表著乾乾淨淨到的開始。結婚的時候,新郎和新娘都會洗一次澡,男子代表已成人,女子代表著自己新的生活。在老人去世以後,家人也會為老人洗一次澡,代表著老人乾乾淨淨的一生。

    這些是早期的遊牧民族,但隨著漢化程度的越來越深,這種情況漸漸改變了。

    在西漢時期,南匈奴單于向漢朝請求和親,最後漢元帝將王昭君嫁給了單于,平白得了大美人的單于欣喜若狂,每隔五天就會讓屬下準備開水等物讓王昭君洗澡,而自己還是沒有洗澡的習慣。

    隨著漢化程度越來越深,北方遊牧民族也逐漸開始了洗澡。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的契丹族建立了大遼國,國中體制完全仿造唐朝而設立。到了明清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已經見過了南方的世面,在貴族的營帳都會配備一個洗澡的大木桶。明朝建立的初期,派遣大軍出師北伐,元朝皇帝在驚慌逃跑之時,扔不忘帶走他那楠木鑲玉的特製浴桶。

    然後,我們接著來說說古代南方是怎樣洗澡的?

    中國古代南方的人們非常注重自我清潔,洗澡日期都要看黃曆。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的看做潔身淨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定法,表示內心潔淨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

    在東漢末年,有從洗浴得來的香水,也就是把香料裡的汁液提取出來提純得到,不過只有富貴人家才能用的起,相當於現在的迪奧,香奈兒。

    那麼,你們也許會疑問,在古代皇宮沐浴是怎麼樣的?

    在古代皇宮之內,就連洗澡都有專人負責,特別是在明朝,到朝廷還成立專門的洗澡機構“混堂司”,其主要工作就是掌管宮裡的沐浴事務,根據太監宮女的職位高低,和排班順序分批洗澡沐浴,奴僕一般都會趁著休息時間去洗澡,這樣既不耽誤事情,也不至於因為伺候主子不周受罰。

    大家一定經常從電視劇看到,古代的妃子侍寢的時候,都是洗完澡光著身子,被太監裹著被子抬進皇帝的房間。那麼清朝的後宮制度中,為什麼妃子一定要光著身子侍寢呢?

    古代侍寢並不簡單,負責侍寢的太監會準備一個餐盤,裡面有許多牌子,翻到誰就是誰。

    到了晚上,皇帝會早早的睡覺,但是不會用被子蓋住全身,而是會漏出小腿,然後等著。后妃在沐浴後由被子裹好,就背到皇帝房間,讓之從龍腳一側鑽入,然後…此處省略一萬個字。

    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歷朝歷代,後宮刺殺皇帝的事情時有發生。很難保證每一個女人都沒有背景問題。尤其是南明臣子的後代,最有可能出現行刺事件。清朝中前期,莫須有的文字獄頻發。很多文人收到了牽連,無辜被殺者不在少數,因此,為了皇帝的安全,女子都必須光著身子侍寢。所以現在的電視劇還是還原了古代的皇宮生活。

    綜上所述,古代洗澡也分地域和時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期境況都不一樣,要和當時的朝代境況聯絡在一起。當然,建議大家每天都洗香香,心情才會舒暢。

  • 2 # 大輝小夢

    古人比我們想像中講衛生多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

    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經有詩曰:“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明代著名文人解縉也曾有“千年老樹當衣架,萬里長江作浴盆”的名聯傳世。吳承恩筆下的《西遊記》第七十二回“盤絲洞七情迷本,灌垢泉八戒忘形”,便詳細描寫了七個蜘蛛成精的美女脫光衣服在灌垢泉洗澡的場景。

    當然,普通百姓不會那麼頻繁,大概一是用水困難,二是缺少清潔觀念。

  • 3 # 金兔歷史

    古代的女子們是如何洗澡的呢?這個屬於不可描述的內容,畢竟金兔沒有親眼見過,今天就來給大家聊聊古代的洗浴文化吧。

    洗澡最初是為了清潔。

    當時洗澡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哪裡有水,比如江河湖海都可以成為洗澡的地方。

    這應該是最早的露天浴場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沐浴就成了一種較為隆重的禮儀,從先秦時期開始,人們在祭拜祖先前都需要沐浴更衣,以表示內心的虔誠。

    到了漢朝,人們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官府還會每五天給官員休一次假,稱為“休沐”。

    一般來說,古人冬天很少洗澡。

    一來是因為天冷,容易感染風寒;

    二來因為冬天洗澡需要熱水,需要花錢,尋常百姓家不捨得;

    三來因為出汗少,沒必要洗澡。

    但像宮裡需要討好皇帝的妃子們,不管外面天氣有多冷,都會堅持每日沐浴,洗澡時還會放置花瓣之類的香料。富貴人家的千金,因為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又不用幹什麼活,一般很少會洗澡。

    至於夏天,則隨意許多,有河有江的地方都可以成為洗澡的地方。

    古人洗澡雖然沒有洗髮水、沐浴露,卻不代表他們沒有洗浴用品。

    洗頭可以用草木灰或者淘米水。

    例如宋朝的《雞肋編》中就記載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汙。

    古人很早就發現淘米水的奇效,發現淘米水不僅可以去汙,還具有保健功能,於是淘米水就成了古代最廉價最普遍的洗髮水,有時候也可以充當沐浴露用。

    洗身子的物品也有很多。

    例如皂莢,皂莢有十來個品種,去汙能力有強有弱,有潤滑、去垢、清潔面板的作用,用皂莢洗澡不僅可以清潔身子,還有祛風溼治皮蘚的作用;用於洗衣服時,衣服不會收縮、不會變色。皂莢最晚出現在南朝蕭齊之時,當時已經有專門出售皂莢了。

    除了皂莢,還有豬胰和香料。

    豬胰是豬的胰臟,第一個使用豬胰洗澡的人無從考證,但絕對是個奇才。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都有記載:把豬胰洗淨汙血,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然後加入豆粉和香料等,均勻混合後,經過自然乾燥,就成了洗澡用的澡豆。

    澡豆一開始很貴,只有貴族才用得起。後來人們又在豬胰中加入砂糖、加入熔融的豬脂,混合均勻後壓制成球狀或塊狀,這就是胰子。胰子的種類多樣,有桂花胰子、玫瑰胰子等,類似於現在的香皂。▲胰子

    古代女子沐浴時,像宮裡的妃子或者民間的富家千金,也會往洗澡水中加入中草藥、香料等物品,用這些洗澡,配合澡豆或胰子,不僅香味十足,而且能使面板白皙,兼有防疫健體的作用,因此很受到古代女性的歡迎。因為不同香料、中草藥的不同搭配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當時也出現了洗澡的藥方,例如清代《三農紀》就直接向人們推薦“枸杞煎湯”的洗澡藥方。

    古人洗澡,除了有露天的江河湖海,還有家中洗澡用的木製浴盆,木製浴盆有大有小,像妃子們用的浴盆就比較大了,洗個鴛鴦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古代還有浴室,但宋之前只侷限於上層的貴族們,宋朝的浴室就比較普遍了,還出現了公共浴室,而公共浴室發展到元朝就已經頗為成熟了,例如《樸通事諺解》中就很詳細地展現出元大都的“市民洗澡圖”。

    裡面寫到,當時的公共浴池除了洗澡,還可以做別的事情,如洗澡五個錢,撓背兩個錢,梳頭五個錢,剃頭兩個錢,修腳五個錢,全套服務算下來,只需要19個錢。

    至於洗澡的程式,先到裡間湯池洗一會,再到第二間睡一覺,之後又出去洗一洗,然後可以根據需求選擇上述服務。

    總的來說,古人洗澡跟現在差不多,只是缺少現代的洗浴用品、洗浴環境、洗澡的次數沒有現在頻繁。至於古代女子如何洗澡,具體過程也應該跟現在差不多吧?反正金兔都沒見到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健身前輩,小弟請教個問題,為什麼臥推總覺得胸肌用不上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