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源中公教育
-
2 # 宿遷中公教育
綜合分析哲理題是面試考場中較為常見的題型,該類問題微言大義,哲理豐富,極大程度上可以呼應寓教於考的要求。但這類題目想要答好有一定困難,有的考生假大空、有的話冗長,而恰到好處又有理有據才是最佳論述,本文中公教育專家用一道經典哲理題為大家演示一下該類問題的解答經過,希望有益於正在準備面試的考生們。
例題:《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與弟子的一段對話。弟子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綜合分析哲理類)
參考解析:
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王陽明這句話是說,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的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這一觀點可謂意味深長給我啟示也最深。
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協助,若只愛靜,不實踐,遇事就會慌亂,一直不會有進步。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練的,唯有在事上磨練才會讓我們得到成長,唯有經過事的檢驗,人的觀念才會受到觸動。才會對那些道理尚不透徹,那些資訊與做事並不相關的有清醒的認知,才會去更富針對性的讀書學習。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的年輕幹部,學歷相對較高,書本知識豐富,特別是身處網際網路時代獲得大量資訊,談起道理頭頭是道。然而,個別的人卻會感慨懂得許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道理的供給和做事的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所懂非所用,所用非所有。在未經歷具體的事之前,知識和經驗都停留於觀念層面,是潛在的,異己的,尚未喚醒的。
而我作為一名年輕的幹部要做的事情也有很多,因此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升自己:調整心態,找準位置。只有到基層去工作,才能真正的瞭解群眾的所需所求,所想所盼,才能感受到國情社情民情,只有在基層經歷難事、急事、複雜的事的歷練,才可以心中有大局,手中有典型,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本領。穩紮穩打,練就本領。
基層的工作很繁瑣也很重要,因此在基層可以迅速提升個人的能力,練就個人的真本領,我要多去群眾中間走走,瞭解他們的難題,幫他們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共同之處,學會舉一反三,使自己的本領上得來。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胸襟。我相信透過到基層去敦敦苗,多在事上磨練自己,我一定會獲得源源不斷成長的動力。
-
3 # 呈貢中公教育
面對一道哲理類綜合分析,我們如果能夠按照“分析故事,找出啟示→聯絡實際,論證啟示→結合自身,踐行啟示”的思維去審題作答,就能快速找到答題的突破口了。具體來說:
一、分析故事,找出啟示:讀故事的時候迅速鎖定故事中的主體,找出此主體在故事中的結局,分析結局出現的根本原因,再把這個原因聯絡到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就能確定道理啟示了。
二、聯絡實際,論證啟示:得到啟示之後,先分析該啟示在當下背景,論證其存在的必要性,再聯想到我們所熟悉的行業中的現象或典型案例,舉例論證,讓考官能夠充分信服我們對於啟示的分析的合理性。
三、結合自身,踐行啟示:既然啟示是如此的重要,那接著,就可以結合自己日後的規劃,談談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踐行此啟示。
下面透過例題來看看如何操作:
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於是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面拿走了兩塊錢。讀完這則故事,你有什麼感悟?
【中公思路】
聽完題目,按照我們的方法,迅速鎖定主體,找結局的原因,主人公馬克·吐溫不捐錢的原因是因為牧師的演講很冗長,聯絡到生活,得到做事不能太冗長,要有針對性的啟示。其次,論證啟示,當下追求快節奏,強調速度,需要簡潔,不需要冗餘。再次,可以聯想到某些部門做事情沒有針對性,只是走形式主義,導致了很大的危害。最後,踐行啟示,談談日後工作如何做到針對性。整體的答題思路便躍然紙上了。
【中公參考答案】
牧師在演講的過程中沒有注意方式方法,沒注意“度”的把握,沒有從聽眾的角度去換位思考他們的感受,而是以自我為中心,滔滔不絕,最終導致了演講過於冗長,激起了馬克·吐溫的不滿,不僅沒有捐款,還拿走了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方式方法。
世界上沒有兩片葉子是相同的,不同的工作場景的特點不同,每個服務物件的需求也不同,只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做好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如果我們的領導幹部只有幹好工作的強烈願望而不注意幹工作的方式方法,忽視基層幹部和群眾的感受,再好的願望,再高的熱情,也無法取得下屬和群眾的共鳴,甚至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導致他們對工作敷衍了事,政策落不到實處,好的願望得不到好的結果,落入“事倍功半”的悲慘境地。所以,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一般的公務員人,做事不僅要端正態度,還要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群眾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變化調整工作思路,靈活多變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我能被錄取為公務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吸取以上故事得到的教訓,無論是面對群眾宣講黨的方針政策,還是下基層瞭解情況做群眾工作,我都會注意瞭解自己的工作物件,根據不同服務物件的不同需求採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同時,多觀察、勤思考,根據環境及群眾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策略,採取靈活的工作方法,掌握好度,恰到好處地處理好各種問題,避免引起群眾的反感。
-
4 # 揚州中公教育
在公考面試中,對哲理類題目對考察一直都穩定的考察。這類題目並不算難,每個人都能從故事中感受一二進行表達,整體作答思路也有些類似於中學作文的思路。但在面試考場這種高壓環境下,如何能夠快速梳理出答題思路,並且條理清晰得表達出來,這就需要各位考生能夠對這類題目進行充分的學習和練習。
所謂哲理類,題目本身是一個蘊含哲理的故事或者話語談看法,考生需要揭示出題目所反映的這個道理,並深入淺出的對這個道理展開論證,支撐。
在中公教育的實踐教學中,很多考生在作答這種哲理類題目的時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看不懂題幹在說什麼,而不是不會展開論述。
審題是答題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很好地論證和落實觀點。那麼如何才能明白題乾的意思呢?中公教育專家在此給大家介紹一些方法。現在帶著大家一起來體會下。
(1)因果分析法
例如“圍觀者的吶喊改變不了競賽者的得分,你怎麼看?”有些考生一看到這句話根本不明白這句話的整體意思。中公教育專家在此提醒考生,審題不要太著急,不要強求自己看完這句話就要明白這句話的整體意思,考生可以先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開始理解。也就是在賽場上,選手得分的高低,並不是由旁邊觀賽者決定的。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點,那就是道理不是真理。我們不能吹毛求疵的說這句話不對,因為NBA還有主場優勢呢,我們應該看到這句話的合理性成分所帶給我們的啟示。其次,正確分析這句話的內涵。如果題目給了一個結果,我們就需要分析這個結果產生的原因,這個就是中公教育專家告訴廣大考生的第一個辦法:因果分析法。在題目中,為什麼旁觀者改變不了競賽者的得分?很簡單我們能夠挖掘出,因為決定競賽者得分的是他本身。那麼很簡單,我們能得到一個道理,那就是內因決定事物的發展。
(2)引申聯絡法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這句話其實前半句和後半句也是對照的,“清”和“察”“人”和水,其實連起來的字面意思就是水太清了就沒有魚了,人太清了就沒有朋友了,引申意思就是做人不要太精明瞭,有的時候還是需要糊塗一些,否則身邊連朋友都沒有了。因此,希望各位考生能夠善於分析善於聯絡,這樣對於哲理類的題目,才能有較深入的理解,才能提出較深刻的觀點。
有了審題分析的方法,中公教育專家還是建議各位考生平時多積累一些名言警句,多積累一些真實的事例,讓答案內容更加豐滿和真實。同時在平時的訓練中,要善於、樂於去分析題目,這樣漸漸鍛鍊自己的綜合分析能力,唯有雙管齊下,看題答題兩不誤才能在最後的面試考場上贏得考官的青睞,脫穎而出。
例題:
法國畫家雷杜德一生只畫玫瑰的故事給我的啟示是:成功需要專注。
古今中外,大凡有所建樹的人做事時都用心專一,用志不分。司馬遷嘔心瀝血,用13年時間專心寫成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樹立起一座後人無法逾越的史學高峰。巴爾扎克一生筆耕不輟,給世人留下了包含91部小說的皇皇鉅著——《人間喜劇》,讓人歎為觀止。袁隆平一生俯首稻田,一門心思搞雜交水稻研究,他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當代數學大師陳省身說:“別的都不會,只好做數學。”這句話也道出了成功的秘訣——專注。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幅漫畫:有個人用鐵鍬挖井找水,他這裡挖幾鍬,那裡挖幾鍬,都沒有挖到地下水層,雖然費了不少力氣,卻最終一無所獲。這幅漫畫和雷杜德的故事向我們闡述了相同的道理:與其朝三暮四、淺嘗輒止,不如寧缺毋濫、少而專精,把自己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那口“井”上,專注地努力下去。
人生面臨著無數的選擇、無數的誘惑,但成功不會藏在那些繁華的泡沫裡,也不會躲在燈紅酒綠的喧囂中,與其像小貓釣魚那樣一會兒追蜻蜓,一會兒捉蝴蝶,還不如一生只挖一口井,只要能心無旁騖、天長日久地“挖”下去,終有一天,我們會“挖出”一口清泉汩汩不息的、讓世人驚羨不已的、只屬於自己的“深井”來。
今天,我選擇了我喜歡的職業,做一名公務員。在今後我也會更加專注於我的本職工作,將全部精力、智慧都匯聚於工作中,專心致志,激發出自己的內在動力和熱情,堅持不懈地做下去,衝破一切阻礙,實現自己的目標。相信我只要認真、專注地做一件事,一定能夠有所成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5 # 泰州中公教育
【題目】
城市的發展和就業崗位的增加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務工人員進城打工,他們的子女在周邊的打工子弟學校上學,由於打工子弟學校無辦學資格,同時教學裝置簡陋、教學樓建築老舊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問題,因此很多打工子弟學校被教委直接關停,對於教委的這個做法,你怎麼看?
【作答思路】
1. 表態:對於教委直接關停不符合辦學條件的打工子弟學校的做法,我認為我們從多個方面來看。
2. 首先,教委隸屬政府工作部門,其職責就是規範本區內學校的教學環境,統籌管理本區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目的旨在完善學校的教育管理體制和保障進入學校學習的孩子人身安全和學習質量。
同時,教委關停不符合辦學資質和條件的打工子弟學校也是依法合理行政,維護民辦學校秩序的行為,所以從這兩方面來看,教委的做法從原則上來說並沒有錯。
但是,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也應該看到教委採取這一做法後所帶來的一些不利的和負面的影響。對於那些為解決農民工子弟上學問題而創辦學校給他們提供受教育機會的辦學者而言,這麼做將會嚴重打擊他們辦學的積極性,使得他們在幫助政府積極解決流動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所付出的長期努力沒有得到來自政府部門的肯定和認同,隨之而來也會產生一些衍生的社會問題。
另外,對於那些在打工子弟學校上學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將會面臨被迫輟學和無學可上的窘境,不僅會直接影響到打工子弟孩子們受教育的權利,同時會使得農民工父母們無法在外安心工作。顯然,這種做法有些操之過急,不符合實際。
3. 為了幫助解決打工子弟受教育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進:
第一點,政府應對目前存在的打工子弟學校進行全方面的考察,對於那些辦學資質嚴重不達標、辦學條件環境髒亂差且存在很大安全隱患的學校應予以取締,取締的學校的學生根據周邊學校的接納容量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分流工作。
第二點,對於透過考察的剩餘打工子弟學校,政府應給予重點扶持,相對增加一些對學校的資金投入,幫助改善學校教育環境。
第三點,政府應出臺規範打工子弟學校的政策,對辦學標準、教師資格、教學活動給予規劃指導,儘快使這些學校合格達標。
第四點,政府可以出臺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到打工子弟學校支教,幫助提高學校辦學質量,均衡教育資源。
4. 總結:相信透過社會、政府的努力和積極配合最後一定能夠切實地解決打工子弟受教育的問題。
以上就是中公教育專家總結的面試綜合分析政策理解類題目的答題技巧與例項分析,公務員面試答題是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希各位小夥伴多加練習,順利上岸。
-
6 # 新疆考試資訊交流
公務員面試題目當中,綜合分析能力的考察一直是重點。它反映了考生髮現概括問題,思考分析問題,以及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常常以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熱點事件或者一些政策檔案為背景來進行考察。但是隨著對這種題目的分析我們會發現,大部分考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在經過短時間的訓練後有顯著提高,但是對於問題的解決能力往往存在宏觀不具體,針對性不強等問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目前的面試中甚至還單獨出現了考察解決問題能力的題目。今天小編就來解讀一下如何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讓對策夠更加有針對性和操作性。
我們以一道面試題目為例來進行說明:
【例題】在公車改革之後,有群眾反映領導幹部下鄉次數減少,有部分領導幹部反應沒有公車不方便下鄉,請你提出解決對策。
首先我們仔細觀察題目,就會發現這道題目的問法請你提出解決對策針對的問題有兩個。一是下鄉次數減少;二是下鄉不方便。而且這兩個問題有一定的邏輯關係。所以同學們審題一定要抓住問題,只有問題全面才能夠對策全面。
其次,我們要根據題乾的背景和資訊對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只有明確產生問題的原因才能夠提出針對性措施。領導幹部下鄉次數減少的原因我們推斷一下:一是公車改革後車輛配備減少,使用更加規範。這是客觀原因。二是部分領導幹部服務意識不到位,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是主觀原因。三是老百姓能看到我們卻不知道,這是制度缺位。而領導幹部的反應沒有公車不方便的原因確實跟下鄉路途遙遠,乘車不方便,產生交通費都有一定關係。
最後,我們就要根據原因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這一步也是最關鍵一步。如何讓對策更加有操作性,有針對性。重點是以下三個內容。
一是聯絡題目背景引入答題。在答題之前可以先談一談對公車改革的基本認識,注意不用太冗長,簡單闡述即可。比如:公車改革是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重要舉措,更是降低三公經費和政府管理成本的積極實踐。但是改革只爭朝夕,落實難在方寸,面對公車改革出現的“後遺症”我們應當對症下藥。
二是總括句加解釋建立邏輯。在表述方式上一定要給考官清晰有條理的展現。比如:加強宣傳教育。透過在單位內部開展座談會、培訓等方式學習公車改革的目的意義,在思想上真正認識到下基層為民服務的重要性,領導幹部帶頭踐行,克服困難。讓大家理解公車改革政策的意義,積極行動,主動服務,勤於下基層深入考察瞭解民情。
三是聯絡實際豐富答題內容。一定要言之有物避免泛泛而談。比如:監督機制保障政策落實。誰來監督?怎麼監督?監督什麼?這是我們應該明確的問題。監管部門要實地調查,請群眾和媒體配合監督舉報,結合之前的下鄉情況和近期的工作部署。探究所謂的“沒公車不下鄉”是否屬實。
-
7 # Tiny2020
綜合分析題是省考面試必考題!
該題測查考生綜合分析能力(即思考能力),該能力在筆試申論中是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在面試中則是最重要的測評要素,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也無時無處不在,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何恰到好處地作答?建議如下:
第一,要有恰到好處的結構。該題內在思路和外化結構就是三個w——what引領綜合概括,根據題面可以具體化為:問題實質/現象本質是什麼;蘊涵道理/得到啟示是什麼;我的觀點/態度是什麼。why引領分析闡述,依照前面的what相應展開:或分析原因危害123;或闡釋道理例如又如;或闡述理由123。how引領舉措應對,與前述what和how相應,給出行動層面的一二三。
第二,要有恰到好處的見解。what的概括,why的分析(因123、果123、利123、弊123等),how的舉措一二三,都要落實成簡潔明瞭的詞彙式表達的觀點句。
第三,要有恰到好處的充盈。結構保證了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猶如樹幹樹枝或人之骨架),見解展示了考生的理解認知與辨析應對(猶如干枝結點或人之關節),接下來就應該走向支撐框架與觀點的材料充盈(猶如繁花綠葉或血肉)。
-
8 # 公考吃麵
第一,答題結構要完整。面試題目雖然沒有參考答案,但是會有關鍵答題點,一定要找準最佳答題角度,主題鮮明,重點突出,結構完整。
第二,面試狀態要好。要有積極熱情的精神狀態,大方得體,聲音洪亮。同一考場,考官聽一上午,特別到了後期,會很疲勞,這個時候,你的面試狀態會給考官更深的印象。如果你自身不夠自信,那麼答的再好,考官也不會給高分。
第三,避免培訓痕跡。很多考友進面後,都會選擇培訓機構,如果大家都在培訓機構培訓過,那麼答題就會很模式化,考官一聽就聽出來,所以,無論報不報面試班,儘量在面試時加入自己的答題套系和素材積累。
-
9 # 昆明中公教育
綜合分析哲理題是面試考場中較為常見的題型,該類問題微言大義,哲理豐富,極大程度上可以呼應寓教於考的要求。但這類題目想要答好有一定困難,有的考生假大空、有的話冗長,而恰到好處又有理有據才是最佳論述,今天用一道經典哲理題為大家演示一下該類問題的解答經過,希望有益於正在準備面試的考生們。
例題:《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與弟子的一段對話。弟子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綜合分析哲理類)
參考解析:
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王陽明這句話是說,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的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這一觀點可謂意味深長給我啟示也最深。
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協助,若只愛靜,不實踐,遇事就會慌亂,一直不會有進步。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練的,唯有在事上磨練才會讓我們得到成長,唯有經過事的檢驗,人的觀念才會受到觸動。才會對那些道理尚不透徹,那些資訊與做事並不相關的有清醒的認知,才會去更富針對性的讀書學習。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的年輕幹部,學歷相對較高,書本知識豐富,特別是身處網際網路時代獲得大量資訊,談起道理頭頭是道。然而,個別的人卻會感慨懂得許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道理的供給和做事的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所懂非所用,所用非所有。在未經歷具體的事之前,知識和經驗都停留於觀念層面,是潛在的,異己的,尚未喚醒的。
而我作為一名年輕的幹部要做的事情也有很多,因此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升自己:調整心態,找準位置。只有到基層去工作,才能真正的瞭解群眾的所需所求,所想所盼,才能感受到國情社情民情,只有在基層經歷難事、急事、複雜的事的歷練,才可以心中有大局,手中有典型,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本領。穩紮穩打,練就本領。
基層的工作很繁瑣也很重要,因此在基層可以迅速提升個人的能力,練就個人的真本領,我要多去群眾中間走走,瞭解他們的難題,幫他們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共同之處,學會舉一反三,使自己的本領上得來。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胸襟。我相信透過到基層去敦敦苗,多在事上磨練自己,我一定會獲得源源不斷成長的動力。
-
10 # 江西中公教育
例題:《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與弟子的一段對話。弟子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綜合分析哲理類)
參考解析:
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王陽明這句話是說,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的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這一觀點可謂意味深長給我啟示也最深。
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協助,若只愛靜,不實踐,遇事就會慌亂,一直不會有進步。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練的,唯有在事上磨練才會讓我們得到成長,唯有經過事的檢驗,人的觀念才會受到觸動。才會對那些道理尚不透徹,那些資訊與做事並不相關的有清醒的認知,才會去更富針對性的讀書學習。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的年輕幹部,學歷相對較高,書本知識豐富,特別是身處網際網路時代獲得大量資訊,談起道理頭頭是道。然而,個別的人卻會感慨懂得許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道理的供給和做事的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所懂非所用,所用非所有。在未經歷具體的事之前,知識和經驗都停留於觀念層面,是潛在的,異己的,尚未喚醒的。
而我作為一名年輕的幹部要做的事情也有很多,因此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升自己:調整心態,找準位置。只有到基層去工作,才能真正的瞭解群眾的所需所求,所想所盼,才能感受到國情社情民情,只有在基層經歷難事、急事、複雜的事的歷練,才可以心中有大局,手中有典型,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本領。穩紮穩打,練就本領。
基層的工作很繁瑣也很重要,因此在基層可以迅速提升個人的能力,練就個人的真本領,我要多去群眾中間走走,瞭解他們的難題,幫他們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共同之處,學會舉一反三,使自己的本領上得來。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胸襟。我相信透過到基層去敦敦苗,多在事上磨練自己,我一定會獲得源源不斷成長的動力。
-
11 # hfghcj
綜合分析哲理題是面試考場中較為常見的題型,該類問題微言大義,哲理豐富,極大程度上可以呼應寓教於考的要求。但這類題目想要答好有一定困難,有的考生假大空、有的話冗長,而恰到好處又有理有據才是最佳論述,本文中公教育專家用一道經典哲理題為大家演示一下該類問題的解答經過,希望有益於正在準備面試的考生們。
例題:《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與弟子的一段對話。弟子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綜合分析哲理類)
參考解析:
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王陽明這句話是說,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的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這一觀點可謂意味深長給我啟示也最深。
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協助,若只愛靜,不實踐,遇事就會慌亂,一直不會有進步。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練的,唯有在事上磨練才會讓我們得到成長,唯有經過事的檢驗,人的觀念才會受到觸動。才會對那些道理尚不透徹,那些資訊與做事並不相關的有清醒的認知,才會去更富針對性的讀書學習。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的年輕幹部,學歷相對較高,書本知識豐富,特別是身處網際網路時代獲得大量資訊,談起道理頭頭是道。然而,個別的人卻會感慨懂得許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道理的供給和做事的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所懂非所用,所用非所有。在未經歷具體的事之前,知識和經驗都停留於觀念層面,是潛在的,異己的,尚未喚醒的。
而我作為一名年輕的幹部要做的事情也有很多,因此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升自己:調整心態,找準位置。只有到基層去工作,才能真正的瞭解群眾的所需所求,所想所盼,才能感受到國情社情民情,只有在基層經歷難事、急事、複雜的事的歷練,才可以心中有大局,手中有典型,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本領。穩紮穩打,練就本領。
基層的工作很繁瑣也很重要,因此在基層可以迅速提升個人的能力,練就個人的真本領,我要多去群眾中間走走,瞭解他們的難題,幫他們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共同之處,學會舉一反三,使自己的本領上得來。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胸襟。我相信透過到基層去敦敦苗,多在事上磨練自己,我一定會獲得源源不斷成長的動力。
回覆列表
哲理題是結構化面試中綜合分析題的一種,是面試中經常考查的一類題型。很多考生在作答這種題目的時候往往找不準題目的核心道理,容易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哲理題如何審題,以做到答題不偏題。
哲理題審題方法一:因果分析法
例題:有兩個飢渴的路人路遇一個漁夫,一個要了魚竿一個要了鮮魚。要了魚竿的路人超大海邊走去,不就他就餓死了。要了鮮魚的路人把魚煮熟吃了,不久他也餓死了。
這個題目很多考生看完之後立刻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合作。是這樣的嗎?答案是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哲理是考慮事情既要考慮當前需要,也要考慮長遠需要。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故事的哲理。說合作的考生是覺得他們兩個人要是合作一起向海邊走去的話就不會死,但是這只是一種假設,我們也可以假設他們向大海邊走去也會死,所以這種假設是片面的,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的不是合作。我們用因果分析法來看看,首先看到兩個人的結果是都死了,第一個人死的原因是隻考慮長遠需要沒考慮當前需要,第二個人死的原因是隻考慮當前需要沒考慮長遠需要,所以都死了。因此,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考慮事情既要考慮當前需要,也要考慮長遠需要。這就是因果分析法,由果推因,找到因,也就找到了道理。
哲理題審題方法二:聯想分析法
例題:李嘉誠說:“雞蛋從內打破是生命,從外打破是食物”,談談你的理解?
這個題目有些考生看完後會說這句話告訴我們人要學會主動。是這樣的嗎?答案是否。這句話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人要戰勝自我、突破自我。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說主動的考生是覺得主動打破了蛋殼,被動成為了食物。但是光靠主動能打破蛋殼嗎?如果不能戰勝自我、突破自我是不行的。就好比一個企業光靠主動做市場就能做大做強嗎?企業要做大做強要不斷突破自我、戰勝自我,就好比阿里巴巴和萬達。我們由雞蛋聯想到國家,同樣如此。滿清時期我們被八國聯軍打敗淪為列強的“食物”,“改革開放”我們自己開啟國門走出去,戰勝自我、突破自我,才有了今天的輝煌成就和幸福生活。這就是聯想分析法,由一個事物聯想到其他的人和物。